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激励行为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2010-05-18 04:42黄宦霖
广西教育·C版 2010年4期
关键词:榜样积极性管理者

黄宦霖

【摘要】当前,学生管理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缺陷的中职学生群体管理更难,作为班级管理者应充分运用激励理论,通过多种有效的激励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中职班级管理运用激励行为

近年来,在国家的职教攻坚战略指导下,中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中职学校生源素质良莠不齐,以致有些人将15-20岁年龄段的学生划分成三个等级“一流学生去重点高中,二流学生去普通高中,三流学生读中职”。中职学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生理上处于发展和趋于成熟阶段,心理上则处于成长和逐渐成型时期。与普通高中比,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专业知识的底子薄,自我约束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差,逆反心理严重。这样势必给我们的班级管理、学生管理带来难度。与此同时,也决定了这一阶段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影响以及自身认知对中职生心理成长的重要性。激励是现代管理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职能。在新形势下班级管理者对中职学生的管理除了运用行政手段外,如何与时俱进地去积极探索适应当前情况的激励机制,并能使其充分发挥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对于调动学生潜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实现个人的目标,从而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激励行为在中职班级管理工作中的意义

激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是一种精神力量或状态,对指导和引导个体动机指向目标起加强、激发和推动作用,是强化个体需要动机的手段,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心理过程。管理者通过激励手段,使被激励对象受到刺激,并维持在兴奋的积极状态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被激励者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其才能的最大效能,从而更快地实现管理目标。激励是现代管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问题。现代管理心理学家认为:所有的人的行为,都是受到激励而产生的,并有其一定的目的和目标。激励理论划分为三大类型: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行为改造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的因素”。主要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激励是怎样产生的”。主要有: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行为改造理论着重研究“通过强化刺激来对人们的行为进行改造和修正”。主要有: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行为改变理论”。各种激励理论内容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就激励的原理和过程而言大体是一致的。

学生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班级管理者承担着帮助学生树立实现个人价值与实现社会价值有效统一的思想,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行为方式的重任。要完成这一任务,单一的、传统的教育和管理方法已有些力不从心,需要在学生管理的日常工作中,运用大量的激励方法和手段,充分地激发个体的潜能,引导、鼓励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有效地运用激励理论管理中职学生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有效的激励可以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在《行为管理学》一书中阐述在对职工的激励研究中发现,未受到激励按时计酬的职工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如果受到充分激励后的职工其能力可发挥至80%~90%。这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倍至4倍。在班级管理中,通过激励手段,能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获得外部正向的推动力,在学习与生活中始终保持高昂的热情和士气。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的内在潜力,从而保持和提升他们在学习、工作中的有效性和高效率。取得优异的成绩。

(二)有效的激励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与全面提高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表现有好、中、差之分,通过运用各种有效的激励手段,在班级中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型、发展型竞争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学习态度,把个人的需求和目标统一到学习上来,使好学生继续保持积极的表现,表现一般和差的学生逐步积极转变为追求上进。在学生中形成争优向上,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水平的氛围。

二、激励行为在中职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在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旧的管理体系已无法有效地影响深受思想冲击的中职学生的行为,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班级管理者应当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创造性与积极性。激励理论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目标激励方式目标是激发人的动机和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诱因,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的。目标激励,也即行为导向激励,就是利用一定目标对动机的刺激作用,去激励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方法。目标激励的过程就是行动者建立目标体系和追求目标实现的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合理、正确、具体的且标方向是激发人们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行为学家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其中激励力量指动机的强度,具体是指人的积极性大小;效价即目标的价值,是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期望值是指一个人对自己通过努力达到某一种结果的可能性大小的估计。激励因素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效价与期望值。因此我们在设置目标激励时。必须考虑目标对被激励者的有用性。一个人如果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就能产生持续时间较长的前进动力。

目前,中职学生由于应试教育和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进入中职学校这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很容易松懈下来.有的抱着“分不在高,及格就行”的消极思想,有的甚至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沉溺于逛大街、进网吧、串老乡、谈恋爱之中.很多人都会陷入迷惘。个别人还会因此而失去方向,陷入苦恼或得过且过。这就要求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准确分析自身条件,并根据自己的心智水平、家庭状况、兴趣愿望等。综合考虑后尽快确定一个较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目标体系。心理学实验表明,目的性行为的效率明显高于非目的性行为,当人们有了明确的目标时,就会为达到目标而努力。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善于帮助学生科学地将个人目标、班级目标、学校目标紧密融合起来,从而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来指导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行动。要搞好学生管理,班主任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树立目标。要注意目标最好是班主任与学生共同制定的,必须具有明确

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还要具有适当的难度和挑战性,目标定得太低,不能调动学生的上进心,目标定得过高,会使学生望而却步。学生的目标要包括远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确立恰如其分的奋斗目标可以使学生在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经常处于积极的状态并逐渐接近总目标,从而更好地发挥了目标激励的作用。

