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赵秉忠《状元卷》中的治国思想

2010-04-08 00:08范市兵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实学实心治国

范市兵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明代赵秉忠《状元卷》中的治国思想

范市兵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赵秉忠的殿试对策真迹是中国科举史上现存惟一的一份状元卷,为国家一级文物。赵氏以惊人的才华答写了这份举世闻名的状元卷。他以犀利的文笔、简洁的语言和独到的见解论述了他的治国思想:“盖以实心行实政,因以实政致弘勋。”把实心与实政结合起来,也就是把治国理论与经国措施结合起来。并且提出了谁先谁后的问题。文章着重探讨了状元卷中思想背景、治国理论的特点、现代启示。

赵秉忠;状元卷;治国思想

赵秉忠,字季卿,明代青州府益都县人。万历二十六年高中状元,曾任侍读学士、礼部侍郎,并晋礼部尚书。《明史》中有关他的记载有三条:其一,卷二十二,本纪二十一,《神宗二》:“二十六年春正月,官军攻倭于蔚山,不克,杨镐、麻贵奔王京。三月癸卯,赐赵秉忠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其二,卷九十七,志第七十三,《艺文二》:“赵秉忠《江西舆地图说》一卷”;其三,卷二百四十五,列传第一百三十三,《黄尊素传》:“天启二年,擢御史,谒假归。明年冬还朝,疏请召还余懋衡、曹于汴、刘宗周、周洪谟、王纪、邹元标、冯从吾,而劾尚书赵秉忠、侍郎牛应元、通政丁启睿顽钝。秉忠、应元俱引去”。这三则材料,文字虽然不多,但是却分别反映了赵氏从高中头名到参预编著《江西舆地图说》,再到遭到弹劾,辞官归隐的人生历程。此人参加殿试答卷,即《状元卷》,历经385年的岁月沧桑,由其十三世孙赵焕彬老人,于1983年捐献给山东省青州博物馆。

一 《状元卷》的时代背景

明代万历年间,诸多的尖锐矛盾不断恶化,整个封建王朝,江河日下,不断衰落。土地兼并日趋严重,矿监税监横行无忌,民变此伏彼起。山东地区尤其严重,官民关系十分紧张,社会动荡不安。身处这样的时局中,年轻气盛的赵秉忠,怀揣报国理想,探索治国方略。在短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这篇答卷,全文共2460字,全文紧扣一个“实”字,的确抓住了问题的症结。在万历皇帝还是少不更事的年龄,首辅张居正就大刀阔斧的推行改革,效果也是显著的,问题是,张氏死后,改革的成果也随之废弃,并没有得到实实在在的执行下去,整个社会颓势并没有明显改观。万历中期以后,明朝“天崩地陷”,危机深重。地主阶级革新派和新兴市民阶层这两股势力的汇合,构成了实学思潮兴起的主要社会基础。一批进步思想家充分意识到学术沦于虚空、脱离实际导致误国,他们倡导“实学”,发扬儒家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从事实事、实政,“贵实行”,力主改革弊政,提倡“有用之学”。

赵秉忠的思想渊源于明代中后期的实学思潮,是实学理念在治理国家中的完美利用。实学思潮最初主要是针对宋明理学的日趋空疏衰败,尤其是“心学”的禅化而提出,其后发展为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蒙昧主义的批判,具有早期启蒙思想性质。这一进步思潮,由学术思想领域而影响及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学艺术。其基本特点是尚实学、重实证、讲求“经世致用”,反对空谈心性,力倡“务实”之风。明中期以后,在理学内部出现的批评理学、提倡实学的思想,至明代后期蔚然而成为实学思潮,继承和发扬儒学的经世致用传统,并把它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罗钦顺和王廷相为代表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既反对程朱理学的“理为气本”、“理先气后”说,同时也批驳陆王心学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说,主张“理只是气之理”和“理在气中”的观点。他们反对理学家的“知先行后”或“现成良知”的先验论,提倡“知行兼举”的认识论。王廷相还特别强调“行”——实践的重要性,严正指斥脱离实际、虚空的弊病。

二 《状元卷》的治国思想

(一)“以实心行实政”

