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途径

2010-04-04 07:30周璟璐
关键词:受教育者创新性创造性

周璟璐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重庆 400010)

一、素质与人才

(一)素质内涵

素质是在人的先天固有的禀赋条件(即人的先天生理条件)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人的素质可概括为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创新素质。

从对“素质”概念的表述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认识:首先,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教化的结果,是在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也就是说,素质是可以培养、造就和提高的,这就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可能,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即用什么理念、方法、途径去培养人的素质。其次,知识(包括由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获得的)是素质形成、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但具有知识不等于具备较高的素质,知识需经内化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才会升华为素质,这样一个内化过程,既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去认识自我和改造自我,也需要教育的引导和催化。第三,素质作为心理品质,具有理性特征,它以人格的作用外化调控、驾驭个人的行为,影响和决定着一个人对待外界和自身的态度,素质的高低影响并决定人的发展水平。因此,创新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才能使自己的创造活动取得成功。

(二)人才的内涵

学者认为,对人才这一概念的诠释,应包括四个方面的要素,一是才识学问能力,二是创造性,三是品德,四是对社会历史的作用。由此,对人才这一概念可作如下概括:人才是指具有较高智力和才能,精明能干,富有创造性并能进行某种创造性劳动,品德高尚,对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人。

上述人才的概念包含了人才应具备的四个方面的要素,具有较高的智力和才能,精明强干,是人才的智能标准;具有高尚的品德,是人才的道德标准;具有创造性并能进行某种创造性劳动,是人才的本质特征;对社会进步做出较大贡献,是人才的社会标准,也是人才本质特征的最集中体现。

二、素质教育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关系

(一)创新性人才必备高素质

创新性人才不同于一般人,他们是人群中优秀的精华部分,他们应该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在诸多素质中,政治思想素质是首要素质,创新素质是核心素质。

在创新人才必备的诸项素质中,政治素质是成才的导向性素质,它决定一个人成才及发展的方向。思想道德素质是重要素质。高尚的品德使人才的创造力在崇高的人生奋斗目标的导向、激励和监控下,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展示和利用,并使其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和认同的、对社会发展具有价值的创新性人才。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素质是创新人才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必要条件。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是创新人才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前提和基础。创新素质是创新人才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充分条件,因为具有创造性,智慧和才能才得以充分体现,才有可能在一定的领域有所创造和发明,人才对于社会的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才得以体现。人才的本质特征是创造性,所以创新素质是创新人才必备的核心素质。

(二)高素质需经教育养成

人的素质非与生俱来,需在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下,经过不断的自我改造和完善逐步形成。创新人才所需的高水平的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也必然遵循这样的客观规律。

创新素质是创新性人才的核心素质,人的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最显著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出发点,指出了人的实践活动就是人对其生存环境及其自身改造的创造性活动。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人类在不断优化,改善外部的人化世界的同时使人的新质不断呈现,人的素质也就会更为丰满、全面和完善。但创造性是人类所共有的一种潜能。人的这种潜能需要开发、提升,并通过实践才能得以形成实际的创造力。这种潜能的开发和创造力的提升,则需要教育的启迪、训练和强化。

人的创造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不仅需要教育,还必须将所受到的教育内容内化,形成自我认知并最终形成自己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即人格。内化过程需要外界教育的引导和催化,更主要依靠受教育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认知和改造自己。

(三)素质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途径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为主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自身需要,以全面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和唤醒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为出发点,注重开发人的潜能、确立人的主体性的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其追求的是人本质上的变化。

创新教育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的教育活动。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是构成人的各方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创新人才来说,是关键的素质。创新教育的重点是开发人才的创新性潜能,培养和提升人才的创新素质的教育。

综上所述,从概念范围来说,素质教育包含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心素质的提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人的主体性发挥作用的过程,是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的过程,是一个受教育者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人的新质不断生成,人格不断完善,也就是一个自我创新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创新活动得以实施和完成。不难看出,创新素质是人才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是人的综合素质的关键素质。创新教育着力提高人的关键素质,因而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同时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人的创造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受着其它综合素质水平的影响,其它素质的发展水平,同样会影响创新素质的发展水平。因而,创新人才培养应该是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素质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途径。

三、推进素质教育,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一)确立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先导

理论先进是行动先进的前导。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者必须确立素质教育的理念,确立以提高受教育者素质、实现其全面发展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为根本的教育目的,确认并尊重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注重受教育者主体作用的发挥,注重受教育者潜能的开发、创造力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通过强化创新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性突破。

(二)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教育体制是根本

1.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

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就应树立以学习和研究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要改变过去受教育者被动接受的由教育者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为“双向互动”模式(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模式)。不仅要让受教育者接受知识的传授,更多地要给受教育者以启发,让他们参与研讨和独立思考,更注重他们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训练和开发;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不仅要使学生会“照搬”,更要使学生会研究和创造,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

2.推进教学内容的改革

以激发创新潜能和提升创新素质为原则,把基础性、发展性和创新性学习统一起来,把课程的规范化与多样化、个性化统一起来,注重科技与人文的统一,多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的统一,着力于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就应改革为培养单一知识技术型人才而设置的课程设置,一是课程设置要坚持有利于知识结构的合理化和专业口径宽的原则,为学生今后融汇知识,更新知识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合理精简课程,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参加实践和从事有兴趣爱好的研究,提高其实际工作能力和开发其潜能。

3.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就应改革传统的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的方法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要大力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加强实习实训环节,使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应用理论,在实践中培养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仅能记住科学知识的表述,了解命题结论是什么,更能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懂得命题结论的为什么,懂得运用理论知识于实际工作。

开设创新教育系列课程,以知识和思维方法为主线,以知识为载体,传授思维的方法,突出创新性思维方法教学;以启发式教学模式、研讨性教学模式为主线构建双向互动教学模式,以生动、多样的教学形式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建设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举办“大学生科技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网页设计竞赛”等活动,注重学生创新能力训练。

(三)建设一支擅长创新教育师资队伍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加强职业培训以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鼓励教师通过科学研究和到企业挂职锻炼、加强产学研结合等途径提高教师自我创新能力,培养和建设一支创新型师资队伍,以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需要。

(四)营造素质教育的大学文化环境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保证

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就应着力营造素质教育的大学文化环境,在大学精神中融入素质教育的育人理念,让素质教育的文化对师生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校领导应大力倡导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大力鼓励和推广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大力支持和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学生科研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并最终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 罗洪铁,现代人才资源开发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2] 杨国祥,等.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7.

[3] 周希贤.适应成才成功——当代大学生成才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 毛玲.与时俱进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新平台[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4):155.

[5] 罗九牛.江泽民人才培养新思想初探[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1):41.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创新性创造性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论媒介文化的混杂性与创新性
忠实性与创新性——当代莎士比亚演出和改编批评的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