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的图书馆战略*——以东莞“图书馆之城”为例

2010-03-22 12:32陈本峰
图书馆建设 2010年12期
关键词:东莞市东莞市民

陈本峰

(东莞图书馆 广东 东莞 523007)

一个城市的腾飞,需要经济和文化两翼并举;城市文化的繁荣,需要脚踏实地奠定根基;社会的和谐安定,需要生存与文化的双重关怀。通过政府的规划投入和全民参与,实现城市经济文化平衡发展、社会安定和谐有序,正是城市经济与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

当代城市发展观念已经从拼经济、拼技术、拼管理上升到拼文化的阶段,出现了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的新的竞争发展格局,城市贮存文化、传播文化和创造文化的基本使命日益凸显[1]。

1 城市文化战略背景

东莞,这个曾经不太为人所知的南粤小县城,崛起于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曾几何时,受益于亚洲新兴经济的腾飞,被誉为国内经济发展的“四小虎”之一。在经济发展方面曾经以来料加工制造业发展模式见长的东莞地区,却因文化发展的滞后,被人调侃、戏称为“文化沙漠”。经济总量的辉煌难以改变东莞在世人眼中的文化形象,富裕起来的村民被人称作“洗脚上田的农民”、“暴发户”。

然而东莞要发展,要进取,要加快现代城市化的进程,就要把有钱的人请到东莞来办工厂,把没钱的人请到东莞来打工,把有知识的人请到东莞来创业。“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东莞城市文化精神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海外的精英,并且城市文化的多样化和包容性,也使打造东莞城市文化品牌迫在眉睫。

借鉴经济发展的成功之路,东莞努力扭转在文化领域的“跛脚”状况,从增强文化生产力、提高服务能力的角度出发,动员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整合社会方方面面的资源,力求创造更加优质的文化产品、更加优良的文化服务,使文化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2001年,东莞正式确立文化新城建设的目标,提出了建设文化新城的发展战略,开始了新城市发展的文化规划。东莞在文化改革上确立了打造“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广场文化之城”和“音乐剧之都”的以“三城一都”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

2 城市文化的图书馆战略规划

从古至今,城市文化与图书馆息息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图书馆对于一个城市文化内涵的意义日益凸显。图书馆是城市文化的载体,一方面,它通过传承文化为市民提供文化资源以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现代图书馆通过管理、服务的创新发展,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从一定意义上看,一个地区的图书馆事业是否兴旺发达,决定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难易程度及这个城市的知识含量,进而影响着这个地区的竞争力。

在东莞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和外来人口聚集的都市里,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图书馆之城”,其意义远远超越了图书馆本身,也不仅仅限于文化的范畴。

为振兴东莞文化事业,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平衡与协调发展,作为“三城一都”文化工程的核心项目——“图书馆之城”建设,更是成为东莞文化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2]。它的启动和实施,促使以从事经济活动为主流的东莞民众对城市文化发展有了新的认识,提高了城市管理者及广大民众发展文化的自觉性,带动了整个文化事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东莞社会格局的战略转型,对东莞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促进经济改革、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经济的再次腾飞具有显而易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借力于“文化新城”的东风,2002年东莞图书馆大规模地引进专业人才,同时,《东莞图书馆新馆建设与发展规划纲要2002-2010》出台。随后,东莞市《关于印发〈东莞地区图书馆总分馆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东莞市建设图书馆之城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贯彻落实〈东莞市建设图书馆之城实施方案〉的意见》等系列文件相继颁布,东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作为东莞城市文化战略规划全面铺开、实施[3]。

今天,东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已成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这也是一种文化创新,是一种文化追求,更是一种文化使命。“图书馆之城”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积淀,体现东莞市文化的人文关怀,充分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建设“图书馆之城”的目标,是把东莞建设成为一个图书馆网点星罗棋布、互通互联、资源共享、没有边界的大图书馆网,为市民提供功能完善、方便快捷的图书馆服务。

可以断言,在不久的将来,作为城市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地的东莞“图书馆之城”,绝不只是简而言之的“图书馆”之城,它对城市文化的辐射作用将远远超过其本身的文化价值,“读书之城”、“学习之城”将应运而生,“城”的概念也都会被远远地放大和超越,浓郁的书香将飘散东莞的每个角落!

