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国际化时代期刊质量管理运营的策略

2010-04-08 00:08周远成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编校文稿出版物

周远成

(衡阳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南 衡阳 421008)

网络化、国际化时代期刊质量管理运营的策略

周远成

(衡阳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南 衡阳 421008)

无论是传播纸质化时代,还是网络数字化时代,出版物质量的强大生命力,就是追求并确保语言文字的真善美,关键在于编校的内在质量管理。只有从出版物编辑校对质量管理的内在本质、核心和把关出发,不断提升编校主体能力素养,深入探究应对出版物数字化等新情况,运用新技术、新对策、新方法全面提升文稿的编校质量,才是中国期刊(或书籍)走向网络化、国际化、信息化和做大做强的治本之道。

网络化、国际化时代;期刊质量管理;运营策略;校对编辑;编校合一

在当代网络数字化时代,出版物的编辑和校对进入了无纸化、数字化阶段。从写作到编辑出版,无论是编辑、排版、校对,还是装帧设计等一系列工作程序或编校环节都可用电脑技术来一直呵成。出版物数字化和书刊的出版质量,其本质就是对语言文字真善美的追求,关键在于编校质量的管理,包括编校的电子文本和排版样稿两大层面质量把关和有效管理。由于出版物数字化发展,编校工作从近代一度形成 “编校分离”模式的走向而回归到古代“编校合一”模式,编校人员一方面要应对传统纸质文稿的差错规律(如语言文字、思想内容、版面格式以及技术性错误等),一方面要应对期刊(或书籍)电子文稿校对的特殊规律性,诸如校对客体无纸化,校对功能“是非”化,校对主体智能化,校对方法通读化,校对模式编辑化发展等等,使编辑与校对合二为一,校对模式日益编辑化发展,事实上构成了“编校合一”模式。为此,在出版物网络数字化、国际化时代,探讨并形成新的生态的出版物编辑校对质量管理体系[1][2],从编校质量管理的本质、核心和把关等层面,为做大做强中国期刊(或书籍)出版业工程奠定坚实的基石。

一 质量管理本质:有效提升编校人员素养

一般来说,无论是期刊(或书籍)电子文本化,还是出版物数字化发展,其编校质量管理,都离不开有效提升编校人员素养、严格编校技术规范、注重电子文稿编校的特殊要求等,只要把握好编校素养、技术方法、文稿质量等三大关卡,就能有效提升期刊(或书籍)编校质量管理,保真语言文字的真善美[2]。

“得其人”才能“善其事”。推行“编校合一”的质量管理本质,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得其人”,即有效提升编校人员素养,建设一支博学、勤读、耐得住寂寞的编校人员队伍,因此应注重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加强编校人员的文化修养和语言文字基本功

(1)在出版物差错(语言位置错误、版面格式错误和思想内容错误)中,语言文字错误是最主要的错误,占各类错误89.8%[3],可见它是编校防范的主要对象。这要求编辑、校对要加强语言文字的修养,多识字并了解汉字系统的内在结构特点和出错规律,诸如形似致讹、音同致讹、义近致讹、义连易讹、义反易讹等汉字使用的五大出错规律,掌握现代汉字使用规范(包括简化字,异体字,以及简与繁对应关系,掌握标点符号、数字、量和单位用法等国家标准;学好语法、逻辑和修辞;熟悉各类工具书)。(2)知识性错误是出版物十大错误之一,是校对工作之重点。编校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个学科专业领域的文稿,把握编校客体知识的广博性和编校主体知识的有限性矛盾,其矛盾转化的条件是广泛涉猎,不断积累成为“博通”和“杂家”。尤其是现代出版事业的繁荣和电子文稿替代纸质手写稿,“校是非”功能已成为出版物校对的核心功能,更要求编校主体勤读书、广涉猎、重积累、多闻阙疑、厚积薄发,优化自身知识结构体系。

(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养,做到 “四勤”、“五心”

