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针刺第二掌骨侧全息腰穴治疗急性腰扭伤52例疗效观察

2010-05-12 06:18乔玉成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0年1期
关键词:掌骨压痛全息

乔玉成

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急性腰扭伤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而穴位针刺是其最为简便易行的治疗手段。作者自2003年10月至2008年12月采用一次性针刺第二掌骨侧全息腰穴治疗急性腰扭伤5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依据

按《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1]拟定:(1)有损伤史;(2)腰部活动受限,活动时疼痛加剧;(3)局部肿胀或不明显;(4)有压痛点;(5)肌肉紧张或痉挛;(6)临床与X线片排除骨折或其他疾病。

1.2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年龄在18~70岁之间,性别不限;(3)接受本治疗方法前未采用其它方法治疗。

1.3 排除标准

根据病史、症状、临床体征,结合腰部正侧位X线片、CT等,对就诊者进行鉴别诊断。排除腰椎间盘滑脱、腰椎骨折、腰椎结核、腰椎增生、慢性腰肌劳损及其它疾病引起的腰痛。

1.4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创伤研究所,其中男性62例,女性36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52岁,平均 23(23±9.6)岁。病程最长 3天,最短 15分钟。按就诊次序随机分成两组(表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表1 针刺组与按摩组一般情况比较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组

2.1.1 取穴:第二掌骨侧全息腰穴[2,3]。患者半握拳,食指尖与拇指尖距离约3厘米,第二掌骨拇指侧与第一掌骨平行。医者用与患者相反的手的拇指尖在患者第二掌骨的长轴方向轻轻来回按压,可觉第二掌骨侧有一浅槽,第二掌骨全息腰穴即分布于槽中的第二掌骨远侧段3/4与近侧段1/4交界处。急性腰扭伤时,此处有明显的压痛,该压痛点即为第二掌骨侧全息腰穴。

2.1.2 方法:患者坐位或站立位,取双侧第二掌骨侧全息腰穴。找准穴位后,常规消毒,选用26号1.5寸毫针进针,针要沿着压痛点最敏感处的第二掌骨拇指侧边缘垂直剌入,深度约2.0cm,刺入后轻轻捻转,局部立即产生较强的胀、麻、酸、困感,并向腰部传导。同时嘱患者做腰部左右转体,前屈后伸及下蹲等动作,运动幅度由小到大,以患者无明显痛苦为宜。留针30~45min,中间行针3~5次。治疗结束后2小时观察分析疗效。

2.2 按摩组

患者俯卧于按摩床上,两臂自然下垂、放松。术者立于右侧,以双手掌根附着于腰骶关节两侧,自下而上进行推按治疗,约10min。待腰肌放松后,找准痛点进行点按1~2 min,再用掌根旋揉约5min。同时点按肾腧、环跳、委中、承山、阳陵泉等穴位。伴有腰椎小关节紊乱或错位的患者进行侧扳复位。治疗结束后2小时观察分析疗效。

2.3 疗效观察

(1)腰部疼痛:采用语言评价量表(VRS)进行评价[4]。无痛者记0分,轻微痛者记1分,中度痛者记2分,重度痛者记3分,极重度痛者记4分。治疗后相比治疗前降低3分及以上者为显效,降低1~2分者为有效,不降低或升高者为无效。

(2)肌肉紧张程度:以竖脊肌紧张度为代表,自拟评分标准。肌紧张程度无增加者记0分,轻微增加者记1分,明显增加者记2分,显著增加者记3分,肌肉僵硬者记4分。治疗后相比治疗前降低3分及以上者为显效,降低1~2分者为有效,不降低或升高者为无效。

(3)局部压痛:无压痛者记0分,轻度压痛者记1分,中度压痛者记2分,重度压痛者记3分。治疗后相比治疗前降低2分及以上者为显效,降低1分者为有效,不降低或升高者为无效。

(4)腰部活动度:在脊柱活动度简易评价标准[5]的基础上,自拟腰部活动程度评分标准:能自由弯腰手指触地或足背者记0分,能弯腰手摸到小腿中段者记1分,能弯腰手摸到膝者记2分,能勉强弯腰者记3分,不能弯腰或腰反而后伸者,或挺腹僵直不能动者记4分。治疗后相比治疗前降低3分及以上者为显效,降低1~2分者为有效,不降低或升高者为无效。

(5)临床综合疗效:根据患者腰部疼痛、肌肉紧张程度、局部压痛、腰部活动度四大临床表现在治疗后的总评分变化情况,自拟疗效标准:总评分降低≥5分者为显效,降低2~4分者为有效,降低≤1分者为无效。

2.3 统计学分析

组间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组间疗效等级比较采用Ridit法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水平为P<0.05,非常显著性水平为P<0.01。

3 结果(表 2)

在缓解腰部疼痛方面,针刺组有效率为98.07%,按摩组为93.48%,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疗效等级方面,针刺组和按摩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针刺组疗效优于按摩组。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我们发现,针刺第二掌骨侧全息腰穴治疗急性腰扭伤在镇痛方面常有立竿见影之效,有50%以上的患者进针后1~6min疼痛明显减轻,而按摩组有效者大多在按摩20min后疼痛才明显减轻。

