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仪祉文化的初步研究与思考

2010-02-13 11:19
中国水利 2010年9期
关键词:水利

王 锋

(陕西省水利厅,710004,西安)

李仪祉先生是我国近代水利先驱,著名的水利科学家和教育家,也是我非常敬仰的仁人志士。他一生两次出国留学专攻水利,回国后创办水利高等学府,传播水利科技,培育水利人才,悉心研究治黄,探求治水方略,积极倡导兴建“关中八惠”,把毕生精力无私奉献给了水利事业,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赞誉和人民群众深切拥戴。虽然仪祉先生离开我们已经70多年了,但他留给我们的先进治水理念和辉煌的治水伟绩,永远激励着我们水利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探讨仪祉文化精神,对于进一步创新治水思路,加快水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中国近代水利第一人

1.第一位到国外学习水利的中国专家

追溯我国向外派遣留学生,近代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我国第一位留学生是广东人容闳,1850年进入美国耶鲁大学学习。到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派遣120名幼童赴欧美留学。著名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就是1827年被送到美国留学的,当时他只有10岁。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后,国内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大声呼吁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自光绪年间,派遣留学生渐成规模,至20世纪初,留学生规模每年大约一二百人。赴欧洲留学主要集中在英、法、德和瑞士等国,他们中间不少人学成后回国报效祖国,成了我国现代科学和民主政治的开拓者。仪祉先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赴欧留学的。1909年,李仪祉从京师大学堂毕业后,获举人衔。同年7月,受西潼铁路筹备处派遣,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科攻读铁路和水利。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他毅然离开德国回国参加革命。1913年,他考察欧洲水利后,再次进入德国丹泽工程大学攻读水利专业。两次留德攻读水利专业,为实现水利救国抱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参与创办了我国第一所水利专科学校

1915年,李仪祉先生离开德国回国,因陕西政局不稳,财政困难,无法兴修水利,便应清末状元、实业家、全国水利局总裁张謇(字季直)的聘请,参与创办我国第一所高等水利学府——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 (即现在的河海大学),由留学归来有志于我国电力事业的许肇南任校长,李仪祉担任教务长。从此,他在河海执教7年,培养了200多名我国现代水利骨干科技专家,为近代水利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3.把西方水利科学技术引入中国的第一人

李仪祉赴欧留学的年代,中国是一片黑暗,愚昧落后。水利事业更是堤防破败,洪涝频繁,赤地千里,饿殍遍野。而当时欧洲正值大兴水利的时期,大江大河得到初步治理,洪水得到控制,灌溉事业发展,围海造田,改造盐碱,疏浚航道,极大地推动了德、法、荷、比等国经济的发展。先生留学期间,一面刻苦攻读西方现代科技知识,一面注重实地考察,他对欧洲的莱茵河、多瑙河及罗纳河的治理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国后,他和许多当年留学前辈一样,第一步就是通过著述、教育,将西方先进的水利科学技术介绍给国内,培养科技人才。在河海执教期间,他坚持主张编写中国教材,经常夜以继日,亲自动手编写了《水工学》《水力学》《水工试验》《潮汐论》《中国水利史》等教科书,系统介绍阐述了西方水利科技的最新成果,这是先生作为中国近代水利先驱者的杰出贡献。

4.主持兴建了我国第一座运用近代科学建造的大型灌溉工程——泾惠渠

李仪祉不仅是西方水利科技的早期传播人,而且是实践西方水利科技的第一人。1922年,李仪祉离开南京,回陕任省水利局局长兼渭北水利局总工程师,在艰难曲折的道路上,开始了他兴修水利的生涯。他积极网罗人才,组织开展引泾灌溉工程设计,但由于当局不支持,经费没有着落,直到1927年仍无法开工。无奈之际,他愤然辞职,拂袖东去。1929年关中大旱,兴修水利的呼声越来越高。1930年杨虎城主政陕西后,急召李仪祉回陕任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才使他的引泾计划得以实现。在省政府出资和李仪祉多方奔走呼吁下,1930年工程开工,1932年6月第一期工程竣工通水,可灌溉农田 50万亩(3.33万 hm2)。1935年第二期工程完工,扩灌至65万亩(4.33 万 hm2)。泾惠渠的建成受益,成为中国现代水利工程之典范,在我国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5.创立了我国水利界第一个民间学术团体

