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蝇和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大田示范

2010-03-23 02:21邓展云方锋学刘海斌潘雪红韦金菊黄冬发刘晓静
中国糖料 2010年3期
关键词:螟虫赤眼蜂大田

邓展云,方锋学,刘海斌,潘雪红,韦金菊,黄冬发,刘晓静

(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蔗研究所,南宁530007)

古巴蝇和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大田示范

邓展云,方锋学,刘海斌,潘雪红,韦金菊,黄冬发,刘晓静

(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蔗研究所,南宁530007)

为评价古巴蝇(Lixophaga diatraeae Townsend)和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防治甘蔗螟虫的效果,在广西农科院武鸣里建基地进行了古巴蝇和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大田示范。对冬植蔗、春植蔗、秋植蔗、宿根蔗和实生苗释放古巴蝇和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结果显示:在不施用农药防治甘蔗螟虫的情况下,仅适时释放古巴蝇和赤眼蜂到蔗地,各蔗地的枯心率和螟害节率平均在5%和10%以下。表明古巴蝇和赤眼蜂能有效控制螟虫为害,为在生产上推广应用这一生物防治技术提供了依据。

甘蔗螟虫;古巴蝇;赤眼蜂;生物防治

甘蔗是我国最主要的糖料经济作物,以甘蔗为主要原料的蔗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甘蔗病虫的为害却制约着甘蔗生产,是造成甘蔗减产和蔗糖分降低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其中又以甘蔗螟虫分布最广、发生最普通。甘蔗螟虫是以幼虫蛀入蔗株为害,因此较难防治。在广西蔗区,由于甘蔗长年连作,品种单一化,化学防治效果持续下降,加上部分高效高毒农药被禁用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甘蔗螟虫发生为害呈上升态势。2009年11月在南宁市青秀区刘圩镇蔗区调查结果显示,新台糖22号受条螟为害螟害株率达80%以上,风折茎多,严重的产量损失达3~4成。因此研究利用天敌来防治甘蔗螟虫,在甘蔗生产中意义重大。近年来广西甘蔗研究所在生物防治技术研究方面有较大的进展,利用古巴蝇和赤眼蜂来防治甘蔗螟虫已初见成效。本示范旨在进一步评价古巴蝇和赤眼蜂的防治效果,完善和促进这一生物防治技术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

1 方法

1.1 实施地点、甘蔗品种及植期

实施地点:广西农科院武鸣里建科学试验和科技示范基地。面积:20hm2。品种:桂糖26号、桂糖27号、桂糖28号、桂糖03-2287、新台糖22号等。植期:冬植蔗(农转资金中试示范蔗地):下种时间:2008年12月28日至2009年1月8日。春植蔗:下种时间:2008年2月底至3月初。秋植蔗:下种时间:2009年8月20~30日。宿根蔗:2009年8月份砍收部分冬植蔗后留下的宿根。实生苗:2009年春天播种甘蔗杂交种子,移栽时间:6月14~16日。

1.2 大田示范设计

大田示范不设小区试验,结合农转资金中试示范和品比试验进行,着重考察利用古巴蝇和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实际应用效果。示范区甘蔗的田间管理按当地常规进行,但是全年都不施农药防治螟虫,即种植时不沟施农药,甘蔗生长前期、中期和后期均不施农药防治螟虫。近邻设一新台糖22号为对照,即全年不施农药也不释放古巴蝇和赤眼蜂防治螟虫。2009年8月底在部分蔗地用敌敌畏挑治甘蔗绵蚜虫。

1.3 古巴蝇的生产繁殖及田间释放

1.3.1 古巴蝇的生产繁殖在广西甘蔗研究所养虫室用人工饲料繁殖大蜡螟,再利用大蜡螟幼虫做古巴蝇中间寄主,通过人工接种来大量繁殖古巴蝇。平均化蛹率为83.6%~90.0%,平均羽化率为85.1%~92.5%[1]。

1.3.2 古巴蝇田间释放冬植蔗和春植蔗在4月开始释放古巴蝇。实生苗在7月开始释放古巴蝇。秋植蔗和秋宿根蔗在9月开始释放古巴蝇。选择晴天上午或傍晚释放,每公顷每次释放120~150头羽化10~20d的受孕雌蝇。如果螟害特别严重要增加释放量。