表2 一次性针刺第二掌骨侧全息腰穴与腰部按摩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比较

在缓解腰部肌肉紧张方面,无论是有效率,还是疗效等级,针刺组和按摩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我们发现,针刺组在缓解肌紧张方面常常起效较快,大多数患者在进针10min内腰部肌肉明显松弛,而按摩组常在治疗20min后出现效果。

在缓解局部压痛方面,针刺组有效率与按摩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疗效等级方面,两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针刺组疗效优于按摩组。

在改善腰部活动度方面,针刺组有效率为100.00%,按摩组为91.30%,针刺组有效率显著高于按摩组(P<0.05);在疗效等级方面,两组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针刺组疗效优于按摩组。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我们也发现,针刺第二掌骨侧全息腰穴结合腰部运动,在疼痛显著减轻的同时,腰部肌肉痉挛也得到缓解,随之腰部活动度加大,而按摩组治疗后腰部活动度评分明显低于针刺组。

在临床综合疗效方面,针刺组在一次性针刺后,显效46例,占88.46%,有效6例,占11.54%,总有效率100.00%;按摩组在一次性按摩后,显效20例,占43.48%,有效 24例,占 52.17%,无效 2例,占 4.35%,总有效率95.65%。虽然两组之间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疗效等级方面两组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针刺组疗效优于按摩组。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大多数针刺组患者在进针2~6min后会感腰部发热微汗,疼痛减轻,有舒服的感觉,而按摩组则很少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出现此种效应。

4 讨论

急性腰扭伤俗称“闪腰”、“岔气”、“惊腰”等,多因劳动、运动时用力不当,姿势不良或动作不协调等造成腰部肌肉、筋膜、韧带不同程度的急性损伤及椎间小关节、腰骶或骶髂关节轻度错位所致。其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腰部剧烈疼痛、肌肉痉挛和活动受限,而局部疼痛是治疗腰扭伤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关于致痛原因,既可因损伤后局部组织出血、水肿,产生损伤性炎症反应,释放内源性化学炎性递质(如K+、组胺、5-羟色胺、激肽类、前列腺素等物质)刺激所致,也可由于组织错位、粘连使神经末梢受压引起[6]。疼痛不但可引起反射性的腰部肌肉痉挛,也可引起身体保护性反应,使腰部活动受限。同时,继发性肌肉痉挛又可加重疼痛,影响腰部活动,故三大症状可互为因果。临床上患者就诊的主要目的在于明确诊断后能迅速缓解症状,而针灸、按摩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本研究采用一次性针刺治疗急性腰部扭伤取得了较好疗效,与按摩组比较,虽在临床有效率上无显著性差异,但在疗效等级方面明显优于按摩组。分析原因,我们认为,选取第二掌骨侧全息腰穴针刺治疗腰部扭伤,可以充分发挥手部穴位神经末梢丰富,针感强烈及第二掌骨侧穴位与病变部位全息对应[2,3,7]的穴位优势,同时在针刺后疼痛缓解和肌肉痉挛解除的基础上主动活动腰部,可促使腰部的小关节微小移位、骨节错缝自行回复,使扭闪之筋膜回位。这种以针刺缓解疼痛和肌肉痉挛,在镇痛和肌肉松弛基础上主动活动腰部,以腰部活动促进小关节、筋膜自行复位,进而再减轻疼痛和反射性腰肌痉挛的良性循环治疗机制可能是本组病例获得较好疗效的关键。因此,我们认为,针刺第二掌骨侧全息腰穴在快速缓解疼痛和恢复功能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且取穴简单,操作方便,不受体位、场地条件限制,尤其在运动现场,可作为治疗急性腰扭伤的首选。与针刺治疗相比,按摩治疗具有痛苦小,患者乐于接受的特点,对于惧针者来说,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1]陈贵延,薛赛琴.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1.743-744.

[2]乔玉成.第二掌骨侧全息新穴100例临床应用体会.山西中医,1989,5(1):35-36.

[3]王艳敏.第二掌骨侧生物全息疗法治痛630例.中国民间疗法,2007,15(10):23-24.

[4]赵英.疼痛的测量和评估方法.中国临床康复,2002,6(16):2347-2349.

[5]周士枋,范振华.实用康复医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141.

[6]周金福.腰扭伤的疼痛机制.中国临床康复,2004,8(14):2732-2733

[7]徐珊宁,施静思.全息针刺治疗急性腰扭伤99例.福建中医药,2002,33(5):46.

猜你喜欢
掌骨压痛全息
第1掌骨桡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
微创克氏针经皮固定治疗第5掌骨骨折
全息? 全息投影? 傻傻分不清楚
"全息投影"
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的疗效
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探究
全息欣赏:小学美术“欣赏·评述”学习新样态
内热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观察
压痛点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5例疗效观察
微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多发掌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