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词之“骚”、“辩”因子

2010-04-07 19:41鹿苗苗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9期
关键词:刘基宋玉悲秋

鹿苗苗

(上海大学 文学院,上海大学 200444)

刘伯温词之“骚”、“辩”因子

鹿苗苗

(上海大学 文学院,上海大学 200444)

刘基擅诗文,词亦佳。其词中引入“骚”、“辩”之意,以此考察刘基词中的屈宋话语特点,进而探讨这一写作意识之原因,与刘基身世之感、时代氛围以及词作策略有关系。

刘基;词;屈宋

元末明初的刘基,在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他的传说,他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也是一名精通象纬之学的民间 占卜家,刘伯温的名字对于民间并不陌生。但作为一名文学家,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特别是明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四库全书提要》评价其诗文:“基文神锋四出,如千金骏足,飞腾飘瞥,蓦涧注坡。虽极天下之选,而以德以力,则有间矣”;[1]第一百六十九卷,“宋学士全集三十六卷”条“其诗沉郁顿挫,自成一家,足与高启相抗。其文闳深肃括亦宋濂王禕之亚”。[1] 第169卷,“诚意伯文集二十卷”条龙沐勋云:“基振奇人也。为诗独标高格,极见抱负而尤工乐府。”[2]钱基博先生在《明代文学》中则将刘基与宋濂相对比,言其“雄迈有奇气,而濂自命儒者。然基炼气之遒,而不为濂之泛滥,又选辞欲洁,亦不如濂之曼衍。基剑气珠光,其辞崭。”[3]足见刘基在元明文学史之地位。但以上评价皆为诗文评价,笔者认为,作为一名盛名远播之政治家、文学家,诗文最可显示自身休养与文学素养,但作“词”则是对其诗文的延伸,能表达诗文之未涉领域,更能细致品味其人生韵味以及细腻感受。

洪武十三年(1380),刘基去世五年之后,其次子仲璟以其词集付梓,题为《写情集》,凡四卷,收词242首,此为刘基词别集的祖本。对于刘基词之评价,虽少却精。清初邹祇谟为王士禛作《衍波词序》,曾将明代有数的几个著名词人与前代名家相比,把刘基拟为宋代的晏殊,当然这不是就词风相比,而是言词史地位。王国维评之曰:“明初诚意伯词,非季迪、孟载诸人所敢望也”,[4]王国维将刘基与“吴中四子”中文学成就较高的高启和杨基做比较,可见其创作在明初词坛地位和影响较大。

纵观刘基《写情集》,其词大致有抒写个人情感、描写四时景物、忧世愁叹等几方面内容,对于其词之艺术特征,可知刘基对王粲这一历史人物的认同,刘基在词中大量提及此人,如“沧波滚滚东流去,问谁是、登楼王粲?”(《玲珑四犯》)“问登楼王粲,镜中白发,今宵又添多少?”(《水龙吟》)“忽忆登楼怀土赋,愁著心头,泪落如零雨。”(《苏幕遮》)这是刘基对王粲这一历史人物才情的赞叹以及比照自身的悲慨。如果说这是一典型意象的话,刘基词中还隐含不少“骚”、“辩”之旨。

简单释“骚”、“辩”,即为《离骚》、《九辨》,是楚辞中屈原、宋玉最负盛名之作品。刘基词中是否含有这种“骚”、“辩”之意,又是怎样呈现在词中?

早在宋人词中就已出现“骚”、“辩”之意,邓乔斌就此论文阐释。[5]邓文认为北宋词多为“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感慨,即宋玉《九辨》所传达个人不平之意。及至南渡后,出现词旨由“辩”到“骚”的转移,则富有政治寄托与政治宣泄,由个人意志逐步向社会意志的转移。此言甚是。这种词旨之转变也被元明文人所继承。

逮至元朝,词学经过有宋一代之繁盛之后,跌入低谷中,代之以词学的是更为通俗化的散曲之形成与兴盛。至元季,政治的黑暗使社会战乱不止,民不聊生,同时出于民族感情的升级使得文人在思想上有了更强之震撼。刘基词之“骚”、“辩”意便是在这种环境中融生。

首先是对《离骚》话语的引用或化用。包括伤春伤别,以及“ 芳草美人”的情感宣泄和政治寄托,如:

百年身世费思量。空回首、故国渺苍茫。(《小重山》)

楚泽吟悲,槐根梦短,江山处处伤愁眼。欲凭青鸟寄殷勤,波涛无地蓬莱远。(《踏莎行》)

