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村镇建设必须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基于桂北16个村庄的田野考察

2010-04-07 08:43龙海平
关键词:村镇农民政治

龙海平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信息科技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和谐村镇建设必须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基于桂北16个村庄的田野考察

龙海平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信息科技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和谐村镇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基础。当前和谐村镇创建工作面临着认识上的偏颇,村民的素质不高,村级文化建设滞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缺乏新意和活力等四大困境。它既有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的原因,也有机制不健全、工作不到位的原因。在和谐村镇创建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导向、经济、调节、认识五大功能,需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不断发展和创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

和谐村镇;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功能;广西

一、问题的提出

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在全国广大农村“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和谐村镇应该是政治和谐、文化和谐、利益和谐、人际和谐、生态和谐、共同进步、协调发展的新型村镇。推进和谐村镇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在和谐村镇的创建中应当是既有地位且大有可为的。近年来,国内学者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在和谐村镇创建的地位和职能、特点、目标、内容、途径与方法等相继展开了研究。如南俊英(1991)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回顾、思考、研究》系统介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任务、对象、内容、原则,决策过程、教育方法,教育网络、教育队伍及管理等问题。作为学术界第一部比较系统地关于中国共产党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通史性的学术专著,李德芳、杨素稳(2007)的《中国共产党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史》,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党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任务、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中共独创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观点、实践经验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弥补了已有的中共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成果的不足。此外,余玉花(2005)《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廖小明(2006)《论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马奇柯(2007)《增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郭彩星、阎占定(2008)《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张红霞(2008)《新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探析》,李志强(2008)《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刘京雷(2009)《论构建和谐农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王学俭、宫长瑞(2009)《新形势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探析》等论文就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价值、客体、环境、过程、方法等议题进行了专门研讨,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但也存在一定不足,即主要是从宏观层面进行整体的研究,鲜见实证性的微观研究。

学术界对三农问题的研究总体上也偏重于从社会学、经济学等层面分析和阐释“三农”问题,而从思想政治教育学角度对农民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等所作的微观层面的研究仍处于探索初级阶段,相关成果少,文献搜集和借鉴比较困难。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的任务要求极不适应。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国内外形势复杂化、农民思想多元化、教育方式简单化等新情况和新问题。鉴于以上形势和农村实际,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就是真实地认识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已经取得了哪些进步,农村最需要什么内容和什么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认清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在和谐村镇创建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对于促进和谐村镇建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对和谐村镇的创建能起何种作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必须探讨和回答的新问题。笔者以2008年暑假和2009年“五·一”假期于广西柳州、桂林2市所属的8个县、12个乡(镇)、16个村庄所获取的调查资料为分析蓝本,以期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角度为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借鉴与启迪,为社会主义和谐村镇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本次调查以开展农户的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田野考察为主要方法,调查问卷设计 25个题目,主要内容包括理想信念、道德风尚、民主管理、教育状况、民间信仰、乡村文化、政策引导、生活方式、村容村貌等方面。在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政治生态、文化底蕴三种主要因素的基础上,确立调查样本时,调查组以高、中、低的三重维度,分别选择了三类相应层次的桂北地区16个村庄。调查区域的文化特性具体如下:灵川县青狮潭镇江头洲村、大圩镇(熊)雄村、兴安县白石乡水源头村是南方古村落的典型,历史悠久,孕育了深厚的人文历史文化;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北洞源村、南山桥村、灵川县大圩镇毛洲岛村、阳朔县古板村、临桂县大雄村、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镇丹洲村、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保江村、香粉乡雨卜村受现代乡村文化的浸润非常明显;龙胜各族自治县平安乡龙脊村、兴安县华江瑶族乡高寨村、三江侗族自治县梅林乡梅林村、独峒乡干冲村干冲屯具有浓厚的广西少数民族村寨特色,民间文化丰富多彩。调查组走访村民300余人次,共发放调查问卷640份,回收有效问卷625份,有效回收率97.6%。问卷由调查员现场发放和回收,被调查对象自已填写。若被调查对象对问卷有不理解的地方,由调查员作解释。访谈资料则采用访谈时当场记录,当晚整理,调查结束后进行系统归类与分析。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男 56.8%,女 43.2%;汉族 67.7%,少数民族32.3%;年龄分布为11-20岁占9%;21-30岁占41.8%;31-40岁占18.2%;41-50岁占15.2%;51-60岁占9%;61-70岁占3.4%;71岁以上占3.4%。文化程度为3年及以下占3.4%,4-6年占21.2%,7-9年占24%,10-12年占42.4%,13年及以上占9%。

