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多媒体网络与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的发展

2010-03-22 14:46林少丽方平平
台湾农业探索 2010年3期
关键词:技术推广多媒体信息化

林少丽,方平平

(1.福建农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2.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农业技术推广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化发展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十分复杂的农业技术以形象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形象逼真,容易操作和接受;通过网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既符合我国人多地广的国情,又利于提高农业教学质量[1]。多媒体网络技术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强大手段,必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现实中,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水平有限等问题阻碍多媒体网络农业信息系统的发展。面对这种现状,探讨多媒体网络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多媒体网络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背景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同时,21世纪也是信息化的时代,谁先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先机,就向成功更迈进一步。在这种发展趋势下,还坚持认为农业发展仅仅依赖于生物技术革新的传统观点,是不科学的,也是落伍的。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新信息技术使传统的认识受到挑战,农业的发展日益依赖于生物和信息两大技术系统[2]。发达国家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指导农业生产,推动农业技术推广和知识扩散。因此,在知识不断更新和农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的今天,应用信息技术建设和装备农业推广体系已势在必行[3]。

与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素质相比,我国农业劳动者受教育程度较低,以初级文化程度居多,劳动者掌握的农业科技知识也相对较少。农业信息化程度低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农技推广是实现我国农业发展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已成为提高农民和相关农业生产、管理、科研和教育部门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以把十分复杂的农业技术以形象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容易操作和接受;通过网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既符合我国人多地广的国情,又利于提高农业教学质量[4]。

随着市场农业的发展,国际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信息日益作为社会经济生活指南作用的地位和重要性与日俱增[5]。信息是资源,信息是财富,信息就是生产力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信息化建设正成为一股旋风急速发展。1993年12月 10日,国务院通过国办 [1993]38号文件批准成立国家经济信息化会议,信息化建设迅猛发展。1994年12月 “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上提出了 “金农工程”,目的在于加速和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立 “农业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并制定了三个阶段发展计划及指出其主要任务。如:建立网络的控制管理和信息交换服务,包括与其它涉农系统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建立和维护国家级农业数据库群及其应用系统;组织农业现代化信息服务及促进各类计算机应用系统等任务。随着国家"金农工程"的启动,我国各级农业信息化的步伐开始加快。

2 发展多媒体网络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义

2.1 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农业信息化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最新成果,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它通过信息和知识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处理、传播和应用,把农业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农民手中,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信息化,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及管理经营水平,加速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的升级[6]。发展多媒体网络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可进一步加快技术的更新,更好地实现现代化和产业化农业的健康发展。

2.2 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发展

农村要发展,实质上就是要提高农村生产力。从技术上说,就是怎样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推广农业技术,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能享受国家建设的成果,共享信息资源,使农村在一个新起点上进行新农村建设。同时,把农村现有信息资源整合起来,加速农村信息化发展,对于提高农村生产力有很大的帮助。

2.3 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我国居住在农村的大多数人很少接触信息技术,了解外界最多的是靠电视机。但随着农村网络设施的建设,越来越多农民感受到多媒体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利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推广农业技术,不仅可让农民享受到信息化和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缩小城乡信息化建设的差距,也使农民能更好地掌握农业技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进而缩小城乡差距。因此,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4 促进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建设

农业技术推广是现代化农业建设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如果没有农业技术推广,农村生产力就难以提高,那么农业现代化和统筹城乡发展无从谈起。农业技术推广需要有一支农业技术过硬、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多媒体网络农业技术的推广有利于促进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信息化建设,提高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

3 多媒体网络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农民素质普遍偏低

由于城市化与城镇化的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到城市务工,留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主要是妇女和中老人。这些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偏低,整体上在初中以下,直接影响其接受和利用网络信息的能力,这必然不利于多媒体网络农业技术推广运用。

3.2 缺乏复合型人才

一个地区发展多媒体网络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人才是关键。它不仅需要相应的设施,更需要懂网络技术的农业推广队伍。但我国农村现有不少地区不仅在机构建设和人员配备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同时农业信息人员素质也是参次不齐,部分农业信息人员信息化知识更新缓慢,跟不上信息化发展步伐,造成了服务内容及效果的局限性[7]。

3.3 投入不足

农业技术推广专业性强,既要求推广人员懂农业技术、信息技术和传播技能,又要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功能完善、应用方便。由于部分市、县政府对农业信息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不够,软、硬件建设资金投入有限,使得信息服务工作开展相对落后。一些参与主体 (参与主体包括农网站、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骨干涉农企业、政府、示范企业、示范农户等)工作主动性不强,虽说也有开发了一些数据库及应用系统,但由于资金限制,开发明显滞后,限制了网络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7],使得农民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快速准确地接受传播者的知识和技能,农业技术传播效果差、效率低。

3.4 城乡发展不平衡

城乡信息化水平不平衡,大量的信息基础设施、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科技资源集中在少数城市,城乡“数字鸿沟”日益加大。一方面农业信息网站建设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另一方面农村信息通讯基础设施还处于十分落后的阶段,整体水平低。在拥有多媒体设备中,绝大部分农民以电视机为主,极少数农户拥有电脑。即便村里的推广站也只是简单添置了电脑、打印机的配置,但相应的网络技术并没有同步发展,难以满足农业技术推广的需要,势必会影响多媒体网络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

