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业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现状调查研究

2010-01-19 07:38呼晓青杨少文马雅玲
关键词:就业毕业生

呼晓青 杨少文 马雅玲

摘 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西安工业大学社会体育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找出存在问题,并在学校与社会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寻找对策,使社会体育专业结合我校办学特色,适合我国社会转型阶段社会需要,逐渐提高我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

中图号:G659.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9451(2009)02-147-06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Social

Sports in 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HU XiaoMqing,YANG ShaoMwen,MA YaMli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Xian 710032,China)

Abstract:An investigation is made through qnestionrairs and interviews of the employment of Social Sports graduates in 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in order to find the problems and their counterMmeasures.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major should integrat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iversity and meet the needs of Chinas social transition to improve its own market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social sports;graduates;employment

社会体育专业是我校作为陕西省理工类院校最早开设的体育类专业,也是我校作为体育传统院校多年来的积淀。每年面向全国招生、辐射面广,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培养了一定数量的合格的专业人才。随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由此引发的一些问题也接踵而来。扩大规模的辅助性政策和措施跟不上,学校教学条件的约束成为影响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开拓性发展的现实问题;教学条件局限,师资不足,而导致专业教学质量的滑坡,教学改革难以凑效,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等问题。另外,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以及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化不相吻合,导致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因此,有必要对我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认真分析,正视问题,寻找改善就业现状的对策,对我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和专业建设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西安工业大学体育系2004届至2007届四届社会体育专业本科毕业生232人(其中男生200人,女生32人)。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009年3月通过信件和电子邮件向四届毕业生发放问卷232份,回收222份,回收率95.6%。

2.访谈法

访谈用人单位人事干部及实习单位负责人,了解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

3.逻辑分析法

针对社会需求和毕业生信息反馈,对当前的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设置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1.四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情况

社会体育专业四届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如表1,

统计数据显示:2004届到2007届社会体育毕业生初次就业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随着全国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本专业和其他专业招生人数的增加直接或间接的造成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空间越来越狭小,就业形势严峻。面对就业困难的局面,

选择报考公务员和考研究生的人数在逐渐增加,从而公务员录用和研究生升学率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据统计我校2004M2007届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毕业前参加研究生考试和公务员考试的人数维持在8%左右,而2008届学生报考研究生人数就达26%,研究生升学率达到了12%。

2.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渠道

社会体育专业四届毕业生截止5月8日问卷收回整理为止就业情况如表2。统计数据显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多样化。有的毕业生

就业单位与所学专业毫不相干。但每届毕业生当中都有30%左右到企业工作,部分社会体育毕业生被企业工会吸收,从事文体活动的组织开展。大部分企业的销售部门还是看中体育专业学生个性当中的有利成份,如开朗、灵活、善于交际等,对于营销、经营方面的知识的缺陷只能慢慢培养,这也是我们今后专业培养方面应该思考的一方面。

社会体育专业最初的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和体育教育大同小异,也因此使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在刚开始几年中与体育教育专业就业方向混淆不清,有一部分毕业生竞争进入了教育系统,但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已很难进入教育系统工作。如图1所示2008届社会体育毕业生从事学校教育的人数只占到11%,而进入企业和俱乐部的人数占到将近70%。因此,社会体育专业必须结合各大高校的办学特色,在与社会磨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本专业的独立地位。

3.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教育情况

教育部1998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规定的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我校从2000年社会体育专业招生开始,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规定的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活跃在各行各业。据统计:截止到2004年底,全国共有108所高等院校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社会体育本科专业。由于社会体育专业的迅速发展以及高校的持续扩招,我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拙襟见肘,就业率逐年下降。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相对于同类院校特色不明显,表现出所培养的人才知识能力结构上趋同于体育类院校。

