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2010-05-18 04:42
广西教育·C版 2010年4期
关键词:口头表达能力中职

韦 芳

【摘要】从中职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欠缺及其原因、中职学校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必要性、加强中职学校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途径与方式等方面对中职语文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是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学校。时代对于人才素质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中职学校是培育职业人才的摇篮,因而中职语文教学理应加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本文试从中职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欠缺及其原因、中职学校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必要性、加强中职学校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途径与方式等方面对中职语文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进行探讨。

一、中职学校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欠缺及原因分析

目前.许多中职学校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上存在欠缺,例如,在主题班会上,主持人离不开主持稿,大部分学生不敢发言。即使有学生发言,也常常是空洞无物,只有几句口号式的主题词。大多数中职生的班际交往、社会交际能力不强,遇事、会客心中有话表达不清,存在说话无中心、词不达意、层次不清、表意不明、逻辑思维混乱等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首先,义务教育过于追求升学率导致中职生口头表达基础比较薄弱。从义务教学开始,一些学校和家庭为了升学率.忽略了与升学考试无关的知识技能教学内容,如口头表达能力等。虽然小学初中都有《听说教材》,但升学考试并不考这方面的内容,因而从教师到学生大都并不重视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其次,陈旧的教学方式极易造成“哑巴汉语”的现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确定,一些语文教师的教学仍陷在填鸭式、满堂灌、形式主义中,这就使学生发言的机会并不多。最后,中职学校课程设置重专业课、轻文化课,导致教师往往忽略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建议将语文学科分解为阅读欣赏、应用文写作、口语训练等课程。为了使口头表达训练课不被挤掉,分解后的课程考核应当单独进行,并纳入学生必修课成绩档案,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相应的能力。

二、中职学校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必要性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指引下,职业知识素质和职业技术能力教育成为职业教育的两大目标。因此,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用口才技能。

(一)善于用母语口头交流是不可缺少的技能

如果不注重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开发,就会导致职业教育的残缺。这样的职校毕业生是难以胜任接待、服务、贸易等工作的。

(二)口头表达能力是求职面试时的一种重要能力

当前,许多用人单位非常重视职工的口头表达能力,即使对实习生也先要面试,口头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极易遭到淘汰,需要返校补课。一些在校守纪、成绩较好但缺乏口语交际能力的“乖乖囡”反而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而一些成绩并不出众但口语交际能力较强的学生,往往较容易通过面试。这一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事实上,中职学校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以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与目标要求培养学生,因此缺少“个性化”,丧失了职校生的特点和优势。

实际上,目前许多用人单位和部门,如商场、宾馆饭店、公司等不仅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职业知识技能的人才,更欢迎善于同顾客、员工交流沟通的实习生和工作人员。

(三)中职学校学生有加强口头表达训练的要求

中职学校学生越来越意识到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一些在校曾经参加过文学社团朗诵演讲活动的毕业生纷纷感受到:社团的演讲、朗诵活动训练了他们的交际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实习生们也深深体会到:在工作中凡是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容易博得主管的赞赏,这样的实习生、求职试工者留用机率相对更高。

由此可见,中职学校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强化母语的口头表达技能的训练,培养既有职业知识素养,又有较强口头表达能力的人才。这不仅是职业教育的需要,也是用人单位的需要。

三、加强中职学校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途径与方式

加强说话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学把说话训练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将“说”融入课堂,把语言表达看成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应依据教材,传授系统的语言知识,打好说话能力的基础;依据学生特点,加强心理素质训练,提高学生在说话过程中的适应能力。在训练方式上,应着重抓好朗读、答问、叙述等环节。

(一)当众说话、表情朗读

当众说话、表情朗读是说话训练最好的形式之一,可以培养学生在公众场合中从容讲话、善于表达的能力。新生入学时.大部分学生站起来讲话时都有怯场现象,教师首先应从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着手。例如,可利用课前5分钟,要求几个学生上讲台口头说话,刚开始时可以先背诵诗歌,体验正式场合说话的感觉。全班同学轮完一遍后接着让他们练习讲小故事、小笑话。学生刚开始说的时候,因为紧张表达不好,教师也应鼓励他们。经过一段时期的练习,学生说话的胆量就会大为增强。尤其在学习诗歌、散文,小说等课文时,应注意培养学生表情朗读。方式有:听录音朗读,个人朗读,分角色朗读,诗歌、精彩句段的朗诵等。要求为:读音吐字要准确;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注意节奏、语言的舒缓或紧张;随着情节发展和展示人物心理状态而有适当的变化。组织学生诵读前.教师应作必要的示范。