1.4 赤眼蜂的生产繁殖及田间释放

1.4.1 赤眼蜂的生产繁殖在广西甘蔗研究所养虫室用人工饲料繁殖米蛾,再利用米蛾卵做赤眼蜂中间寄主,通过人工接种来大量繁殖赤眼蜂。

1.4.2 赤眼蜂的田间释放在4~7月间按不同植期和螟虫发生情况分别在甘蔗地里释放赤眼蜂。在上午或傍晚用双面胶把准备羽化的赤眼蜂蜂卡粘在甘蔗叶上。每公顷每次释放12~15万头。

1.5 田间调查

释放古巴蝇和赤眼蜂后1个月内调查寄生率或螟害率。同时调查对照区甘蔗螟害发生情况。着重考察农转资金中试示范蔗地(冬植蔗)的螟害情况,甘蔗砍收时验收甘蔗产量及化验蔗糖分。

2 结果与分析

田间调查结果显示:广西农科院武鸣里建基地发生的甘蔗螟虫有二点螟、条螟、黄螟和大螟,常年发生且为害严重。在释放古巴蝇、赤眼蜂防治螟虫后,各种类型蔗地的枯心率和螟害节率平均分别在5%和10%以下,说明螟虫得到了有效控制。

2.1 冬植蔗防治效果

冬植蔗由于种得早,生长时间长,受螟虫为害亦重。前期主要是大螟和黄螟为主,稍后是二点螟和条螟。从4月7日开始释放赤眼蜂(当时已有枯心率0.5%),全年共放了3次赤眼蜂和5次古巴蝇(表1)。

据调查,在冬植蔗蔗地中,各品种的螟害率有所不同,其中桂糖28号和新台糖22号比较感虫,枯心率比其他品种稍高。在桂糖28号受条螟为害出现花叶后,增加古巴蝇的释放量,能有效控制下一代的为害,减少螟害节的出现。验收结果表明:不防治螟虫,对照区甘蔗的平均株高和有效茎数会有所降低从而影响产量(表2)。受取样的限制,蔗糖分降低不会很明显,但产糖量会随着产量的减少而减少。

2.2 春植蔗防治效果

春植蔗受螟虫为害亦重。主要有黄螟、二点螟和条螟。从4月15日开始释放赤眼蜂,全年共放了3次赤眼蜂和4次古巴蝇,防治效果见表3。

2.3 实生苗防治效果

6、7月广西气温升高,降雨增多,利于甘蔗生长,冬、春植甘蔗此时已进入大生长期。而实生苗于6月份移栽,这时正值幼苗和分蘖期,加上甘蔗螟虫大都经过1~2代的繁育,虫源增多,因此易遭受螟虫为害。8月20日武鸣实生苗调查枯心苗,甘蔗螟虫有二点螟、大螟、黄螟。实生苗共放了1次赤眼蜂和4次古巴蝇,防治效果见表3。

2.4 秋植蔗防治效果

秋植蔗前作为花生地,4月份种植花生,8月份收获。花生收获后种植甘蔗。附近有新台糖22号宿根蔗,防治情况不详。此时冬、春植甘蔗已进入生长后期,螟害已不重。而秋植蔗这时正值幼苗和分蘖期,加上甘蔗螟虫特别是条螟经过逐代的繁育,虫源增多,如果不防治,易遭受螟虫为害。从9月到10月份共释放古巴蝇2次,防治效果明显(见表3)。

2.5 宿根蔗防治效果

宿根蔗是冬植中试示范和春植蔗新品种示范的一部分,于8月底砍收后所留下,8月份以前的蔗地防治螟虫效果显著,虫源少,所以枯心率低。说明如果上造甘蔗防治得好,病虫源基数少,宿根蔗受病虫为害的程度会降低(表3)。

表1 古巴蝇和赤眼蜂田间释放情况

表2 冬植蔗中试示范田间验收结果

表3 各处理防治效果

3 小结与讨论

近年来广西甘蔗研究所对生物防治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从国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及开发利用本地优势天敌,目前已形成一整套室内人工繁殖、适时田间释放古巴蝇和赤眼蜂的生物防治体系。大田示范的结果显示:在不施用农药防治甘蔗螟虫的情况下,仅适时释放古巴蝇和赤眼蜂,各种类型蔗地的枯心率和螟害节率平均控制在5%和10%以下。表明古巴蝇和赤眼蜂能有效控制螟虫为害,为在生产上推广应用这一生物防治技术提供了依据。