1931年,李仪祉会同著名水利科技工作者李书田、张含英、须恺、孙辅世、汪胡桢、张自立等,针对当时政府不重视水利建设、水行政不统一、水利工作队伍涣散等情况,倡议创建了“中国水利工程学会”,即现在中国水利学会的前身。众望所归,李仪祉被推举为会长,并连任1~6届,直到逝世。担任会长期间,他主持创办了《水利》杂志,广泛传播水利科技。此外,他还担任《河海月刊》《黄河水利月刊》《导淮委员会月刊》《陕西水利月刊》等刊物的主持者或主要撰稿人。

6.担任黄河水利委员会第一任委员长

民国前期北洋政府继承清末办法,黄河下游河道由冀豫鲁三省分段管理。这期间,黄河几乎年年决口,尤其省际交界处,河工薄弱,险情频发。国民政府成立后,统一河工事务的呼声日益高涨。1933年4月,李仪祉受命于危难之时,负责筹建黄河水利委员会,并出任第一任委员长兼总工程师。8月,黄河决口泛滥,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了黄河水灾救济会,李仪祉积极组织防洪抢险,救济灾民。1934年,他长途跋涉,到黄河上游考察。同年,黄河在贯台决口,他组织抢险。1935年,黄河又在董庄决口,他奉命加修金堤。这两年他还巡查了黄河、沁河、不牢河、微山湖、运河,验收贯台堵口工程,督筑金堤,疲惫不堪。1935年冬,孔祥熙同族孔祥榕任副委员长,主持堵口之事,乘机搜刮民财,凡大事裁决取于占卜,迷信“金龙四大王”。李仪祉气愤地说:“以孔理财,以孔治水,水和财都要从那个孔里流出去。”他不能和这样的人合作共事,辞职回陕。

7.倡导开展了首次黄河河道模型试验

为了科学治理黄河,李仪祉先生十分注重开展河道模型试验。德国水利专家恩格斯首创河道模型试验技术。李先生回国后,在学校授课和撰写论文时,多次介绍恩格斯的河道模型试验技术。经他积极促成,1932年在德国奥贝拉赫水工试验所进行了黄河河道治理模型试验,并推荐在德国留学的工程师李赋都参加试验。这是我国治理黄河历史上第一次进行河道模型试验。

8.倡议设立了中国第一座水工试验所

李仪祉高度重视水利科学研究,积极倡导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和科研机构。1928年,李仪祉等倡议设立河工实验室,1931年8月开始筹备,1933年10月1日成立董事会,他亲自担任董事长。1935年11月12日在天津举行了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落成典礼,同时开始进行官厅水库坝下消力池放水试验。后因抗日战争爆发,房屋毁于战火,到1947年重建,1949年9月改为天津水工试验所,后与南京水利实验处合并为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成为现在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前身。所以,李仪祉先生当之无愧地是我国现代水利科学研究机构的奠基者。

9.首次明确水利和水利工程定义

李仪祉在介绍西方水利科技、继承我国古代治水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确定了一大批水利专业术语,首次给水利和水利工程下了定义。他指出:“水利为兴利除患事业,凡利用水以生利者为兴利事业……凡防止水之为害者为除患事业”。在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第三届年会上,他明确提出水利工程包括防洪、排水、灌溉、水力、水道、给水、污渠、港工等8种工程。这是自汉代司马迁创造“水利”名词以来,第一次明确水利和水利工程定义。

