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伦理道德防线提高院前急救质量

2010-02-13 22:09陈志刚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0年1期
关键词:伦理道德医患伦理

陈志刚

(镇江市急救中心,江苏 镇江 212003)

1 强调构筑院前急救伦理道德的原因

院前急救行为的伦理完善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之一,因为医患关系本来应该是一种拯救与被拯救、感恩与被感恩,充满圣洁情感的关系。在医疗实践活动中,“120”之所以能以“灾难、求救就是救援的命令”为己任,相互合作,就是因为他们有着救急、救命、救援的服务理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患者作为消费者的意识日渐增强,而“120”作为经营者的意识相对滞后,对风险意识和维权观念薄弱,致使医患关系复杂化,医患利益冲突加剧。[1]为了让医学回归“医为仁术”的本性,还患者以尊严,给医生以尊重,找回医患世界久违的温情,院前急救必须从管理层面重视伦理建设,以指导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2 现阶段院前急救伦理道德概况

理想的医患关系以诚信为基础,平等、尊重、信任、合作、充满人文关怀。[2]然而,现实中院前急救的医患关系中利益关系、法律关系和道德关系错综复杂。而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很多,以下做简要分述。

2.1 医患之间缺乏理解和信任

医患之间缺乏信任和理解是造成医患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部分“120”人员过多地考虑医疗机构和自身的利益,不能换位思考,替病患着想,而有些患者对医护人员缺乏信任,对医学急症的复杂性缺乏理解,从而造成医患关系紧张。

2.2 政府责任缺位,投入不足

院前急救属非营利性的公共卫生事业,随着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政府投入相对不足,造成目前大部分急救中心员工的工资、奖金、发展资金仍要靠院前急救收费来补偿,急救中心为了生存把分配制度与各医、护、驾、担人员的业务收入直接挂钩,这必然会导致医生的过度医疗和各种医疗费用的提高。还有个别的“120”人员擅自增加不合理收费,导致医疗服务效率低下,服务态度、服务价格百姓不认可。

2.3 患者不理解院前急救特点

由于院前急救固有的风险性,病人病情变化快,院前急救技术、设备有限,检查手段少、诊断难、医生无法即刻诊断、治疗,加之城市路况差,到车时间低于患者家属期望,使患者对院前急救产生误解。

2.4 激励机制加剧医患矛盾

考核过于注重工作量和收入,一线人员奖金以“收入减支出,结余提成计奖”,致使“120”人员忽略自己的伦理责任,忽视病人的权利。多年的实践证明,调度、救护车和“120”人员是医患关系的主导方面,凡是纠纷大多都源于医疗服务质量不到位。因此,我们要调整激励机制,重建伦理道德。

2.5 “好处费”严重扰乱了院前急救的职业伦理

由于各医院间争抢病人,有的医院甚至以给小费来招揽病人,这些不正当的竞争手段误导“120”人员舍近求远送病人,造成医患关系紧张。患者及其家属对医护不信任的背后折射的是“120”人员对职责规范的漠视、对服务意识的淡化和对经济利益的不正当追求。从收“红包”礼品到索要回扣、从过度医疗到虚高收费,这些现象日益腐蚀着“120”人员的职业伦理。

3 院前急救伦理道德的内涵

院前急救事业是一项具有福利性、社会性的公益事业,具有救助、良善与公平等伦理特征。随着院前急救事业的发展,院前急救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作为院前急救人员应具有较高的素质,做到热爱本职工作,具有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反应机敏,动作迅速,熟练掌握急救器械设备的应用,熟知各种急重症病人的抢救程序,要具有爱心和耐心,只要有一分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院前急救事业具有两项突出的社会职能:①日常院前百姓的医疗急救服务;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援。他所具有的伦理道德,是在政府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赖以建立和存在的,即本身是合乎公平与正义的伦理原则,以及所蕴涵的伦理追求、道德原则和价值判断。伦理道德的功能在实践中是借助于行为规范这个主体来起作用的,行为规范依附于伦理道德而存在。造成社会伦理道德失范的原因主要不在于个人品德修养,而是行为规范本身的正当性发生了问题或引起社会成员的否定。人是有理性的。伦理道德检验行为是否偏离了规则和方向,它抑制着可能出现的医德缺陷和损人利己的个人行为,使人们的行为更可预见,并由此促进医患和谐,为实现良好的医患合作、化解冲突构建和谐创造条件。

