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产力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2010-04-05 18:11盖艳梅
对外经贸 2010年9期
关键词:生产力要素理论

盖艳梅

(北京市委党校,北京 100044)

[经济管理 ]

我国生产力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盖艳梅

(北京市委党校,北京 100044)

我国关于生产力理论的争鸣和探索在改革开放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并不断深入和创新,从传统的二要素、三要素之争发展到多要素、系统论,而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生产力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并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强大的发展动力。

生产力;生产力要素;生产力标准

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生产力理论是我们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纵观新中国建立后的 60年发展历程,生产力理论的研究与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几乎同步发展,对于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经济战略与政策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我国生产力理论初探

从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到 1966年,是学术界对生产力理论进行探索和争鸣的时期,这一时期学术界主要围绕生产力的要素构成,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及生产力发展的动力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1.生产力要素。早在 1950年,以君麟为代表的经济学者,依据斯大林对生产力的定义,认为生产力包含两个要素,即劳动者和生产工具。王启荣也认为,生产力是指社会征服自然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劳动者和生产工具结合起来形成的,而劳动对象,“它对于生产力而言是客体,而不是生产力本身。”客体对主体虽然是不可缺少的,但不能将其归为主体。针对生产力二要素理论,张鱼提出了生产力三要素的观点:生产力应由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三个要素构成。他认为,没有劳动对象,生产力就无法形成;如果没有劳动对象,生产力就无法表现其力量,劳动对象对生产力的形成和生产力水平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林京耀、骆耕洛等也赞同生产力的三要素理论。二要素论与三要素论之争没有形成共识,实际上一直到今天,关于劳动对象是否构成生产力的要素仍然存在争议。

2.生产力性质。有三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生产力的性质就是生产力的物质技术构成的属性。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就是生产力的物质技术构成,劳动工具在生产资料中起决定作用,因此,生产力的性质主要决定于生产工具的性质。另一种观点认为,生产力的性质是指生产力的社会化程度,主要表现在劳动者分工、协作的发展程度和生产资料利用的范围、程度两个方面,生产力的社会化程度构成不同社会生产力的根本区别。第三种观点是平心提出的生产力二重性理论,他认为生产力是一个特定历史范畴,具有双重性质,既具有物质技术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生产关系决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的社会属性,而物质技术条件与水平决定其物质技术属性。这一观点引起了较大争议,王振民、卫兴华、徐崇温、孙叔平等很多学者都对生产力二重性理论持有异议,他们的基本看法是:生产力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是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因此,生产力不具有生产关系意义上的社会属性,也没有阶级性。把生产力纳入社会历史范畴,混淆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界限和差别。

3.关于生产力发展中的主要因素。有三种基本观点:林京耀认为,人是生产工具的制造者和使用者,因此,人是生产力中最主要、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孙叔平认为,在社会生产中劳动工具决定劳动力的性质 (如有了机器才有机械师,有了宇宙飞船才有宇航员),因此,劳动工具是生产力中的主要决定因素。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不同的时代生产力中的主要决定因素是不同的。关于生产力发展的动力问题有二种主要意见:平心认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在于内在的矛盾运动,即物质技术属性与社会属性之间的矛盾,生产力有一种自行增殖和更新的倾向,它构成了物质生产过程的基本规律。李洪林认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来自外部的推动,即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这一时期学术界对生产力问题的探讨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为依据并主要是在政治经济学领域进行平等、自由的学术争鸣,可以批评与反批评,以学术讨论为主,对生产力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和有益的探索,为以后生产力理论的大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术界对于生产力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实质上处于一种停顿和沉寂状态,代之而起的是对“唯生产力论”的批判,而“四人帮”鼓吹的生产力标准则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也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宁要社会主义的低速度,也不要资本主义的高速度”。

二、我国生产力理论发展与突破

文革以后在于光远、孙尚清等倡议下,我国学术界于1980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生产力经济学研讨会并成立了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自此拉开了新时期关于生产力问题研究和讨论的序幕,并随着思想的解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日益活跃和深入。这一时期对于生产力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在以下诸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和突破。

1.生产力要素理论发展。关于生产力是二要素还是三要素的争论仍在继续。很多学者提出了生产力多要素理论,把管理、科学技术、基础设施等也纳入生产力要素范畴。蔡建华提出生产力五要素说和薛永应提出生产力九要素说。对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个要素的观点,大多数学者已形成共识,只是有些学者 (如晓亮)认为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而是一种渗透性要素,它渗透到生产力其他要素之中,成为生产力各个要素的组成部分。