10.第一位提出“综合治水”的水利专家

李仪祉虽然在黄河水利委员会只工作了两年,但他对黄河的问题进行了深刻而认真的研究,撰写了大量的治黄论文,论证了黄患之要害,治黄之方针。对于河流治理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国自周秦以来就有过许多好的意见和主张,但始终未能全面付诸实践,治理、开发中总是单打一居多。仪祉先生继承了历史上的合理意见,又根据西方近代治水思想的新主张,形成了“全面开发、综合利用”的水利规划思想,把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治水思想推向一个新阶段。他首先提出了 “治理黄河要上中下游并重,防洪、航运、灌溉及水电兼顾”的观点,开了 “综合治水”理论的先河。1933年,他在《黄河水利委员会工作计划》中,提出了“全河应有统一之管理,不宜以省区割裂”的观点,比我们现在所倡导的 “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大约要早70年。正如钱正英同志所说:“李仪祉把我国治黄理论和方略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李仪祉传》序言)。

二、殊功早入河渠志

李仪祉先生毕生以治水为志,求郑白之愿,效大禹之业,凿泾引渭,治黄导淮,整治运河长江数十年,足迹遍布祖国江河湖海,功绩卓著。正如于右任先生为其陵园所作的挽联:“殊功早入河渠志,遗宅仍规水竹居”。纵观先生治水功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著述办学,开中国水利高等教育先河

李仪祉先生两度留学归来,通过著述办学,传播西方水利科学技术,培养水利人才。他先后参加创办三秦公学、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现河海大学)、陕西水利道路工程专门学校(后改为西北大学工科)、陕西水利专修班(后改为西北农学院水利系,现在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担任教授、教务长、校长,兼任陕西省教育厅厅长。他毕生致力于水利事业,著述丰厚,多达200余册(篇)。他还曾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第四中山大学、交通大学执教,培养和造就了大批科技人才和志士仁人,为我国水利工程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2.凿泾引渭,兴建“关中八惠”惠泽三秦

李仪祉不仅是出色的水利教育家、科学家,更是一位造福四方的水利实干家。他自幼生长在渭北高原,干旱缺水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终生愿望就是效法郑国、白公,兴修关中水利。1922年他回到陕西后,历经艰难,在杨虎城的鼎力相助下,建成了我国近代第一座大型灌溉工程——泾惠渠,为实现他建设“关中八惠”的愿望开了一个好头。泾惠渠建成后,他辞去建设厅厅长职务,任省水利局局长,专心致志实施兴建“关中八惠”(泾、渭、洛、梅、黑、涝、沣、泔)的宏伟规划。此外,他还亲赴陕南陕北考察勘测,筹划了陕南的汉惠渠、褒惠渠和陕北的织女渠、定惠渠。至1938年先生逝世,泾渭洛梅四渠已初具规模,灌地180万亩(12万 hm2),初步实现了“郑白宏愿”。

3.潜心研究,把治黄理论和方略推向前进

李仪祉生于黄土高原,奔波于黄河上下,对我国历代治黄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科学的治河方略,写成了40多篇文章。他治理黄河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泥沙未减,本病未除;中上游不治,下游难安;兴建水库,蓄洪减沙;综合开发,利用黄河。李仪祉亲自考察了黄河上中游各省后,提出把除害与兴利结合起来,按照“灌溉、放淤、垦荒、航运、水电”五大目标,综合开发水土草木电力资源,繁荣经济,为民造福。

4.综合治水,奠定我国水土保持理论基础

李仪祉在他的著作中,虽然没有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名词的出现,却用“土壤侵蚀”“土随水去”“防止冲刷、平缓径流”相通其意。以根治泥沙为治黄之本,提出了精辟的水土保持观点、措施和方法。主要有四点:一是认识到土壤侵蚀的三种主要方式,即风力、水力、重力侵蚀,因害设防;二是从土地利用上,提出治理坡耕地、培植森林、广种苜蓿、改良盐碱荒沟荒滩等措施;三是在治理方式上,层层设防,从坡、沟、川、滩分层治理;四是在泥沙利用上,提出了保(就地蓄水保土)、拦(建库拦淤)、排(排洪排沙)、淤(引洪淤灌)。从而奠定了我国水土保持理论基础,成为我国近代水土保持工作的先驱。