(二)奖惩激励方式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激励强化理论。可以把激励行为分为正激励与负激励,也就是奖惩激励。正激励是指对个体符合组织目标的期望行为进行肯定和奖励,以使这种行为更多地出现,提高个体的积极性。正激励能够有效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其潜能;能够满足人们的不同层次需要,培养人们的积极情感,促使形成良好道德品质。负激励是指对个体违背组织目标的非期望行为进行否定或惩罚,制止这种行为的重复发生。使个体积极性朝正确的目标方向转移。负激励会给人们“不要这样”的信息反馈,促使人们改弦易辙。奖惩是强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作为一种外部刺激可以极大地影响个体的行为,同时能影响周围群体的行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奖惩激励是做好学生管理的制度保证。正激励与负激励都是必要而有效的,因为这两种方式的激励效果不仅会直接作用于个人,而且会间接地影响周围的同学和学生群体。通过树立正面的榜样和反面的典型,能有效地规范学生的行为。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要坚持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以正激励为主的原则。正激励是学生管理中运用最广泛、最直接的方法。青年学生有强烈的模仿心理,通过表扬、奖励等方法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做出充分肯定的评价,树立正面的榜样典型,形成一种良好的学风、班风,就会产生无形的正面行为规范,使整个学生群体的行为导向更积极,更富有生机。正激励固然重要。以批评、惩罚为手段的负激励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负激励能抑制人的不良行为,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发现学生犯了错误或未达到预期目标,就必须指正,必要时加以批评,适当的批评是必要的,同样也可以起到激励作用。但是,负激励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在思想教育不够充分的情况下会损伤个别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挫折感,因而要慎用。

(三)榜样激励方式

榜样激励是通过树立正面典型,利用先进人物和典型事件中出现的优秀品德和模范行为来教育、感染和影响受教育者,刺激激励对象产生模仿、学习、超越榜样的行为动力,使之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方法。

榜样是一面具体、鲜明、生动的旗帜,他们的感人事迹具有生动性和鲜明性,容易引起个体感情上的共鸣。产生鼓舞、教育、鞭策作用,激发起人们模仿和追求榜样的愿望,使外在的榜样转化为催人上进的内动力。青少年正处于一个对未来充满理想、充满憧憬、积极上进的时期。榜样对青少年学生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现在的学生极具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及竞争意识,给他们一个榜样,熏陶他们的情感,使得学有方向,超有目标。班级管理者可以适时地通过榜样的模范作用激起学生在感情上的共鸣,激励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一些人为“拔高”的或“高、大、全”的榜样人物对当代学生所起的激励作用已不足以满足学生管理的需要,反而可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榜样不够真实、远离生活,而且差距太大无从学起。事实上,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培养、树立学生中的各种先进典型,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为学生设立接近学生实际的榜样,尤其是那些真正生活在学生身边的、活生生的优秀同学,更容易激发学生努力成才的决心和信心,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另一方面,班级管理者更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学生对老师的言谈举止非常关注,总是不自觉地模仿老师的言行。因此,班级管理者一定要注意自身一言一行,通过在学生面前展现自己的优秀品德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事实上这比讲大道理更为直接和有效。

(四)情感激励方式

感情是沟通人們心灵的桥梁,情感激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以感情为手段的激励模式,管理者从被激励者的内心情感出发,不断满足被激励者的情感需求。其目的在予激发人的潜能,鼓励人们积极进步。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情感不只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种态度体验,而且对人类行为动力施以直接影响。

中职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的逐渐成熟时期,他们期待独立,渴求平等,这种心理倾向从他们的相互交往或与教师的交谈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说明。当前,在中职学校的学生管理活动中,大多是重规章制度建设,轻情感激励。这种以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死板管理的方法很难取得高效率,甚至容易引起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抵制情绪。

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好坏对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每个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习惯和行为模式,班级内能否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班级管理过程不仅是共同参与的管理活动,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无论是班主任还是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个体。尤其是师生之情,在对学生的引导过程中班主任对学生的情感激励行为起着特殊的作用。作为班级管理者,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彼此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要运用好情感激励的方法,用精神力量去调动人的积极性,使其“亲其师、信其道”,较好地接受老师的意见。一是要了解和理解学生。班主任要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清楚地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想,随时把握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这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激励作用,增强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影响力。二是尊重和信任学生。班主任要始终对学生充满期望,要尊重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思想、争论辩护的权利,与学生之间建立真挚、亲密的感情关系,师生之间架起一座理解沟通的桥梁。同时,现在的学生希望独立和寻求自我价值的倾向使他们总是对来自别人的信任非常重视,特别是那些犯过错误的学生。教师信任的目光、体贴的话语会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激发学生对学习、生活的积极性是教育的重要目标,班级管理者在通过各种规章制度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必须结合个体需要,将激励有效地应用到管理工作中,使学生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在学习、生活中得到充分发挥。使他们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猜你喜欢
榜样积极性管理者
三方共进,激发干部积极性更上一层楼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给中青年管理者一片天地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技校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索研究
人的积极性与扩大内需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