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时代需求 实现范式转变
——赖格卢特论信息时代视角下的教学理论演进

2010-01-20 03:24力,余诗,许
当代教师教育 2010年1期
关键词:信息时代范式学习者

盛 群 力,余 诗 诗,许 凯

(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

教育既要促进社会的发展,也要推动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社会的变革和人自身自由发展的觉醒往往会对教育的旧观念和旧体制提出挑战。世界各国教育改革风起云涌,中国教育改革的中长期目标制定与决策也提到了议事日程。本文主要介绍当代国际著名教学设计理论家赖格卢特新近呼吁的“信息时代教学理论”之轮廓。赖格卢特长期致力于发展有关教学方法的知识和帮助学校与社区掌握积极参与系统变革的方法(例如他近年主持了“通向成功之路/Journey Toward Excellence”项目)。赖格卢特提出的从社会转型的新需求出发进行系统完整的教育变革,将有助于我们形成教育的新范式,推动教育从关注分等向聚焦学习转变,从达尔文的“适者生存”转向更人道更民主的“人人成才”。

一、信息时代对教育范式的新需求

变革有两种基本的类型。一种是片段零散的变革;另一种是系统完整的变革,片段零散的变革并不对系统本身伤筋动骨,通常只是寻找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老问题,满足旧需求;相反,系统完整的变革则是需要对系统的结构进行大的调整,解决新问题,满足新需求。例如,假如教师发现现在的学生的起点水平很不一致,需求更加多样化了,那么他就要考虑是否应该采取定制目标、团队协作解决问题和探究学习,并且加大教育技术应用的力度。

教育系统或者教学系统发生了那些重要的变革呢?赖格卢特认为:许多社会科学家已经注意到工业时代和正在崛起的信息时代之间所存在的巨大差异(参见表1)。总之,现有的教育体制绝大部分都是工业时代标志性特征的反映。

表1 工业时代与信息时代的若干标志性特征(赖格卢特,2002,9)

赖格卢特认为,[1]19-20教育的新范式标志着我们需要从“关注分等”向“聚焦学习”转变,从达尔文的“适者生存”到更人道的“人人成才”,即发挥每个人的潜能。这就意味着“教学的范式”(paradigm of instruction) 必须从划一标准到度身定制,从覆盖教材到满足学习者需要,从灌注倾倒到帮助学习者用心思考与专注理解,这是聚焦学习的范式(learning-focused paradigm)。这种范式要求学习者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从教师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或者共同分享),从教师主导、控制和反应转向师生共同主导、控制和反应,从脱离具体情境的真空状学习向掌握真情实境、富有意义的学习任务。最重要的是,它要求从时间固定而成绩参差不齐的模式中摆脱出来,走向因人而异、灵活多样的达标时间。

这种教学范式的转变,不可能再由教师面向全班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地点教同样的事情,意味着教师应该是一个“协力指导”者,而不是“讲坛圣贤”。除了教师之外,精心设计的学习资源,教学设计理论和教学技术,学习同伴、地方资源和远程资源都可以成为教学的有力武器。更进一步说,新的教学范式要求我们对教学(instruction)的定义将认知心理学家所指的“建构”(construction)含义包括进来,这就是帮助学习者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仅仅向他们传递信息。各种有目的有意义的事情都应该包括在教学这个概念中,既包括建构法,也包容接受法。

显而易见的是,这种新的教学范式需要教学设计理论也有新的范式。那么,这样是否意味着我们需要抛弃现有的教学设计理论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赖格卢特认为应该分析现有理论的主要贡献:如果学习者想要掌握一项技能,那么,这就离不开示证、讲解和操练并给予反馈(demonstration,generality/explanation and practice with feedback),这样做保证了学习更加便捷和有效。带有行为主义色彩的教学理论将它们称之为“举例、规则和练习”(example,rules and practice with feedback),认知主义色彩的教学理论也不否认这样做,只不过换了另外一个名词,称之为认知学徒和支架作用(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and scaffolding),建构主义色彩的教学理论也不例外,只不过他们实际做的是一套,说的又是另一套而已。我们难道应该丢弃这些教学理论吗?显然不应该;同时,我们应该满足于此吗?显然更不应该。

教学设计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有两种主要的教学方法。一种是“基本方法”(basic methods),另一种是“变通方法”(variable methods)。基本方法方法已经被实践证明在给定的条件下(即针对特定的学习者和学习类型)总是能够提高学习成功的可能性,例如像“讲解、示证和练习”(tell,show,and do;or generality,examples,and practice with feedback),总是适用于教授掌握一项技能的。而变通方法(如问题教学、辅导学习和学徒制等),则是以基本方法为载体的。虽然这样说明基本方法和变通方法之间的关系有点简单化,但是无疑我们确实应该认识到两者之间的重要区别。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在提供变通方法方面缺乏足够的办法。