“四勤”是工作实践经验,即在工作中,应勤问、勤查、勤记、勤学。每个编辑校对人员最好备一个笔记本,把解决了的问题随时记录下来,日积月累、集腋成裘,就成了很好的经验。“五心”是工作责任态度,有素养的编校人员,一般要具备五心:一为耐心,有韧性,耐得住寂寞;二为静心,有定力,心如止水,注意力集中,确保编辑校对效率。三为适心,主动适应性强,乐业敬业,全身心投入,以发现和排除差错为乐趣,提升校对主观能动性,从有趣到文化美感和精神乐趣,并发展成为生活志趣,才能达到“悟—法—通”三境,即悟境,悟出道理,自觉敬业乐业;法境,掌握规律,精通编校技术方法,得心应手;通境,融会贯通,有博学通特之识,运用自如。四为细心,“细辨乎一字之微”,做到“一字不略过,一字不轻改”。在设疑—求证—改错等专心工作中培养自己的细心和耐性,从严从难要求自己,越是艰难的工作越能锻炼人,也就更积累了自己的工作经验。五为虚心,忠于自己。这“五心”是相连而递进的,其根是忠于自己、忠于作者、忠于读者、忠于社会、忠于语言文字真善美的需要和追求。这样,才能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知识领域。编校活动是一件细致而技术性高又琐碎复杂的精神性劳动,要求编校主体(编校人员)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并集中精力在文稿中寻找错误,每天面对着书面或电子文字,工作繁琐、枯燥、寂寞、艰苦、乏味乃至面对社会偏见,这种编校工作的特殊性,要求编校者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心境,在编校实践活动中做到知、情、意、行合一,方能胜任。这是编校人员心理修养的最高境界。

(三)提升编校者责任感、博杂性和思想政治修养、行业的敏感性

责任感,包括工作责任感和政治社会责任感两个层面;博杂性,主要指文化知识和业务知识等方面,要求专职编校人员既要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博”,即掌握比较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又要在自己的专业以外“杂”,即博闻强记,但求涉猎面宽,不求系统全面。切实做到继承我国校勘优良传统:一个工作出发点(既对作者负责,又对读者负责)、一个工作作风(认真校异同,严肃校是非)、一个工作态度(以苦为乐,苦中求乐)。敏感性,包括政治敏锐性和政治判断力、猎错灭错敏感性。文稿中政治错误的危害极大,尤其是那些原则性错误。编校应从选题开始,通过校异同、校是非,反复核校,严格把关,防止这种政治性错误是编校的重大职责。因此不但要学习政治理论、政策法律法规,还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用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指导生活、指导工作、指导学习、指导编校实践,全面提高编校自身的职业道德和政治修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总体上看,加强编校人员的整体综合素养,是提高编校质量的根本保障。由于知识领域扩展,从而对编辑校对工作者要求更高。诸如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文字驾驭能力、文章鉴赏修养;精通编辑业务,会运用校对符号,熟悉人工语言,能掌握版面知识,熟悉各种字样(体)、字号的应用;以及英文阅读能力,能熟悉和识别各种文体,如正体、斜体、黑体的应用;掌握现代出版新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如激光照排、电脑打字,了解录入、排版过程,等等;应有书刊的专业技术知识,并达到一定的水平。

二 质量管理核心:严格编校技术规范

出版物数字化和期刊(书籍)的纸介质出版,都是为了优秀文化的传承、繁荣和发展,是一项“有功古人,津逮后学”的精神名山事业。其最基本条件之一,是期刊(或书籍)等出版物数字化的内容、形式规范化和语言文字的真善美。编校活动是一种多主体、多层面、多方位、多程序、多交叉的多元化集体活动,为使编校工作各方面能相互协调配合,各环节相互衔接,有条不紊地正常运转。这就要求有严格的编校质量管理和编辑、校对制度保障,把握和规范编校过程中的各种有关技术标准和行为习惯、思维方式,才能确保编校质量,提升编校效率。

(一)规范技术标准

编校技术标准,是执行国家制定的文字、标点符号、计量单位名称等规定。诸如《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新闻出版署、国家语委,1992)、 《简化汉字总表》(国家语委,1986)、《汉语拼音方案》(全国人大,1958)、 《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文化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195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05》(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2005-03-23发布,2005-10-01实施)、《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标准计量局,1977)、国家标准GB3100~3102-1993《量和单位》、国家技术监督局·GB/T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国家技术监督局· 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国家标准GB/T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和《出版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97),等等。这些标准,是判断编校正误和原稿正误的根据,也是检查编校质量高低的依据。脱离了这些标准,编校就会无所适从,造成混乱。

