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减轻

2009-12-23 03:39李志强
教育前沿·综合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课业负担教学质量学校

李志强

给中小学生“减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一件大事。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里明确提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减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它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提高人才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我国竞争实力的需要;是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提高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的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把“减负”作为基础教育战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巩固提高普及义务教育水平的重要措施来抓。下面笔者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及学校应怎样“减负”略谈几点看法。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分析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长期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它已经成为我们推进素质教育的严重障碍。尽管“减负”已提了多年,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为此三番五次下发文件,各地学校也为此采取了措施,但时至今日,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查清原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症下药。那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教育方面的原因

1.学校的教学围着考试指挥棒转。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这样,老师围着试卷“教辅”转,学生围着作业考试转,家长围着成绩名次转,大家都心往升学想,劲往考分使。这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

2. 片面追求升学率。在许多人眼里,升学率就是教学质量。有了高的升学率,学校和老师就提高了知名度,这样就有了择校,有了“自筹”的教育经费,有了学校的“硬件”和“软件”,更重要的是校长、教师的物质待遇也提高了。这就导致了学校不择手段追求升学率,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来换取各方面的满足。这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关键原因。

3. 对学校评价的偏差。上级部门及社会对学校评价的不公,造成了学校管理上的“违背”。考核校长、教师的工作以考试成绩为准绳,且与奖金、评优、晋级、提职等挂钩。为了有好的“成绩”,校长、教师都肩负重压,而这一重压又日复一日地都压在了学生身上。

4. 部分校长、教师素质偏低。一方面经济大潮的冲击使学校盯上了学生这个“大消费群”,作业练习、参考、指南,鱼龙混杂,每人一大堆,可害苦了学生,同时也加重了他们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教改意识不强,少慢差费的课堂教学,课内损失课外补的持久战等拖跨了学生。

5. 教材与高考距离增大。尽管近年国家教育部对大纲、教材、考纲几经调整,但高考试题仍偏离现行大纲教材,而且难度总是偏大,这就造成了升学压力,然而这个压力的释点则是给学生层层加负。

(二)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以及由此而来的各种“严管”和“教育”,使孩子背上了负担。许多家长由于自己受教育程度和知识水平较低,总是千方百计地想在孩子身上补偿,对孩子的学习尤为“关心”,给孩子以多种压力,像小学生,每天除了做作业,有的还要学琴、学画、学电脑等,孩子的负担怎能不重,心理压力怎能不大。有的家长为了使孩子能出人头地或光宗耀祖,并在未来社会具有“竞争力”,对孩子严加管束,强迫孩子上补习班,甚至不惜代价请家教,挤孩子的休息时间,加重了子女的学习负担。据近日在我区银川市、石嘴山市和吴忠市的调查表明:无论家庭经济条件怎样,几乎100%的家长希望孩子具有大学以上学历,而且他们中有将近35%的人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由此可见一斑。

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家长看到了知识就是财富,只有高素质人才,才能占据未来世界,还有自己在工作中由于知识不足带来的苦恼等,使他们不惜一切手段为孩子择校,助长了学校的乱收费;上各种特长班或补习班,使各种“班”生存蔓延;大量购进教辅书,使出版物泛滥。这些变形的手段,推波助澜地加重了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

(三)社会方面的原因

尽管现在现在大中专都“扩招”,但还是不能满足广大群众希望子女接受高一级教育的需要,教育结构性矛盾仍是导致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至关重要的原因。

招生制度存在问题。大中专考试的总成绩,直接关系着能否考上,能否考入重点,能否读到好的专业等,故而对教学起着直接而最有效的导向作用,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以总分为衡量标尺选拔人才的招生制度,是加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关键原因。

人才的分流,决定了学生今后参加什么工作、个人报酬乃至婚姻等一系列切身利益,就连落榜就业都要看考试成绩,也就是说,考试分数不仅管着升学,同时也管着就业,这是引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

中小学应怎样“减负”

