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教学现状研究

2010-06-09 09:41徐越
新课程研究·作文教学 2010年2期

徐越

【摘 要】高中写作教学的重要性不待言说,但是与写作教学的重要性不协调的却是写作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具体体现在:写作教学中存在着写作教学重要性与写作教学资源的严重缺乏之间的矛盾,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相脱节的矛盾。这些矛盾直接表现为教材编排无序、教师教学无序、学生写作无序。作文教学无序性得不到解决,将会降低教师教的意识和追求,也会影响学生参与写作活动的热情,使写作教学得不到良性发展。

【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 无序性 有序性

一、调查问卷概述

笔者于2008年9月在徐州市第三中学高一年级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90份,收回有效问卷755份),调查结果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出本校作文教学的实际情况。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1.阅读情况。

(1)每天课外平均阅读时间达到半小时的仅有20%。

(2)阅读内容为时尚消遣类的达到33.8%,其次是时事新闻类占21.7%,位于第三和第四位的是学习辅导类和校园青春类,而名家名篇则位列最后仅占10.9%。

(3)写作读书笔记的情况中不写和被动写作的高达62.2%。

2.写作情况。

(1)教师要求写和考试要考这两项占全部写作动机的67.6%,工作生活需要和记录生活表达情感需要两项占27%,完全出于对语言表达热爱的全年级仅5人。

(2)作文过程中立意方面有困难的高达94.6%,其中自认为立意平庸的占78.4%,其余则为立意不准。

(3)写作材料方面存在材料匮乏的占48.7%,材料庸俗的占45.9%。

(4)写作结构方面硬套的占64%,无结构概念的占8.2%。

(5)语言方面无话可说的占10.8%,而言之无味的则占78.4%。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从问卷情况可见,学生的作文心态不容乐观。教师作文教学也存在严重问题,当然也不能忽视外部原因。

1.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不喜欢被强迫写自己不感兴趣或根本没有思考过的话题,而感兴趣的话题又不能很好地写到作文中来,不是缺少机会,而是学生的能力仍非常欠缺。原因有二:第一,不会思考。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也仅停留在感兴趣层面,因为缺少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并没有进行更深层的思考。面对作文话题,不能形成清晰的认识,也就不能联想到自己的真实生活。第二,不会表达。纵然是自己喜欢的故事、熟悉的活动,许多孩子花费很多笔墨也很难把主要内容描述清楚,更奢谈准确生动地刻画自己的内心感受。深层原因应该是学生们对日常生活缺乏敏锐的观察和自觉的反思,从而导致作文思维能力的缺失。而“作文思维能力是可以通过有序性训练得以提高的”。[1] 不会表达的原因是缺少构思和描述的能力。一篇文章要有感染力,除了要有鲜明的主题,还要有合理的结构、生动逼真的描述,而这些在行文之前就应该在大脑里形成,这就是写作的前期思维活动。这种写作的前期思维过程,通过作文教学的有序性训练即可实现。

2.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长期以来,因为环境和个人的能力、素养等因素,对于写作训练的有序性原则,对于写作的本质规律等深层次问题,教师们普遍缺少关注,对于常规的教学方法也缺少反思意识,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作文批改上,因而对学生的作文写作缺少系统的引导,尤其是写作的前期指导不够,不能给学生明确的训练目标,也不能给学生有效的写作指导,对作文的评价过于笼统,缺少准确的描述,所以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自己的作文“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怎样才好”、“怎样能好”。

3.外部原因首当其冲的即是高考。自2004年自主命题以来,江苏的语文教学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大张旗鼓地倡导素质教育几乎一步跨入了口头上实施素质教育行动上却悄悄转向应试教育阶段;由过去的偏重语文的工具性一下子过渡到了偏重语文的人文性。这种变化,导致中学校园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庸俗的语文教育价值观——语文教育为考试服务,作文教学自然也应该为考试服务。“新课标精神”照耀下的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对“人文性”的过度渲染,以及独立命题对高中生提出的偏高要求,对学生作文的积极性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同时,不得不承认,得到媒体大肆渲染的高考满分作文对中学生产生了不良的示范作用。综观几年来的高考满分作文,从《赤兔之死》开始,多借古人说事,看似“思接千载”,实则“华而不实”,但却能以玄想空谈、华丽绮靡取胜,导致学生争相效尤。计算机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使学生获得了“拷贝”的可能性,写作似乎变成了一件“容易”的事情。新课标倡导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被很多教师歪曲理解,导致中学语文课堂忽视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的语言积累和生活积淀本来就十分贫乏,加之,虚拟空间的的引导(网络游戏等),使学生逐渐失去了生活观察、哲理思辨的兴趣,在写作中出现大量的错别字、生造词、病句现象就顺理成章了。

综上所述,当前高中生的作文情况令人堪忧。笔者分析这主要源于高中写作教学中的两大矛盾。

一是写作教学的重要性与写作教学资源的严重匮乏之间的矛盾。如果我们承认写作教学具有独立的地位,不仅需要训练目标、标准、程序、内容,那么,更需要组织架构这些训练内容的教材。可是长期以来,教育主管部门并没有提供给中学写作教学训练的完整教材,也没有制定相关的训练步骤。尤其是从小学到中学,写作训练没有形成前后连贯的有机序列,从课程要求来看,二者联系不大,也缺少必要的知识上的循序渐进和科学训练的逻辑延续。

