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数字化生存

2010-04-20 06:55
新华商 2010年2期
关键词:三网广电运营商

李 远 亦 非

在“三网大融合”时代,谁先走一步,将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新的博弈开始了!

随着三网融合进程的起步,谁都想从中分得一口羹。国务院的强力推动,使很多人对此乐观了不少。体制、利益争执如何避免?这一政策对庞大的电信和广电产业产生何种影响?两大部门,三张大网必将在同一平台上吃饭,谁会受益呢?

本刊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部长冯飞以及北京电视台制片人海君。

博弈重新开始

《新华商》:如何看待国务院强推三网融合,将对广电、电信、互联网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冯飞:与以往“三网融合”仅停留在口号层面相比,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通过的实施三网融合具体方案,准许电信和广电两大行业互相进入,首次明确提出了实现的路径和时间表,总体说是一件好事情。

之前,三网融合更多是停留在口号层面上,换句话说,就是大家都想吃对方的蛋糕,而不愿开放自己的市场。电信和广电行业拥有各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网络、终端设备、业务模式、内容供应等方面。三网融合势必打破原有的格局,形成新的产业版图。

十几年前,我们在研究三网融合问题时叫“三网合一”,究竟合在哪个“一”上争论很大。一个是利益之争,二是技术问题。当时从技术角度看,融合的愿望还不迫切。而且那时制度方面也不配套。现在,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从技术进步角度看,三网出现了融合趋势,业务也出现了融合的要求。

但从体制上看,利益之争依然较大,滞后于技术创新。这个方面对百姓生活,对国家信息化建设起到了阻碍作用。所以,三网融合确实是我国扩大内需,也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一大迫切要求。比如,以数字电视的标准来看,我们的标准比日本、美国都先进,但在用户普及性方面却大大滞后。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三网融合的滞后。所以,体制性问题如果可以解决,将会给大众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破解这些体制障碍,三网业务量将大大拓宽。

阚凯力:三网融合的核心应该是互联网。仅网络电话VOIP一项就足够有吸引力了!网络电话以低资费受到用户的喜欢。然而它会侵犯到电信部门的主要收入来源,电信企业没有动力推出此项业务。

广电部门若能推出网络电话,对消费者肯定大有好处。特别是视频通话,现在的价格高得惊人,如果借用网络技术,将大大降低用户成本。话虽如此,但网络电话的推出十分渺茫。肚子饿要吃饭,吃饭还得有钱呢!对于网络电话的前景,我并不看好。

海君:的确,电媒从业者感到了压力,不得不重新认真思考,如何在激烈的、新的竞争局面中站稳脚跟,找到新的增长点。

电煤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一、对市场反映不够敏感;二、播出方式不够灵活,采取的是单向播出,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电视台播出的节目内容,没有办法实现双向互动,在互联网冲击下,更受质疑。而且,新媒体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经营上,对电媒形成了强大冲击。一份摩根斯坦利关于中国媒体的报告称,中国新媒体的广告收入增速惊人,互联网广告增速已远远超过传统媒体。

《新华商》:三网融合后,新媒体的竞争里会强,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

海君:电媒只要在对待新媒体的问题上采取正确策略,完全有可能将媒体的发展力量为己所用,从而在整体竞争中占据主动。电媒可以通过内容优势,整合媒体资源,主动实现与新媒体的互融,并在新媒体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要占据后电视时代制高点的关键。

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生产和创造内容,新闻、知识、娱乐信息海量呈现,受众面对的是过度泛滥的信息。而作为专业内容生产者的电视优势在于,能提供有效的内容整合及信息解读的专业服务,以专业精神制造受众需要的内容,这将是抓住受众注意力的法宝。抓住了受众注意力,也就抓住了消费者,抓住了广告主最重视的资源。因此,电视经营应将内容生产放在最核心的位置。而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媒自身也会加入更多的互动成分,并带有更多新媒体时代的个性化和体验式特征。

《新华商》: IPTV的挑战在局部地区已成为现实,如何看待它的前景?

