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知沟”现象探究

2010-04-03 06:31齐佩芳陈君锋
关键词:大众化现象马克思主义

齐佩芳,陈君锋

(广西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知沟”现象探究

齐佩芳,陈君锋

(广西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知沟”现象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始已有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更加明显,具体表现在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在同一领域内的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鸿沟”。其产生的原因在于宏观社会系统的社会变迁和社会结构差异,以及微观个人因素方面的个人禀赋和个人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在当前的社会大背景下,就须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缩小个人禀赋差距和提高个人能力,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重视个人的利益需求,激发个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动机,以有效合拢日益显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鸿沟。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知沟”现象

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就从未停止过,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主要研究内容。经过近90年来特别是建国以来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宣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在取得成果的同时,由于时代背景、国际国内情况的改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不仅马克思主义理论受到外来普世价值等非科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时还受到一系列国内因素的影响,使得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出现了“知沟”现象。

所谓“知沟”(know ledge-gap),指的是受众对所传播的信息的知晓、了解方面存在的差异,又称“知识沟”或“知识鸿沟”。它来源于美国传播学者蒂奇纳(P.Tichenor)、多诺霍(G.Donohue)和奥里恩(C.Olien)在1970年发表的《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一文中提出的‘知识沟假设(know ledge-gap hypothesis)’。该理论认为,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的日益增多,处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获得媒介知识的速度是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差距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知沟”现象的存在,非常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例如,“知沟”的存在减弱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效果的呈现,给西方的一些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稳定的思想以可乘之机,造成我国社会思想混乱,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社会矛盾激化,甚至造成社会动荡。

鉴于此,了解“知沟”现象(本文特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知沟”现象)的现状,分析“知沟”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合拢“知沟”的对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研究的题中之义,笔者也将从这三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知沟”现象,为学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尝试。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知沟”现象分析

“知沟”现象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始已有出现,但是由于早期中国的社会背景因素以及建国后马克思主义一直作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唯一的主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得到全国人民的信仰,“知沟”现象并非十分明显。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外非社会主义思想也相继涌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呈现了多元化,出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多种社会信仰同时并存的局面,因此“知沟”现象则越演越烈,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层面:

首先,东西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鸿沟”。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具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需的基本优势——质量高、管理好的大众媒介、民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济条件、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队伍、高学历和文化素质高的群众基础。而对于我国的西部地区而言,却没有这些优势,其经济条件差、人才队伍小、群众基础差……。虽然,近年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西部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历史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在短时期内解决这一不平衡现象。这一切都导致了东西部之间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知识鸿沟”,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其次,城乡之间马克思主义理论“知沟”现象严重。据了解,大部分的农村人口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远远低于城市,没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化素养;农村的硬件设施差,大众传媒普及率较城市远以为低,没有进一步获取马克思主义理论信息的工具条件;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的生活负担沉重,经济状况远远落后于城市,没有进一步获取马克思主义理论信息的经济基础。而城市的情况跟农村却相反,因此城乡之间的“知沟”存在是必然的,而且近期也是无法合拢的,城乡之间马克思主义理论“知沟”还将长期存在。

再次,在同一领域内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知沟”显著。以城市为例,权力集团、富裕阶层、高学历高收入有一定社会地位者等可以称之为强势群体,而农民工、低文化低收入者等可以称之为弱势群体。强势群体拥有弱势群体获取马克思主义理论所需条件的一切:经济条件、文化条件、群众条件、硬件设施等一应俱全,完全优于弱势群体。再加上弱势群体迫于生活压力,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着一定的漠视与回避,这也进一步扩大了两个群体之间“知沟”。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知沟”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知沟”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宏观社会系统因素以及微观个人因素。

1.“知沟”现象产生的宏观社会系统因素分析

传统的“知沟假设理论”认为:“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加,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1]32由此可知,社会经济地位不平衡是“知沟”现象产生的重要因素,而社会经济地位不平衡是由于宏观的社会系统因素造成的,它包括社会变迁与社会结构。

(1)社会变迁与“知沟”现象的产生 “社会变迁”这一社会学用语,是“知沟”现象及其意义探讨的首要契入口。社会变迁以知识积累为基础,它的一系列进程体现为公共对某些观念或科技接受速度的加快。由于社会结构的次系统(如各社会群体)之间价值观、行为模式的差异,导致人们在接受变革能力和速度方面的“鸿沟”。[1]33马克思主义传播及其大众化的过程,深深地刻上了这一烙印。近代以来,我国的社会性质几经变化,由1840年前的封建社会转入晚清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到民国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再到1956年后的社会主义社会。每一次的社会变迁,都会对人民大众的社会经济地位重新安排。而中国共产党的社会经济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它从建国前的革命党转到建国后的执政党。随着这一变迁的发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相应地发生变化,人民群众之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沟”也发生变化。在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象主要为农民及其无产者;建国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象则面向所有的人民大众,建国后的各社会群体之间的“知沟”明显小于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主流的意识形态。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社会变革剧烈,思想多元化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主导思想。与此同时,人民大众的社会经济地位随着对改革开放的适应程度相应地也发生了变化,各个社会群体之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沟”重新出现,并迅速扩大。