夭桃艳杏都吹尽,兰 变成荒楚。春欲去。但渺渺、青烟白水迷津渚。多情杜宇。有恨血滋宵,哀音破晓,千叫一延伫。(《摸鱼儿》)

富贵浮云,穷通定命,守分安常百虑轻。和谁说,又鸦栖高柳,月照层城。(《沁园春· 清明日作》)

背画阑、独立检韶华,闻鹈 。(《满江红》)

愁来也怕,东风无赖,鹈 先鸣。(《沁园春》)

莫怪为花留恋。花不管,任鹈 悲鸣,霞锦成霜霰。(《摸鱼儿》)

泪尽潇湘竹死。多情怨魄,何处飞来,声在万重云里。肠断行吟放臣,去国佳人,地遥天迩。悄空山,月冷风清,惟见野棠如绮。(《惜余春慢·咏子规》)

以上词中最后四首中有“鹈鴂”和“子归”,《离骚》中有“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之为不芳”。马茂元为之注释言:“鹈鴂,即子归,又名杜宇或杜鹃。子归暮春即鸣,到了夏至的时候鸣得更厉害。子归的鸣声是落花时节的标志。”[6]如此说来此鸟虽然名目甚多,但是不同名字出现时带有的信息和色彩也似是不完全一致。杜鹃或是杜宇表现思归,“鹈鴂”则是对屈原最初托意的认可。因此刘基的“鹈鴂”意象,对时光的流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对于生命的惋惜,而是基于事业功名的追求,即屈原之政治寄托之意。

因此对于《离骚》之旨的借用,是对生命流逝的哀婉,更多的是对政治上的寄托和追求。而对于《九辨》,则是继承沿用了宋玉意境而来的登临、悲秋之感;二是主要借《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美色和美景的描绘,以及借散发的情浓意重而又蕴藉深密的意境来写男女之情。如:

伤心谩回愁眼。见蛩吟蔓草,萤度荒疃。泪随黄叶下,事逐浮云散。(《玲珑四犯·台州作》)

极目楚云东。愁见归鸿。拒霜相倚夕阳中。露重月寒芳意歇,知为谁红。(《浪淘沙·秋感》)

极目乡关何处,渺青山、髻螺低小。(《水龙吟》)

漫有千丈游丝,那堪系残照。(《祝英台近》)

现试分析词《水龙吟·和东坡韵》,来解读刘基词中的“骚”、“辩”话语。

鸡鸣风雨潇潇, 侧身天地无刘表。啼鹃迸泪, 落花飘恨,断魂飞绕。月暗云霄, 星沉烟水, 角声清袅。问登楼王粲,镜中白发, 今宵又添多少。极目乡关何处, 渺青山、髻螺低小。几回好梦, 随风归去, 被渠遮了。宝瑟弦僵, 玉笙簧冷,冥鸿天杪。但侵阶莎草, 满庭绿树,不知昏晓。

上片以“鸡鸣风雨”起兴,此化用《诗经·郑风·风雨》篇之“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意。《诗序》云:“《风雨》,思君子也。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刘基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用以起题, 从而为全词奠定了抒情的基调。词人侧身于天地之间,骋目四望而无栖息托身之地,“啼鹃”意象借用《离骚》政治寄托之意,“落花飘恨, 断魂飞绕”,悲秋之感恰似悲己述怀,“悲秋”之冷色调,使上片沉浸于一种充满了在失望的逆境中壮志未消的悲愤。“极目乡关何处,渺青山、髻螺低小”,化用宋玉登临之意,“宝瑟弦僵,玉笙指冷,冥鸿天杪”句有化用钟子期高山流水典故和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之意,都有一种知音难寻和不在的无奈。陈霆说:“‘风雨潇潇’,‘不知昏晓’,则有感于时代之混浊。而世无刘表,‘登楼王粲’,则自伤于身世之羁孤。”[7]王奕清言道:“词写得‘感喟激昂,择木之意见矣’”。[8]此词意之坚定,心之恒定,惜苦无赏识之人,将全词归旨指向屈原之政治寄托,以及宋玉悲秋浸染下的“感士不遇”的悲慨。

其实文学中的悲秋主题早在《诗经》中就已有表现。(1)但是宋玉作为一位文人,在《九辨》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后,悲秋就成了传统抒情文学的基本母题,而作者宋玉也被称为文人“悲秋之祖”于是《九辨》中的发端部分,也被后世称为赋秋悲己的千古绝唱。《诚意伯刘文成公集》卷首录有永嘉儒学训导叶蕃所作的《写情集序》中云:“风流文彩英余,阳春白雪雅调,则发泄于长短句也”;因“或愤其言之不听,或郁乎志之弗舒,感四时景物,托风月情怀,皆所以写其忧世拯民之心”而题为“写情”,足见刘基拯世济民之心;又“盖世之资,雄伟之志,用天下国家之心,得不发为千汇万象之奇而龙翔虎跃也”,[9]可见其刘基词并非如高启之纯粹人文之话语,而是多之于一种豪杰胸中苍阔的大气象。

为何刘基倾心于在词中注入屈宋之“骚”、“辩”话语?

