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行为失范的内源性因素分析

2010-04-07 08:55刘俊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研究生

刘俊

(湘潭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 411105)

研究生学术行为失范的内源性因素分析

研究生学术行为失范的内源性因素主要是学术能力的欠缺,表现在学术积累厚度不足、学术训练强度不够、学术交流质量不高等方面。对此,研究生应重视学术积累、提高积累效率,树立学术信心、勤于学术训练,培养学术交流能力、注重学术交流效果。这样,既有利于强化研究生的学术能力,也有助于减少研究生的学术失范行为。

研究生;学术行为失范;内源性因素;学术能力

刘俊

(湘潭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 411105)

近年来,研究生学术失范的行为时有发生。对研究生学术行为失范原因的探讨,有学者认为是与研究生相关的制度(包括招生制度、学术制度、导师负责制度以及研究生的评价制度)的不科学而引起的,需进行制度改革;也有学者从社会学角度探究,认为是社会的风气所致,要加强学术生态环境建设。但从内源性因素来分析,研究生学术行为失范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术能力的欠缺,体现在学术积累厚度不足、学术训练强度不够和学术交流质量不高等方面。

一 学术行为失范的主要表现

由于学术能力的欠缺,研究生群体中存在着许多学术失范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利用“枪手”制造论文、抄袭和盗用他人的研究成果、一稿多投和“搭便车”署名等情况。

(一)利用“枪手 ”制造论文

枪手原指射击手。古时叫“捉刀”,专指那些为别人写文章的人。有的研究生由于自身学术能力的欠缺,难以达到毕业所规定的论文发表要求。为了顺利毕业,继而借助于“枪手”,以达到学校的相关要求,获取学位。

(二)抄袭和盗用他人的研究成果

对于写论文,在研究生群体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会写论文者写,不会写论文者抄,不愿抄者买”。研究生如果不刻苦钻研,潜心学习,专心学术,自然就不会写论文,也写不出好论文。而购买论文,不仅论文的质量难以保证,而且还要付出金钱。于是有些人选择对一系列论文进行排列组合,复制粘贴。有的甚至利用时间上的跨度,对多年前的论文进行下载,改头换面之后充当自己的学术论文,用于发表。

(三)一稿多投

一稿多投,似乎已成为公开的秘密。这既有文章发表时间周期较长的原因,也包含着作者对自己论文水平以及论文采稿难度的担心。而现在,学术论文大批量产出,如果没有质量作保证,要想使论文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被采用,就多采取这种非正常手段了。因而一稿多投经常被用来提高论文采稿的命中率。

(四)“搭便车 ”署名

“学术成果的署名应实事求是”[1]。只有对学术研究成果做过实质研究或有过实质贡献的人,才可以作为论文的署名作者。有的研究生平时不注意积累,学习松懈,惧怕写论文。为了毕业和赢得就业的资本,转而请求导师或同学在他们所撰写的论文里署上自己的姓名,通过这种方式,不付出任何学术上的代价,不劳而获地享有他人的劳动成果。

这些失范行为将会“严重污染学术环境,影响学术荣誉,阻碍学术进步,进而影响社会发展和民族创新能力”[2],并且制约了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发展。

二 学术行为失范的内源性因素分析

近年来,高校研究生学术失范事件频发。由于研究生评价监督机制和违规惩罚机制的不完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被曝光的只是失范研究生中的小部分。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在于研究生学术能力的欠缺。

(一)学术积累厚度不足

学术积累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基础。没有足够的学术积累就谈不上学术研究。要做出有意义、有创新的研究成果,就更需要厚实的学术积累作为后盾。而当前研究生学术积累的厚实程度令人担忧。