二、和谐村镇建设的成效和困境

(一)桂北地区和谐村镇建设进展及成效

近年来,广西桂北地区在推动和谐村镇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和谐政治建设方面。调查显示,85%以上的农民认同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赞同党和国家推行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和新农村建设等重大战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已经逐步展开,村民自治日益发育,随着村委办事实行公开制和跟踪制的推行,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让群众了解、靠群众参与、接受群众监督得到认同。 关注度比较高的问题依次为“三农”问题、金融危机等6个。52%的人关注“三农”问题,包括新农村建设、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农民增收、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障等,排第一;48.6%的人关注金融危机问题,涉及物价上涨、国家宏观调控、扩大内需政策;46.3%的人关注农村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44.2%的人关注农村文化建设,主要是农民子女上学、农村教育质量、传统文化、基层组织建设;42.7%的人关注社会风气和反腐败问题;38.5%的人关注贫富差距问题,如城乡差距、农民合作、城乡一体化。

(2)村镇经济和谐发展方面。调查得知,桂北农村绝大多数农民专业或兼业从事个体、私营经济(占 70.6%),剩余劳动力大多进城务工经商(占32.7%)。其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有3种模式。其一,利用地理和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如红岩村以种植月柿,古板村以种植金橘,丹洲村以种植柚子为主,每年由村里举办大型的柚子节、桃花节、月柿节。其二,利用特色民间文化发展经济。如干冲屯“千户侗寨”是全国最大最古老的侗寨,这些少数民族村寨通过举办芦笙节、“踩歌堂”节等促进了经济和谐发展。其三,注重发挥自身特有的生态优势,发展生态型农业。如红岩村“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恭城模式),毛洲岛村依托美丽的“田园风光”的生态旅游,梅林村的菜篮子基地、干冲村的茶叶基地等,既保持了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生态农业占65.6%(主要是种养业),个体经营占 25.2%(主要是生态旅游、餐饮业),还有从事手工业和外出打工的收入。

(3)和谐村镇文化建设方面。近年来,桂北乡村不断推进“和谐村镇”、“卫生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创建工作,一些村庄通过“文明户”、“敬老好儿女”、“和谐家庭”评选等活动,提倡尊老爱幼、邻里和睦、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以社会公德来制约个人行为,以文明乡风来加强村民和谐。调查显示,村民对本村的人际关系状况较为满意,认为“群众善于交往,人际关系十分和谐”(占 56.8%),选择“人际关系较和谐,偶尔出现的矛盾可以自己解决”(占 32.9%)。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意识也有所增强。

(二)和谐村镇建设面临的困境及表征

桂北地区和谐村镇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但因对和谐村镇创建工作认识的欠缺以及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重视,也存在不如人意的地方,在队伍建设、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效果等方面面临一系列困境。

困境一:认识上存在偏颇,造成和谐村镇建设“疲软”。“文明村镇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创建”是党围绕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对村镇建设赋予的不同内涵。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及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三大系列创建活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由此可见,和谐创建活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具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侧重的领域。调查表明,相当部分的村镇干部群众对三个基本概念混淆不清。一些村民把“新农村”、“和谐社会”仅理解为“新房子”、“新环境”,所以只要未住进新房子之前总感觉创建活动的力度不够大、速度不够快。当问及如何进行和谐创建时,部分村镇干部会反问:“就是新农村建设吧?”从和谐创建经验的介绍中,也不难发现多数村镇干部谈的内容多涉及村容整治、增加农民收入等,而忽略和谐创建最突出的思想教育内涵。对于党和政府倡导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7.6%的村民认为“初衷美好,但难以得到真正落实”。虽然一些农村逐步实现了道路硬化和村屯绿化,改善和提升了农民的生产和居住条件,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仍需加强,要大力推进农村改水、改厕、改栏舍和沼气普及化,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实现村庄净化、绿化、美化。