“图书馆之城”建设将为东莞城市文化构建阅读空间、搭建知识信息平台,让我们这座城市处处成为便利的学习之所。

3 东莞“图书馆之城”的城市文化功能

3.1 建筑设计的城市文化形象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作为艺术性的综合体,图书馆建筑既有属于图书馆的个性,又应与城市空间整体和谐与连续相统一。

3.1.1 城市文化标志性建筑

“为适应图书馆内涵的充实,职能的增加,满足电子时代图书馆的新需要,适应新的服务方式和管理方式,改变我市图书馆的现状,东莞市人民政府决定建设东莞市图书馆新馆,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我市作为国际制造业加工名城的城市形象”[4]。新馆设计要求反映东莞的文化特色与时代气息,以富有丰厚文化内涵的形象立足于东莞,成为体现东莞市国际制造业加工名城形象的标志性建筑。

3.1.2 城市绿色生态与和谐文化

东莞市图书馆新馆成为城市新的中心区建设和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莞迈向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窗口之一。其设计十分强调环境特色,弘扬城市整体美,充分考虑东莞市的气候特征及图书馆自身要求,对屋顶做遮阳板自动调节设计,体现生态思想和节能理念。

图书馆位于城市中心广场,总平面设计照顾到中心区建筑的整体性,充分协调与大会堂、大剧院、博物馆的建筑平面关系。整体外观造型注重形体的均衡和完美,将建筑物、道路、绿化系统和整个广场外部空间环境构筑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

3.1.3 时代文化气息

东莞图书馆是一个集文献借阅、信息咨询、培训教育、学术研究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现代化图书馆,是东莞科学、教育和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莞市的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和区域图书网络中心。它应能满足现代图书阅览的新要求,具备优越、舒适的阅览环境和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

馆舍的建筑俯视为“I”、“E”两个字母形状,集中体现图书馆作为高科技“e时代”信息中心的整体特征;建筑形象简洁而有力,蕴含着“知识就是力量”的深刻文化内涵[5]。

建筑立面揉合方块、扭面等现代建筑的艺术表现形式,赋予图书馆建筑永不落伍的时代文化气息。

3.2 全方位、多角度的城市文化服务体系

3.2.1 通借通还——全覆盖、高效节能的图书馆服务网络

技术上的突破,为图书馆联合发展、资源整合提供了保障,依托自主研发的“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使“一馆办证,多馆借书;一馆借书,多馆还书”和“网上预约、电话预约,送书上门”等便捷的读书生活在东莞得以实现。

根据东莞市委、市政府办公室的“图书馆之城”相关文件精神,真抓实干,通过几年的努力,东莞“图书馆之城”建设已形成规模。“以技术为支撑、以政策作保障、以管理见效益”的总分馆模式得以实施,按照中心馆—分馆—服务站的形式促进图书馆向基层延伸。以东莞图书馆新馆为城市中心馆(总馆),各镇区图书馆为分馆,村、社区(居委会)图书馆及图书流动车为补充,同时吸收企业、学校等其他系统的图书馆加入,形成服务全市的地区图书馆网群,使图书馆覆盖全地区,让信息服务进社区、进家庭。截至2009年6月,在全市已构建起由1个城市中心馆、46个分馆(包括28个镇街、10个村/社区/居委会的图书室,8个企事业、楼盘小区的图书馆),另外还有102个图书流动车服务站和3个图书馆自动服务站共同组成的城乡图书馆总分馆网络体系,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达123个[6]。

全方位地建立城市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是城市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也是城市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莞图书馆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发挥中心馆的龙头和骨干作用,一方面加强自身整体服务功能的拓展与层次的提升,另一方面带动基层、整合资源、协调发展,使城市图书馆成为知识信息的集散地、市民终身教育的学校、东莞地方文献的宝库、地区图书馆(室)的中枢、高雅的文化休闲场所,充分体现图书馆对市民文化的人文关怀。

3.2.2 城市单位与社区文化服务

我国的城市社区是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产物。城市社区是城市的单元和细胞,建设和发展和谐的社区文化对城市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图书馆进单位、进社区是城市精神文化建设的细微之处、实质成果。

(1)送书下乡 为满足基层群众对知识、信息的需求,方便大众阅读,图书馆主动将服务深入到城市单位和居民社区,定期联合企业、书店等社会力量,把图书送到偏远地区,把知识送进社区、送到基层群众身边,开展“好书送下乡,岭南飘书香”活动。

(2)流动图书服务 东莞是一个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移民”城市。在这个繁忙的城市里,为满足工作节奏快、空闲时间较少的市民的阅读要求,图书馆想方设法借助图书流动车“方便、快捷、灵活”等特点,定时间、定线路、定服务点为市民提供办证、借阅、咨询、预约登记、服务到户、送书上门等服务,被市民亲切地称为“身边的图书馆”。

(3)知识传播百家行 图书馆是城市知识传播的主阵地,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生力军。为了让市民认识图书馆、感知图书馆、熟悉图书馆服务业务、更好地利用图书馆,我们向社会普及图书馆利用知识,大力倡导利用图书馆以及图书馆人走进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东莞图书馆选取100家单位,开展上门办证和数字图书馆集中辅导服务,展示图书馆服务市民的文化风采。