我们构筑院前急救伦理道德的防线,目的是更好地培养“120”职工的自律能力,引导“120”人员认同社会道德规范,用良心审视自己的行为,用耐心、细心、诚信呵护病人,用精湛的医疗技术治疗和转送病人。急救中心更要抓好基础管理和质量控制,使管理制度系统化、操作程序规范化,建立质量管理的良性运行机制。只有通过自治的院前急救人员共同体内部的道德奖惩和激励机制,才能让“120”人员培养出高尚的医学职业伦理。[3]

4 构筑院前急救伦理道德

只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才能遏制院前急救工作中的不正之风,提高院前急救人员的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要求急救中心的员工在工作中自觉运用伦理道德规范自己的言行,视病人生存为己任,提高抢救工作质量,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②要求急救中心的员工在工作中培养职业伦理道德、增强急救意识、提高业务技术和心理素质。③制定相应岗位的道德行为规范,做到调度人员在接警时“要把爱心和微笑融入语音之中”;驾驶员、担架员把关心和问候带给患者与患者的家属;医护人员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带给患者和患者的家人;明白收费、共筑诚心、诚信、诚行。

5 院前急救伦理难题

医疗行为首先应遵守伦理原则,为病人最大利益着想是医务人员最根本的道德规范和责任。但是,在院前急救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伦理难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改进:第一,经过院外急救能存活的伤病员优先抢救时“就急、就近、就医院能力、就患者意愿”的原则该如何掌握。还有对现场死亡、猝死的患者抢救时间上要不要遵循“5分钟”原则,如果家属坚决要求现场抢救,何时是终止的时间呢?第二,实施院前急救主要战场在救护车中,但由于其空间、时间有限,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治疗性价比,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第三,过去的急救是“抬起来就跑”,这一理念在国际范围内已基本上被“暂等并稳定伤情”这种新理念所代替。可是普通民众缺乏对一般医学常识的了解,以及对 120的不信任,仍然要求“抬起来就跑”。据统计,每花 1美元于健康教育服务上,就可节约 6美元的医疗费用。我国的王一镗教授也提出:三分急救、七分普及。但是,普及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政府通盘考虑解决。第四,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多辆救护车争抢同一个病人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不仅浪费了院前急救资源,更关键的是,患者的生命权益得不到最大限度的保障,这时候,正规的 120组织又如何界定自己的伦理道德规范呢?第五,院前急救中的用药及设备使用问题。很多 10分钟左右就能送到医院的患者,要不要用药,要不要常规使用非救治仪器设备,用药后如何与医院进行链接等等。

总之,在经历了经验管理、制度管理之后,21世纪的管理是人性化管理,我们需要通过管理者的倡导和身体力行形成统一的伦理价值观,实现院前急救事业的全面和谐发展;通过大力教育和宣传,弘扬人文精神,提高 120人员的道德素质,造就一支 “德罄”、“技强”、“知广”、“心高”的院前急救队伍。[4]

[1] 张鸿铸.谈维护患者权益之道[J].中国医德规范通览,2003,16(2):35.

[2] 郑大喜.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7):492-494.

[3] 潘新丽.医乃人术新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4):49.

[4] 董兆举.医学教育要注重学生大医观的培养[J].中华医学教育,2006,26(4):10-11.

猜你喜欢
伦理道德医患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企业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安全生产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城镇化进程中新的伦理道德文化的迁移与重塑
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医患关系研究
二郎神形象转变之我见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