二、教育新范式的四项基本原理

赖格卢特教授认为,应对信息时代新兴的教育需求,新的教育范式或教学理论必须遵循以下“四项基本原理”[3]391-392

1.个性化和多样性

对于烟草企业,MES的设计需要建立满足企业生产实际需求的信息化系统。通过建立统一的生产指挥调度平台,为公司信息化系统和生产现场提供实时的信息;实现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的在线监控和管理,使企业生产管理由被动型向预防为主、在线控制的主动实时型管理体系发展;优化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量控制的精准化水平;充分挖掘设备的生产能力,优化现场生产行为。

首先,不同学生的学习速率是不一样的。一些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过的知识,却要让他们等待班级里其余学生,这本身就是对其潜力的一种浪费。同样的,如果学生还没有掌握现阶段的知识就让他进入下一个学习阶段,这也是一种浪费。第二,当今的信息时代社会比起工业时代更加复杂多变,所培养的公民需要成为拥有多专业知识的交叉复合型人才。因此,我们必须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帮助他们掌握不同的东西,从而拥有不同的造诣。第三,不同学生的最佳学习方式也有差异。因此,我们在保持学生个性化的基础上,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根据学生个体的实力和智力水平,帮助他们以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速度学习,以教学多样化实现学生成就的多样化。

2.主动性和自导性

据研究表示,如今的学生在其一生中预计将会转换超过10份的工作。众所周知,在知识型工作中,技术和信息变化速率非常之快,劳动者必须在不断学习和创新中适应社会的需求。简言之,社会需要终身学习者。这意味着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热爱学习,而且要乐于提升学习的技能。因此,我们必须帮助学生成为自我指导的学习者,由被动转变为主动、依赖性转变为独立性,无论是解决问题还是自主学习,都要养成积极主动的心态,只有这样才不至被社会所淘汰。

3.协作性和情感性

在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雇主将知识工人编入协作团队中,而且,研究表明,在一个人一生的成功中,情商所发挥的作用比智商显得更重要。因为情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有积极、高尚的情感,工作时就会有奉献的激情和忘我的投入;反之,若时常产生“被雇佣”的感觉,精神状态便会大不一样,缺少内心的追求和依恋,成功自然变得困难。因此,学生必须培养自己人际交往和内省的能力。服从性、划一性是工业时代“隐性课程”的基本价值观,但是,在新范式下的隐性课程中,学会与人友好相处、了解自己的情绪、长处和弱点等会被作为新的价值观。教学理论必须回答如何促进学生这些素质的发展。

4.整体性和一体化

鉴于整个社会在信息时代变得日益复杂,形成系统的思维就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了。这就是说,要依据各个系统——如生物系统、社会系统、生态系统、组织系统、物质系统和技术系统等——所表现出来的动态因果变化来考虑问题。所有不同的学校科目都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若将各学科分离,在一个孤立的情境中教授知识,必会给他们带来严重的弊端。同样,仅仅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也是一个重大的失误,因为社会交往能力发展、情感发展和身体发展等所有其他方面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每一项都非常重要,不能简单以成绩来划分学生的水平,像暴饮暴食、吸毒、恐吓、暴力、少女怀孕只是片面发展所带来的少数负面结果而已。总之,在信息时代的教育范式中,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学习。这就需要探讨各种综合学习的方式。

这就是“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设计理论”(learning-focused instructional-design theory),或者说是“面向信息时代教育系统教学理论的主要特征”。它在平衡风险挑战、指引导向、支架协助、自主激励和自主定向等方面予以巧妙结合,从而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环境的设计指南。面向学习者的教学设计理论将对以往教学设计理论没有充分关注的变通方法提出指导,包括问题教学、项目学习、团队学习、模拟学习和辅导学习等等(参见表2),对如何合理评估学习也作出了重要思考。

三、技术在个性化学习中的作用

在信息时代,技术的发展让教育范式处在了改革的前台,它在教育的新范式中将发挥关键作用。比起工业时代的教学范式,技术可以极大地改善学生的学习,并有可能降低培养学生的成本。赖格卢特教授认为技术在信息时代发挥的新作用主要有以下四种:[3]395-397

1.记录学习进步

动态实时记录每个学生的个人成绩对教师来说可能是一个噩梦。但技术却非常适合扮演这个角色,它可以帮助教师节省大量的时间。新的记录单替代了原有的成绩报告单,它由三部分组成。首先,它有一个“标准清单”,其中包含必要的教育标准(国家,州和地方)和可选的教育标准供老师、学生和家长参考。第二个组成部分是“个人达标清单”,它记录着学生已经掌握的技能或知识的个人成绩。从本质上讲,它描绘了学生在标准清单中所列的每一项成就(绩)的进步状况(也许有些还尚未列出)。它不仅表明了每一项成就(绩)达到的时间,下一个需要达到的成就(绩)等,并且链接到每个成绩的证据(汇总数据和/或原始作品的形式)。第三,还配有一份“个性特点清单”,追踪影响学生学习的个性特质,如学习风格,多元智能分布,学习兴趣和重大生活事件。