3.2.3 市民学习与教育

东莞图书馆是东莞市民终身教育的学校,是一所没有围墙、没有门槛、没有学制年限的城市文化圣殿。

(1) 东莞市民学习网 为方便东莞市民随时随地学到更多、更实用的科学文化知识,东莞图书馆开发了一个面向全体市民开放的网上学习平台——东莞市民学习网(http://learning.dglib.cn)。它以数字图书馆为基础,以传统图书馆为依托,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向全体市民提供完全免费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服务。截至2009年,已拥有各学科网络课件1 880余种,固定在线学员13 000余名。

(2)东莞市民学堂 东莞市民学堂包括公益讲座、公益课堂和打工学堂3个部分,是一个全开放、全免费的城市公共教室。紧跟社会热点与时代脉搏,公益讲座不定期邀请市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莞讲学,把时代的思想带到市民身边,让聪颖的智慧照亮城市生活;公益讲堂定期开展装饰装修、文明礼仪等身边实用知识的讲座与培训,提升市民的审美品味,揭示市民身边的科学技巧;打工学堂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定期举办粤语、日语、英语、法律等培训班,提高他们的创业、就业能力和维权意识。近年年均举办各类讲座和培训200余场次,服务市民3万余人次。

(3)礼仪之家 东莞图书馆“礼仪之家”通过营造现实生活场景的氛围教学,免费为6-10岁的儿童进行社交、公共意识方面的培训,并在教学实践中编著了《儿童礼仪》辅助读本。自开办以来,已举办各类礼仪培训570多期,培训小朋友7 000余人次。

(4)英语角 为普及英语知识、提高英语水平,东莞图书馆联合有关英语专业教育机构,周末举办东莞图书馆英语角,为有兴趣的市民学习、了解英语提供便捷的条件。

3.2.4 先进的文化服务创意

(1) 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为图书馆的城市文化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与专业软件企业联合,东莞图书馆研制开发的“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通过了文化部部级鉴定,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技术上的突破,为全市资源整合、总分馆体制建设奠定了基础,使图书馆可以为全市的文化建设和市民的文化服务提供坚实的技术创新与先进的服务理念及手段[7]。

(2)自助图书馆为市民提供图书、学习、文化自助服务 在图书馆资源固定的情况下,延长服务时间、扩充服务的空间,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现有的图书馆资源。东莞图书馆拥有国内第一家自助图书馆和国内第一台图书馆ATM。自助图书馆专为非开放时间到馆的读者提供自助借还和阅览服务,自助图书馆和图书馆ATM服务的启用摆脱了开放时间对读者借阅图书的限制,实现了实体图书馆真正意义上的24小时开放服务。这样的服务让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借阅自己需要的图书,既方便了读者,也节约了图书馆的人力资源,是东莞城市文化服务的创举。

城市的读书与学习应该没有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服务在东莞的成功推出,正是源于文化强市及“图书馆之城”战略的推动,是我市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一项创新成果,也是图书馆为城市、为市民文化提供的永不散席的文化大餐。通过对传统图书馆物理空间的延伸、扩张,实现公共图书馆建设模式和服务方式的突破,以先进的技术、便捷的服务、时尚的方式,打造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城市公共阅读与学习空间。24小时自助图书馆将图书馆的城市文化服务延伸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有利于建设学习型社会,打造学习型城市形象,从而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3.2.5 文化专场——市民的文化大餐[8]

(1)东莞读书节 东莞读书节是东莞市委、市政府创立、东莞图书馆等单位承办的面向广大市民开展的大型综合性读书文化活动,是东莞着力打造的一项知识传播品牌,2005年至今,已连续举办6届。2009年东莞第五届读书节按照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推进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向全体市民覆盖、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推进“图书馆之城”建设、打造知识传播品牌五大目标要求,面向全市开展各类读书主题活动421项(其中重点活动20项),参与群众达350余万人次。

多年来围绕“阅读提升城市品位,求知丰富精彩人生”、“阅读、和谐、发展”等主题,本着创新、充实、提升、精心组织的原则,东莞读书节在加强知识传播、推动城市阅读、构建和谐文化、提升城市魅力、实施新产业和新东莞战略等文化战略中提供强劲的知识力量、强大的精神支撑、强烈的氛围感召。读书节通过在全市范围内组织“4·23”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读书乐”摄影大赛、“青少年暑期阅读、实践”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大型主题活动,倡导市民热爱读书、终身学习,在全社会掀起“读书求知、读书明理、读书成才”的阅读风气,从而提升东莞的城市竞争力。

(2)东莞动漫节 东莞动漫节是东莞图书馆举办的一个大型动漫盛会。它依托中国大陆第一家漫画图书馆的资源优势,通过原创漫画精品展、COSPLAY表演、动漫画影片欣赏、周边产品展示、漫画现场比赛、知名漫画家签名售书、动漫游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市民生活,引领健康休闲文化。目前已举办5届,共吸引了近40万读者参与。

