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机制效能 科学管理洪水 为防汛抗洪提供支撑和保障

2010-04-14 15:28绥化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10年5期
关键词:清障洪峰行洪

□ 绥化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

2009年绥化市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共有7条中小河流泛滥成灾,其中3条河流洪水居历史前位。全市有8座大中型水库和近30座小型水库超过汛限水位,其中2座中型水库发生了险情。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绥化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积极应对,坚持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夺取了抗洪抢险的全面胜利。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领导机制,提高应急指挥效力

在2009年的防汛抗洪中,我们做好参谋,争取领导的关注和支持,在防汛指挥和决策上突出了强有力的政府行为。第一,提高领导重视程度,为应急指挥提供动力保障。从进入汛期开始,我们就着力在提高领导重视程度上下功夫,不间断地报送即时汛情、雨情信息,汇报堤防险工弱段、病险水库现状及历史突发洪水等情况,增强市领导防汛的紧迫感,使领导有会必谈防汛,视察必看汛情,从而有力地保障了防汛物资的征集调拨、抢险人员的组织调动和防汛资金的筹集投入。第二,健全领导指挥体系,为应急指挥提供组织保障。在市长肖建春的统一指挥和副市长李宝山的具体协调下,我们建立了统一调配、各负其责的防汛领导指挥体系,各项防汛重要决策都以防汛抗旱指挥部文件的方式下达,强化了决策命令的具体操作和责任分工,使行动更加迅速、高效。在6月24日迎战努敏河四方台段第一次洪峰时,从现场办公会的人员召集到决策文件下达,只用了半个小时;从措施部署到人员全部到位,也只用了半个小时。这一个小时的决策部署,保证了在该段20多天迎战3次洪峰的过程中没有发生一次安全事故。第三,推进领导责任追究,为应急指挥提供责任保障。我们注重在责任的细化、明确和落实上抓突破。集中力量对全市180余处堤防险工、16座大中型水库和79座小型水库逐一落实了防汛责任人,细化了防汛抢险措施。副市长李宝山还亲自带队对险情重点地段进行巡查,发现问题立即进行现场问责、提出警告并责令限时进行改正。严格的问责制度,促使每一位一线同志自觉地认真履行防汛职责。

二、强化调度机制,发挥错峰行洪作用

2009年防汛期间,在省防办专家组的具体指导下,我们开展了多座水库联合调度工作。在充分保证水库安全的前提下,有效发挥了水库的蓄滞洪水作用,收到了显著成效。一是加大监测密度,提供准确洪水信息。在水文部门的全力配合下,我们在沿河各乡镇设立了20多处临时水位观测点,每个点由乡镇委派专人定时记录水位涨落变化,根据观测结果分析校核不同河段、不同水位的洪水传播速度。同时,我们还重新核定了从水库开闸放水到流入河道的时间,并在联丰水库等重点水库的上游增设了雨量和入库流量观测点,动态分析不同降雨对入库流量及入库量的影响,为联合调度提供依据。二是强化水库调度管理,科学增加调度空间。我们依据水库调度运用计划,采取分级会商制度,先由市防指会商制定总体调度方案,确定调度时段和蓄泄水量,再由县防指根据方案要求和水库现状,会商确定各水库蓄泄的具体时间和泄流流量。这使流域内的所有水库成为一个调度整体,提升了水库调度对河流的控制作用,增加了调度空间。三是实行联合调度机制,最大限度错峰行洪。在每一次洪峰下泄过程中,我们都实施多库联合调度方案。方案主要分三步:第一是在洪峰到来前,加大各水库下泄流量,腾出有效库容,同时有效地冲刷了河道,清除了部分河道阻碍,拓宽了行洪断面,清理了水库泄洪渠,测试了泄洪渠的实际最大泄洪能力。第二是在洪峰接近时,根据各水库的实际情况下调或关闭泄洪闸,发挥水库蓄滞洪水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小洪水峰值,减轻洪水对下游的压力。同时,密切关注重点水库上游的雨量和入库量,做好泄洪和抢险的各项应急准备。第三是在洪峰过去后,受洪水顶托和下游公路、桥梁阻水的影响,洪水下泄缓慢。为了减少洪水峰值在下游的叠加,我们根据各水库的蓄水能力和上游降雨情况,采取分批次逐渐进行泄洪。通过多次的流域性联合调度、错峰行洪,有效地减轻了洪水的压力。仅以通肯河第二次洪峰过程为例,洪水在上游联合站的流量比2003年大水多150秒立方米,当洪水到达下游最危险的青望桥段时,洪峰流量反而比2003年大水减少了近200秒立方米。