首先,学术积累动力不足,制约学术能力形成。注重学术知识的积累,学习前人的知识和经验,是研究生培养学术能力的必要步骤。通常来讲,每一个专业、学科都有一些经典的著作和文献。研读经典,对基础理论、基本框架进行梳理和认知,就是对学术的有效积累。研究生导师一般都会开列必读书目,但研究生却很少花时间去阅读和钻研。其一,研读“必读书目”将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产生的效果却不是很明显。如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周期一般只有三年或两年,他们在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和撰写毕业论文之外,还须发表毕业规定的论文数。因此,花费大量时间研读必读书目,面临着极大的时间风险和机会成本。其二,缺乏主动的学习精神。导师未布置要看的必读书目,很多研究生就理解为不需要看,没必要看;导师对书的阅读情况不进行检查,就疏于自律,研读经典流于形式。缺乏经典文献和资料的积累,写出来的文章将缺乏学术论文的厚重感与扎实感,对论文质量的提升有很大制约。

(二)学术训练强度不够

培养研究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需要足够强度的学术训练。有了足够强度的学术训练,研究生才能具备较高的学术研究能力,从容地从事学术研究。研究生学术训练强度不够,是其学术失范行为产生的一大诱因。

首先,学术研究积极性不高,挫折感强烈。学术能力训练是一个长期、艰苦、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亲身体验学术的整个过程,才能真正领悟学术研究的真谛。然而面对学术训练,许多研究生沉不下心,坐不惯冷板凳,急功近利,有的甚至在心理上就排斥学术训练。学习的挫折感吞噬着研究生的耐心和信心,降低了他们学术训练的积极性,极大地影响了学术能力的形成。学术研究积极性不高,还表现为部分研究生读研的目的纯粹是为了获取文凭,为以后的求职提供方便,根本无心学术,整天忙于找工作、兼职和实习。

其次,缺乏系统的学术训练计划。计划是行动的先导,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完整系统的学术训练计划,可以明确训练的内容和目标,使研究生较好地找准自己的定位,进行学术训练。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扩招,每个导师所带研究生的绝对数量不断增长。由于人数过多,导师无法给每一个研究生提供细致全面的指导,有的导师甚至对所指导的研究生实行“放养”,至于制定系统的学术训练计划就更不用提了。研究生的学术训练要么缺乏系统的计划,靠自己在学习中慢慢摸索;要么自主制定训练计划,这样难免存在偏离目标的情况。

最后,自控能力差,放松自主训练。研究生以自主性学习为主,时间弹性较大。因而研究生的自控能力对学术训练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术训练如管理工作一样,“不想做,就没事干;要想做,就有事干;要做好,必须拼命干”[3]。有了切实可行的学术训练计划,还需认真执行计划。如果训练计划只停留在想法层面,没有得到落实,就等于是空谈。由于生活中的种种原因和诱惑,研究生对计划的执行情况往往滞后于计划的时间进度。比如,进校之初,研究生制定的培养计划,比较详细地规定了学习的步骤和完成时间。相对培养目标而言,时间的安排是比较充裕的。但是,在许多高校中,每年都存在着毕业生推迟答辩或延期毕业的情况,其中多为不能按时完成毕业论文或者毕业论文质量没有达到相关要求所致。

(三)学术交流质量不高

相对来说,研究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可利用的资源十分有限,很有必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学术交流,接受学术熏陶,参与思想交锋,促进创新成果的产生。但在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活动中,学术交流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且学术交流的质量也不高。

首先,学术交流意识薄弱。学术交流是促进研究生成长的重要形式,也是提高其学术积累的有效途径。但许多研究生忽视了学术交流的重要性,缺乏学术交流的意识。表现之一,关起门来做研究。有的研究生习惯于独自完成科研任务,闭门造车,不关心学术发展前沿及学术研究现状。这种独来独往的学问是很难有所突破的,学术研究的质量也难以保证。表现之二,学术交流的热情度不高。学术交流是研究生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人际交往贵在主动。如果不积极主动参加有关学科前沿领域及新理论和新方法的讨论会、报告会等活动,游离在学术群体之外,将很难得到同行的认可和接受,更不用说产生积极的交流效果了。

其次,不善于交流和表达。学术交流是研究生展现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的平台。在参加学术交流时,最要紧的是要清晰有效地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和创见。有的研究生由于主观原因,不善于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对所讲内容缺乏深刻、全面的阐述。在这种情况下,要取得良好的交流效果,就失去了基本前提。

