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作文教学中教师的导练作用

2010-06-09 09:41邓清贵
新课程研究·作文教学 2010年2期
关键词:指导作文教学教师

邓清贵

【摘 要】在当前作文教学的导、练、评三个环节中,语文教师们往往只注重“练”和“评”,而忽视了“导”这一重要环节。“导、练、评”三者统一不可分割,缺一不可。语文教师切不可忽略作文教学中“导”这一环节。只有“导”的得当,学生才会写出真正好的文章来。

【关键词】作文教学 教师 指导

演员演戏靠导演,体育竞技靠教练,学生要写出好作文则离不开教师的指点,这指点就是“导”。在作文教学的导、练、评三个环节中,“导”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一、中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发挥指导作用现状分析

在目前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大多重视“练”和“评”,而淡化或忽略了“导”。这也难怪,在很多老师看来,让学生多练,自己也落得个轻松自在,至于是否能练得好,那要靠他的造化。更有甚者,某些教师还沉湎于“猴子不上树,多打几遍锣”的耍猴人的怡然自得之中。当然“练”是无可厚非的,但前提是要有教师的指导,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练”,否则,就是在要求学生做无用功。至于“评”,也不难做。学生作文做了,教师拿来看一看,改一改,然后指出哪儿写得成功,哪儿写得很失败,并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议。有时会评得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这对一个教师来说,也是相当容易的事。

试想,像我们这些并非木匠裁缝的人,谁能对一张桌子或一件衣服的好坏发表独到的高明的见解呢?当然“评”也是必要的,如果是对教师指导下的写作实践进行点评的话。

写作训练的盲目性,教师评点的随意性,这就是中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尤其在目前中高考宽泛的作文要求貌视给考生许多机会性的时候,这种作文教学的机会主义就逾演逾烈,这是学生作文水平很难提高的根本原因。

二、教师指导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导、练、评是作文教学的全过程,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只导不练,是无稽之谈;只写不导是盲目白干;光导而不评讲则事倍功半。因此,这三个环节不能有任何偏废。从认识论上讲:“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毛泽东选集》第一卷263页)作文是一项复杂的认识活动,学生必须经过从认识到实践,由实践到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逐步掌握写作知识,把握作文技巧。而忽略教学中的“导”,则是违背了认识论原理的。

从心理学上看,教学过程的结构与学生的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学生作文之前进行指导,而引起学生对原先已知的作文知识的记忆,通过联想和记忆,加深对这些知识的印象,在学生的写作实践与写作理论间建立起联系的桥梁。不仅如此,教师的指导还能唤起学生的作文情感,造成课堂或课外作文的氛围。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并且充分调动了有意注意,听得十分认真,以至于作文时心里踏实,从容不迫。这样的习作活动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因而其作文训练的效果也是可以期待的。

三、中学作文教学中的有效指导

要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有效指导,教师先要能“导”、会“导”。能“导”,就是要求教师有一定的文学修养,有一定的写作理论知识,有关于思考勤于笔耕的写作经验,也就是语文教师要“文”,一个“武”老师是教不出锦绣文章来的。要不然什么人都可以当导演,什么人都可以当教练。会“导”,就是要求教师按照作文教学的序列和教学对象的层次,有针对的进行指导。其次,要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教师必须首先认真备课,写好教案,勤能补拙。其实一个教师的文学修养,也是在勤学勤教中培养出来的。语文教学的内容多、任务重、压力大,既有基础知识练习,又有作文训练,作业成堆,看都看不过来,的确很累,不过只要我们掌握了“导法”,也就可以迎难而上了。

“导”大致可分为一般指导和特殊指导两种情况。

1.一般指导是指教师从写作理论上辅导学生。

比如,文体知识、文章的结构层次、审题立意布局谋篇、启承转合、首尾照应等等。作文前的指导还可以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训练要求,或体裁上的,或层次结构上的,或表现方法、运用材料上的等等。这种一般指导要有目的,有侧重,有顺序,不能铺天盖地,天花乱坠;也不能轻描淡写,鸡毛蒜皮。要联系实际,根据教学的步骤和知识的系统,有序地进行指导。拿写记叙文来说,层次低,基础差时,只要记事明白,结构完整就行;再往上提,就要要求作文语言有变化,记事有一定生动性、活泼性,文章结构紧凑;再往上提,要求学生在立意上下功夫,要有新奇的立意,要讲究表达技巧。总之要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觉到自己的作文水平在提高,在进步,从而增加对作文的信心。

2.特殊指导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是直接为学生列提纲。提纲列出后,向学生讲明之所以这样列的原因,并趁机征求学生的看法。还可以列出几套提纲,教学生进行比较。“可以这样说,没有直接的与间接的、或明显的与隐蔽形式的比较,任何思维都是不可能的”(杨鸿昌《教学心理讲话》)。