海君:数字电视的出现给传统电视转型创造了极佳机会。电视数字化以后的荧屏呈现出交互应用的特点,人机之间、消费者与商家、电视台与有线电视运营商、内容提供方与受众,都能通过数字图文多媒体电视形态,实现关联应用,现有的运营平台将提升为“数字化生态”体系,成为一个具备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让电视用户成为一个享受科技人文乐趣的“电视生活家”,实现媒体价值的提升。

时下,最受关注的IPTV最大的吸引点就是可以实现互动,这也应该是准数字电视以后应该重点考虑的方向。而数字化改造第一步的高清化制作播出已经在国内包括央视在内的近十家电视台展开,下一步肯定是全面推广,高清电视的清晰度是完全可以满足IPTV播出要求的。

同时,宽带的制约也将逐步得到解决,到时技术层面上的瓶颈都将解决,剩下的难点就是节目源的供应,而这一方面正是传统电视媒体的优势。因此,在数字电视全面推广时期,也正是传统电视媒体转型的重要机遇,关键是能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个难得的时机。

“内容为王”时代终降临

《新华商》:电媒在三网融合过程中,将带来哪些商机,谁将成为融合的最大赢家?三网融合变成现实后,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阚凯力:上海“有线通”已经运营了10年,但上网质量始终不如人意。全国范围来看,广电部门经营宽带上网普遍遇到比较严重的质量问题。目前的有线电视网采用一条缆线多用户分用的模式,用来传输千篇一律的电视内容没有问题,但是互联网应用千变万化,一家用户流量较大,势必影响其他用户的使用。而电信的光缆则完全不同,每家都有独立的网线,互不影响。所以,广电想要分享这一市场,就要进行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造。更大规模的投资在于互联网骨干网,即国际出口通道的建设。广电没有国际出口带宽,还得要向电信运营商租用,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大大削弱其竞争力。

海君:三网融合将带动整条产业链的发展,包括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运营商以及光纤通讯设备制造商在内的多家上市公司均将受益。

三网融合打破了电信运营商和广电运营商在视频传输领域长期的恶性竞争状态。三网融合后,包括电媒在内的各大运营商将在一口锅里抢饭吃。用户可以用电视遥控器打电话,在手机上看电视剧,随需选择网络和终端,只要拉一条线、接入一张网,甚至可能完全通过无线接入的方式就能搞通信、电视、上网等各种应用需求了。

三网融合以后,电媒的优势也很明显,其中长期以来形成的节目内容制作能力、播出以及信号传输技术是绝对优势。这么多年的节目制作和信号传输,使得电媒拥有了丰富的内容资源及相对低廉的服务资源,最为宝贵的是拥有人才优势,即一大批专业的制作团队。

冯飞:三网融合会带来很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完备基础之上的终端消费产品的新契机,比如三网融合以后会带来手机电视的发展,以及其他方面等各种业务进一步的丰富,这样的丰富会使得终端消费产品的需求量有明显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之下,我想也会给扩大内需带来很多的新动力。另外三网融合之后,在三个网的服务内容方面会有很多突破,和现在我们几乎想象不不到的一些增长空间,这也会进一步拉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关于投资机会的问题,我认为,在三网融合过程中,在信息内容服务,将会有一些投资机会,基础设施升级方面机会不大。所以,一些有意进入相关行业、业务领域的投资者需要积极关注相关政策的一些出台和变化,准确把握投资的机会。

在实现三网融合后,用户不再需要电视、电话分别使用各自线路,而是通过一种线路即可获得所有服务。也就是说,普通用户可以通过一条网络就可以完成上网、看电视、打电话等几乎所有的日常信息处理,这也意味着,数字生活将进入寻常百姓家。

对普通消费者而言,三网融合最简单的体现就是三屏合一。今后,一个家庭可能会摆两台电视,一台用来看高清电视,一台收看IPTV,而这样的业务分属于不同的运营商在经营。电脑、手机也可直接接收电视节目信号,节目清晰度、流畅度与用电视机看电视一样,不用担心马赛克;等移动终端将可以直接添加广播电视接收模块,随时随地收看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节目,手机上网速度也会大大提高。

三网融合后,消费者将会感受到资费的降低。由于网络和业务的融合,运营者肯定会提供差异化的服务,用户会有更多的自由选择。行业内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资费肯定会下降,这会给用户带来更多实惠。到时候,内容服务将变得非常关键,整个的竞争将围绕着内容的建设和提供展开。

《新华商》:三网融合过程中,哪个行业将会获利最大?