(二)规范编校程序

编校是一种多层次、多方位、多程序综合实践活动,编校过程是由许多具体环节按一定先后顺序、高低层次逐步推进来实现的,因为编校程序的有序性和各校次重点任务与方法各异的特殊性,要求编校在校对稿件时必须遵守的校对规则,严格按规范进行,不能随意减少校次或颠倒编辑、校对顺序。(1)量的规范。编辑的“三审制”和校对的“三校一读”制是必须坚持的最低限度的要求,也是确保编校质量的基本条件。从“三审制”到“三校一读”之后,还要核红(对照文字)、进行技术处理等。(2)质的规范。编辑的初审二审、校对的初校和二校均以“质”为主,以“量”为辅,以消灭编排差错为主要任务,而通读是以“校是非”为主,对校样实施全面综合审校,发现并改正原稿错漏,同时关注版面格式,使校样的质量达到出版物水准。

(三)规范编校时间

编辑时间与校对时间之比以1:1为宜。如校对时间规范,主要表现在校对定量与校对时间的比例,要求在能确保校对质量但又不超过人的视力、大脑反应速度和持续时限的前提下,实现校对效率最优化。个人的阅读习惯和生理、精神状况不同,校时长短、校对效果就不一样。根据科学测算和长期校对经验,中国版协校对研究委员会在《关于建立校对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议》中提出的校对定额为2.4万字/日,难度大的校稿不低于 1.8万字/日,稿件条件好的不高于 3万字/日。为保证校对质量,全职专业校对人员的校对一般不超过或不低于这个基本的限度(1.8-3万字/日)。

(四)规范编校符号及使用

无论是编辑人员,还是校对人员,都要熟练和正确使用校对符号。校对符号是用来标明校样上错误如何改动的标记,用以替代文字,是编辑和校对、排录、改样的标准语言,是编校技术的一项重要规范,使用要严格遵守《校对符号及其用法》中的规定。每一种校对符号都有其特定的含义,不能混用也不能随便使用自己杜撰的符号。使用时要求规范准确、整洁清晰,才能避免编校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确保编校的质量和效率。

三 质量管理把关:电子文稿编校特殊性

在计算机技术普及发展的今天,由于出版物数字化,纸质文稿逐渐被电子文本所替代,挑战了传统的编辑校对技术方法手段,对编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全的特殊要求。编校主体除了在原有的编辑原则和校对技术基础上,熟练掌握机校操作方法,还必须探索人机结合编校的最佳模式。目前有“二三连校”模式(人工一校—改版→机二校—人工三校—改版→退读检查);“二三连校+机清扫”模式(在“二三连校”模式的通读检查前再进行计算机快速清扫,从而更有效保证校对质量);“清源净后”模式(两头机校,中间编辑加工和人工校对,这种模式能减少校次、缩短校对周期),等等。由此可见,电子文本化的编校,对于编校质量管理提出了特殊标准和全新要求:

(一)编校主体要主动适应当代出版物数字化的要求,熟练掌握并管理使用现代编校软件和工具

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出版物数字化趋势,计算机编校软件已日趋成熟,机校(计算机校对)可替代部分人工校对。由于汉语与其他语种有巨大差别,具有表意性。汉语编校是一项高智能化的工作,不仅需要宽厚的专业知识或广泛的各种相关知识,而且离不开编校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对作者意图的理解。当前,汉语机校常采用:一是同文本比校:相当于传统的人工“折校”和“点校”。这种方法只可替代人工“校异同”的部分功能,适合于古籍、经典著作。二是语音校对。相当于传统的“读校”,有利于减轻校对员的劳动强度,但没有查错提示功能,难以发现同音字类错误。三是基于区分词与词间的连接关系,先将文章分为词,再与软件中的词库快速对照查找词错误,并给予警示和改错建议。一方面,由于汉语的特殊性,计算机的分词功能造成的分词不当(尤其是古籍和古诗词的分词不当),以及计算机软件词库的词汇容量及可能收入错误词汇等因素,这一方法虽查错速度快,辨错率高,但误报率一般达50%左右,而且对词语以外的错误及字句漏失均无能为力。另一方面,也因汉语的特殊性,机校的本质对于具体内容往往无能为力,只能处理形式化的问题,这就要求编校人员(编校主体)不仅要紧跟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浪潮,熟练掌握现代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工作实践中弥补机器的不足。因机校误报率高,最为理想的是人机结合,通过编校主体对机校误报进行是非判断。总而言之,人机结合既能减少机校的误报绝对数量,又为后续人工校对提供良好条件,提高和保证了编校质量,同时由于机器代替人工校对(校后不改版),减少一次改版,节省人力又缩短校对周期,降低了出版物成本。

