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岩溶地区高压灌浆“固管”问题

2010-04-05 13:24杨晓波高素丽
东北水利水电 2010年1期
关键词:稀浆孔口浆液

杨晓波,高素丽

(辽宁省白石水库管理局,辽宁 朝阳 122000)

70年代,我国在岩溶地区贵州乌江渡电站首次采用“小口径钻孔、孔口封闭、无栓塞自上而下、分段循环式灌浆(以下简称高压灌浆)”的方式进行基础处理。近年来,通过隔河岩、东风电站等大量工程的实践证明,这种灌浆方法在岩溶发育地区基础处理中很有发展前景。其特点是工艺简单、工效高,形成的帷幕质量好。但毋庸讳言,施工中发生的“固管”,也极大地困扰着该技术的发展。以下根据工作实践,对帷幕灌浆施工中出现的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1 造成固管的主要原因

所谓“固管”,是指在帷幕灌浆施工中,由于水泥浆液的不良循环造成浆液在灌浆孔内沉淀、粘聚、凝结,进而导致射浆管与灌浆孔凝固成一体。灌浆中发生“固管”,既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又影响了施工进度,而且由于施工者的“恐固”心理,施工中往往会发生射浆管的下置深度及使用压力难以达到规定要求,严重地影响了帷幕灌浆的质量,因此,施工中发生“固管”危害极大。那么,“固管”是怎样发生的呢?根据施工实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1 施工工艺

1.1.1 灌浆压力

灌浆压力是决定灌浆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由灌浆泵活塞往复运动而产生,并通过连续前进的浆液本身而传递,压力越大,浆液在地基裂缝孔隙中运行得越远,对浆液充填裂隙或溶洞效果越佳,也就是说,灌浆质量越好。根据实际施工情况,高压易引起“固管”。我们知道,在帷幕灌浆施工中,灌浆孔内的压力随不断运动的浆液向四周传递扩散,理论上与泵的排浆无关。由于孔壁及管壁的摩擦系数μ值是恒定的,因此压力越大,浆液运动时的摩擦阻力越大,相对回浆流动越困难,当浆液循环速度减小至0时,便发生了浆液沉淀、凝聚,以至产生“固管”。这是高压引起固管原因之一。其二,虽然在理论上泵的排浆量不随压力改变,而在施工实施中,由于泵体老化,压盖活塞破损等原因,漏损浆量随排出压力升高而加剧,故泵的排浆量随压力升高而减小。一方面高压孔内易进浆,而灌浆泵的排浆能力降低,因此导致回浆量减小,难以形成循环,易“固管”。

1.1.2 浆液浓度

帷幕灌浆施工中大多采用纯水泥浆 (水与水泥拌和)做为灌浆材料。根据规范要求,施工中采用由稀变浓灌注的灌浆方法。

一般说来,水灰比(W/C)大于2的浆液,它的流动性质服从于牛顿定律,故称牛顿流体。而水泥比小于2的浆液,根据它的流动性质称为宾汉流体。牛顿流体的运动阻力只与浆液的粘度成正比,即在一定的外力下,其流动的速度只决定于浆液的粘度。而宾汉流体的流动速度不仅取决于浆液的粘度,并且只有在克服流体自身的内聚力后,要使其发生流动必须施加更大的外力。所以在同样的压力下,浓浆由于受自身材料物理性质的影响,流动缓慢,水泥颗粒易凝聚,故易发生“固管”。通过东风水电站所做的浆材资料证明,浓浆的塑性粘滞系数、有效屈服强度、漏斗粘度均高于稀浆。另外,在灌注稀浆时,由于稀浆的稳定性差,水与水泥颗粒易分离,特别是通过较小裂缝,往往发生回浆变浓情况,浆液由牛顿流体变为宾汉流体,如前所述,易发生“固管”。

1.2 施工器材

1.2.1 灌浆泵

灌浆泵是灌浆用的主要设备,高压循环灌浆大多采用往复式泥浆泵,它的主要特点是排浆量只取决于泵的活塞直径、行程以及往复频率,理论上不随压力而改变。我们知道,高压灌浆的浆液回浆循环主要取决于灌浆的往复排浆循环,灌浆施工中,泵体所排浆量,一部分灌入岩溶裂隙,另一部分则通过回浆管路返回地面搅拌桶。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灌浆泵基本保持连续工作状态,保养维修不及时,在施工中常常出现“漏浆”或“不排浆”情况,至使灌浆孔内浆液无法正常循环,回浆减小或不回浆,以至发生“固管”。

1.2.2 射浆管接头

在实际施工中,各射浆管于接头相连,接头几何尺寸不规格,当灌注浓浆时,浆液最易在各接头处聚集,随着时间增长,越聚越多,当聚集物与孔壁形成一体时,产生“固管”。

1.3 地质条件

施工实践证明,地质条件也是影响“固管”重要因素之一。

帷幕灌浆施工中常常会有这种现象:当灌浆压力小的时候,孔内不进浆,而增大压力后,灌浆流量又陡然增大,这种情况极易发生“固管”。分析其原因,在一些断层或破碎带,当灌浆压力较小时,浆液无法填充更远裂隙,压力增大后,断层或破碎带劈裂增大(冲开断层),裂隙或溶洞相贯通,致使孔内进浆量陡然增大。由于进浆小时回浆正常,进浆陡然增大后,造成靠近孔口上部的浆液相对静止,无法形成回路,加之溶洞短时期内很难填满,那部分相对静止的浆液便产生凝聚,以至“固管”。另外,在黄泥夹层或破碎地带中,由于高压作用而导致黄泥及碎石屑“挤”塞灌浆孔,严重地阻碍了浆液的回浆流动,进而发生“固管”。