最后,学术及相关能力缺失,使学术交流形式化。学术交流能够锻炼研究生的学术分析能力及学术交流能力,有助于学术综合能力的提高。反之,学术交流也需要一定的学术相关能力作保障。有限的学术综合能力导致部分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研究生,在学术交流中只能充当“看客”的角色,并没有真正的参与其中。比如,高校的一些学术沙龙,参加者均为研究生,包括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但在实际的学术讨论活动中,真正唱主角的却是占参与活动人数极少数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的参与度与其参与人员的数量并没有成正比。这种反差的形成与硕士研究生能力的缺失不无相关。

三 强化学术内源性因素的建议

研究生学术行为的失范,与其学术能力的羸弱密切相关。要消除研究生的学术失范行为,这不仅需要认真分析其外源性因素并加强学术环境的改善,更需要在深刻分析其内源性因素的基础上,不断增强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意识,着力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能力。

(一)重视学术积累,提高积累效率

注重学术积累,首先要进行核心知识的积累。即重点选取某个问题或领域作为核心积累区域,确立科研的主攻方向,并将其相关知识作为核心知识进行积累,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时,力求知识积累的综合性。即将基础知识积累与专业知识积累相结合、将理论知识积累与应用知识积累相结合和将古典知识积累与现代知识积累相结合,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优化,从而为学术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提高学术积累的效率,首先要增强学术积累的动力。学术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一方面研究生要充分认识到学术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远离浮躁,树立不懈追求的精神,以激发自己学术积累的动力;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学术积累的长期性是相对的。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只要静下心来,潜心学术,踏踏实实地读书和思考,并不断总结和体验自己在学术积累上的点滴进步,就能够树立起学术信心,提升战胜困难的勇气,增强学术积累的动力。其次,及早明确学术主攻方向。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积极主动地多方收集相关信息,与导师进行沟通交流,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及早确定研究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标,就可以避免学术积累的盲目性。其三,专注于学术。学术积累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的特点。这就要求研究生须专注学术,集中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术积累。

(二)树立学术信心,勤于学术训练

树立学术信心,首先要克服畏难情绪。许多研究生明明知道应该做什么、需要做什么,但却缺乏信心和勇气去付诸实践。这种畏难情绪和自我怀疑成为超越自己、提升自己的瓶颈。研究生应树立学术信心,勇于探索,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将畏难情绪转化为信心和动力。其次要培养学术情感。学术情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中培养起来的。在学术训练上,研究生应投入更多的热情和精力,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开阔眼界、拓宽思维,培养自己的兴趣;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来体验学术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有了这种情感,学术训练就会由枯燥无味变得乐趣无穷。带着一种愉快的心情从事学术训练,则会将战胜困难、攻克难题视为提升学术能力的途径和增强学术自信的关键。

勤于学术训练,首先要明确训练的内容。明确“如何读书,如何收集资料,如何分析材料,如何引用材料,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讨论问题,什么叫合理借鉴和利用,什么叫技术不当构成剽窃”[4]等基本的学术训练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多读精品力作,积极思考问题,通过论文写作,将收集、整理材料,分析、讨论问题,合理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等学术训练的基本内容内化为一种学术研究能力。其次,制定切实有效的学术训练计划。学术训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贯穿于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始终。研究生应在学术计划的指引下,按步骤、保质量地实施学术训练计划,以求提升学术能力和学术素质。其三,科学管理时间,提高学术训练计划的执行力。研究生必须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学习,科学分配时间,及时有效地执行学术训练计划、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通过有效的学术训练计划,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内积累更多的知识,学会更多的研究方法,培养更强的研究能力。