(二)口头答问、口头叙述

口头答问、口头叙述是培养说话能力的基本方法。在课堂上应把这两项语言活动当做一个专门的训练项目。口头答问时,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应指导学生答问前首先要弄清“问了”什么,然后再答,尽量做到“答如所问”。口头质疑前,学生应把问的问题考虑清楚,在哪一点上有疑问,应尽量说准确。对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应注意利用课堂提问向他们发起进攻,不断地让他们试着在众目睽睽之下畅所欲言。采用口头答问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师不仅应对答问的内容给予全面评价,而且应对语言表达方式加以指导,使其表达得正确得体。而口头叙述时,应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形式,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可以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创造性复述,促使学生把别人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还可以结合作文的训练,将“口头”与作文分步进行。作文课上,可让学生在动笔之前,对审题、立意、选材等进行讨论,既打开思路,又训练说话。但这种训练内容较复杂,具有较大的创造性.教师在指导时,应选好题目,有时要观察实物和阅读资

料,应给学生短时间的准备,最后提出作文的基本要求。

(三)把说话训练引申到课外活动中

说话训练首先应立足于课堂教学,但课堂毕竟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此,可将之引申到课外活动中。由于中职学校和各个专业学习的需要,课外活动语文占据的时间较少,教师可以利用语文的工具性这一特点,注意与学校班级活动相配合,与有关的专业教学相配合,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开辟“说”的阵地。

1讨论、辩论。讨论和辩论是要求较高的训练,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素养。讨论可分课内讨论和课外讨论,课内由教师掌握,课外则可由学生主持;课内的课题是狭窄的,课外讨论的课题则是宽广的;课内发言人数有限,课外则可以人人发言。

教师指导的第一步是讨论题,应配合听说训练教材,并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学生的生活体验。例如,“怎样开展好课外活动?”“方言和普通话之之间存在什么问题?”“我心目中的中专生形象?”“对人才市场怎样看待?”“我们能交异性朋友吗?”等等。第二步是推举一个主持人,必要时指出讨论的线索。第三步是学会运用各种表达方法,把自己的见闻和想法说出来。辩论在大学校园正风行一时,中专教师不妨也组织开展。正反两方的学生就同一问题,如就“一专与多能”、“中专生与服饰”、“对金钱、友情、通俗歌曲的看法”等话题展开辩论。要求说话者现想现说、边说边听、思维敏捷、注意力高度集中。双方站在对立的立场上,有理有据地与人争辩。组织辩论比组织讨论要复杂,事先应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准备,指导学生翻阅资料,论辩的内容、焦点、人数、规则都应明确宣布;教师和同学应做评判员。

2演讲、演示。演讲、演示是最精彩、最口语化的语言训练,也是培养“能说会道”人才的途径之一。演讲作为一种艺术,过去总落在为数不多的佼佼者头上。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有说话的机会,可以班级为单位,或在学习小组中进行。首先,应紧扣课文,教完一个单元就进行一次演讲,内容在本单元课文中自选。其次,应加强结合,配合团委活动、专业实践、周末班会,拟定演讲题目。训练步骤是开始照着文稿讲,当每个学生都有了演讲的体验后,要求他们根据对象、场合决定内容和表达方法,抒发真情实感,还应注意表情、姿态、手势等的配合。演示对于中职学生而言是新颖、适宜的,目的在于磨炼学生的语调、动作和手势。许多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如《变色龙》、《药》等,而有些课文本身就是戏剧选场,如《雷雨》、《茶馆》、《雷电颂》等,这一类课文可组织学生演示,要求扮演的学生把人物的语气、神态、性格演示出来。为了培养口语运用的实际能力,还可创设一些交际的情景,如“法律咨询”、“久别重逢”、“登门自荐”、“采访名人”,所讲内容可以自编。要求学生模拟出通俗生動的语言、动作、神情。为了直接得到口语运用的实践,还可组织学生深入工矿、企业进行专题宣传、即席采访、“热点”漫议。这些立体的、生活的情景,开放的、社会化的活动,可诱发学生参与的欲望,从而受到他们的欢迎。

当前,中职学校教师应把“说”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予以重视,不断探索,勇于实践,使说话训练具有科学性、适应性、实用性,以切实提高中职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猜你喜欢
口头表达能力中职
创新写作教学,培养表达能力
口头传统所叙述的土尔扈特迁徙史
口头传统新传承人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
——新一代江格尔奇为例
加强联想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口头表达一点通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