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泛滥,深交匮乏

2010-02-15 21:38又易
浙江经济 2010年8期
关键词:都市人社交活动社交圈

文/又易

需要变化的,不仅仅是外部层面的社交形式,更应当是人们的社交观念,从心理上放弃“点到即止”的社交模式

周末在西湖白堤举办的一场相亲大会,让数万男女投身其中。朋友调侃说,也许他们欠缺的只是一个交友的渠道和平台。而事实上,对现代都市人而言,交友并不匮乏,匮乏的只是知己密友。

很多人都有同样的体会,白天在办公室电话不断,除了联络工作,还少不了一些你来我往的寒暄。然而,一到私人时间,人际网络立刻陷入了平静。这种热闹与平静的对比,或许恰恰说明了社交界限在现代人社交活动中的普遍。当资源泛滥到一定程度,也意味着它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匮乏,都市人的社交圈亦是如此。日日疲于奔命,职场阅人无数,却少有可以归入“知心朋友”。现代人的困惑,恰是这种社交泛滥却深交匮乏的怪圈。

当今社会,职场中一角色,生活中一角色,是每一个个体都已修炼得娴熟的技艺。办公室里,名片堆了厚厚几叠,若是“晒”名片绝对堪称壮观。然而,其中多数都只是一面之缘,或是点头之交,若谈深交,并无几人;手机电话本的名字几百个之多,平时却鲜有联络,一切只是缘于交情太浅。

曾有评论家指出,现代人都有或重或轻的社交恐惧症。恐惧倒是未必,但无法深入却是事实。现代人的社交圈概莫分为四类:亲戚、同事、朋友。前两类作为较为稳定的社交圈而存在,惟一影响其社交圈半径的,还是最后一类。然而,社交泛滥的情境之下,朋友的圈定也往往显得模棱两可。这当中,有从小到大的玩伴,有各个时期的同学,也有工作中结识的知己,更有休闲社交活动中结识的投缘者。一个通病是,几乎所有人都有不计其数的“朋友”,但能列入“深交”者则甚为稀少,且“深交”圈的扩大亦随着年龄的扩大进入停滞不前的状态。

造成现代都市人“深交”匮乏的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独生子女家庭,三口之家长大;从小没有在大家族复杂环境下生活的经历;大学的扩招,使得相当多的人异地上学;地区发展的不均衡,使得相当多的人又离开求学地,到中心城市工作。诸如此类的原因,令现代人的社交活动陷入了“蜻蜓点水”的无奈,于是,宅男宅女成为这个城市最普遍的一群。

造成“社交泛滥,深交匮乏”的另一个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即社交的被动性过于突出。在过去至今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绝大部分人由于缺乏社交教育,在社交中表现出强烈的被动性。尽管一些人在年轻的时候由于结交异性的需要,会强迫自己加入各种社交团体及交友活动。但一旦完成这个任务后,大部分人就会将重心放回家庭生活,从这些社交圈里退出。这种形式的社交由于目的性太强,而且往往具有一次性的特点,使得长期维持的价值很低。

相对而言,西方的社交体系显得更为健全。在西方,各种社会团体会经常性地组织Party、BBQ和宗教礼拜,此类形式的活动,健全了民间渠道的社交网络,并成为许多西方人消磨时间、寻求心理慰藉的最佳途径之一。一位美国归来的单身师长对此颇为感慨,她说,在美国的日子里,尽管是身处异国,但孤独感与在国内的日子相比,却是淡化了。参与到各式各样的社会团体中,一切消费均是免费,没有了利益关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简单而纯粹。

要改变现代城市人“社交泛滥,深交匮乏”的境况,从西方的社交概念出发,或许可以找到一些参照。社会团体的介入与助推,对于改变现代城市人的社交怪圈,是一种有效的外力。当然,需要变化的,不仅仅是外部层面的社交形式,更应当是人们的社交观念,从心理上放弃“点到即止”的社交模式,努力构建深度社交的氛围,才是走出深度社交匮乏的根本动力。

猜你喜欢
都市人社交活动社交圈
新语
数字社交圈里的白酒“新消费”
Kiss and Ride
爱自己 你做到了吗
基于社交圈的信息分享策略研究*
《向北方》中的压抑空间及都市人困境表征探析
智商高,爱独处
无效社交
牛津大学《Cherwell》
帮害羞宝贝打开社交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