东莞图书馆常年通过一系列与书有关的活动(如读书节、城市阅读论坛、动漫节、图书漂流站),为这座城市的文化谱写新的篇章。

3.2.6 量体裁衣的特色服务,全方位满足市民对图书馆的文化需求。

城市的文化是多元的、丰富的,体现在市民对城市文化的不同爱好与需要上,图书馆量体裁衣的特色服务正是体现城市文化的个体关怀,凸显城市文化特色与价值所在。

(1) 专题图书服务 根据不同读者群的阅读需求取向,集中相同主题的图书、报纸、期刊、电子出版物于一区,开展个性化和特色化服务。目前,东莞图书馆设立了“漫画图书馆”、“衣食住行图书馆”、“粤剧图书馆”等10个馆中馆,虎门分馆设立了“服装图书馆”,常平分馆设立了“地图图书馆”等。同时做好专题服务,为企事业、党政机关、科研机构、专业群体(如漫画、卡通爱好者,装饰沙龙,赛车发烧友等人群)提供专题资料、决策参考。

(2)两会服务 自2004年开始,东莞图书馆坚持主动为市人大和政协“两会”提供会前提案资料查询服务、会中文献信息服务、会后课题跟踪服务。7年来,共编印发放专题资料23种9 000余册,提供借阅书刊10 000余册,开展课题跟踪服务40余个①。2006年,东莞市政协为东莞图书馆送来了“主动服务,热情周到”的锦旗。

(3)特殊关怀服务 通过开设视障人士阅览室,送书到敬老院、监狱,举办盲人计算机培训班及文艺表演等活动,让特殊人群平等地享受图书馆各种服务与文化关怀。

在美国图书馆协会颁发的国际创新奖荣誉证书上这样写到:“因为东莞图书馆打造了一个富有创造性、充满生机、以读者为中心、电子资源丰富的图书馆;因为东莞图书馆采取了特有的创新服务来满足读者的需要,包括设立永不关闭的图书馆和图书馆ATM供读者自助借还图书;因为东莞图书馆为市民创立了教育培训中心,通过围绕大家感兴趣的热门主题为大众开设固定的课堂和讲座;也因为东莞举办了东莞动漫节;更因为东莞图书馆还通过高质量的服务和丰富的资源每年吸引愈百万的读者走进图书馆。”[8]

城市图书馆是城市文化的载体,是体现城市对市民负责任和文化关怀的载体。东莞图书馆成为了“市民文化的客厅”、市民的“集体书房”,可以让全体市民走进图书馆、走进书房养成阅读的习惯。

文化经济论认为,文化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同样也会制约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开元盛世、贞观之治、华夏之汉唐,文化对于经济、精神对于物质、图书馆对于城市文化的力量自然不言而喻。东莞图书馆对于东莞这座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现代化都市,不单是向广大市民提供文化服务以充实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其实质是:通过这种服务,营造城市文化的氛围,构建一种理想的文化环境,提升城市综合文化品位,同时传递一种文化关怀,提高民众的知识水平和生存技能,增强民众对社会的认同感和对自我的了解,并且通过文化关怀,使东莞人拥有自己的“书房”,可以产生一种归属感,从而在社会中找到自身位置,实现个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着社会的安定团结。

文化具有社会凝聚作用。虽然文化属于精神范畴,但在东莞,它可以依附于图书馆这个实体,散发出这个城市特有的魅力。东莞图书馆作为东莞文化的建设者,正以其蓬勃向上的朝气,在城市文化的广阔天地书写着一个又一个“春天的故事”。

注 释:

①此数据来自东莞图书馆参考咨询部门的统计资料。

[1]中国文明网[EB/OL]. [2010-05-10]. http://www.wenming.cn/.

[2]吴维保. 文化零距离[M]. 广州: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8:1.

[3]广东省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东莞市建设图书馆之城实施方案》的意见[EB/OL]. [2010-05-02]. http://www.cpll.cn/law7066.html.

[4]东莞市建设局, 东莞市图书馆新馆建筑设计招标委员会. 东莞市图书馆新馆建筑设计招标文件(草拟稿)[M]. [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 2001.

[5]李东来, 刘锦山. 城市图书馆新馆建设[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6:12.

[6]黄文镝. 城市图书馆探索[M].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8:8.

[7]李东来, 冯 玲, 肖焕忠, 等. 城市图书馆集群化管理研究与实践[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5:10.

[8]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EB/OL]. [2010-05-12]. http://www1.dg.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dgwhj/s2095/index.htm.

猜你喜欢
东莞市东莞市民
东莞市耐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东莞市耐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莞香杯”第四届东莞市诗歌大赛启幕
东莞市耐撕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东莞可园琴事
东莞长联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