(二)设立校对编辑,实行“编校合一”,强化“校是非”功能,这是出版物数字化发展的趋势

校对模式编辑化,要求校对有一定的编辑素养和编辑意识。校对是集学识性、文字性、技术性为一体的。原稿转化为电子文本,校对客体无纸化导致校对只能通读,因无纸介质原稿作依凭,校对一般用“理校法”、“他校法”等。这样,校对“是非”功能不仅从范围上扩大,更在功能上提升,成为现代校对的主要功能,并因校对客体的无纸化引起连锁反应,从而使校对的任务增大、责任增强,对编校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诸如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政治敏感、扎实的文字功底等。这一切都直接或间接要求编辑、校对要加强“是非”功能,才能得心应手地应付编校新载体、新技术所带来的变革,才能面对更大的困难,提升自身综合创造力,保证并提升出版物的质量。在这方面,出版界没有硬性的条文规定,加上校对从业者整体素质低于编辑,校是非人才无法得到保证,也使得文字质量成为校对加工的边缘区。文字质量的重要性和电子文稿出现造成传统编校文字加工盲区无法弥补的矛盾性,要求有专业的编辑来对此负责。校对编辑的设立,成为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校对编辑的主要职责是校是非(侧重文字符号改错)和技术整理(侧重期刊或书籍文稿字、符、版式风格的统一),同时对文稿的加工周期负责。

(三)增强板式统筹意识,确保期刊或书籍校样版面一致,实现出版物数字化真善美的追求目标

对版式要求比较复杂的校样,编辑校对人员一定要随校次监督改版情况,随时进行调整,使经过改版(捅行、捅版)后的版式不至于变化太大。编辑校对人员要随时了解改版是否更换了版本,以便随时进行处理。对重要的期刊或书籍文稿应运用完全通读法和“比校法”通读付印软件或片样。版式统筹方面的差错是出版物经常出现的,这就需要编校人员尤其是责任编校有高度的版面统筹意识。

(四)转换编校阅读习惯,适应无纸化和数字化出版物的阅读

编校客体由纸质文稿转换为电子文稿,编校的阅读方法与习惯也随之改变。首先,原来的纸质文稿是实实在在的物质载体,编校者校对时,可摸可感,可以移至任何环境校对。而电子文稿校对离不开电脑,不方便又不可触摸,编校缺少一种实在感;其次,纸质文稿编校时平铺在桌上,或拿在手上,与眼睛视线有一定角度,这种位置在电脑屏幕上改变成人的视线与文字成垂直;再次,纸质稿件不发光、视觉光线稳定,而电子文稿则是以电脑屏幕发出光线射入人的眼睛,且光线不稳定,有一定频率地闪动、刺激眼睛,使人不舒服或容易疲惫。尤其是一些老编校人员,习惯了纸质编校载体,对电脑屏幕的数字化文稿编校有本能的逆反心理情绪,编校时对电脑光线的刺激常使眼光飘移而易于疲倦,视线和精神无法集中形成校对固有的点式阅读。但电子文稿的编校是现实的需要,也是期刊(或书籍)文稿和出版物数字化编校发展的趋势,为提高出版物质量,编校只有改变编辑、校对阅读习惯,适应并熟悉无纸化、数字化阅读。