形成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错综复杂,解决需花大力气,全面出击,标本兼治,内外兼治,上下兼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中小学要对减轻学生负担特别重视,抓紧、抓实、抓好这项工作。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端正教育思想

要“减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方向。教育工作者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确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改变长期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创造有利于学生思想、才能、个性品质、劳动技能和身心等发展的环境。形成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和谐、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氛围,办好基础教育。学校要着重解决以下几个片面认识:一是片面质量观。认为重负担就是高质量,从而加大授课时数,加大学生作业量,使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埋没了学生的个性,损害了他们的健康,束缚了他们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而教学质量的实质应是教育任务的全面完成和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失真的师爱观。学生的课业负担与教师的辛苦成正比,同时与师爱和责任心也交织在一起。教师补课越多、作业越多、抓学生越紧就越能受到多方面的好评,这种挖尽学生潜力和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作法不是真正的师爱,而是一种杀鸡取卵的行为。三是落后的学习观。过分强调“苦学”,用学习时间来衡量学生,抛弃了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 必须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国家制订的教学计划。选用国家教委指定的教科书,不随意搭车“教铺”。改革现行教材内容的旧、深、多的现状,现在有关部门已着手这方面的工作了。改革后的教材将更好地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减少必修课,增设活动课、生活课等,特别是劳技课和艺术课,给中小学生更广阔的空间,使他们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2. 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补课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由于教师对教材没有吃透,课堂教学不精心设计,讲课随意性大,至使许多问题在课堂上完不成而转向课外。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教师就必须精通业务,因材施教,加强教学科研,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的问题是备好课。实践证明,教师备课的集体化、现代化、科学化是一条好路子。从学理论人手,深钻教材,了解学生,分析作业,反馈信息,以达到课堂教学的“轻负担、高质量”的目的。“减负”工作中,尤其要对学生作业精心设计,以减少低效和无效劳动,要多设计趣味性、实践性作业。要严格控制练习册。绝不能把作业变成惩罚学生的工具。

3. 优化学习方法,增强心理动力。负担过重与会学不会有极大关系。我们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在学法指导上,要促进转化,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必须求异,不能求同,要把激发求知欲望和培养兴趣放在重要位置。要重视学生学习心理品质的培养,如求知欲、学习动机、自信心、意志力、独立性、创造性等。创造和谐、愉快、乐学的学习环境和气氛。

4. 减轻考试负担,科学评估教学质量。小学取消部分考试,中学也要取消那些不必要的测验、模拟等,这一点有关部门已作出了规定。要提高考试的质量,丰富考试的内容和方法,但数量一定要减少。教学质量的评估是个难点,改掉以往的以分数论高低的模式,加强教学过程质量评价,尤其是课堂教学和作业,同时也要评价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总之要打破“分数惟一”的传统模式,促进师生教学过程质量的提高。

5. 搞好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课业负担过重也是经验教育低效乏能的表现。“减负”工作必须摒弃用旧方法解决新问题,要改变教师长期以来习已为常的教学习惯。把校长、教师的注意力吸引到“教研兴校”的路子上来,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教科研之中,探讨新的适应于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探讨作业质与量的对应问题;探讨教材的实质和重心;探讨学生的学情等。每位教师努力做到教学思想、教研理论、实践经验、教学风格的集成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强化教师师德,提高教师素质

“减负”必须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要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教师,并适时进行师德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把师德教育与业务培训放在同一重要位置。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使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思想。要在教师队伍中建立起良好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评估机制,做到能者上,劣者下。

总之,学校是“减负”工作的主阵地,课堂是“减负”工作的主战场,教师是“减负”工作的主力军,也是关键。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对国家民族负责的态度,重视“减负”工作。要增强责任感,坚定信心,旗帜鲜明地抓好这项工作,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猜你喜欢
课业负担教学质量学校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线上直播的教学质量
新课改后学生课业负担和心理障碍的现状调查
学校推介
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减轻高二数学课业负担
“轻负提效”大家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