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儿”村长写春秋

2010-06-13 02:12文辉陈云树陈学光
重庆与世界 2010年6期
关键词:天灯村社村官

本刊记者:文辉 陈云树 陈学光

近日,记者两下重庆壁山县城,专访被人们三换称谓,颇具传奇色彩的丁家镇天灯村主任。

王治友,一个非常普通的名字,却在丁家镇叫得很响亮,这位47岁的中年村长,劳动致富之后,全身心投入家乡建设,在这古老而充满眷恋的田野上,干了许多费人猜疑的傻事情,被村民们亲切的称呼为“傻儿村长”。他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足迹,这里叙述他近年工作中几件平凡小事。

修路架桥 功在利民

天灯村,由原黄桷,塘坎,天竹等四村合并为一,人口达4300多人。由于历史缘故,该村经济非常薄弱,村社公路十分简陋,村民这样述说:“天晴满尘埃,下雨黄泥潭。忧心趟溪河,社员常怨天”。前几届村委会请求每家农户出资1000元修缮村社公路,奈何社员囊中羞涩,手长衣袖短,以致事与愿违。糟糕的村社公路,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影响村容社貌,造成众多社员出行困难,小孩上学极为不便,村民苦不堪言……

王治友在村情民意调查中获悉这种状况后,立即组织村民,调遣汽车运输大量矿渣,煤炭灰,石料等建材,对全村社公路进行填补改造,清障修缮,并慷慨解囊,独自承担了该项工程建设的全部费用,个人捐资达5万多元。又闻马坊村扁担坡公路段,因长年失修,被大水冲刷出一条深水沟。一遇涨大水,农民面临泛滥的溪河无法出行而感到无可奈何。王治友获悉此事,毫不犹豫,立即邀请工程师实地勘察调研,又找来社长商议,当场拍板捐款1.2万元建桥,历时45天,一座长约15米,宽约5米,高约10米的古朴型惠民石桥,在村民的期盼中顺利竣工。

小事做细 细事做透

欧文会,66岁,患严重肺心病,双眼视力残疾;邓武福,复员退伍残疾军人,完全丧失劳动力;李小莉,患双目先天性失明20多年等特困户村民,不知何故,迟迟未办低保。王治友挨家逐户上门走访,并按照国家有关政策,逐级上报申请,终于让上述村民获得政府关怀并落实了低保户待遇。村民刘义荣逢人便说:我活了78年从未见过这样关心群众疾苦的村官!

天灯村三社社长肖远斌告诉记者,王治友2008年9月经社员推选为村主任后,村委会财务实行全盘公开,接受民众监督,实行严格管理。他自己从未乱花村民一分钱。相反近三年来却将每月450元工资及补贴等俸禄约3万余元,全部奉献于该村公益事业;而对于群众办理任何公事总是有求必应,有愁必解,从不索取分毫。

一个村的发展与否,关键在人;而重要环节又在于这个村有一位什么样的领头人。透过王治友任职岁月的帷幕,沿着天灯村两个文明建设的轨迹,人们更多的看到了该村“生产发展,生活完善,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崭新目标。常言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为普通村级干部,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数以万计,可他们公而无私,忧国忧民的情怀却让我们激动万分。史载,诗人赵熙当年留连于壁山的湖光山水时,曾挥豪谱写了一首壁山人民至今难以忘怀的七言绝句:“一点孤鹰往复返,高楼浑不似人间,势如万马奔腾去,谁写渝洲天灯山”。直面秀色山川的丁家镇,面对坦诚而执着追求美好明天的天灯人,我们的记者能不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吗?

记者手记

为“傻儿”村官喝彩

写完《“傻儿 ” 村长写春秋》一文,心情格外踏实和钦佩。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事做得不好,对于群众来讲,简直就是灾难;小事做细,细事做透,这就是关心群众,体贴群众,爱护群众的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责任。王治友,一个貌不出众,才不惊人的村官。却做到了许多仪表堂堂,才华横溢的人所做不到的事情,这难道不是一种伟大?如果说这样做是一种责任和奉献,那么,这种责任和奉献,就是一位普通基层党员干部朴实无华的高尚品质的展现!

猜你喜欢
天灯村社村官
规范村社财会代理应关注的四个问题
唱村官
“95后”女村官的乡村振兴梦
村社贸易的形成与社庙演剧的传承*——以济源市南姚汤帝庙为例
勇于改革 善于创新 全力打通村社巡察“最后一公里”
耶鲁高材生的“村官”之路
自制“孔明灯”
假如我不是村官
基层治理要直面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