困境二:村民的素质有待改善与提高。村民是和谐村镇创建活动的主力军。当前老百姓的素质缺陷已成为和谐创建中的重要制约因素。一是“等、靠、要”思想依然严重。调查发现,农民对党和政府的期望值越来越高,遇事找政府,解决问题靠政府,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和意识。一些农民在实现富裕后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小农经济意识较浓,在新的致富门路面前,等待观望的多,主动尝试的少。二是村民集体意识弱化。随着绝大多数乡村以分散经营替代集体经营,以及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乡村建设合力弱化,削弱了农村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集体主义观念淡化,相互沟通与交流的缺乏使农村人际关系存在不和谐的隐患。三是一些农民由于对党和国家政策的不正确理解或者对某位基层干部工作产生的误会等种种原因,产生了对基层政府和基层组织的逆反心理和对立心态,对基层干部产生了不信任感和疏远感。调查表明,当前影响农村社会安全稳定的主要因素,分别是计划生育、税费征收、土地山林侵占、集体资产的量化、乡村选举以及乡村不良风气等,这些因素最终体现在农民与乡村干部之间发生的冲突上。目前,在干群关系总体趋向融洽的同时,有时也会引发干群矛盾。

困境三:乡村文化建设滞后。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各级政府都在努力改善城乡文化基础设施,但受到经济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制约,农村文化建设总体上薄弱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其一,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缺失严重。据调查,不少村镇都存在宣传阵地、文化设施落后,图书室、电教室、活动室和宣传栏、阅报栏等三室两栏建设不齐全,不规范的现象。近年来,国家实施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地方政府也把它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笔者所调查的村大都有农家书屋(或称农村文化图书室),但不是大门紧锁,就是无法看书,村民说基本上没发挥作用。其二,农村文化娱乐生活普遍缺乏。调查发现,村里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文化或集体活动,热闹一点的就是村委会选举了。“希望村里有文化活动,可以聚在一起热闹热闹”,这是被调查村民们的真实心声。调查中也发现,农民空闲时间基本上用于看电视、聊天、打牌(占 82%)。缺乏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的地区,群众打牌赌博、购买地下“六合彩”、封建迷信抬头等现象日益增多。其三,对传统文化缺乏保护意识。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不少村庄都开始了“撤老村建新村”的行动。由于基层政府和干部对传统古民居、对具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缺乏认识,广大群众缺少保护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加上文化资源开发措施不完全对路和保护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盲目拆毁、放弃古民居现象发生。如,笔者调查的某村,一些百姓将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用来圈牛、养猪,既不利于环境卫生,也影响旅游开发。那些古老的木结构民居建筑一旦没有人居住,三五年后就会生霉生虫腐朽甚至倒塌。

困境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缺乏新意和活力。由于广西桂北地区近些年将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缺乏对农民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农村中也曾出现“经济繁荣,精神失落”的现象,表现出“丰裕中的贫困”。调查表明,乡亲们希望看到反映民间疾苦、农村生产生活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和撼动群众心灵的艺术作品。52.9%的村民认为本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太切合实际,效果一般。73.5%的村民认为当前农村最需要加强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55.8%的村民认为“文化下乡”是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好方式。这说明群众的需求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现实情况却是:一些基层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上缺乏创新意识,缺乏现实针对性。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一些地方停留在一般号召上,满足于开大会、发文件、提口号、做表面文章。一些地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离农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不能回答和解决农民思想中存在的疑问,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感染力和说服力。还有的地方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缺乏分类指导,对农村的党员干部、普通党员、农民等采取统一的要求,搞“一刀切”。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跟上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

三、和谐村镇创建困境的成因与对策

(一)和谐村镇创建困境的成因分析

(1)部分基层领导对和谐村镇创建工作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视。调查得知,当前和谐村镇创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几种误区,其突出表现为“五论”:一是“先后论”,桂北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有的乡村干部片面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认为当务之急是先抓经济建设,待经济发展了,再抓村镇建设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二是“无关论”,一些乡村干部认为和谐社会创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上级党委政府的事,与村镇无关,自己无责任主管。三是“盲从论”,部分基层干部不了解和谐村镇建设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不重视提高理论素质和政策水平,对上级的政策法规钻得不深、吃得不透,教育指导群众工作能力欠缺。四是“贴钱论”,认为和谐社会创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是花钱的事,而且周期长,见效慢,不如经济工作看得见、摸得着,容易搞。五是“畏难论”,认为和谐社会创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单凭一个部门、一个村镇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难度太大,又受经济条件制约,不如放弃算了。

