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心咖啡馆之歌》的女性悲鸣
——论两性同体理想在父权社会中的幻灭

2010-04-07 19:41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9期
关键词:马文麦卡同体

张 云

(湖南城市学院 外语系,湖南 益阳 413000)

《伤心咖啡馆之歌》的女性悲鸣
——论两性同体理想在父权社会中的幻灭

张 云

(湖南城市学院 外语系,湖南 益阳 413000)

在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卡森·麦卡勒斯刻画了一个颇具男性特质的生活在美国南方小镇的女性形象。原本女主人公能干且富有,受到镇上人们的敬畏;后来她爱上自己的表哥,变得柔顺且忍让,却被自己的爱人背叛,失去财富和斗志,成为一只可怜虫。女主人公兼具男性和女性特质,但当两种特质开始融合的时候,她却被整个社会所背叛和抛弃。由此可以看出,两性同体在男权社会中只是女性的一种美好的理想,没有生存发展的空间。

父权制;男/女性特质;两性同体;幻灭;悲鸣

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成就突出的南方女性作家,被普遍认为是继福克纳之后最具代表性的南方作家。《伤心咖啡馆之歌》是其重要代表作之一,一直受到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但评论这部作品时,评论家们给它贴上的标签通常是“精神隔绝与孤独的佳作”、“南方哥特式小说”或是“怪诞小说文本”,往往忽略了女主公的性别身份。小说女主人公身具多种男性特质,许多评论家因而盛赞这部小说是麦卡勒斯对自身身份的超越,她赋予了作品一种“我们通常要求建筑师和画家、管工和木匠而不是女性作家具备的分寸感”。然而这些赞誉之词,体现的仅仅是男权文学殿堂对女性作家及其作品的传统偏见。本文将试从两性同体角度分析女主人公爱密利亚的形象特征,并揭示作品的深层社会意义。

爱密利亚身为女性,却具备许多的男性特质:首先,她外形高大强壮。她身高六尺二寸,比大多数男性都高。她“高大黑粗,骨骼和肌肉都长得像个男人。她头发剪得很短,平平地往后面梳,那张太阳晒黑的脸上有一种严峻粗犷的神情”。其次,她的言行举止也有别于镇上的其他女性。她常年穿着工裤和长筒雨靴,不怎么穿裙子,不擅长打扮,以致就算她偶尔穿上唯一的那条红色裙子,别人看着也很奇怪。吃完饭后,她喜欢将脚高高地抬放在炉灶上,而不是“像别的妇女在外人面前那样规矩”。第三,爱密利亚非常能干。除了一家杂货店(就是后来的咖啡馆)之外,她还经营酿酒厂、锯木厂和农场;她不仅会酿酒、做香肠,会木匠活和泥瓦活,还擅长民间医术,对打官司也很感兴趣。正因为如此,爱米莉亚成了小镇上最富有的女人,也因此而成了镇上居民们心目中权威的象征,并赢得了他们的敬畏。

此外,爱密利亚似乎不擅长也不喜欢与人交流,只除了一种情况——当她打算从别人身上榨取钱财的时候。她人生当中唯一的一次婚姻,也成为了她敛财的工具。她英俊的前夫——浪子马文为了跟她结婚而改头换面,变成了一个好人,并为了讨好她把自己的财产全部奉上;而爱密利亚给他的回报却是拒绝交流拒绝与其同居一室,并最终将他扫地出门。真是一个铁石心肠的女人!

以上,我们看到了是一个浑身上下充满男性特质的人:粗犷、健壮、能干且贪财。但是,如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她的《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所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中,有两种主宰力量,一种是男性因素,一种是女性因素……在女人的头脑里,是女性因素压倒男性因素。正常而舒适的生存状态,是这两种因素和谐相处,精神融洽。”那么,爱密利亚作为女性,她的女性特质在哪儿呢?