(2)社会结构与“知沟”现象的产生 从社会结构方面来看,若以社会分层的社会经济地位为变量来分析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群体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上的差异性,可以看出由马克思主义信息分配不均现象是业已存在的,这是不平等的社会结构所造成的。社会经济地位高的群体将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群体以更快的速度获取最新、最前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息,而社会经济地位低的群体则获取马克思主义理论信息相对滞后,甚至没有机会获取相关信息。这是因为在一定的社会结构状态下,受众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技能、原有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储备、相关的社会交往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决定了不同文化程度群体在马克思主义接触行为方面的差异性,从而影响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获取。同时,在信息传播不是很流畅的年代,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在内的知识,往往掌握在精英者的手中,随着大众传播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所有受众提供了分享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机会,但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分化现象未能根除,并且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与时俱进,演化出了更具先进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传播使得这一分化进一步加剧。

2.“知沟”现象产生的微观个人因素分析

发展后的“知沟假设理论”认为:“当社会系统中大众媒介信息流通日益增加时,有动机获取信息和(或)信息对他们有用的那部分人比起那些没有动机或(和)信息对他们没有用的那部分人,将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些信息,因此,这两部分人的知识差异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2]这是从受众个体层面的变量进行考究,而非社会结构层面,这些变量包括:个人禀赋和个人的受教育程度。

(1)个人禀赋与“知沟”现象的产生 个人禀赋是指个人对于信息知识的认知、存储、提取、应用乃至反馈的先天性能力。但是个人之间的个人禀赋是具有差异性的,这些差异性会影响到最终知识的占有、消化与吸收。个人禀赋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

第一,人类信息加工能力的有限性。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对于信息的加工能力在感觉、记忆等一系列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限度,也就是说,人在接受与操作信息方面都受到了人类加工信息的能力或容量的限制。[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从微观个人因素来讲,是个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认同及运用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很大程度上受人类信息加工能力有限性的影响。每个人对于马克思主义认知、认同、运用的能力都不相同,他们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知沟”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

【方法】 采用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遵义地区两所中学的267名农村留守儿童及644名非留守儿童进行测评。 【结果】 农村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心理韧性及社会适应状况更差(P<0.05);农村留守女童较男童校内适应更好,留守高中生较初中生学习适应更好(P<0.05);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韧性与其社会适应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030~0.411)。 【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韧性与其良好社会适应具有内在一致性。要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需不断提升其心理韧性水平。

第二,人是一个新旧图式整合、建构、重构而获得知识的系统。人类获取并处理知识都将建立在对于旧知识的有机联结上。联结又分为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同化是指个体新知识对于旧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建构过程;而顺化则是指个体新知识对于旧知识进行修改或重新建构,以适合新知识的过程。[3]

由于每个人原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同,在吸收发展着的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候,就会对这部分知识进行不同的联结:马克思主义理论底蕴厚的人和马克思主义底蕴浅的人将各自采取同化与顺化的方式,从而具有不同的结果。就算是进行相同的整合建构,由于每个人既有图式的差异,也会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上的千差万别。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知沟”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人类知识获得过程的制约性。有些知识获得相对容易,而另一些则相对较难;对有些人来说某些知识获取容易,可是对另一部分人来说却比较难。知识的获取过程即受到个人先天倾向的影响,同时也受个人原有知识储备的影响,此外还受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对获取对象的动机的影响,对于同一获取对象,有些人对它有兴趣,而另一些人则相反,对同一获取对象,个人之间的获取动机也是不尽相同的。

个人对于获取马克思主义的难易程度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例如,由于学生与普通农民之间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知识储备、所在的环境场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动机等差异性,致使学生与普通农民之间就出现了“知沟”现象。

(2)个人受教育程度与“知沟”现象的产生 个人禀赋在“知沟”现象产生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是个人后天的受教育程度在另一个层面上可以弥补个人禀赋的差异性。但由于个人后天的受教育程度不同也将对“知沟”现象的产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也陷入了一个悖论。

两个具有相同个人禀赋的人,在接受不同程度的教育之后,个人认知能力会出现很大的差异性:受过高等学历教育的人在认知能力上相对比未受高等学历教育的人强,其对于知识的吸收、运用及反馈能力会更胜一筹。而受过同等教育程度的人中,由于所学的方向不同,对于特定信息获取能力也会出现差异性,如文科生与理科生之间获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性。

教育不仅仅是指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不同家庭背景的人,他们之间对于某一信息的获取能力也将不同。由此类推,在不同社会教育环境下的人,他们之间的思维方式,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将不同。如我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就存在着差异,我国东西部、城乡之间的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获取能力也存在着差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对于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所取得的效果也是不同的,他们之间必定存在着“知沟”现象。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合拢“知沟”的对策