(2)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不健全,工作不到位。调查显示,桂北一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不能适应新形势要求,还存在着靠领导重视、靠上级督促来保证落实的状况,随意性很大。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地方基层组织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一些村级班子软弱涣散,工作不力。少数基层干部自身形象不好,难以令群众信服,自然无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领导体制不健全。不少乡镇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机构,专职人员配备不足,缺乏强有力的领导。三是缺乏协调机制。各部门之间组织协调得不够,难以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四是工作不到位。有的基层干部只偏重经济建设,而把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软任务,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3)基层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调查表明,桂北一些乡村基层干部和专兼职工作人员素质不高,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水平不高,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一些干部仍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定式和工作方法,加上服务不到位,管理跟不上,缺乏争上游、创一流的信心和勇气,事业心、责任感不强[2]。二是公仆意识不强,群众观念淡薄,处理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不恰当。三是贪图安逸享受,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不强。四是法制观念淡薄,工作方法简单,作风不过硬。五是党性观念不强,组织纪律性差。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干部口头上讲得头头是道,行动上却变了样。

(4)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缺乏自我更新的能力与农民群体发生的新变化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随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民受教育状况得到较大的改善,文化水平提高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了,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还停留在开会、宣读文件等老一套方式,把群众中存在的大量的、新的思想问题的疏导和解决浓缩到偶尔、临时突击一下,而非结合新形势,运用新观念去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就收不到以往的效果了,甚至会引起一些人的逆反心理。第二,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群体也日益分化为个体私营业主、农业劳动者、乡镇企业职工等等,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收入差距的拉大。出现了一些不平衡发展的势头。这种由于生产力发展的多层次性,农民收入的多层次性的社会存在反映到社会意识上就是思想的多层次性,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针对性,因区而异、因人而异。但是农村中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一统”、“一锅煮”,对所有的人进行同一模式、同一腔调的教育[3]。

(二)化解困境的基本对策

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把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突出思想教育内涵”的要求,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实现,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因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跨越发展的基础。只有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经济发展也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以及由金融危机导致大批农民工失业的新形势下,经济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如同车之两辙,缺一不可,不可分割。它们之间的协调、共生发展将给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驱动力。具体而言,农村和谐村镇建设必须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五功能”。

(1)发挥凝聚功能,促进政治和谐。近年来,随着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和信息传播媒介的现代化,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参政意识不断增强,他们用浅显的语言表达了对村务公开、村民自治、知情权、决策权等的参与愿望。事实上,民主法治,就必须培养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在此过程中承担的任务是:一是强化农村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推动基层组织管理体制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大胆探索研究新时期新环境下和谐村镇建设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形成解决农村管理问题的新思维新路径,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3]。二是针对基层农民“我种我的田,闲事都不管,民主不民主,干部说了算”的心态和普遍民主意识不强、文化水平较低、民主法制观念较为淡薄的实际,开展民主参与的权利意识教育,树立民主参与和民主竞争意识,增强民主责任感,让农民了解民主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懂得民主活动的规则、程序和技能,从而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真正让农民当家作主,管理本村事务。三是通过民主讨论、说服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礼,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等手段化解农民之间的各种矛盾、化解农民与党员干部的矛盾、化解农民发展同环境、资源之间的不和谐因素等。总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在推进村民自治、发展基层民主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及处理广大农民内部矛盾的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2)发挥导向功能,促进文化和谐。文化和谐是人的心灵和谐的最终体现,是社会和谐的至高境界[4]。贺雪峰认为理想当中的农村是人们过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并拥有主体体验的文化生活和文化趣味的生活[5]。在和谐村镇建设的进程中,除了发展经济外,还要靠文化来丰富人的境界,陶冶人的心灵,激发人的精神,靠文化来提升农村的“软实力”。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导向功能,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确保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变“三下乡”为“常下乡”。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结合桂北民间特色,发挥农村文化活动的季节性、喜庆性优势,以山歌、彩调等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多种形式,着重活跃和搞好农闲、节日、夜间的文化活动。要把农村文化建设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开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活动。积极开展创建“和谐村镇”、“和谐家庭”活动,努力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乡村风尚。