5.导江治河,足迹遍布江河湖海,泽被十七省

李仪祉不仅兴修关中水利,而且主持参与了黄河治理、导淮工程、整治运河长江,足迹遍布祖国各地。1928年,李仪祉任华北水利委员会委员长,1929年任导淮委员会委员和总工程师,1933年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1936年又兼任了扬子江水利委员会顾问。他风尘仆仆,奔波于大江大河,勤勤恳恳地调研、访问、查询,撰写了大批论文,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正英曾评价说:“像李先生这样对我国水利问题探讨研究之深,涉及范围之广,在近代还是少见的。”

长年奔波,李仪祉身体每况愈下,在江苏了解淮水入海工程时,突发大病,不得不回陕治疗。1938年3月8日,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西安,享年57岁。李仪祉先生德高望重,功垂千秋,深受人民敬仰,在西安参加追悼会者达万人之多,当灵柩运到泾阳陵园时,当地群众5000多人挥泪送葬。国民政府专发特令对他的事迹进行了褒扬。新中国成立后,对仪祉先生的缅怀和纪念活动从没有间断过,1982年、1992年和2002年,分别在北京、陕西和郑州举行了李仪祉先生诞辰100周年、110周年和120周年纪念活动,陕西还拍摄播放了反映李仪祉治水业绩的8集电视连续剧《江河赤子》。2001年9月,在第29届国际水利学大会上,李仪祉先生作为亚洲近代水利科技工作先驱者之首,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赞誉。

三、仪祉文化内涵及意义

李仪祉先生虽然离开我们已经70多年了,但他在治水理念和治水实践中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永远闪烁着他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智慧的理想之光。研究仪祉文化精神,不仅可以缅怀治水功勋,而且可以指导我们沿着先辈指引的方向,把新时期水利建设推向可持续发展的崭新阶段。重温仪祉先生治水生涯,拜读仪祉先生治水宏论,研究仪祉文化内涵,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要继承和发扬。

一是爱国爱水,以民为本。在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环境中,留学生比同时代人更多地沐浴了海外风雨,更多地接受了西方科技、文化及民主思想。他们既是西方文明的直接受益者,又是西方殖民主义的对立者。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他们读书不忘救国,不少人抱定“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宏伟志向,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发愤学习、工作。李仪祉先生两次留德攻读水利,实地考察了欧洲水利大发展给这些国家带来的巨大成就,与旧中国落后贫穷形成的巨大反差和鲜明对照,他得出了“水可兴国、诚信然矣”的论断,更加坚定了他水利救国,振兴中国水利,造福中国百姓,实现兴水富民强国的宏大志愿。

二是崇尚科学,勤学治事。李仪祉先生的一生,就是学习科技、传播科技、钻研科技、实践科技的一生,在他言行中始终贯穿着科技兴水的理念。在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执教期间,他坚持亲自编写中国水利教科书,传播西方水利科学技术;在治黄导淮建设中,他悉心钻研,重视运用现代方法加强测量、水文、地质等基础研究,探索“全面开发、综合利用”的治水方略;在兴建“关中八惠”中,他大胆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规划设计、地质勘测、施工管理、灌溉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建成了一批具有现代科技水平的灌溉工程。他一生科技著述丰厚,桃李满天下,用实际行动谱写了“培桃育李、治河惠民”的光辉篇章。

三是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仪祉先生曾指出:“用古人之经验,本科学之新知,加以实地之考察,精确之研究,详审之试验,多数之努力,伟大之机械,则有何目的之所不能达。”他注重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原理和方法,融会贯通地掌握,而不是生搬硬套,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中国治水的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又能不断创新。在对待中国传统的治水思想和经验方面,既不是 “食古不化”,又不是笼统地“全盘否定”,而是全面整理借鉴,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加以阐述。把西方现代科技与中国治水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并不断创新,是李仪祉先生治水思想的精髓之一。特别是在科学研究方面,他更是不崇洋、不食古,敢为人先,大胆试验。在20世纪初期,他就积极倡导在德国开展黄河河道模型试验,分别于1931年、1932年、1933年开展了3次大型试验,并及时分析研究试验结果,得出了治黄的不少真知灼见。在那样一个年代,把我国河道模型试验放到外国去做,这充分体现了先生对民族利益高度负责的胆识气魄,对科学技术极度推崇的历史担当。

