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在永州的斗争

2010-04-07 19:41黄江华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9期
关键词:江华太平军清军

黄江华

(贵阳中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

太平军在永州的斗争

黄江华

(贵阳中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

太平军进入湖南永州境内后,发布檄文,组织发动群众,整军扩军,增强了革命力量;“道州决策”初步确定了太平军今后的战略进攻方向,为革命的胜利进军奠定了基础。

太平军;永州;道州决策

1852年4月5日太平军趁雨夜全军由永安突围北上。4月18日至5月19日围攻广西省城桂林30多天,先后历经24战。太平军“前踞永安,原有男妇一万余人”,到围攻桂林“所余约止五六千人”,[1]p289妇女儿童皆上阵助战,战斗意志非常坚强。此时防守桂林城内外的清军约有2万余人,并且军需接济援军不断。而太平军由于人数过少,不能合围桂林,且炮火不及敌人,因此未能破城,双方处于胶着状态。

太平军的目的在于北上,不在桂林一城。同时城内百姓出城禀告东王杨秀清,说桂林“城内仓库空虚,粮草匮乏”,[2]p368请求勿攻。在这种情况下,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遂决定主动撤围北上。太平军经兴安北趋,5月24日抵全州。太平军本无意攻城,由于守城清军发炮重伤在后压队的南王冯云山,全军大愤,乃回师攻城。6月3日,太平军以地雷轰倒城墙,占领全州,斩杀知州曹燮培、署参将柳州城守都司杨映河等以下1300余人。而城外各路清军援军“皆壁十数里外”,[3]p9不敢前往救援,坐视全州被太平军攻破。太平军在全州驻留两日,6月5日从容撤出全州,分水陆两路向湖南永州进军,打算经永州、取衡州(今衡阳)、下长沙。当日在蓑衣渡水塘湾遭到江忠源楚勇1000余人的伏击。江忠源系湖南新宁人,因镇压新宁雷再浩起义,被清政府补授知县一职。新宁距全州不远,江忠源熟悉当地形势,当太平军北上时,他率楚勇驻全州桥头,“西扼新宁陆路,北橛河断零陵水路”,并且在下游蓑衣渡“伐木为堰”,伏兵西岸以待。江忠源兵单力薄,建议“连营东岸堵陆路”,妄图在此歼灭太平军,可是“诸将皆推诿不决”。[4]p46太平军在此鏖战两昼夜,仍无法打通前进的通道,天王洪秀全弃舟登陆,在全州中炮受伤的南王冯云山也由船上舁到东岸,因伤势过重,在此牺牲。

蓑衣渡一战,太平军损失1000余人,船只、辎重尽失。不得不改变原先水陆并下,取道衡州,直攻湖南长沙的进军计划,在湘南略事停留,补充人力物力,然后绕道进攻长沙。太平军全军弃全州北上,水陆两路,长驱并进。由于轻敌,未事先探明路线,贸然进军,结果遇伏,遭受损失。英勇的太平军经过顽强战斗,不仅挽救了覆亡的危险,而且给敌人以沉重打击,迫使江忠源不敢渡江追击,同时还得到了一些降军,“汪典铁、乔巴眼者,皆楚南人,闻先为官军,蓑衣渡之役,战败而降也”。[5]p480太平军弃舟登东岸,水陆合队,坚定沉着地转移行军路线,翻越半边山、扁担坳而入湖南境内,开始了一个新的时期。

太平军翻过山后,于6月9日抵达永州府城外潇水之西。太平军从金田起义至此,已转战1年又4月余,至是打出广西,突入湖南。其时,清方已调湖南提督鲍起豹、衡永郴桂道张其仁率军守永州,原驻防全州东北黄沙河的湖南永州镇总兵孙应照,与永州知府徐嘉瑞、知县胡廷槐等督兵堵西城,太平军列阵河西愚溪桥与清军对峙。当时永州防军已达4000多人,并预先将城外房屋全部拆毁,又在交通要道处添挖墙堑,拆去河西浮桥。潇水较宽,水深且急,适逢梅雨季节,江水大涨,清军将江中船只全部调至东岸,太平军缺少船只,难以渡攻。太平军屯扎在柳子庙、杨梓塘,不能过河,用炮向城轰击,相机攻城。接着,太平军又在柳子庙一带伐木为筏,准备抢渡,而城上清军则以枪炮轰击抵抗。太平军在上游找到船只,载炮强渡,由于河深水急,清军“凭河严御”,[4]p47难以渡越;同时,清总兵和春等率援军从永州北部直趋南下,湖南提督鲍起豹也派兵出城,沿河阻其下游之路。如果僵持下去,势必对太平军更加不利。太平军既然暂时放弃了直下长沙的计划,顺流而下被阻,乃于6月11日黎明隔河施放枪炮,作攻城状,随即移扎双牌,准备先取道州。