“知沟”现象的存在大大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的推进,因此如何合拢“知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在此笔者针对“知沟”现象存在的现状及原因提出一些建设性对策:

一是要大力发展社会经济,为公民获取马克思主义准备经济条件,填补群众之间的社会经济地位差距,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平等的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一个良好的经济基础,不可能构建完美的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方法论与世界观,是属于上层建筑,要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效果更加显著,须有一个良好的经济基础。人民大众如果连温饱都解决不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谈何容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是也存在着一系列的矛盾,如人民群众之间的贫富差距问题日益凸显,导致了群众之间的社会经济地位不平衡。社会经济地位高的群体拥有更多的优势学习马克思主义、获取马克思主义;而社会经济地位低的群体却并没有平等的条件,马克思主义理论分布也出现了不平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知沟”现象越来越明显。因此,发展经济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合拢“知沟”的重要的、根本性的手段。

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给予城乡之间、优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相对平等的条件。由于农村中农民的收入不如城市,他们不能像城市人一样拥有相对宽裕的优势条件去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工具,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现代大众传媒工具等。因此他们学习、认知、吸收马克思主义的机会相对于城市较少,城乡之间就出现了“知沟”现象。同样的道理,弱势群体的收入相对较低,所占有的社会资源较少,所以他们在教育、新媒介的使用等方面所获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对较少,优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知沟”就比较显著。我们可以通过社会保障,降低农民及弱势群体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门槛,给予他们相对平等的获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便利条件,减轻他们的负担,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消除障碍。

三是重视教育,改善个人禀赋差距,提高个人能力,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良好的个人条件。人的能力虽然受到与生俱来的个人禀赋的影响,但是后天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小这种差距,因此教育对于个人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当前我国发展教育力度相对不够,教育资源的分配也不平衡,东西部、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获取、吸收与运用。我们应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要大力发展西部教育与农村教育,为更多的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应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提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息加工能力;同时还应通过发展教育防止弱势群体在现代化进程中被边缘化。在抓好学校教育的同时,还应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可以通过父母言传身教、树立社会榜样等形式,为人民群众提供教育机会,提高个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动机,从而合拢“知沟”。

四是改变马克思主义宣传的“精英化”、“对象化”倾向,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民的理论,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并不是特定的精英群体所独有的,人民大众有权利获取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对其进行吸收、反馈,以其为指导思想指导自己的生产、生活。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想取得显著的成效,就应改变宣传过程中的“对象化”倾向。所谓“对象化”,是指针对某一个人、某一群体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宣传,而将另一些人边缘化,这是一种错误的倾向。我们应该运用多种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

五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更符合或接近个人的利益、需求、生活方式和生活境况。个人的生活方式、生活境况是有一定差别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如果一味地、毫无区别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则可能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一位农民与一位富豪、一位政治家的生活方式、生活境况是大相径庭的。由于生活方式、生活境况的不一致,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求也是大相径庭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越接近甚至越符合个人利益、需求、生活方式和生活境况,就越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六是调动个人兴趣,激发个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动机,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动力因素。个人兴趣、个人动机对于个人行为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就必须调动个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激发个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动机。动机的激发也要做到有的放矢,对于一般人民大众,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符合当今人民大众个人发展需求,所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大众化宣传。而对于政治精英则需要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针对于经济精英则选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大众化的首选理论。有的放矢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1]丁未.大众传播的社会结构与知识差异——明尼苏达小组早期知沟假设研究[J].新闻大学,2001,(3):32-33.

[2]丁未.西方“知沟假设”理论评析[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09.

[3]杨孟尧."知沟"理论与知识占有差异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8.

The Knowledge-gap Phenomenon in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Q IPei-fang,CHEN Jun-feng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of Guangxinormal university,Guilin Guangxi 541004,China)

The“Know ledge-gap”phenomenon had happened since the beginning of Marxism into China,after refo rm and opening up even moreobvious.Specifically exp ressed in between the east part and the west partof china,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between the strong groups and vulnerable groups in the same field.The causes is not only the social changes in Macro-social system sand the differences in social structural,but also M icro-individual facto rsof personal endowment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level of education.In the current context of social,on the need to develop socio-economic,imp rove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effo rts to narrow the gap between individual endowments,and increase in personal capacity.In o rde to popular p ropaganda of Marxist theo ry,emphasis on individual interests and needs,motivate individuals’motivation to learn Marxist theory,in o rde to closemo re significant gap in Marxist theory effectively.

Know ledge-gap;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F641

A

1672-0539(2010)04-041-05

2010-06-08

齐佩芳(1958-),女,广西桂林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现代化;陈君锋(1986-),男 ,浙江缙云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现代化。

刘玉邦)

猜你喜欢
大众化现象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