三、强化清障机制,依法推进河道清障

2009年大水是实施清障的一次难得机遇。为此,我们确定了对努敏河、克音河行洪区内阻水物进行大规模、分阶段清理的方案,并由市本级的公安水务治安大队与市、县两级的水政监察队伍进行联合执法。整个清障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公布清障方案,创造依法清障舆论环境。在县、乡、村三级实行层层动员,并沿河张贴清障公告,公布清障原则、方案和计划,宣传设障的危害、清障的作用和清障的依据。使清障工作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经过认真的宣传教育,争取了绝大多数人对清障的理解和支持。第二阶段,抓住有利时机,突出重点实施破障行洪。我们抓住努敏河、克音河第一次洪峰过后,第二次更大的洪峰刚刚形成这一有利时机,在水文部门和预备役部队的大力配合下,开展了大规模清障行动,重点清理了主河道内阻水严重的民堤,并对临近堤防水稻长势良好的围堤实行人性化清障,建立巡查和举报制度,只要不再进行加固,就暂不进行清理,而将其列入秋后清障计划。第三阶段,实施秋后清障,确立依法清障长效机制。在秋收后、上冻前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清理。同时,实施乡镇巡查制度和群众举报制度,并大力宣传设障处罚的相关法律规定,巩固已有成果,防止设障现象再度发生。去年共清理行洪区大小围堤500余处,进行爆破作业2000余次,有效地维护了河势稳定。

四、强化安全机制,提高避洪脱险能力

保障生命财产安全是防汛工作的重心和根本。为了有效提高受洪水威胁人员避洪脱险能力,我们突出抓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以人为本,编制人员转移预案。我们坚持从基层入手,对人员的居住地进行实地踏查,根据地形地貌,逐一落实预警方式、转移路线和安置地点,使每个人都知道“何时转移、往哪转移、如何转移”。二是建立培训基地,训练专业救援队伍。为了满足突发情况下救援工作的需要,我们自筹资金建立了呼兰河水上训练基地和救援队,每年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实战训练。训练内容主要是冲锋舟驾驶、水上科目演练和各种救援方案实施。这支队伍在2006年救助河心岛被困渔民、2009年救助垂钓人员和历次人员转移护送等工作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强化扶助转移,搞好人员运送安置。为了确保人员安全转移,我们全力协调公安、部队及相关乡镇的群众协助转移人员运送财物和牲畜,使每位受洪水威胁的人员都能安心转移。同时,我们还设立了转移群众集中安置点,并协调民政部门发放了生活必备品。在2009的洪水中,我市先后有绥棱、北林、明水、青冈、海伦、望奎等六个县(市、区)17个村屯实施了安全转移,共计转移安置人口4100多人。

五、强化信息机制,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在省防办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连续4年加强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2006年完成了市本级防汛抗旱指挥分中心建设;2007年完成了全市抗旱信息监测系统建设;2008年开始推进县级防汛抗旱指挥系统试点建设,并于2009年初建成投入试运行;2009年汛前开始水文、气象信息网络化建设,并逐步开展乡镇一级的雨、洪、工三情信息网络化传递。目前,绥化市防汛抗旱信息系统已初步建立并在逐渐完善。这项工作大体经历了三个过程:一是强化市级系统拓展应用,逐年充实信息数据资料。近几年,我们不断探索研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拓展应用,在逐步完善防洪工程图和防洪工程数据库基础上,加强了历史典型年数据整编、逐年信息数据化整理及系统数据分析应用等方面的工作。在2009年的抗洪抢险中,我们根据整理的历史数据,突出了2003年这个历史典型年的类比作用,提前为抗洪抢险提供了详细的参考数据和工程抢护方案。二是推进县级指挥系统建设,建立市县信息互助平台。从2008年起,我们克服资金不足和技术人员缺乏等一系列困难,自力更生,完成了县级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整体设计、网络布线施工和设备安装调试,并且一次试运行成功。同时,我们建立了信息通道,开始建立市、县两级数据资料互通、互助的信息平台,迈出了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坚实的一步。三是建立水文、气象信息网络,确保雨洪信息及时传递。去年我们开展了水文、气象信息的系统融合和网络化建设。初步实现了雨洪信息的实时网络查询,并可与部分历史同期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通过信息通道传送,使雨洪信息的传递更加直观、迅速,为领导决策指挥争取了时间,使应急指挥更加从容、更具实效性。

防洪减灾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在这方面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但与维护一方平安、保障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我们要对去年洪涝灾害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认真反思,并尽快加以解决。下一步,我们要在省防办的指导下,学习借鉴兄弟地市的经验,不断完善防洪减灾的长效机制,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猜你喜欢
清障洪峰行洪
复杂环境下清障施工方案的选择及其对基坑安全性的影响
高速公路清障救援工作建议
滹沱河(南水北调—机场路)南岸高标准行洪区行洪通道布局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淮河正阳关至涡河口段行洪区单独运用时对淮河干流水位的影响研究
淡定!
基于“互联网+”的高速公路清障业务管理平台设计
解禁洪峰
GPS控制网在大型河流行洪能力分析中的应用
洪峰马原们的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