是时,太平军计划改道趋东南,以道州为目的地。清军分两路进兵,一路由宁远绕道入道州;一路由零陵尾追。但太平军行军迅速,先至道州。湖南前任提督余万清已自全州移守道州,闻太平军将至,开城门南逃江华,东走蓝山,过嘉禾而逃到衡州。道州署知州王揆一见余万清已逃,也越城而走,游击瞿我谦竟不知去向。“提督余万清闻讯,以保卫省会为词,率兵先退,预为撤兵衡州之计”,王揆一“见城无兵,亦弃城不守。”[6]p411道州贡生何见机赴太平军营报告清军虚实,太平军兼程前进,于6月10日从北门直入,兵不血刃克复道州,在水南门扎营,另于附近要隘处增筑土城,树立木寨,防御巩固。

太平军占领道州后,咸丰帝大为震怒,谕内阁着总督程矞采将余万清及王揆一拿问,并授权程矞采:

“嗣后统兵大员有临阵脱逃或托病迁延,致误军机者,着该大臣督抚等一经查明确实,即行据实参奏,请旨正法;其参游以下各员,如有逃避畏葸,以致失地丧师者,着一面奏闻,一面即于军前正法,以肃军律,不得巧为开脱,致启徇纵之渐。”[1]p337

在咸丰帝的严责下,和春统率兵勇15000余人驻扎道州北面,兼顾东面;钦差大臣赛尚阿派兵1000余人,又由和春统率兵勇3000余人,交刘长清防守江华、永明(今江永县)一路;孙应照带领兵勇 1000余人驻守宁远,副将邓绍良率3700余人扎营道州水南,企图作合围之计。6月22日,和春分四路向道州五里亭进军,太平军分兵出击。7月6日,和春筑营五里亭,太平军又派军出攻。这时一路跟踪而来的清军疲惫之师已经没有进犯的勇气了,而太平军也急需整补,寻求北上的路线,无意久留道州,所以双方没有发生大战。

太平军既克道州,其要紧的工作是补充军械与增加力量。太平军刚遭蓑衣渡之败,船只、辎重尽失,入踞道州正可以休养生息,整军再战。“道州四面山险,惟一线可通,鸟道崎岖,人力难逞”,所以太平军“因踞此休歇,以避炎暑”,同时“大封有功,增修战具,补益军目,制备军火。”[7]p290太平军在道州“搜取铜铁各物,制造大小炮位三百余尊”,[5]p363及其他军器。为了组织发动群众参加太平军,太平天国以东王杨秀清和西王萧朝贵的名义联名发布了《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和《救一切天生天养中国人民谕》三篇著名的檄文。这些谕示在太平军攻克道州等处以后便派人远近散布,到1852年7月中旬,连湖北的武昌城内外“所在亦多有之”,[5]p583太平天国的影响不断扩大。

檄文揭露清政府的暴虐:

“凡有水旱,略不怜恤,坐视其饿莩流离,暴露如莽。”

“满洲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士女皆哭泣道路。”“官以贿得,刑以钱免,富儿当权,豪杰绝望。”“凡有起义兴复中国者,动诬以谋反大逆,夷其九族。”[2]p162

中国人民在清政府专制统治下,过着牲畜不如的痛苦生活,太平天国起义就是要“诛妖”、“讨胡”,推翻满清统治,“同享太平之乐。”[2]164

为了团结更多的人起来参加革命斗争,檄文还号召“团勇”与太平军一道“同心同力以灭妖”,希望各省“有志者”、“名儒学士”、“英雄豪杰”,“各各起义,大振旌旗”,“共立勤王之勋”,[2]p160同时用民族大义晓谕知识分子和反革命军队反正来归。

由于阶级、时代所限,太平天国在檄文中虽然存在一些错误的民族观念,但太平天国将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结合在一起,极大地动员了各族人民群众和各个阶层共同参加抗清的斗争,造成了全国人民反封建、反民族压迫的斗争热潮。

