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作亦精彩

2010-06-09 09:41赵清林
新课程研究·作文教学 2010年2期
关键词:套作李煜作文

赵清林

“除诗歌外,体裁不限”,“不得套作”,是多年来高考作文中常设的禁止性规定。在广大语文教师及文学工作者的一再挞伐之下,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部分逐渐剔除了对体裁的限制,但“不得套作”这个要求却在材料作文中得到了加强,如2009年全国高考的19套试卷中,有全国I、全国Ⅱ、海南宁夏、安徽、江西、辽宁、陕西、天津等八套试卷不约而同地要求考生在作文时“不得套作”。

“不得套作”,其实,也就是要求学生不得以材料为主要内容进行摹写、改编、扩充。命题者提出这样的要求,可能是担心学生在进行摹写、改编、扩充时会出现作文格式或主要内容的雷同现象。但笔者认为,作文中要求学生“不得套作”实在是没有必要,因为,套作同样能写出精彩的作品。

先看李煜《虞美人》中的一句诗: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之前写愁的诗歌很多,如李白、杜甫等,但李后主却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作了形象化的表现:愁如春水,澎湃汹涌,绵长无尽,不可遏止。

李煜之后,众多的作家纷纷以此作为摹写“愁思”的榜样进行套作。“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里套用了李煜的设问格式,而其用博喻手法写景抒情则超越了李煜:“烟草”连天,表示“闲愁”辽漠无边;“风絮”满城飞舞,表示“闲愁”纷烦杂乱;“梅雨”连绵,表示愁之长,永无尽期。在如此辽阔的空间,如此长远的时间,贺梅子把本不可捉摸的东西,写得形象、真切、丰实而不觉其抽象,可谓高手。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是秦观《江城子》中的句子,这里他巧妙地将愁物质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流淌的东西,套用李煜诗句不着痕迹。

南宋词人李清照为表达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又进一步把愁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而且可以用船来载:“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易安居士之《武陵春》从意境到艺术手法,与词宗李煜《虞美人》都极为相似。

随后,董解元在《西厢记诸宫调》之《仙吕·点绛唇缠令·尾》中把愁从船上卸下,驮在马背上:“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

王实甫《西厢记》之《正宫·端正好·收尾》则又把愁从马背上卸下,装在车子上:“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从李煜起,贺铸、秦观、李清照、董解元、王实甫等在不断地套作、继承中形成了写愁的独特思路和一脉相承的意蕴,而且他们的作品都堪称文学史上的杰作。其实,我们在阅读古代诗歌时所领略到的“大漠孤烟”“小桥流水”“柳溪晚钓”“枯树归鸦”“夜半悬月”等各种优美的意境,哪个不是作家们在不断的套作之后形成的文化积淀呢。

以上谈到的是古代作家在创作中局部套作的问题。还有一种套作几乎是全文摹写,但却并不影响作家作品流传后世。宋代文学家王安石(1021-1086)有诗《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而稍在其后的诗人方惟深(1040-1122)写有《舟下建溪》一诗: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这两首诗歌均以“月黄昏”渲染氛围、表达心绪,选用最有特征的景物客船、无灯的“小(野)店”、半死的“沙枫”,营造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写出了荒村月夜泊舟的静谧境界。特别是方氏《舟下建溪》一诗,尾句改用“犹有”一词,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完好,说明在建溪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那种旅途漂泊的孤寂怅惘的心绪。这首诗虽是套作,但因诗人精心选材巧妙构思而另外翻出新意。如果以今天我们高考命题者的标准,方惟深的《舟下建溪》肯定会判为不合要求,但王安石却非常赏识方惟深及其作品,《中吴纪闻》说:“子通(惟深)最长于诗,凡有所作,王荆公读之,必称善,谓深得唐人句法。”《舟下建溪》也毫不例外地得到了王安石的推崇,郑岳在《莆阳文献》中说:“荆公爱之,尝书坐右”,可见王荆公对此诗是非常认可的。

古代文学创作中套作作品不乏其例,现代作家也有以套作手法创作的名篇。唐末温庭筠有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望江南》:

望江南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州!