古巴蝇是甘蔗螟虫的优势天敌,可以在蔗地里飞行,通过螟虫分泌的外激素来识别寄主,主要寄生于二点螟、条螟、大螟和黄螟等甘蔗害虫的幼虫。赤眼蜂亦是甘蔗螟虫的优势天敌,但主要寄生于二点螟、条螟、大螟和黄螟等甘蔗害虫的卵。由于甘蔗螟虫一年可以发生几代,在田间常常世代重叠,即在甘蔗地里可以同时有卵、幼虫、蛹和成虫几个虫态,因此在防治螟虫时,以释放寄生螟虫幼虫的古巴蝇为主,再辅以赤眼蜂寄生螟虫卵,效果要比单独释放一种要好。广西农科院武鸣里建基地大田示范亦显示了这一结果。

通过室内人工繁殖,大田适时释放古巴蝇防治甘蔗螟虫,解决了过去古巴蝇由于夏天太炎热和冬天太寒冷未能在释放地建立起自然群落而降低防治效果的问题。古巴蝇和赤眼蜂对高温和强降雨敏感。35℃以上高温和大雨会使古巴蝇和赤眼蜂羽化率和寄生能力下降,因此田间释放时要考虑环境条件,才能提高防治效果。

大田古巴蝇的寄生率为20%~40%,能得到死虫,但成蛹不多。从大田挖回的枯心苗(有虫)放养虫笼内由古巴蝇寄生,寄生率达到70%~80%,比大田寄生率要高,可能是大田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所致。这方面的研究今后有待加强。

由于不施农药防治螟虫,大田的自然天敌得到一定保护,如甘蔗绵蚜虫的天敌瓢虫就有所增加,但尚未能完全控制绵蚜虫的为害,特别是个别易感品种绵蚜虫比较多。因此各种天敌在田间的综合、协调应用,应是今后生物防治技术研究的重点。总之,生物防治可减少农药污染、保护环境,提高害虫综合治理水平,维护农田生态系中生物间的动态平衡,有利于天敌的生存及利用。加强生物防治技术在广西甘蔗生产上的示范及推广应用,对促进蔗糖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邓展云,何为中,谭裕模,等.古巴蝇生物学及生态学的初步研究[J].中国糖料,2008(4):4-6.

Field Demonstration on Control Effect of Lixophaga diatraeae and Trichogramma chilonis on Sugarcane Borer

DENG Zhan-yun,FANG Feng-xue,LIU Hai-bin,PAN Xue-hong,WUI Jin-ju,HUANG Dong-fa,LIU Xiao-jing
(Sugarcane Research Center,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Guangxi Sugarcane Research Institute,Nanning 530007,China)

The field demonstration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control effect of sugarcane borers by releasing Lixophaga diatraeae and Trichogramma chilonis in Lijian site of Gu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Wuming.Lixophaga diatraeae and Trichogramma chilonis were released to control sugarcane borers on winter planting,spring planting,autumn planting and ratoon sugarcane and seedling.The results showed that:after releasing and without use pesticides in sugarcane fields,the dead heart rate and the borer section rate were less than 5%and 10%,respectively.It may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biological control technology in production.

Sugarcane borer;Lixophaga diatraeae;Trichogramma chilonis;Bio-control

S435.661

A

1007-2624(2010)03-0009-03

2010-05-25

广西科技厅项目(桂科基0639010);国家转化资金(2008GB2E100244;2009GB2E100294);广西区转化资金(0896002-1;0998001-12)。

邓展云(1960-),女,广西柳城县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甘蔗病虫害防治。

猜你喜欢
螟虫赤眼蜂大田
应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评价
5种赤眼蜂品系对米蛾卵和梨小食心虫卵的选择偏好研究
四种赤眼蜂对槐尺蠖卵的寄生能力及适应性
赤眼蜂培育及防治玉米螟概况简析
水稻螟虫为害烈多措并举防效好
宁南县桑螟虫发生趋势及防治措施
桑树螟虫性诱绿色防控技术
大田百余名留守儿童有了“爱心家长”
“大田后生仔”歌唱家乡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