二是写作理论与写作实践的矛盾。与教学资源严重匮乏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写作研究理论的极大丰富。尤其是来自专家的理论研究既严谨又丰富。孙绍振先生认为:自80年代以来,中国写作学的各类教材纷纷出版,估计已达数百种,可能是人文科学教材中教材数量最多的了。孙先生所说的“教材”应该指的是专业文学创作的教材。站在专家的角度,孙先生认为这些“教材”理论水平较低,而站在中学语文教师的角度来看,这些理论已相当专深,教学中丝毫派不上用场。所以直到现在,专家的作文教学理论和中学的作文教学实践仍旧各行其是,做理论研究的缺少检验理论的实践,从事教学实践的又缺少扎实有效的理论指导。

这两大矛盾直接导致了下列后果。

1.教材编排无序。虽然不同的高中语文教材都设计了不同的写作序列。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语文教科书写作部分的编写一般是以文体为序,或者以写作能力点为序构建写作教学的编写体系。又如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本)中写作教学的编写体系依托专题,构建以人文精神为序的“写作实践板块。但是,写作教学的各种序列自说自话的同时,均存在不同的弊端,如写作教学部分在教材中的位置不是依托于前面的“阅读部分”就是编排在教科书最后和“口语交际”“共享”一块狭小的空间,写作教学的重要性和有序性都无从体现。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写作教学的特点是有关的,写作是个性化最强的一项学习活动,也是创造性最强的一项学习活动,它最能体现学校教学组织智慧、教师教学水平能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因此,任何一部教材的编订都给学校、教师、学生留出了个性化发展的空间,但是这个空间如果没有足够的教学智慧填补的话就会演变成教材本身的缺憾。

2.教师教学无序。每位教师都知道作文教学的重要性,都能看到高考中作文分值比重逐步加大的趋势。但是在教学内容一定、教学课时相对较少,特别是在江苏省徐州市“十条禁令”颁布后,高中语文的指导课时变为每周四节,许多老师明显感觉课时不够用,这就需要在不同教学的内容上挤时间,而无论是按照课本编排顺序,还是教师的教学习惯,都会从“阅读鉴赏”板块讲起,或者把时间挤给“阅读鉴赏”板块用,留给“表达与交流”、“写作”板块的时间就相对少了。

造成作文教学无序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由于作文训练体系庞杂,知识点纵横交错。如各种表达方法的训练——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各类文章体裁的训练——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各个作文环节的训练——审题立意、构思成文、修改;各种作文形式的训练——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等等,面对如此复杂的教学情况,如果老师本身就缺乏相关的能力素养,那作文教学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3.学生写作无序。由于教材的无序和教师教学的无序,对处在写作主体位置的学生来说,写作活动成了一项苦不堪言的负担。这也是为什么调查对象中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学生真正热爱写作,其他学生都处于被动写作和功利性写作状态了。另外,由于写作行为本身涉及的问题很复杂,有写作动机问题,也有写作评价问题;有写作技巧问题,也有生活阅历问题;有语文水平问题,更有思想素养问题;有语文教学本身的问题,还有相关学科知识迁移渗透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学生既要学习书本,还要学习社会;既要学好语文,还要学好政治历史等相关学科,这些困难对于高中生来说都是很难在短时间内逾越的。

三、建立有序的作文教学

由此,抛开个人因素和外部环境不谈,笔者认为造成作文教学现状不尽如人意的最终原因可以归结为作文教学的无序性,解决这一教学困境的突破口应该是建立有序的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实现有序性是“新大纲”和“新课标”提出的基本原则。翻开“新大纲”和“新课标”,不难发现,无论是前者的“写作部分”还是后者的“表达与交流”部分,都明确地指出,“写作(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2] 既然把写作(作文)教学定位为一个“过程”,那么作文教学必然遵从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即按照科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系统周密的思维能力。早在我国的典籍《礼记·学记》中就有“学不躐等”和“不陵节而施”的说法,意思是教学要按教材的逻辑系统进行,不能越级而进。按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知识——结构论”和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提出的教学与发展相互作用的理论,都是强调学生要掌握特定的知识体系。换言之,作文教学也就是在各个学段完成各自教学目标、逐步整合学生作文能力的基础上从而形成作文素质的过程,它应该充分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但是,由于课程改革最初阶段将注意力放在目标的确定和理念的提倡上,与实现课程目标密切相关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跟不上,出现了理念只停留在提法上却不能在教学实践中落实的问题。

中国古代圣贤赋予“文章”以个体生命的存在功能,认为书面语言文字不仅具有历史记载的功能,更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感染力,还具有实现生命永恒理想的价值。现代社会写作能力不仅是一个人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一个人良好素质的外在表征。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承载着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综合运用能力、思维创造能力的任务。“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也可以表述为写作本位”。[3] 这一语文教学思想再次提醒我们实现作文教学的有序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关键。所以对学生进行有系统的作文训练,是教学现实对教育者提出的教学实践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将“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即“写作过程”的写作能力培养作为课程标准。把一般的写作过程能力和文体写作教学能力进行了整合,要求写作教学培养学生既注重写作素养、又具有文体写作能力,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实现写作教学的有序性。进行有序性作文教学,必须正确处理语文教材中对写作的要求和教师个人对写作教学安排的关系。语文教师要对高中每个阶段的作文教学进行创造性的设计,这是分阶段实现作文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为此,高中作文分阶段有序教学宜从以下方面入手。思路是:高中作文教学要以作文文体和写作过程的教学和训练为中心,以学生课外练笔为重要补充,以“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等作文命题形式的作文能力与素质融会整合为手段,构建高中作文教学“立体”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高中作文教学分段实现目标的战略。

参考文献:

[1]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潘新和.语文教师专业化的聚焦点[J].新作文(高中版),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