第二是学生作文废话连篇,苍白无力,(初学写议论的人,大都这样,不止中学生)因为学生一时找不到材料,找到材料也可能不典型。即使有成堆的材料,但又不知如何提炼,让材料为自己的观点服务。往往生拼硬凑,甚至材料是材料,观点是观占。这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准备一些材料交给他们,并教会他们如何选择材料,如何运用材料,增加学生对作文的理性认识。

第三是引导学生构思。一篇作文,构思很关键,构思好了,笔走龙蛇也就不足为怪了。作文时让学生一筹莫展的往往就是构思,在这方面,学生成其需要教师的指导。虽说文无定法,但有些基本的做法还是可以教给学生的。比如写记叙文,为了避免记流水账,或者将事情平铺直叙,可以尝试一下抑扬法、分合法、对比法、意外法等,笔者曾经把自己的构思讲给学生听,让他们去再创造,收到了好的效果。如按分合法构思的:设计的题目是《离合》,安排两个人物。一个男生,一个女生,在一列火车上意外碰面,此刻,他们都是前往一个城市去读大学的。然后由插叙交待,原来他们两人在初中就认识,并且有段鲜为人所知的情感,因老师和家庭的阻拦,为了不影响前途,无奈之下一个明月的夜晚,在一棵枫树下面作出艰难决定——分手。后来各自上了不同的高中,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喜相逢。虽有离合,但无悲戚。又如按抑扬法构思的:原高中课本第一册249页有一篇供修改参考的短文叫《心愿》,内容是一个女学生为同情在校门口修鞋的残废军人而多给修鞋钱来表达助残心愿,却不知残废军人为学生修鞋也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心愿而并非为钱。笔者想让学生对其进行续写,使学生学会设置悬念,首尾照应,文题双关的技巧,就做了如下构思:

(1)题目用“迟到”。

(2)增加李强、张伟两个人物,是与“我”同班的学生。

(3)“我”发现从不迟到的李强、张伟连续两天迟到,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大家觉得他俩在“变”落后。

(4)“我”鞋坏去修鞋,不见常在校门边为学生热情修鞋(为了他的心愿)的残废军人,问门房知道他病了。

(5)放晚学后,“我”想去看望修鞋残废军人,约同学去他家。

(6)“我”来到修鞋人的家,发现李强、张伟正在帮病人煮饭,“我”的助人为乐精神“迟到”了。

这种抑扬法,有时是欲扬先抑,有时是欲抑先扬,笔者构思的是欲扬先抑。这一构思给学生印象极深,大家纷纷模仿。

再如用对比法的:为了写一篇能反映农村今昔变化,表现改革开放后农民生活富裕、精神文化丰富的文章,笔者设计的题目是《最是一年春好处》,把事发地安排在坟场,写腊月三十人们上坟祭亲的场景,写烟花爆竹的绚烂,然后通过主人公的回忆带出过去的苦难(这坟地中“我”一个“嫂子”就是因为家里穷,两口吵架而服毒自杀的)。

以上只说了记叙文,其他体裁的文章同样有构思的方法,老师均可通过自己的构思引导学生学会构思。因为学生见到老师的构思,就会提起兴趣,就会跃跃欲试,作文劲头上来了,作文也就越写越好了。

第四是为学生下水示范。刘国正老师说得好:“教泳己不泳,总觉隔一层。教泳己能泳,指挥乃纵横。”这就生动形象地阐述了下水示范的作用。教师与学生同甘共苦学作文,学生怎不倍感亲切?习作热情怎能不高涨?下水示范对教师的精力、水平要求很高,但不下下水,的确不行。当导演就得会演戏,当教练就得做示范,否则就会被弟子们瞧不起,甚至落得个被炒鱿鱼的下场。高谈阔论,还得躬亲实践,因为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间或下水示范或根本不下水,教师的指导和评讲会黯然失色,有时还会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失去信任。要知文章真面目,除非躬耕作文中。

特殊指导法的最后一着就是“借他山之石”。古人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不可能每篇作文都下水,教师要可以从课本或课本以外的报刊、杂志或中学生优秀作文选集中找到同主题或同题目的文章,借鉴他们的立意、布局、谋篇手段来指导学生。要指导好作文教学必须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以上这些特殊的指导法,虽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在学生创造性思维未臻成熟时,运用这种直观性的作文教学指导法也未尝不可。

作文教学中的导、练、评三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正如数学教师推导公式不能漏掉其中关键步骤一样,语文教师也不能忽略作文教学中的任何一环,尤其是“导”,它是前提,是方向,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保证,一言以蔽之,作文教学“导”为先。■

猜你喜欢
指导作文教学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美育教师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