3.5 信息资源整合难度大

目前,我国以省级农业信息网络为核心的农业信息网及其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已经初步建成,形成了省、地市和县三个等级的农业信息网站。但由于农业信息涉及面广、分散的原因,特别是涉农部门现行的管理体制问题,给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工作的实际操作性上带来很大难度。各级农业部门和涉农部门都拥有各自的信息资源,但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统筹协调管理机制,信息共享程度低。同时,在信息分类分级、收集渠道和信息应用环境等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信息结构不尽合理。信息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存在着重复采集、重复发布,标准不统一,各级政府部门难以及时收集全面、系统、准确的信息,也使农户和企业在信息查询使用方面带来很大困难[8]。

4 加快多媒体网络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

4.1 加强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多媒体网络农业技术推广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单靠个别力量是难以实现的,政府必须重视此项工作,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从国家立法、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和管理协调等方面来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首先,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法制、法规并注重立法、监督,依法保证信息质量真实性、有效性及知识产权等,维护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主体的权益并积极促进信息的共享。其次,制定多媒体网络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战略,提出信息化的中长期规划,并选定部分目标,重点突破,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抓好信息市场的法制、法规建设,制定一系列制度性规则和运行性规则,约束市场各方面的行为,促进市场的有序发展。第三,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抛弃 “重硬件、轻软件”的传统理念。不仅要加强硬件的建设,也要加强支持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和多种信息产品的研制开发、协作和服务,加强全国农业信息科学的学科建设。同时注重多渠道多元化增加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的投入。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个人、外商投资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的建设。第四,提供全方位服务,引导与组织农民积极上网。由于我国农村发展滞后,为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对农村社会和各个市场主体提供及时、丰富、准确、客观的信息与服务,将成为国家支持农业的重要手段。为此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探索适合的方式,积极引导与组织农民上网。建立乡镇、村信息站,利用信息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种植养殖大户、工商户和农村经纪人带动农民上网。

4.2 发展多级信息中心的协同服务

各级农业信息中心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也日益成为农业行政部门正常运转、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持系统。各级信息中心要充分认识自己的角色定位、明确目标和任务、把握时代赋予的发展机遇。首先,要加强各级信息中心、信息服务与业务的协同工作,把信息中心的工作同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的重点工作融合在一起,更好地做好服务;同时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涉农网站共同发挥各自的作用。其次,是各级信息中心要加快提高信息工程实施管理能力、应用系统的需求分析能力、电子政务运转支持能力、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能力、网络信息宣传导向能力、数据处理分析预测等多方面能力,共同把多媒体网络农业技术推广建设推向一个新的台阶[9]。

4.3 注重农业设施的信息化

农业设施信息化,就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农作物种子工程设施、农产品加工与贮藏设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设施、畜禽工厂化饲养设施、日光节能温室设施、卫星遥感通讯设施、全球定位系统设施等等。二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网络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的通信便利程度;提高农业资源的管理水平等。

在加强农业设施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积极开展 “三电合一”的建设。因为 “三电合一”是基层农业信息服务工作者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来的面向 “三农”,打通信息服务 “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模式。这一模式可以有效地综合利用电视、电话、电脑三种信息载体,开展信息服务,不但能够充分发挥各个信息载体的优势,而且满足了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个性化需求,使信息服务内容立体化、形象化的同时,有效提高了信息服务覆盖面。

4.4 统筹信息人力资源的整合

首先,建立起有效的统筹协调管理机制,完善各级农业部门和涉农部门信息资源整合,提高信息的共享程度。如整合现有的硬件设施、信息资源、专业人才,分3个层次,即省级网络中心、市级分中心、县级分中心,由三者共同构建一个先进的信息交流和电子商务平台,并逐步形成省级农业信息网的主体构架。另外还应建立统一信息整合的标准,防止重复采集、发布,避免造成农户和企业的信息查询使用的困难。

培养复合型人才。目前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大都集中在中心城市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许多县市懂农业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少,乡村则几乎没有。农业各部门的多数职工计算机知识很薄弱,农业企业中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低。这些都阻碍了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要实现多媒体网络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就必须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即要了解农业专业知识,也要有丰富的信息专业知识。在培养复合型人才过程中,要注重结合实际,敢于创新,敢于实践。

4.5 发展农业经济组织带动信息化建设

从对国外发达农业的经验分析,不难发现发展大量农业组织 (各种农会、协会等)并通过各种农业组织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和农业的信息化,是他们成功的原因之一。因为各类农业专业协会、联合会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强,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强烈,也有能力比较好地运用信息技术,效益明显,是今后农业信息交流的主要渠道[11]。

[1]张敏,姜小毅,黄勇,等.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的建立及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应用 [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0(2):59-62.

[2]卢良怨.21世纪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 [J].中国农业科学,1998,31(2):1-7.

[3]廖桂平,肖芬.智能化农业信息系统与农业推广[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12):4-7.

[4]盖玉杰.美国农业推广体制对我国的启示 [J].中国林业经济,2006(5):29-31.

[5]华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N].科技日报,2001-11-16(8).

[6]崔岩,郑少锋.农业信息化及其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2(9):2-5.

[7]福建农业信息网介绍及相关发展问题的思路探讨[EB/OL].(2005-08-24)[2009-11-01].http://www.ag ri.gov.cn.

[8]认清形势、协同努力,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EB/OL].(2005-06-07)[2009-11-01].http://www.onfruit.com.

[9]刘磊,刘鑫.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山西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5):44-45.

[10]于农.农业信息化的重点和发展方向 [J].河南科技,2007(11):19-21.

猜你喜欢
技术推广多媒体信息化
智能制造技术推广服务与实践
月“睹”教育信息化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推广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农田水利技术推广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