以上地质情况引发的“固管”多发生在导孔及I序孔灌浆时,实践证明,当灌浆施工进入Ⅱ和Ⅲ序孔后,由于孔内进浆量小,回浆畅通,“固管”的机率大大减小。

事实上,“固管”的产生往往是上述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固管”的发生,既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又影响了施工进度。因此,在施工中,一定要做到以防为主,使该事故降到最低限度。

2 预防固管的主要措施

2.1 改进孔口封闭器

原有灌浆孔口封闭器,内含胶球,通过丝扣与孔口管相联。这种孔口封闭器最大缺点是:在灌浆过程中借助钻机立轴仅能将灌具旋转,无法提升射浆管。通过改进,在原来孔口封闭器加一活动压盖,这样可以在灌浆过程中不仅使射浆管能旋转,还能提升。既使发生“固管”,处理时也拆卸方便。通过实践,采用这种孔口封闭器,对防止“固管”起了很大作用。

2.2 经常提起和旋转射浆管

当灌浆时间持续较长时,应经常的降压提起和旋转射浆管,这样可以促进孔内浆液流动,防止水泥浆在射浆管与孔壁间隙中聚结。一般地说,每隔6~7 min,应降压提起、旋转射浆管一次,只要保持回浆流量为20~30 L/min,从而使浆液在孔内形成循环,这样就不易产生“固管”。

2.3 禁止带钻具灌浆

一些施工分队在施工中,常常在钻到段后下钻具进行灌浆,这样虽节省时间,减少人力,但由于钻具与钻孔间隙较射浆管与钻孔间隙小,回浆困难,极易“固管”。

2.4 采用稀浆并浆

在灌浆过程中,浆液浓度一般遵循由稀变浓,浓浆并浆的原则。根据前面对浆液浓度的分析,浓浆易引起“固管”。实际施工中,由于稀浆粘度小、易流动,因此稀浆能更好地密实细小裂缝和未充填充好的大裂缝,有利于灌浆质量,并且采用稀浆并浆“固管”发生机率较小。事实上,国内的一些灌浆施工专家近年来也提出了“稀浆并浆益于质量”的观点。

2.5 防止施工设备“带病”作业

在实际施工中,一些施工队伍盲目抢进度、抓效益,至使施工设备常常带病作业,这也给“固管”埋下了隐患。比如灌浆泵排浆量很小时仍旧灌浆施工,至使回浆不循环而“固管”。钻机立轴不能活动时仍旧灌浆,以至不能提钻自由而“固管”。因此,施工间停时一定要经常检修设备,禁止设备带病作业。

2.6 提高施工人员素质,加强施工责任心

“固管”的原因较多,除一些施工技术、设备因素外,还有很大部分人为因素,如无专人控制压力,不注意浆液循环、回浆情况,不提升旋转射浆管等。要杜绝“固管”的人为因素,首先要提高施工人员业务技能,积累施工经验,练就一批懂技术、能干活的队伍。其二,加强对工人责任心教育,用经济手段将施工人员与“固管”事故联系在一起。

3 处理“固管”常用方法

在灌浆过程中,一旦发现有“固管”迹象或发生“固管”,应尽快地采取措施。因为在刚发生“固管”时,仅是水泥颗粒的聚结,水泥浆液未发生初凝,如果采取适当措施,处理及时,“固管”事故一般应能解决。

3.1 高压水冲洗

在刚发生“固管”时,立即用高压水向孔内冲洗,同时敲击射浆管,利用钻机提升灌具,这种方法对“固管”发生的初始阶段有一定效果。

3.2 用“链砣”或“油压千斤顶”拔管

在高压水冲洗无效时,应尽快使用“链砣”或“油压千斤顶”拔管。由于“链砣”、“油压千斤顶”力量强,拉力大,对处理发生时间不长的“固管”事故还是行之有效的。主要缺点是由于这两种器材瞬间拉力极强,容易造成射浆管丝扣损坏而处理失败。

3.3 扩 孔

当“固管”时间发生较长,水泥浆液将射浆管与钻孔凝固一体后,上述处理方法难以达到良好效果。此时应采用比原钻孔直径大一级别的钻具扩孔,一次扩孔深度以两根射浆管长度为宜。扩孔后,使射浆管与孔壁分离,再利用“反向丝锥”逐一取管。该方法实施时,常常发生扩孔方向与原射浆管方向不一致,易造成折钻事故。因此,在进行扩孔处理时,一定要谨慎细致,且钻进速度不宜太快。

3.4 利用“反向丝锥”

所谓“反向丝锥”,是一种与射浆管螺丝方向相反的螺丝丝锥,利用这种工具,在扩孔后与射浆管搭合,越拧越紧,另一方向,使两根射浆管之间逐一松动,便可提取射浆管。

猜你喜欢
稀浆孔口浆液
胰腺实性浆液性囊腺瘤1例
脱硫系统用浆液循环泵汽蚀分析
孔口管锚固技术在穿江工程中的应用
一种筒类零件孔口去毛刺工具
乳化沥青稀浆混合料贯入式沥青路面在车辙维修中的应用研究
逆作法孔口边梁内力计算
误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1例
高速公路路面下封层应用稀浆封层的施工技术
煤层钻孔孔口除尘装置设计
PAX2和Ki67在卵巢浆液性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