(五)建设合理、规范、有序的编辑与校对制度,实行责任编辑制

具体地说,(1)制定有效的学术规范制度,确保刊发文稿的学术性、价值性、新颖性、规范性;(2)开设学术规范讲座,系统介绍学术规范的内涵、演变、价值、形态、要求等(如学术规范与学术论文、学术史、文献检索与利用等);(3)确立“重点稿件会审制”,健全以学术为中心的期刊编辑制度。在编辑上,坚持完善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审稿制度,如“三审制” 、“双向匿名审稿制” 和“重点稿件集中审读会制”等,确保优质学术稿件的地位和优先刊发,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的学术垃圾出台,杜绝学术失范、学术不端行为和学术腐败现象;在校对上,严格执行“三校一读制”,充分发挥编辑、校对的主观能动作用。(4)责权利三落实。以人为本,整合人才资源。如有的文字功底深,知识面广,辨别是非能力强;有的专业知识牢,胜任相应专业学科知识书稿编校;有的技术娴熟,速度快、效率高;有的心细如丝,作风严谨;有的外语水平高,等等,各类人才优势的整合优化,使编校人才的“内质”与“定量”比例合理,既可扬长避短,又可促使知识、技能、经验的不断更新和优化。(5)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实现“质”与“量”的辩证统一:一是“质”的监控,“字易而意留”,维护语言文字传播的高度纯洁性,确保语言文字的真善美;一是“量”的监控,“校对如秋风扫落叶”,保持出版资源运营成本的合理使用和组织运营中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这些制度,是提高编校期刊(或书籍)质量水准的最低运营与管理底线,也是出版物网络数字化、国际化时代编校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

总之,在当代新技术条件下,出版物数字化、学术大众化、信息网络化发展,从写作,到编辑、排版、校对、装帧设计等一系列出版程序、编印环节都可通过电脑技术来一次性完成,电子文稿打破了原有的出版流程,使原稿与样稿融合为一体,大大缩短了出版周期。传统常规的编校流程受到极大冲击,编校工作从内在的专业技术化向外在大众通俗化消解,现有的编辑、校对模式无法适应,致使现阶段期刊(书籍)质量下滑。编辑校对化、校对编辑化,编校重组或二者位置变化和转移,促使校对与编辑结合成为一种专业性的“校对编辑”,期刊(或书籍)文稿的全方位的加工和质量,囊括了责任编辑、校对编辑、美术编辑等共同合作劳动。这一“编校重组”成为名实一致的“编校合一”模式,打破了原有编、校分离或二者地位的不平等格局,进一步完善编辑结构体系,也为日趋多样化的编辑活动做了人才准备。编校分工的互补化、明确化和专业化、合一化,从根本上提升了编辑和校对的素养,并从根本上提高了期刊(或书籍)的编校质量,确保了出版物语言文字的真善美,有效扭转出版界“无错不成刊(书)”的尴尬现实,以适应当代出版物数字化发展的大趋势[2]。任何出版的质量、编辑的质量,关键都在于校对的质量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全面提升文稿的编校质量,才是中国期刊(或书籍)走向国际化、网络化、信息化,做大做强的治本之道。

[1]周远成.《现代实用校对学》教学大纲[A].周远成.和谐境界与人才发展:大成管理学研究[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316-319.

[2]周远成,沈汉炎,李文洁.当代出版物数字化、书刊电子文本化校对质量管理[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1):41-46.

[3]欧阳广.图书校对学[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314-328.

(责任编校:张京华)

Quality M anagement Operational Strategies in Networking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Journal Times

ZHOU Yuan-cheng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engyang Hunan 421008,China)

The strong vitality of the quality of publications, no matter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paper-based era, or in the network digitalize age, is to pursuit and ensure the truth, the good, and beauty of the language, the key lies in the internal quality management of the editors and proofreaders. Only from the internal essence, core and checks of the quality management of the editors and proofreaders, to constantly upgrade the principal capacity and literacy of the editors and proofreaders, to explore in-depth the new situations in digital publications, to ful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iting and proofreading of manuscripts by using new technologies, new methods and new methods,are the Chinese Journals (or books)’s main point to realize network-based, internationalization, informationize and to become bigger and stronger.

network-based, international era; journal's quality management; operatinal strategies; proofreading and editing; editing and proofreading in-One

G237.5

A

1673-2219(2010)02-0204-04

2009-11-05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和谐境界与人才发展:大成管理学研究”(项目编号06ZC146,湘哲社领字[2006]02)成果。

周远成(1956-),男,湖南衡山人,教授,从事大成管理学、编校质量管理研究和校对学教学等。

猜你喜欢
编校文稿出版物
文稿规范
文稿规范
本刊文稿中参考文献的要求
把编校质量的弦绷得更紧
Finite-time Synchronization of Memristor-based Neural Networks with Discontinuous Activations
2017年出版物
Global analys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ice, and night marine air temperature since the latenineteenth century
Arctic sea ice decline: Faster than forecast
2015 年出版物
文稿打字的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