湖南南部在太平天国起义前后就是天地会领导农民起义的一个中心地区,是一个具有革命斗争传统的地方。“楚南本浮动之区,衡、永尤会匪充斥之地”,[1]p216清政府如是诬蔑。在湖南地方志中,均有记载。如,《永明县志》云,“湖南团练肇于江忠源父子,因李沅发倡乱”;[8]p750《郴州直隶州乡土志》曰,“咸丰二年三月十五,土匪作乱,戕州牧(胡)礼箴”,“遥为粤匪应”;[8]p757《永兴乡土志》记,“咸丰初元,同里有匪首刘代伟、刘代统、马玉吉等与发匪洪、杨通,密约伟、统起事于郴永”;[8]p762《桂阳县志》记有,“道光三十年,粤匪结党数百,劫掠石泉,复劫掠南村”;[8]p772《桂阳直隶州志》记载咸丰二年春,“州奸民彭运洪于小洞聚谋叛,……乡愚蠢动。自道光末李沅发乱新宁,大军进讨,奸民习知官兵怯懦状,皆轻作乱”,[8]p787如此记载比比皆是。虽然清政府对太平军极尽诬蔑之能事,说“粤匪之起如毒蛇,如猛兽,如飞蝗,如聚蚁,日夕蔓延”,[9]p443太平军进入道州后,“凶焰益不可遏”,[4]p50“贼势复张”,[3]p9太平军进入湖南以后,“土匪蜂起附从,日益众多”,以致“贼氛所到,皆风瓦能从”,[1]p452诬蔑太平军所过之处“焚其庐,掠居民”,[8]p804,“掠取民财,专与官兵为难”,[1](p216)“凡掳得资财,又复假以济贫,作为要结之术”。[1]p264我们除去诬陷之词外,为什么新参加太平军的群众却“与贼如水乳交融”,“新投意恰,日益亲厚”?[7]p293太平军所招之人虽然“受贼并无大惠”,却“甘心同恶相济”?[5]p617“争为效死”?[3]p9主要是由于太平军一路上“秋毫无犯”,[10]p861而清军借“剿匪”为名,“肆扰特甚”。[8]p719即使是清政府也不得不承认,太平军在破道州后,“笼络乡民,不甚杀戮”,[8]p731就连镇压太平军的清军统帅赛尚阿在给朝廷的奏报中也说,太平军进入道州城,“城内兵民并未伤损”,“询之自城逃出居民,语亦相同”。[1]p269太平军“所过非官吏不妄杀,见乡民从者与俱行,不弃不强也”,[8]p792“遇途卖酒浆者饮之磬,辄投以钱。驱民负载,有值酬”。[8]p806太平军进入湖南境内,在太平天国“誓屠八旗以安九有”,[2]p163“同享太平之乐”[2]p164的号召下,永州各地人民纷纷踊跃参加太平军,使太平军在此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此外,太平军在道州招集挖煤工人1000余人,专门用于掘地道攻城。8月14日,太平军在围攻桂阳州时,“贼用道州煤夫开揠地道,用地雷轰击”,[5]p363炸开城垣,而攻入城内。后来太平军在郴州、桂阳等处又招集了煤矿工人数千人,与在道州招集的挖煤工人一道另立“土营”,专备穴地攻城。在太平天国战争中,地道攻城是最有效的一种攻坚战术,土营在后来攻克武昌、南京等城市,以及太平天国后期安庆、天京保卫战中都起了十分显著的作用。[11]p1091-1093地主阶级的反动分子也认为,在太平军中“此贼之功甚巨,论法实贼之魁”,[5]p618对土营是又恨又怕,却又无可奈何。

太平军攻占道州后,虽然暂时得到了休整的时机,但是道州城小,四面皆河,城中粮食甚少,固守非长久之计。在咸丰帝的严令下,钦差大臣赛尚阿派和春、劳崇光督总兵常禄等,带领兵勇先后到达湖南。和春、常禄、秦定三、经文岱、王锦绣、李瑞及江忠源、张国樑等分别带兵勇向道州扑来。同时,赛尚阿传檄刘长清等由广西富川取道永明、米兴朝由灌阳进扼道州西路,咨程矞才分衡州、永州防军协助邓绍良自宁远、河北镇总兵王家琳自常宁进扼道州南路。企图将道州“四面严密围守”,[1]p348“合围断接济”,[4]p49将太平军困死在道州,“使其不能复窜,可期不战自克。”[1]p348

道州地处湖南、广西交界,北上可抵永州,南下即可回广西。太平军出广西进入湖南境内,独守孤城,四周敌军云集,形势似乎越来越不利。在这种情况下,太平军中有的人看不到革命形势的发展,产生悲观情绪,主张从道州翻越都庞岭到灌阳,仍然回到广西去,“群贼怀土重迁,欲由灌阳而归,仍扰广西”,[7]p290“太平诸王有气沮而萌退志者,欲由永明、灌阳折回广西”。[6]p415如果按照他们的想法去做,就会断送革命的前途。在这关系革命前途的关键时刻,“惟东王杨秀清力持不可,坚主北伐,以竟革命之功”。[6]p415东王杨秀清力排众议,他说:

“已骑虎背,岂容复有顾恋?今日上策,莫如舍粤不顾,直前冲击,循江而东,略城堡,舍要害,专意金陵,据为根本,然后遣将四出,分扰南北,即不成事,黄河以南我可有已。”[7]p290-291

东王杨秀清的主张得到天王洪秀全的赞同,从而初步确定了太平天国的战略目的是“专意金陵”。后来太平军的进军路线即是“循江而东”,攻占南京后,进行北伐和西征,也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方针进行的,这就是太平天国史上著名的“道州决策”。这一决策为太平军的下一步目标指明了方向,在太平天国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12]p59

为了牵制清军,打破孤守道州的局面,太平军便向周边发展。7月下旬,太平军突破清军堵截,连下江华、永明县城,同时派人向东安、宁远活动。

江华一向为“贼匪出没之所”,[1]p274并且与广西的富川、贺县、恭城,广东的连山等处毗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太平军于7月24日派遣1000余人,从道州南门突围,在当地会众的引导下,入江华县,诈称潮勇,阑入江华县城。永州镇标游击秦武林督兵仓猝迎击受伤,不敌,知县刘兴桓、教谕欧阳复被杀,太平军攻克江华县城。徐广缙慌忙自梧州遣潮勇防贺县,檄高廉道沈棣辉带兵来梧,分防贺县、富川。

7月29日,太平军又派遣1000余人,由江华、道州两路直扑永明。永明知县常连集团丁 500,同时请刘长清来永明协防。当时刘长清带兵 3000赴堵道州西路军已入永明县境,距城仅40里,却闻警不战,“竟移其兵趋全州,迂回十二日始至”,[8]p748知县常连则以请兵为由出逃。太平军遂克永明。为了防止太平军回广西,清军又慌忙布置防堵。

其余东安、宁远等地的会众也纷纷攻城,响应太平军。

“道州决策”确定了太平军的进军方向,同时太平军在江华、永明的行动牵制和调动了敌军的目的已经达到。太平军8月10日夜,从道州突围,由四眼桥小路而至宁远县境。其先占领江华、永明的两支队伍也于此前撤回,与大军会合,全军东进,取嘉禾、下桂阳,8月17日攻克湘南重镇郴州。太平军从6月初进入永州境内,下道州,破江华,打永明,在此驻军两月余,立大营,吸收天地会众,扩军整军,“招得道州、江华、永明之众,足有二万之数”,[10]p790结果“旬日以来,贼势又复滋炽”。[1]p352太平军很快走出了蓑衣渡之败“颇为穷蹙”[1]p226的状况,“大招士马,一路土民乐从”,[10]p861势力重新大振,为下一步的胜利进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第 3册)[Z].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2]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第 1册)[Z].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3]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太平天国资料汇编(第1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0.

[4]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太平天国资料汇编(第 2册·上)[C].北京:中华书局,1979.

[5]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第 4册)[Z].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6]简又文.太平天国全史(上册)[M].香港:简氏猛进书屋出版社,1962.

[7]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第 3册)[Z].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8]杨奕青,唐增烈.湖南地方志中的太平天国史料[Z].长沙:岳麓书社,1983.

[9]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第 5册)[Z].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10]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第2册)[Z].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11]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1.

[12]茅家琦,方之光,童光华.太平天国兴亡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责任编校:王晚霞)

The Taiping Army Struggled in Yongzhou

HUANG Jiang-hua
( Guiyang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izhou Guiyang 550002,China)

The Taiping Army published the official call to arms,organized and mobilized the masses, reorganized the troops and expended the forces,strengthened the revolutionary forces after entered the territory of Yongzhou.“Daozhou Policy”initially defined the future strategic offensive of the Taiping Army,the victory of the revolutionary was based on the policy.

the Taiping Army;Yongzhou;Daozhou Policy

K254.4

A

1673-2219(2010)09-0065-03

2010-06-22

黄江华(1971-),男,瑶族,湖南江华人,贵阳中医学院社科部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

猜你喜欢
江华太平军清军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pediatric Tuina plus oral Chinese medication for pediatric anorexia due to spleen failing in transportation
太平军余部参战在南美
“鸟”与“乌”
乾隆年间清军的第三次出征准噶尔考辨
陈江华 藏石欣赏
段江华作品
论康熙末年清军入藏及阿拉善和硕特的作用
太平军所使用的兵器
太平军使用的几种水上战具
太平军的筑城与望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