赵秉忠参加殿试题目是《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这个题目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政和心,也就是要求考生为君主出谋划策,找出它们之间关系,探究帝王对这个问题的准确定位。赵氏认为实心是指:“振怠惰,励精明”,“是必有不贰不已之真精为实心者。”也即人君要勤奋,不能懈怠,荒废政事,一旦确立正确的治国思想,必须认真加以履行,而不可以过于变化,使臣民没衷一是。实政是指:“立纪纲,饬法度”,“纪纲”是如宪法一类的一国根本大法,反映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政治方向;“法度”在“纪纲”指导下的各职司法律、规范、守则,是为了在整个社会运行中,调整和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帝王要达到“雍熙之治”、“郅隆之理”就要从这两方面入手,作为政治指导思想的“实心”必须有深度,有广度,逻辑严密,要“职司有所默契,苍赤有所潜孚,意气以承,轨度不逾。”“纲纪”和“法度”必须广泛宣传,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使“鸿巨纤悉,莫不备具,充周严密,毫无渗漏者是也”。君主的治国思想和法律条令,经过广泛的宣传,深入人心,就能够使得整个国家在统一的思想指导下“耳目以一,视听不乱”,“意气以承,轨度不逾,无丛脞惰窳之患,而治本固。”

作者的治国思想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其一,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必须审慎严谨,论证周密,举国上下思想观念必须统一,这样才能统一思想认识,团结各种力量,共同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其二,纲纪法度应该大力宣扬,深入人心,务必使社会各个阶层的民众知道了解,才能有效的规范和制约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但是,赵秉忠生活的时代是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明代中后期,当时官府庸蠹,贪污腐败盛行,土地兼并加剧。神宗又滥用太监,危害四方,“伪增受赏”,整个明帝国动荡不安。要想实现“以实心行实政,因以实政致弘勋”政治报复,是不可能的。

(二)“专意于检察”不可取

赵氏如传统儒家知识分子,也十分推崇古圣先王治国理念,并且极其明确的指出他们实现“不下堂阶而化行于风驰,不出庙廊而令应于桴答”的原因就是“固以实心行实政也”。汉代“文景之治”更是封建士大夫交口称道的理想社会。文帝承高祖刘邦基业,崇尚清静无为的治国方略,“精于修持”注重教化,从而使汉王朝“四海平安”,逐渐富强起来。汉宣帝起自民间,对地方官府的具体做法深有体会,也能够认识到民间疾苦。《汉书·宣帝纪》称:“亦喜游侠,斗鸡走马,具知闾里奸邪、吏治得失。”执政之后,精明强干,对官吏观其言,察其行,考试功能。他要求官吏尽职,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下诏说:“二千石严教吏谨视遇,毋令失职。”要求郡国长官管教和督促地方官吏,不能让他们失职。结果造成了“上以文,下以名,上下相蒙”的恶性循环,皇帝的意旨反而得不到有效的施行,“伪增受赏”的现象泛滥。通过鲜明的对比,作者认为帝王应该“实心常流而治具少疏”,也就是说,君主应持重,不能过分的追求严格的督察。

作者对于监察工作这把双刃剑的认识,具有丰富的辩证法的思想,值得重视。宣帝综核严查的结果是“得聪察之利,亦得聪察之害。”当然从文义来看,害是大于利的,汉宣帝“专意于检察”导致了自己逐渐被蒙蔽,渐渐偏离了自己的主观愿望。文帝的做法是一种均衡观念,他首先高屋建瓴的把握住既定的大政策,具体实政方面不会吹毛求疵,过于苛刻。实政的执行者应做好本职工作,务必恪尽职守,才能达到“凡注厝、规画悬焉不设,而上以神,下以实,上下交儆,无综核之名,而有廉察之利。”

(三)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实心”和“实政”的内容

《状元卷》中更为可贵的是作者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实心和实政的治国理念。他认为“实心常流”,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事的变迁,君王的统治思想和治国理念必须不断加以完善。“盖其浚哲温恭,日以精神流注于堂皇;钦明兢业,日以志虑摄持于方寸。”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纲纪法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他说:“询事考言,敷奏明试,三载九载,屡省乃成,法制又详备无遗焉。”劝诫统治者注意采纳臣民所提出的合理建议,并能及时权衡利弊,决定去取,而不能堵塞言路,犹豫失策。作者极力褒扬太祖“创制设谋,定万世之至计;底定之后,益立纲陈纪,贻百代之宏章。”但也指出朱元璋的贡献只是“草昧之初”,其后继诸帝不仅要,“用能复帝王所自立之,称联之理政务尚”,还须“综核者”以防止“欺蒙虚冒,总事空文。人日以伪,治日以敝”,否则“亦何以继帝王之上理,后隆古之休风,而称统理民物、仰承天地之责哉?”