四是身体力行,真抓实干。仪祉先生在河海执教时曾教育学生要 “做大事不做大官,求实际不图虚名”。先生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一生担任过许多职务,有大学教授、教务长、校长,有全国性、流域性治水机构的领导职务,有省级教育厅长、建设厅长、水利局长等,但无论担任什么职务,他都把职务作为为民造福的平台,想人民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身体力行,鞠躬尽瘁,献身水利。在留德学习期间,为了给国家节省资金,两次都没有拿学位。对此,他很坦然地说:“我不远万里来到德国,求的是学问,而不是学位。”在兴建陕西水利工程中,他亲自考察、勘测、设计,多方奔走呼吁解决建设资金,从事灌溉工程建设15年,成就灌区300多万亩(20多万hm2)。在治黄导淮、整治运河长江中,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山川河流,时间长达9年之久,泽惠17个省(自治区)的人民群众。正是他这种身体力行、真抓实干的精神,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耸立起永不倒的丰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弘扬仪祉文化精神,就是要学习他热爱人民、报效祖国、献身水利的奉献精神,学习他诲人不倦、严谨治学、培养人才的高尚情操,学习他崇尚科学、勤学治事、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学习他注重实践、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献身精神,学习他坚毅刚强、身体力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学习继承和发扬仪祉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用实际行动,加快陕西水利发展。

一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治水思路。时代在变化,治水实践也在不断推进。要根据中央新时期治水方针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水利工作的总体部署,围绕“突破瓶颈制约、发展民生水利、促进人水和谐”三大重点,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着力加快水利发展方式转变,着力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着力推进水利改革创新,着力建立健全水利投融资体制,加快水利发展与改革步伐,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

二要坚持以民为本,加快水利工程建设步伐。要继承仪祉先生遗愿,坚持以民为本,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基本农田、灌区节水改造、水保生态等民生水利建设,真正让最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围绕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和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突出抓好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在集中精力抓好引汉济渭、引红济石和榆林王圪堵、西安李家河、延安南沟门、咸阳亭口水库等“两引四库”建设的同时,加大泾河东庄水库、榆林引黄和黄河古贤水库前期工作力度,力促工程早日上马。要加快防洪抗旱减灾工程建设,加快预警系统、水文测站改造和水利信息化建设,加强科学调度,努力实现人水和谐。

三要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水利管理水平。改革创新是水利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在近年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水利投融资改革、水价改革、水管体制改革、小型水利产权改革,特别是要加大省级水务公司组建力度,搭建水利融资平台;积极探索以收费权质押,大胆使用金融资金,加快实施农业灌溉设施建设;积极推行农村小型水利设施“民建、民管、民用”机制,以多种经济成分促进民生水利持续发展、永续利用。

四要坚持科技兴水,加快水利发展方式转变。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是加快水利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要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制度,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大力推进依法治水,加强水利立法基础工作,加大水事纠纷调处力度,依法维护水利行业合法权益。重视水利科技研究,通过与科研院所和水利院校的交流合作,积极搭建水利人才培养、科研攻关、技术创新平台,转化使用好水利创新成果,不断提升水利科技含量。加快推进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以水利信息化推进水利现代化。

五要坚持真抓实干,造就一支作风过硬的水利队伍。水利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对水利行业干部职工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深入开展“学理论、学技术、学法律”活动,努力营造学习型行业。大力提倡调查研究、务实创新、真抓实干的风气,静下心来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在全省形成支持改革者、鼓励实干者、反对空谈者的良好氛围,以实际行动促进水利持续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水利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学会
水利第二工程局
水利第一工程局
水利信息化
水利宣传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水利先进实用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