冯飞:我认为是电信行业,运营商获利可能会最大。三家相比较,电信实力最强;电视网从最基层的社区发展起步,一级级建立起自己的网络,目前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机构,整合能力较弱。目前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也还在电信运营,有线电视行业也存在着一个重组的问题。移动互联获利可能会较大。当然,在三网融合过程中,电信企业在面临机会的同时,面临的竞争也将大大增强,将面对较为严峻的竞争形势。但这一点对消费者来说是好事情。

长期来看,广电运营商和电信运营商的网络条件和运营能力接近,谁能提供更具有吸引力的内容节目或服务应用显得尤为关键。这意味着三网融合将打破电信运营商和广电运营商在视频传输领域长期的恶性竞争状态,各大运营商将在争抢同一市场,看电视、上网、打电话资费可能打包下调。通过三网融合,还将衍生出更加丰富的增值业务类型,如图文电视、VOIP、视频邮件和网络游戏等,拓展业务提供范围。

同时,三网融合将为上游设备提供商带来收益。数据显示,中国现有有线用户1.6亿,尚有1亿有线用户并未数字化整转,不考虑有线用户增长,机顶盒开支约350亿;而尚未双向网络改造用户接近1.5亿,未来网络改造成本接近600亿,根据整转截止时点 2015年,每年资本开支约200亿,可能利好上游机顶盒设备供应商和网络改造设备供应商。

海君:研究人士普遍认为,内容提供商将成为其中最大的受益者,由于国内内容提供商中的上市公司屈指可数,因此,有可能出现资金集中追捧的现象。而内容提供商主要就是指目前的传统媒体,这将是未来传统电媒竞争中最大的优势。

无限前景 障碍重重

《新华商》:“三网融合”的目标能够如期实现吗?障碍主要有哪些?

阚凯力:三网融合解决的关键是排除一切干扰,实现业务双向进入。三网融合的概念本身就是错误的。首先,不存在三网,只有电信网和广电网这两个网。它们在技术上区别不大,只是所有者不同。而计算机网即互联网不是一个网,它是在电信网、广电网基础上来实现一个功能性的业务;其次,不存在电信网、广电网两网的融合问题,这本身是一个伪命题,只有电信、广电业务的双向进入,即电信网络可传送广播电视节目,广电网络可从事传统电信业务。

广电的定位何在?是社会公益性的事业,还是谋利性的企业?如果是公益性的职能,也就是政府的职能。但是,如果打着舆论管理的旗帜,从事盈利性的活动,相当于公安局变成盈利性的企业,岂不天下大乱?

多年来,中央对于广电有一个原则性的改革目标,就是“网台分离”,“网”就是传输,“台”就是内容。在内容上的舆论导向无可厚非,属于政府职能。但网络传输与舆论导向毫无关系,则应打破垄断、鼓励竞争。以舆论导向为借口,把政府职能延伸到网络上,就是出于部门利益典型的以权谋私。

业务双向进入的前提是网台分离。也只有在网台分离的条件下,才有可能打破地方广电部门的利益割据,实现广电网络全国性的整合。当前,广电网台分离的改革依然不到位,如果能很好地执行,那么广电、电信自然就能双向进入了。

我认为,由于涉及到具体部门利益,网台分离进展缓慢,归根结底,体制上的障碍造成广电、电信双向进入始终无法实现。对于这个问题我很悲观论调。显然,目前广电运营商可以进入电信领域,而电信运营商却无法从事广电业务,双向进入成为一大难题。

冯飞:我对三网融合的前景是一种相对乐观的态度。我乐观的主要理由是两点,一是此次政策明确整合环节基础建设一块儿,而是在业务范围这一部分;二是我更看重市场的力量。所以,只要国家下决心来解决一些问题,按照政策,业务上互相开放而不是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方面。业务开放,内容整合,要比基础设施开放更加有利。

但是,风险也是存在的,和做任何事情都一样。在三网融合过程中做一些信息内容服务方面的投资,我觉得和基础设施运营商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很重要,如果没有这样的前瞻和基础,内容服务是没法做的。

猜你喜欢
三网广电运营商
同心守“沪”上海广电人在战“疫”一线
成都市“三网融合”绿色交通体系研究
广电5G网络股权结构尘埃落定,“全国一网”整合在即
一张图看三运营商政企业务
微评
黑龙江2017年将全面进入“三网融合”时代
广电车盒子全国首发广电车联网项目同期启动
湖南将全面推广三网融合
三网融合不存技术难题,难在广电电信相互掣肘
运营商们的4G时代—急需向消费者证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