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栓前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31例预后分析

2010-05-23 03:15
山东医药 2010年13期
关键词:氟伐他汀心脑血管类药物

(徐州矿务集团第一医院,江苏徐州 221131)

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不仅可以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还可降低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2007年 5月 ~2009年 5月,我们对氟伐他汀早期强化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进行了观察。

临床资料:同期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 65例,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并排除入院前服用他汀类药物、肝肾功能异常、肌炎或进展期肌病等患者。65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剂量组 34例,男 20例、女 14例,年龄 42~75(60.3±13.1)岁;大剂量组 31例,男 18例、女 13例,年龄 43~74(59.1±10.3)岁。两组间年龄、性别、吸烟情况、高血压、糖尿病、左室射血分数、血脂均无统计学差异。

方法:所有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包括硝酸酯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于尿激酶溶栓前给予他汀类药物。常规剂量组:氟伐他汀 40mg,每晚 1次;大剂量组:氟伐他汀 80mg,每晚 1次,1周后改为 40mg,每晚 1次。心肌梗死治疗 30 d统计患者心脑血管终点事件(即所有原因死亡、心肌再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卒中)发生例数及不良反应发生例数。运用SPSS1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治疗 30 d,常规组出现心源性死亡 5例,心肌再梗死 2例,心力衰竭 3例,卒中 2例,心脑血管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为 35.3%;大剂量组出现心源性死亡 1例,心力衰竭 2例,卒中 1例,心脑血管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为 12.9%。大剂量组心脑血管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血脂及转氨酶治疗前后比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见表 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ALT浓度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ALT浓度比较(±s)

组别 n TC(mmol/L) TG(mmol/L) HDL-C(mmol/L) LDL-C(mmol/L) ALT(U/L)常规组 34治疗前 1.62±0.39 1.30±0.31 0.49±0.19 0.53±0.29 50±12治疗后 1.50±0.30 1.27±0.21 0.49±0.13 0.52±0.21 46±9大剂量组 31治疗前 1.50±0.29 1.30±0.29 0.48±0.16 0.44±0.12 49±12治疗后 1.44±0.33 1.24±0.32 0.40±0.14 0.43±0.14 52±8

讨论:近年来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除有良好的调脂效应外,还可明显减少冠心病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本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可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要终点发生率明显下降,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这与国内的报道一致。他汀类药物降脂的多向性效应包括:①改善内皮舒张功能,这可能与他汀类药物诱导内皮细胞合成一氧化氮有关;②通过减少斑块中的脂质成分和炎症细胞,起到稳定斑块作用;③减少血栓形成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处的炎症反应。在急性心肌梗死事件中,心肌细胞死亡形式包括死亡和凋亡;心肌细胞凋亡不仅致心肌梗死急性期心肌细胞大量丢失加剧心功能恶化,而且与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心功能衰竭发生有密切关系。有研究报道,小剂量他汀类药物对心肌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早期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对心肌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并能有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在溶栓前短期内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应用,可早期干预心肌细胞凋亡,使心肌梗死后心源性死亡、心肌再梗死、心力衰竭、卒中等心脑血管联合终点事件明显下降。有调查显示国内医师应用他汀类药物剂量偏小,究其原因多为担心大剂量他汀类药物会产生不良反应。在本研究中无一例患者出现肌炎,ALT升高的发生率与 ACC/AHA/NHLBI的报告资料相近。总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 24h内开始应用大剂量氟伐他汀较小剂量能更有效的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耐受性。

猜你喜欢
氟伐他汀心脑血管类药物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心脑血管篇
冬季谨防心脑血管疾病侵袭
氟伐他汀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注意五大误区
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与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
丹红注射液联合氟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121例临床观察
依折麦布联合氟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的降脂效果分析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
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