如果让大家以此诗为材料写一篇作文,结果会怎样呢。郑愁予先生这样写道: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帏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

是个过客

这是典型的套作温庭筠《望江南》而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只是叙述的视角是郑愁予先生“自选”的“过客”而不是《望江南》中的“怨妇”罢了。这首诗承袭的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传统,它向人们讲述着一个永恒的、美丽的中国故事。它以江南的小城为中心意象,写思妇盼归人的情思,意境优美深婉,缠绵之情不绝如缕。这首诗,篇幅不长,轻巧清隽,但所表现的艺术技巧不仅被人称道,更被广为传诵,是一首至今仍脍炙人口的佳作,是中国诗歌中一颗璀灿的明珠,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它为诗人奠定了在台湾诗坛上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郑愁予也因此被称为“中国诗歌艺术长河中一颗闪亮而神秘的星”。这样套作出来的作品难道不精彩吗?

笔者在进行发展性评价研究时,有学生对郑愁予先生的《错误》进行了如下套作:

错 误

安徽省濉溪中学 黄雨辰

“子骏,你来背诵一下孔圣人《论语》中的一段话。”夫子用戒尺敲了敲还在和周公下棋的子骏,子骏缓缓起身,揉了揉惺忪的睡眼,支支吾吾了一阵,呆站在原地。按照惯例背不出四书五经是要挨戒尺的,夫子狠狠地在他手心上打了几下,又愤愤地说:“孺子不可教也!孺子不可教也!”坐下后,子骏又继续去梦周公了,夫子捋了捋他花白的胡子,语重心长地说道:“别忘了你们还有两个月就要进京赶考了,十年寒窗苦读不也是为争那一日金榜题名吗?”

悠扬的古钟声从对面山庙里传出,我们踏着钟声纷纷走出学堂。“驰沃,我们去找岚儿吧。”子骏在身后叫住我。“嗯。”我点点头,心里还在纳闷,这家伙什么时候醒的啊,莫不是他听到夫子强调的金榜题名而觉得有压力了吧?

过了学堂前面的青石板桥,再走几步便到了岚儿家的阁楼了。哦,忘了介绍了,我,子骏还有岚儿是从小玩到大的朋友,我和子骏也都钟情于岚儿,只是岚儿独钟情于子骏,他们才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我充其量也只能算作是孩童时的玩伴罢了。“岚儿!”子骏在楼下唤她,红色阁楼的二楼小窗被轻轻推开,探出岚儿笑盈盈的脸。“上来吧。”声音如仙乐般溜进耳朵。

上楼喝岚儿亲手泡的菊花茶是经常的事。桃木圆桌,三个方凳,紫色砂壶在岚儿的手中轻盈的晃动着,杯中的菊花茶随茶水起起伏伏,如同我并不平静的内心。要我如何能平静的了呢?四目相对,含情脉脉,不用只言片语便可了悟其中深情,然这圆桌之边,独我一人,惟我,是多出来的那一个。轻抿一口菊花茶,茶的香甜迅速蔓延到那颗苦涩的心……

进京赶考的日子步步逼近,子骏的进步也在日日增长,不知是夫子的那一句“金榜题名之日”刺激了他,还是那日岚儿和他的几句耳语鼓励了他,子骏夜夜挑灯,白天学堂里夫子看他时的目光里也开始有了欣赏和赞许……

赴京赶考的前一天,子骏和岚儿相约在河畔,凉风调皮地缭乱了她额前的发,他为她轻轻捋好,她轻偎在他的怀里,那条青色发带随风舞动,他的手紧紧地握着她纤纤玉手,她甜甜的笑着,脸颊微微泛红,嘴角的小酒窝那样深,那样可爱。

“若我考取了功名,定要八抬大轿抬你进门,让你享受荣华富贵,你要等我。”

“我会等你的。”她轻声地应着。

他们看着前方,仿佛看到了幸福的未来

河的另一侧,是孤独的我,本想来告诉他们自己的决定的,但实在不忍破坏这美好的画面,只好默然离去,那一日,那副美好画面的一角,有一颗破碎的心。

终于到了赴京那一日,岚儿来送我和子骏,或者说,是专程和子骏道别的,两人依依不舍了许久,直到我们不得不启程。我和子骏一路频频回首,岚儿紧紧相追,最终,还是消失在视野里。半途中,我停下马,子骏也掉转马头,疑惑地看着我。

“我要走了。”我淡淡的说。

“去哪?”子骏很是惊讶。

“一个属于我的地方。”我笑笑,不再给子骏任何回复的余地,骑上马,策马前行,而另一端的子骏也只是愣了一会便继续赶路赴考。

别了,江南,多情的的水城,别了,岚儿,如江南般柔情的女子,别了,子骏,我相信你定能考取功名,和岚儿幸福地在一起。我挥泪策马,不知要前往何方,或许我只是要逃避,逃避这江南曾带给我的一切,我想去尝试全新的生活,所以,我选择离开,放弃功名,放弃曾苦苦追求的一切……