如果说宋人词在“骚”、“辩”之旨上是一种下层“贫士”之吟咏,那么刘基词的“骚”、“辩”之意则已扩至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士大夫阶层。据史料记载,刘基在元代四次为官,曾任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行枢密院等不大不小的官职,由于元季的不堪使之郁郁不得志,四次罢官回乡,“负命世之才,丁有元之季,沉沦下僚,筹策龃龉,哀时愤世,几欲草野自屏”。[10]作为明代开国功臣,他更是“授太史令,累迁御史中丞”、“封诚意伯,以弘文馆学士致仕”。[11]但遭到朱元璋的猜忌与淮西集团的挤压,因此满腹委屈。“乃其为诗,悲穷叹老,咨嗟幽忧”,[2]钱谦益据此提出刘基有遗民心态。确实,面对元末季世,他仍心存期待,当他决定弃元仕明时,在起身赶往南京的路上,作了一首《泾县柬宋二编修长歌》,宋濂也和了一首《次刘经历韵》,两人在诗中互称对方在元时的官职。[12]直到晚年,他还在《送宋仲珩还金华诗序》里指出,当年他们一行四人同至南京,除宋濂因没有做过元朝的官而不介于怀外,他们三人心中都觉得有变节之愧。他投奔朱元璋,不仅仅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自己的理想,不仅做纵横捭阖的军师,还想做以儒治国的宰执。正是他这种士大夫的矛盾的心态,存在壮志未酬的感慨,因而对屈宋有着历史之因缘感。这是时代和个人命运共同作用之结果。

其次是刘基潜意识中尊词体的一种策略。这种潜意识也许其本人也未曾注意到。“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4]王国维将词的品格与诗经雅风和争风相类,以示词之雅正之观,借此提高词体地位。其实刘基在作品中的骚辩之旨,已昭示尊体之思想。词在产生之初,地位低下,是作为“诗余”的身份出现的,并不能称之为独立的文学体式。在唐五代时期,《花间》之“侧艳”成为“词”最具代表之诠释,“何止言之不文, 所谓秀而不实”,[13]使词与传统相背离。宋人在尊体方面做过不同努力,但是柳永俗词之大作、苏轼“以文为词”之扩大词之内容,却不小心将词更推向“俗”之一方。逮至元明,俗文学发展迅速,词呈边缘化发展,如将词与传统的正统文学相联系,词之发展即发生不同发展趋向。楚辞被视之为“经典”,虽然楚辞与词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多差异,甚至是道德上的相悖,用屈宋代表的楚辞引用至词中,以求进行补救,从而提高词体之地位。如此说来,刘基在明初词坛之地位不得小觑。

注 释:

①如《小雅·四月》“秋日凄凄,百卉具腓,乱离瘼矣,爰其适归”、《国风》“悲秋风之动容”等。

[1][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提要(整理版)[Z].北京:中华书局,1997.

[2]龙沐勋.中国韵文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3]钱基博.明代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

[4]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邓乔彬.词学廿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6]马茂元.楚辞注释[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7][明]陈霆,杨慎.王幼安校点.渚山堂词话(卷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8]张璋,职承让,张骅,张博宁.历代词话(卷十)[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

[9]转引自张仲谋.明词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10]钱谦益.列朝诗集(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1]明人传记资料索引[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2]杨讷.刘基事迹考述[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13]华钟彦.花间集注[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

(责任编校:王晚霞)

I206

A

1673-2219(2010)09-0036-03

2009-11-04

鹿苗苗(1985-),女,上海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明清词。

猜你喜欢
刘基宋玉悲秋
刘基隐居考述
缔造明朝的传奇军师
调畅情志 远离悲秋
人见人爱的“子”
这是个什么字
从琵琶曲《思春》到粤乐《悲秋》的乐调考证与传播变化
悲秋
刘基的隐与显
“前卫老头”刘基灿
说“看”不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