接着赵秉忠又抬出了嘉靖皇帝中兴事例,颂称他上承祖宗名训,英武神断,继承和发展了实心和实政的治国思想,使他的统治时期呈现出“一时吏治修明,庶绩咸理,赫然中兴”的大好政治局面,并且评价极高“诚有以远绍先烈,垂范后世也。”这也体现了赵氏以发展的眼光来总结先王先祖的经验教训,鼓励神宗皇帝大展宏图,锐意改革弊政,谋求中兴之治。这种不固守于陈规俗套,积极地面对现实世界的具体矛盾,以不断发展的态度,解决实际问题,谋求正确的治国理论和措施,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赵秉忠的殿试对策真迹是中国科举史上现存惟一的一份状元卷,为国家一级文物。殿试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和最后一级。皇帝亲自主持殿试①《明史·选举二》中说: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日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曰会试。中式者,天子亲策于廷,曰廷试,亦曰殿试。分一、二、三甲以为名第之次。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状元、榜眼、探花之名,制所定也。而士大夫又通以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二、三甲第一为传胪云。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未年会试。乡试以八月,会试以二月,皆初九日为第一场,又三日为第二场,又三日为第三场。,36岁的万历皇帝出的殿试题目是《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25岁的赵氏以惊人的才华答写了这份举世闻名的状元卷。他以犀利的文笔、简洁的语言和独到的见解论述了他的治国思想:“盖以实心行实政,因以实政致弘勋。”把实心与实政结合起来,也就是把治国理论与经国措施结合起来。并且提出了谁先谁后的问题,明确断言:“盖实心先立,实政继举,雍熙之化不难致矣。”强调先有正确的政治思想理论的指导,这是保证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和归宿问题。这是具有卓越的前瞻性意识的,作为一位年轻俊才,初出茅庐,却能够在思想水平上达到如此的高度,着实难得。作者还针对帝王与臣民、用人与奖惩、法治与德治的关系等加以阐述。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赵氏只是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不可能摆脱固有的陈旧观念,对“君权神授”深信不疑,由此提出“天位”、“天职”、“天民”、“天邑”,这仍然是挂着虚无的天字招牌,宣扬明朝的合法统治权,并没有超脱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宾,莫非王臣”的窠臼,不能因他把“天民”与其它并举,就认为是提高了普通百姓的政治地位。在他的眼里“民”仍然是天的私有财产,上天的奴隶,所谓:“人君一天也,天有覆育之恩,而不能自理天下,故所寄其责者,付之人君”。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白寿彝.中国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赵秉忠.状元卷[Z].北京:北京故宫博物院复制,山东青州市博物馆监制.

(责任编校:周欣)

A Brief Comment on Nation Governing Princip les through ZHAO Bing-zhong’Zhuangyuan Paper in The M ing Dynasty

FAN Shi-bing
(Anhui University, Anhui Hefei 230039,China)

ZHAO Bing-zhong,an eminent scholar in the reign of M ing Dynasty,gave his great review on how to run a government for his erudite know ledge and prolific w ritings.His Zhuangyuan paper which is only one real handw riting copy of Dianshi in Chinese Keju history commented upon his penetrating and unique viewpoints about historical facts,suming up experience and methods of goerning principles.He weighed up historical records abou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governing ,evaluated the combination of Shixin w ith Shizheng,the content as well as the thoughts of governing and ways in practice,and probed into the order. The thesis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and quantity of historical theory in it,including the background of its theory,governing principles and the valuation in nowdays.

ZHAO Bing-zhong; Zhuangyuan paper; National governing principles

K871.45

A

1673-2219(2010)02-0070-02

2009-10-29

范市兵(1977-),男,安徽长丰人,安徽大学历史系历史文献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实学实心治国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浅析福泽谕吉实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种实心轮胎检测装置及其系统
GFRP管实心混凝土组合柱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某圆端型实心桥墩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实心轮胎均匀硫化工艺的研究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
“新实学”刍议
王阳明的实学思想及其对新实学研究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