细看小说,我们不难发现,爱密利亚是具备女性特质的,只是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她的女性特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如上文提到的,爱密利亚精通民间医术,前来看病的人因而络绎不绝。小孩子们就是她那里的常客。在给小孩动手术之前,爱密利亚都会想法设法使他们放松。给他们点吃的喝的,等他们睡着之后再动手术。“还不等病人醒来担惊受怕,手术都应经做完了。”从这些小细节上我们可以看出,爱密利亚具备了女性身上普遍的特质:细致、体贴且善解人意。只是在这个时候,由于她在其他方面表现出来的依然是强烈的男性特质,使她身上的女性特质看起来不是特别明显,因而要发现它们,我们需要花点心思。

第二,爱密利亚在爱情中的表现,充分地显露了她女性的一面。爱密利亚爱上了来投靠她的落魄表哥李蒙。李蒙个子矮小,只到爱密利亚腰部;身体瘦弱畸形,长着与身体不成比例的大驼背和大脑袋;他所有的财产就只有一只破烂的箱子。李蒙遇事只懂哭泣,唯一擅长的就是夸夸其谈。这样的李蒙,为镇上人们所鄙视,却受到了爱密利亚的珍爱和保护。爱密利亚为他提供衣食住行,更为了讨好他,将小杂货店改成咖啡店,这等于将她的私人领域开放给其他人。对于从前的爱密利亚而言,这肯定是不可忍受的。但现在,为了爱情,她做出了牺牲。在这个阶段,爱密利亚的女性特质已经显现出来了。而将她的女性特质推向最高峰的,则是她的前夫马文的归来。

英俊的马文吸引了李蒙的全部注意力,李蒙每天都围着马文转,却对爱米莉亚的付出视而不见,爱米莉亚对此毫无办法。当李蒙将马文带回店里并安排他住下的时候,爱密利亚也没有果断地将马文赶出去,而是选择忍让。更甚者,为了吸引李蒙的注意,爱密利亚终于使出了终极手段:穿上她的红色裙子,希望以她的女性特质吸引马文的注意力。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爱密利亚充分意识到了自己的女性身份,并遵循了女性遇到难题时采取的方式:退让。这样,她身上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和谐。

但是,这样的和谐状态并不长久。故事接近尾声的时候,爱密利亚和马文之间展开了决斗。就在她即将胜利的前一秒,李蒙闯了进来,与马文联手打败了爱密利亚。而这场决斗中,爱密利亚失掉的不仅是她的爱情,还有财富、声誉以及对生活的信心。于是,她就此沉默,并龟缩进了她破败的咖啡馆里。

其实,爱密利亚的失败是必然的。作为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南方小镇上的女性,镇民们期望她和其他女性一样,柔弱且服从于男性。但是,她却一度获得凭借自己的能力和财富得到了镇上男人们的敬畏。而她的强势地位的源泉,无非是她对男性特质的模仿以及父权社会对这种现象的接受上的。当她陷入爱情,女性特质开始强大,变得和男性特质势均力敌的时候,她就为整个父权社会所摒弃。而代表父权社会打败她的,就是她的爱人李蒙和前夫马文。

从《伤心咖啡馆之歌》我们可以看出,在男人主宰的社会中,女人只能是处于从属地位。即使偶有反抗,也会如海面泛起的波纹,立即消失不见。而女性真正可以做到的,无非是一声叹息。《伤心咖啡馆之歌》,歌的是女性内心深处的悲鸣。

[1]卡森·麦卡勒斯(李文俊译).伤心咖啡馆之歌[A].当代美国短篇小说集[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2]林斌.卡森·麦卡勒斯 20世纪四十年代小说研究评述[J].外国文学研究,2005,(2):158-164.

[3]弗吉尼亚·伍尔夫(翟世镜译).弗吉尼亚·伍尔夫文集:论小说与小说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156.

[4]Ann Carlton,Beyond Gothic and Grotesque:A Fem inist View of Three Female Characters of Carson M c Cullers[M]. Pembroke Magazine,20(1988):54-62.

[5]Margaret Bolsterli,Bound Characters in Porter,Welty, M cCullers:The Prerevolutionary Status of Women in American Fiction[J].Bucknell Review,24(Spring,1978):95-105.

(责任编校:燕廉奚)

I109.5

A

1673-2219(2010)09-0052-02

2010-05-02

张云(1983-),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城市学院外语系助教,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马文麦卡同体
想长大的马文
“同体”之爱与朱熹社仓的创设
欲知二力可平衡 是否同体首看清
《兄弟同体》:一段青春奇幻爱情物语
美国老爸教女儿学投资
满意的结局
真实还是虚构:与马文·卡尔森谈当代西方戏剧
创意(二)
《飘》中斯嘉丽的“双性同体”意识
我的稿费谁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