(3)发挥经济功能,促进利益和谐。推进和谐村镇建设,必须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功能的发挥,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通过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转化来实现[6]。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对象是人,而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思想政治素质,即思想水平、道德品质、劳动态度以及事业心、责任感等,不仅直接影响生产力其他要素的作用方式和人作为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而且决定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性质和方向,影响人的智力和体力发挥的程度,即劳动能力。所以,马克思说过:“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7]因而,必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引领农民脱贫致富方面的积极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经济工作、业务工作中,直接推动各项工作发展。必须以民为本,以群众的需求为导向, 解决老百姓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坚持“三服务”即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为和谐村镇建设服务,为农民服务,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把党的温暖送到他们的心坎上,从而使其增进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亲近感,并由此激发农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需要强调的是,农村经济发展不仅仅是个物质改善的问题,还包括由物质改善衍生出来的一系列的非物质性问题。如农民生活的幸福指数、满足感,获取物质享受的意识、理念,家庭和谐、邻里和谐、心灵和谐等指标。在追逐财富方面,在追逐财富的过程中一些农民的致富理念出现多样性,甚至是错误的。如“六合彩”在农村的泛滥在很大程度上是抓住了一些农民追逐财富的心态。笔者调查发现,在一些乡村,尤其是一些比较落后的乡村,“六合彩”似乎成为一种“公开”的“致富之路”。许多村民都希望能在短时间内实现暴富,结果导致倾家荡产;在信仰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说,有的农村日益进入健康信仰的黄昏。一些农民的信仰缺失、迷失、困惑、真空等,给封建迷信、宗族崇拜、邪恶信仰以及境外颠覆势力的思想钻得空间,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传统乡村道德失范、家庭美德缺失、心灵丑化等现象都需要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去匡正、驱邪、扶正、充实广大农民的精神生活,否则农村经济将无法长期健康有序发展,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遭到破坏。总之,农村经济发展很重要的是靠农民的观念改变,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很好的发挥规导功能,给农民提供强大的精神导航和支撑。

(4)发挥调节功能,促进人际和谐。马克思主义认为,和谐的本质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社会和谐的前提是人的和谐,而人的和谐并非单纯的人际关系的和谐,更重要的还在于人的精神和谐。调节功能是通过人的心理调适和人际关系的调整,达到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协调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手段,能够把人民内部矛盾协调到可控水平,防止矛盾的转化,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改革的“减震器”和社会稳定的“安全阀”,既可以通过思想预测和预防教育,减少群体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爆发的几率,也可以在处理这些事件中积极安抚人心,分化和缓解各种矛盾,维护群众的权利和利益。

(5)发挥认识功能,促进生态和谐。认识功能,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和思想水平,使人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认识到自己对于他人、社会应尽的义务和职责,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8]。随着生态知识的普及、自然灾害所引起的警觉以及相关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老百姓的生态意识与日俱增,甚至出现了一些积极宣传环保、不遗余力保护生态的“环保英雄”。但总体上,中国人的生态意识还有待提高。提高农民的认识功能,就是要引导农民关心环境卫生、绿化等身边具体的事;关注环境污染、土壤污染等恶化环境因素的解决;关注水土流失、石漠化、生物多样化受到的威胁、农业面源污染(农药和化肥的不当使用)等问题。在生态农村建设中,遵循自然规律,重视环境保护,继续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计划”和农村沼气工程,发展清洁能源,推进乡村清洁工程。继续推进“农村改水和改厕工程”,提高乡村安全饮水和卫生设施普及率。继续完善“退耕还林”工程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提高乡村的生态质量。提倡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草地农业等,提高农民收入。以生产发展和生态良好为目标,以生态和谐与人的文明的双重建构为价值,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动力,探索农村特色的生态和谐建设道路,在八桂大地上描绘山碧绿、水常清、天蔚蓝、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画卷。

(笔者在调查中得到桂北地区柳州、桂林市 8个县、12个乡(镇)、16个行政村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谨致谢意。)

[1]赖晓飞.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证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5):32-35.

[2]胡卓萍.广西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6-92.

[3]龙海平.以“五功能”益补农村“五强五弱”局面——关于桂林市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查与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8(4):161.

[4]章剑华.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N].人民日报,2007-10-09(13).

[5]贺雪峰.经济快速发展不是新农村的方向[N].南方农村报,2007-09-15.

[6]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01(2):8.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0.

[8]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6.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countryside must strength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based on the survey of16 villages in northern Guangxi

LONG Hai-ping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Guilin 541004,China)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countryside is an effective vehicle and important fundation for building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There are four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countryside, for example, the disqualification of villagers, the culture construction being lagged behind, educational material and methods being dull, public service being imperfect.The paper analyses the reasons and proposes that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countryside must strength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rmonious countrysid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conomic function; Guangxi province

D422.62

A

1009-2013(2010)01-0034-07

2010-01-1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09YJC 710013);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08FKS003)

龙海平(1971—),男,广西灵川人,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陈向科

猜你喜欢
村镇农民政治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饸饹面“贷”富农民
山西8个村镇入选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已达2409个
色彩手法在村镇环境综合治理中的运用与思考——以平度市下辖村镇为例
创建文明村镇 打造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