在这方面,我们选了5所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负责人进行访谈。陕西省教育厅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西安邮电学院、西安空军工程大学、亚特健身俱乐部、新概念运动健身中心,这其中教育行政部门和两所高校是定点的实习单位,两个俱乐部从2005年开始接收我校学生实习,并每年都有录用我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经过访谈,5所单位一致认为我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与同类院校毕业生相比,组织纪律性强,态度和责任心良好,但专业技能与体育学院学生相比有差距。

(二)存在的问题

1.社会体育专业目标就业岗位发展滞后,市场不成熟,导致人们对社会体育专业缺乏了解。

通过随机翻阅我校社会体育专业2005M2007年新生入学感想60人次,了解到有85.5%新生对社会体育专业不了解;剩下的14.5%也都是一知半解。这从侧面也反映出社会对该专业的的认识接纳程度。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类型,从目前实际情况看主要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经营管理人员。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群众性健身活动领域中并没有给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社会体育指导员不能形成自身行业规模及发展领域。

2.社会体育与体育教育的混淆不清,导致社会体育专业在就业现实中从属于体育教育,成为体育教育的“替补”。

由于我校是陕西省除体育学院外较早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在探索中求发展,没有一个成熟的市场做导向,因此,最初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计划、课程计划都是从体育教育专业当中衍生出来的,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相差无几,再加上师资也都是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组合体,言传身教都是体育教育的思维模式。从而导致我系前几届毕业生30%左右进入学校从教,但随着教育系统人员的饱和及政策法规的健全,这一份抢占的市场已经难以维系社会体育的长远发展,我们必须走自己的路。

3.毕业生自身定位不准确,在就业问题上没有既定目标,容易受传统就业观念、甚至由于一时一事的影响而导致就业失败。

对2008届毕业班学生的访谈中,90%的毕业生都希望到西安市的中学、中专学校工作;恰恰相反,近70%毕业生最终进入健身俱乐部及企业工作,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较大。85%的学生在入学时都不了解社会体育专业是干什么的,这就首先导致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受传统的就业观念的影响,认为学校一类的国家事业单位稳定,而私营性质的健身俱乐部都是吃青春饭等等。另外,大多数毕业生还未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总想一步到位,直接找到一份传统观念的理想工作。

4.场地场馆设施欠缺,学生专业技能学习从“广度”和“深度”上发展受限

社会体育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最大的区别就是社会体育没有固定的运动专项,在对所开设的术科项目进行全面学习的同时,根据自身的特点及社会需求,选择一项或多项学习和提高,以应对群众性体育开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而目前,运动场馆欠缺,从运动项目选择的“广度”上 ,有些基本运动项目,像网球、游泳,由于缺场地,无法开设此类课程;从运动项目学习的深度上,场地偏少,难以满足专业学习和训练。我校目前的体育馆,也就是篮球馆,基本上包揽了社会体育专业的所有室内术科课程,就体育舞蹈课程而言,体育馆没有任何项目学习训练的辅助设施,只能满足课堂基本动作的学习,课后练习时间基本被高水平运动队训练和各教工体育团体占用,对于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这也是我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竞争力的弱势所在。

三、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对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

加强社会体育专业教育,应围绕毕业生就业工作有计划地加以引导和实施,从新生入校就开始进行专业教育,增进专业了解;创新专业教育内容,邀请健身行业资深教练现身说法;另辟专业教育模式,组织学生到成熟的健身俱乐部参观交流,定位职业理想,树立学习目标。要加强长期教育,让学生明确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创设一种有利于强化自身满足社会需求能力的环境气氛,构建一个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按不同任务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达到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可,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

(二)大力进行教学改革,调整课程设置

自从1993年天津体育学院率先招收社会体育专科学生到1998年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增加了社会体育专业,社会体育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发展上,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其就业仅仅局限在体育潜在行业,得不到社会认可。我校从1999年建系至今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后奥运时代,我国体育的目标任务将从“奥运争光”转向“全民健身”,这将势必加快体育现有和潜在行业的成熟和规范。我们应该利用我校学科资源,了解社会发展趋势,大力进行教学改革,调整早期与体育教育相似的课程设置。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设《体育赛事经营与管理》、《体育公共关系学》、《体育营销》等课程;注重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要考虑社会体育项目的多元因素和流行元素,适当开设《户外拓展训练》、《定向越野》等选修课程。真正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阔视野、有特长的人才规格。我校从50多年前的一个工业学校发展到现在的多科性综合大学,必然有其优良的办学传统和大学精神作为支撑,我们必须发扬我们的学科优势,资源优势使我校的社会体育专业独树一帜,抢占市场。