表2 信息时代教学理论的若干特征(依据赖格卢特2009,392-395;2002,10整理)

2.规划学习蓝图

对教师来说,给所有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或合同也是非常困难的。在这里,技术再一次发挥了其作用。技术可以帮助学生、父母和教师:(1)确定长期目标;(2)查明学生目前已经达到的各方面水准;(3)综合考虑学业要求、长期目标、学习兴趣和机遇等因素,从中选择他们现在希望去追求的东西(短期目标);(4)确定达成短期目标的各项学习方案(或其他手段);(5)确定其他有兴趣参与该学习方案的学生(如果有需要),(6)明确教师,父母以及其他可能支持学生学习该方案的人各自起着什么样的作用;(7)制定一份合同,明确学习目标、学习方案、学习团队、家长和教师的作用以及每个学习方案的时限。

3.提供学习指导

如果教师必须像工业时代范式中那样亲力而为的话,那么,由一个教师试图“指导”25位学生按照各自的速度用不同的方式学习不同的东西,这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困难的。然而,技术可以为学生个人(或小组)引进学习项目,提供支持项目学习的教学工具(如模拟,个别指导,操练,研究工具,通讯工具和学习对象),提供监测和支持学生进步的工具,甚至帮助教师和其他人开发新的学习项目和教学工具。

4.评估学习效果

实施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可能是教师的又一个难题,因为学生并不总在同一时间接受测试。技术再次可以大显身手。首先,评估与教学相整合。用于培养技能和理解力的丰富的课堂表现也同样可以用于形成性及总结性评价。第二,在学生展示所学知识和理解程度时,面对的是真实的学习任务。第三,无论是在模拟、辅导、操练,均要求评价学生每一次的表现是否达到了标准,并立即给学生提供形成性反馈。当X表现达到的成功标准超过了过去的Y表现,就完成总结性评估,相应的成绩记录在学生个人成绩清单中。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无法采用新技术进行评估时,请一位观察员用带评价量规的手持设备来评估,对学生的表现提供个人即时反馈。手持设备提供的信息上传到计算机系统后,也将被记录在学生的个人成绩清单里。技术为帮助教师开发评价手段提供了便利,并且与课程标准或者学习要求相关联。教学评价理论对于技术在这方面可实现的潜在贡献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技术的这四项角色天衣无缝地形成相互联系:记录保存工具自动为规划工具提供信息,规划工具确定可用的教学工具,评估工具融入教学工具,评估工具自动给记录保存工具提供信息。与这种全面综合的工具最接近的说法是“学习管理系统”。当然,这样一个学习管理系统还有很多其他的功能,如通信(电子邮件、博客、讨论版、维基百科、白板、即时通讯、播客等)、LMS管理、学生常用信息、学校人员信息等。可以看出。技术在转变教学方式使之更好地满足信息时代的学习需求方面是不可或缺的。这里描述的LMS将使教师的工作更快,更容易,花费更低。但是,要让技术实现其潜在的贡献,必须依靠运用技术的人来实现。

总之,教学设计理论是一个充满生气活力同时又是不断在生长扩展的领域(a vibrant and growing field),它将帮助我们改变教育与培训系统的需求。我们急切需要更多的理论研究者齐心协力攻关,需要更多的实践探索者去尝试应用,需要得到更多的经费支持。形成性研究是促进这一学科进步的一种方法论,因为其注重如何改进现有的设计理论而不是在不同的理论之间进行比较(这是实验研究感兴趣做的事情)或者去描述运用一个理论发生了什么(这是质性研究欣赏的事情)。

[1] Reigeluth,C. M.What is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y and how is it changing?[M]∥In C. M. Reigeluth(Ed.)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A new paradigm of instructional theory. New York, NY: Taylor & Francis.1999:5-29.

[2] Reigeluth C.M.& Joseph R.Beyond Technology Integration:The Case for Technology Transformation[J].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2(7-8):9-13.

[3] Charles M.Reigeluth & Yun-Jo An.Instructional Theory for Education in the Information Age[M]∥In Charles M Reigeluth,Alison A Carr-Chellman(Ed.)Instructional-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Volume III Building a Common Knowledge Base,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9:387-399.

[4] 盛群力,程景利.教学设计要有新视野——与赖格卢特教授访谈[J].全球教育展望,2003(7):3-5.

[5] 段敏静,裴新宁,李馨.教育系统的范式转变——对话国际教学设计专家Charles M. Reigeluth教授[J].中国电化教育,2009(5):1-6.

猜你喜欢
信息时代范式学习者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面对信息时代 成长的孩子们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信息时代的智慧教育
统计工作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信息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