可揭榜后的一个月,我还是回到了江南,骑着马,望着潺潺流水,当年子骏和岚儿相依偎的美妙画面又浮现在眼前。

踏过青石板,前行,便来到岚儿的阁楼下,我正犹豫着是否上去,二楼窗扉竟急促地打开,那女子的目光在我脸上掠过后便从刚开始的喜悦变为暗淡,那女子便是岚儿,岚儿淡淡地笑了笑招呼我上楼,我点点头,走进那再熟悉不过的红色阁楼。

古木雕刻而成的精致的扶手已经覆了薄薄的一层灰,看来岚儿已经许久未下楼了,上了二楼首先映入眼帘的还是那桃木圆桌,三个方凳。桌子椅子茶具都还是那样干净,岚儿应该是天天擦拭,等待子骏回来的那一天吧。

岚儿缓缓为我泡菊花茶,才一个月不见,她已经瘦了一圈了,脸色也愈发苍白了,她向我问起子骏的事,原来她并不知道我放弃了科举考试,而子骏自那日赴京后便失去了联络,所以但有马蹄声经过窗扉,她都会急切地探出头去看看是不是她的子骏回来了。“我不奢望什么八抬大轿迎我进门,只要他还能回来找我,我便心满意足了。驰沃,你有他的消息吗?”我看着茶里的菊花,静默了片刻然后摇了摇头。

菊花茶里,是菊的一颗死心。

离开阁楼前,站在阁楼下,我又看了一眼阁楼上那个还在痴痴凝忘远方的女子,便策马挥鞭再一次离开了这温柔多情的江南。

其实我是知道子骏的消息的,揭榜那一日,我看见子骏的名字跃居第三位,中了探花,同时也看到了皇榜上赫然写着招子骏为驸马,我本以为这并非子骏的本意,谁料一日我在街上见到他,便上前去质问他岚儿怎么办,而他竟冷冷地回一句,“她等不到我便自会放弃,金榜题名也不过是为了荣华富贵,我现在的生活不比状元还风光?哈……”说罢扬长而去。就是因为放心不下岚儿,我才会在一个月后回到江南,但我忘记了岚儿是柔情的江南养育出的痴情女子,纵使她知道子骏变的如此这般势利,又岂会轻易放弃她的等待,而我,又怎么有权利去打碎她的梦呢,所以我选择向她隐瞒,也选择再一次离开,继续我漂泊的生活。

或许,一切都是一个错误。和子骏、岚儿的相遇是个错误,离开江南是个错误,经过她的窗下是个错误,子骏的选择是个错误,岚儿的等待是个错误……可是,如果没有这些美丽的错误,人生还会是完整的人生吗?

而我,只不过是岚儿人生中一个匆匆的过客……

读罢这篇小说,谁能不被文中诗意的语言、凄迷的意境所折服呢,这样套作出来的作品难道不算精彩吗?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课堂上,语文老师经常把一些古代诗歌和寓言故事如《登鹳雀楼》、《刻舟求剑》等抄在黑板上,几乎没有任何禁忌地让学生读后写作文。大家便思绪驰骋,各展其能,补充进合理的想象,如景物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对话描写等,把诗歌把寓言故事扩展开来,写成一篇篇生动的记叙文或小说。我们的想象力,我们的作文能力,也在那种传统的套作中得到了提高。

大家一定还记得197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的作文题吧:读何为的《第二次考试》,把它改成“陈伊玲的故事”,要求不要另外编造情节,注意材料的剪裁和组织,按原文的内容写一篇以陈伊玲为中心的记叙文。这是一道典型的要求套作的作文,想来当年的考生也一定写出不少的上乘作品吧。

实际上,套作一直是为文的传统,是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方式。后世作家在写作时总会不断地套作着先辈们的作品,并在这种不断的套作中形成一种风格、一种流派。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言:“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由此看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严禁作文中的套作现象,因为,套作同样能写出精彩的篇章。■

猜你喜欢
套作李煜作文
沙地幼梨树行间套作大豆高效种植技术
赵匡胤:卧榻之侧,容不得李煜长吁短叹
我们家的小“坑货”
与“三剑客”的书信
误做皇帝的李煜
云阳县豌豆—玉米—红薯套作高产栽培技术
玉米株型和幅宽对套作大豆产量的影响
No.3 最佳小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