(三)培养学术交流能力,注重学术交流效果

培养学术交流能力是提升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关键一环。首先,要主动参与学术交流活动。群体的积极向上可以为研究生创造一种良好的科研氛围。研究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比如,校内通告、学术网站等,密切关注校内外学术活动的动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术交流活动,了解学术前沿,参与学术讨论,展示自己的学术成果和学术能力。同时,接受学术同行对自己学术研究的指导和学术行为的监督,真正通过学术交流平台,提高自己的学术交流能力。其次,要磨砺学术思维,提升自身能力。要保证学术交流的效果,一要磨砺敏锐的学术思维。研究生在平时的学术研究中应加强学术思维的训练。如果研究生没有敏锐的学术思维,缺乏辨别能力,那么,学术交流效果将大打折扣。二是需要相关学术能力作为支撑。研究生在学术积累、学术训练方面要多下功夫,不断提升学术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学术交流活动中与同行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学术能力与学术交流互为前提,相得益彰。如果能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将有助于研究生学术水准的提升,有利于研究生学术行为的规范。

研究生学术行为的失范,极不利于研究生的学术成长。造成当前研究生学术行为失范的原因复杂多样,“不但有个人因素,也有制度原因,更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5]。研究生群体应首先从自我做起,积极了解并自觉遵守学术规范,从加强学术能力着手,注重学术积累,加强学术训练,参与学术交流,构建较好的学术能力体系,使自己不因学术能力缺失、学术锻炼不足而导致学术行为的失范。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 (试行)[S].北京: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2004-06-22.

[2]郑重,郑忠梅.论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与规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115.

[3]杨力.高校科研管理研究 [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320.

[4]何建良.学术规范与研究生教育 [J].中国高教研究,2006(7):22.

[5]傅立民,孙中华.部分研究生学术失范现象的原因探析[J].中国研究生,2004(5):51.

Analysis on Intrinsic Factors of Graduate Students’Academic Misconduct

LIU Jun
(Business Institute,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411105,China)

The intrinsic factor of graduate students’academic misconduct is short of academic ability,such as poor-accumulation,inadequate training and poor-effect on academic exchange.Therefore,graduate students should achieve the following three points:firstly,graduate students should paymuch attention to academic accumulation and improve its efficiency;secondly,graduate students should set up confidence on academy and be diligent in academic training;thirdly,graduate students should cultivate academic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pay attention to its effect.Thus,it is not only beneficial to strengthen the academic ability,but also helpful to reduce the academic misconduct.

graduate student;academic misconduct;intrinsic factor;academic ability

(责任编校:松仁)

G643

A

1673-0712(2010)01-0099-04

2009-11-28.

湖南省社科规划课题 (09YBA134).

刘俊 (1986-),男,湖南衡阳人,湘潭大学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

其次,学术积累方向模糊,降低了积累效率。想在较短的时间内积累足够的学术知识,研究生就必须找准努力的方向,做到有的放矢。而在实际操作中,不少研究生却难以把握学术积累的方向。其一,自身兴趣与导师研究方向的矛盾。每位研究生对所学专业有其特定的兴趣偏好,在感兴趣的领域进行知识的积累,效果自然好一些。然而由于其他因素的影响,往往出现研究生自身兴趣与导师研究方向相偏离的情况。如果研究生坚持自己的兴趣,那么导师提供的指导将很有限。反过来,与导师从事同一方面的研究,在相关方向进行学术积累,相对来说,可以得到较好的指导,但这样又会与自身的兴趣相左,降低积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二,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积累的矛盾。从学术发展角度来看,研究生要想在学术事业上有所成就,对前人的研究有所超越,就必须对整个学科领域的历史、前人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有一个较为完整、正确的把握。基础知识的积累是学术发展之源。基础知识把握得不全面,研究生很难正确而全面地建立学术问题意识,学术论文的质量将难有突破。但就短期目标而言,研究生要在攻读学位的有限时间内完成论文(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需要掌握大量有关具体研究方向的知识、资料和文献。如果研究生花费较多时间在基础知识积累方面,则又不利于短期目标的有效实现。许多研究生在方向的选择中,徘徊不定,浪费了宝贵的积累时间,迟缓了学术积累的进度,学术积累的厚度也就受到了影响。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研究生
学术交流及演出活动
学术交流活动
校近期学术交流活动及获奖与出版
我校近期学术交流活动及获奖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