2.对生产力问题的研究从要素分析进入系统分析。熊映梧和薛永应同时独立提出了“生产力系统论”,认为生产力是诸种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体,它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均衡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在生产力系统论的基础上,一些学者又进一步提出了微观生产力系统理论、中观生产力系统理论和宏观生产力系统理论。对生产力的认识从要素分析上升到系统观点,这是生产力理论研究中的一次突破和升华,对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对生产力理论的全方位、多视角研究。在生产力系统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生产力规模、生产力结构、生产力布局、生产力时序和生产力运动的规律,从而展开了对生产力问题的全方位、多视角的研究,同时把对生产力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国家的生产力宏观布局、区域发展和企业战略等紧密结合起来,使生产力研究为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的特色更加突出。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有些学者进一步提出了生产力场理论,生产力元结构功能理论和生产力创造功能理论。

4.将生产力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理论学科。打破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只局限于生产关系的传统观念,提出理论经济学既要研究生产关系,又要研究生产力,而熊映梧则提出“经济科学要把生产力的研究放在首位”。把生产力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理论学科,建立中国的生产力经济学获得广泛共识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政治经济学与生产力经济学的关系、生产力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从而使生产力经济学成为一门新兴的理论学科而登堂入室。在这一学科的创建和研究过程中,于光远、孙尚清、熊映梧、薛永应、蔡钤、唐昌黎、蔡建华、蒋应铨、项启源、晓亮等经济学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邓小平对生产力问题的理论创新与阐述

我国学术界在这一经阶段能够对生产力理论进行自由讨论和深入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果,一方面得益于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更重要的是邓小平对生产力问题的理论创新与科学阐述,在多方面突破了生产力研究的视野与理念,开创了生产力理论研究的新局面。1988年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是我国生产力理论进入创新与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对生产力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刻阐述和科学诠释,在多方面实现了生产力理论的创新,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根本任务。邓小平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邓小平的这一生产力理论坚持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彻底的唯物史观,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和如何实现社会主义这些当代中国最重要的理论问题,为党的基本路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是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科学根据。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早在 1978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邓小平就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进而,邓小平又强调:“科学技术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1988年 9月邓小平在同外宾谈话时明确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2年 1月,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再次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的这一理论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发展,是我国生产力理论的历史性突破。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力量”。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基本思想,同时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正确地概括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起着关键性、决定性作用,对生产力要素中这一最活跃、最重要的一个要素给予了准确、科学的定位。邓小平的这一理论为我国生产力理论研究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为我国制定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加速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邓小平的上述思想包含了这样两层深刻内容:其一是,共产党人无论是革命还是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革命是通过打破旧制度解放生产力,而改革则是通过打破僵化低效的经济体制解放生产力。其二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不但要发展生产力,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只有彻底改革僵化、低效的计划经济体制,才能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生产力。这为中国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又要坚持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4.关于生产力标准的理论。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针对姓“社”姓“资”问题,提出了三个是否有利于的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标准,归根到底是生产力标准。邓小平曾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谈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列宁曾明确提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最高标准。邓小平不但用生产力标准来衡量社会发展和社会制度,还用生产力标准来衡量经济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成败,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

四、邓小平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在邓小平生产力理论基础上,我国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科技创新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生产力理论。1995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三年后,他又指出:“今天我还要说,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江泽民提出的“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就是要用先进生产力的标准来检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使其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不断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从而实现了生产力理论的又一次升华。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思想与邓小平、江泽民的生产力思想既是一脉相承,同时又得到了进一步升华与完善。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生产力和推进现代化建设要处理好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要实现五个方面的协调与统筹,最终建立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这些思想不但体现了发展和解放生产力的思想,还提出了为建立和谐社会需要形成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的新理念。

在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之后,我国学术界对邓小平的生产力理论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又引伸出知识生产力论、精神生产力论、道德生产力论、制度生产力论、文化生产力论、环境生产力论和生产力哲学等观点,虽然这些观点仍处于探索和争论之中,但却表明了人们对生产力的观念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对生产力理论的研究正在向纵深发展,尤其是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绿色生产力的研究引起广泛关注并已取得了可喜的学术成果。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为生产力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和良好环境,邓小平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把我国生产力理论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峰和新阶段。

[1]君麟.关于“社会生产力”[J].学习,1950(6).

[2]王启荣.生产力二要素之探讨 [J].江汉学报,1962(7).

[3]张鱼.对于生产力问题的商榷 [J].学习,1950(7).

[4]林京耀.关于生产力要素的问题 [N].光明日报1959-02-07.

[5]李洪林.只有生产关系才能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N].光明日报,1957-01-23.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 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7]王慎之.生产力理论史 [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

[8]晓亮.试论生产力范畴[C].生产力经济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246.

[9]熊映梧.生产力系统论[J].经济研究,1981(9).

F061.1

B

1002-2880(2010)09-0091-03

盖艳梅 (1963-),哈尔滨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理论与金融。

(责任编辑:张彤彤)

猜你喜欢
生产力要素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也谈做人的要素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