(三)落实目标教育,加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非专业素质、能力的提高

我校属于理科性质的综合性院校,发展的目标也正朝着多科性质的综合大学努力。而在就业市场化的现代社会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则更具备竞争力。我们综合性大学的社会体育专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环境去发展、培养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和能力。有计划的开展团学活动,加大了对体育系学生社团活动支持,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共青团对学生活动的指导作用,争取学生的活动学生自己办,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大局观和团队意识;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学生演讲、朗诵、辩论等比赛,提高了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和口头及思维表达能力;以兴趣小组的形式与各院系学生长期交流,例如,外语兴趣小组、计算机兴趣小组等等,以此来提高社会体育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和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四)改善教学条件,加快场馆建设

目前,学校的运动场地、场馆现状,已经成为社会体育专业发展受限的现实问题。场地场馆仅从数量上都难以维系普通生的课余体育锻炼需要,作为社会体育专业学习训练的基础设施更是捉襟见肘。应该从长远规划,加快建设高标准的体育场馆场地,如综合训练馆、标准田径场,满足“篮、足、排”,“乒、羽、网”,武术、散打、跆拳道,游泳等基本项目的教学训练,改善社会体育专业教学条件,保证学生专业学习训练,从而提高就业技能水平。伴随着高标准场馆设备的健全,凭借我校传统体育院校的社会地位,将有更多的机会承办省级乃至全国性质的运动会或项目竞赛,这不仅给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提供了高层次的专业实践机会,也给学生锻炼和展示的舞台,无形当中对我校社会体育进行了宣传,扩大了专业影响,提高社会认可。

(五)深入和创新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随着就业市场化的发展,高校都有一套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在政策上的指导和就业信息上的服务基本上涵盖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全部,然而,如何在大学生这种人力资源的“买方市场”中使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发挥更大的效力。首先,从学校和学生的长远发展,我们的就业工作成绩不能只从学生“被就业”的尴尬局面中体现,必须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职业操守,指导和服务学生。其次,第一线就业指导从业人员队伍必须稳定,如此既能对就业政策、业务熟练,提高工作效率,长期专门的就业指导工作也使从业者们经验丰富,能灵活应对各种实际情况,创新性的完成工作。最后,在就业政策指导和信息服务的同时,创新就业指导工作的形式,让部分学生亲自参与市场调研,将调研结果在学生中进行交流;还可以将用人单位的现场招聘搬进就业指导课堂,让学生亲历面试、考核还有签定协议的要求程序等等。

(六)进一步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市场调研工作,保持适度招生规模,从实质上提高就业率

本着对毕业生负责,对学校、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通过跟踪调查,了解和掌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趋势和毕业生对社会适应发展情况。一方面,遵偱教育规律和市场需求,保持社会体育专业适度规模和良性发展,提高就业率。另一方面,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从中发现在教学成果,包括基础设施、专业设置、素质教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深化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提高毕业生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就业。

4 结束语

我们必须着眼学校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专业培养目标,了解社会需求,灵活专业定位,结合我校的办学传统特色,培养出综合素质高、专业素质硬、适应能力强的适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蔡志源,刘 锐,陈建漳.我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漳洲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121.

张细谦,黄南洁.中日美英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比较研究.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25(2):20.

李 月,张 臣.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及能力培养的研究.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4):135.

肖 雷,熊 冰.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可持续发展研究.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6):112.

猜你喜欢
就业毕业生
北京服装学院公共艺术系2021年优秀毕业生作品选登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