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回顾

2010-07-10 06:38
中国乳业 2010年4期
关键词:乳品奶业乳业

1、顺应期刊改革和奶业发展的需要《中国乳业》应运而生

《中国乳业》杂志的前身——《农牧产品开发》创办于上世纪90年代,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现更名为农业信息研究所)主办,定位于农牧业生产、产品加工和销售领域的一本综合性农业科技类期刊,由于定位宽泛,服务的读者对象不明确,杂志的发行量和经营活动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多年来一直处于低水平运转和亏损的状态。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中国的传媒市场得到了飞速发展,虽然农业科技期刊作为一个专业化的市场,受到的冲击和挑战相对有限,但期刊市场的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读者(市场)定位来看,随着期刊数量的增加,正在向分众化、对象化转移,从运行机制来看,农业科技期刊走向市场已成为大势所趋。

纵观我国农业和农产品生产的发展和变化,到20世纪末,我国人均肉、蛋、水产品、水果和蔬菜产量均达到了较高水平,但奶类产品发展非常迟缓,2000年,我国奶类总产量919万吨,人均奶类占有量7公斤,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13,发达国家的1/37,是一个薄弱的滞后的产业,对城乡人民体质的增强和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都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为此,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将奶业列为了“十五”期间重点支持、优先发展的产业,大力发展奶业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改善国民的营养与健康,必然产生重要的作用。

为了满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奶业发展的需要,也为了探索农业科技期刊生存与发展的有效途径,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主办单位决定将《农牧产品开发》杂志的内容和定位进行调整并更名为《中国乳业》。2001年9月,更名申请得到了科技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批准。2002年1月正式出版发行。从此,《中国乳业》杂志便与中国奶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办刊机制方面,则开始了市场化运作的尝试,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从申请更名到正式创刊出版,《中国乳业》杂志得到了新闻出版总署、各级管理部门和业内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时任农业部常务副部长刘成果,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原院长卢良恕,农业部畜牧兽医局原局长李易方,乳品专家骆承庠为《中国乳业》创刊号亲笔题词。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翟虎渠为创刊号亲笔撰写了发刊词。

为了做好《中国乳业》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刚刚退休的农业部全国畜牧兽医总站站长徐定人担任了杂志的编委会主任,在杂志的栏目设置、办刊宗旨的确定等方面给予了充分的指导,并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为了进一步发挥《中国乳业》杂志对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和行业协会对杂志发展的指导作用,2006年5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增加中国奶业协会为共同主办单位。

2、改版创新 提升水平

作为一家服务于奶业行业的专业媒体,做好杂志是第一位的,所以杂志社从杂志本身入手,从外在装帧设计到内在栏目设置和报道内容,不断进行创新。

在装帧设计方面,创刊的2002年,《中国乳业》杂志采用的是传统的70克胶版纸黑白印刷,2003年1月,创刊一年后,杂志就改为了70克轻涂纸双色印刷,2007年1月,杂志进行了全面整合设计,改为80克铜版纸彩色印刷;版式也由最初的简单排版逐步演变为聘请专业人员进行图文并茂的设计。

在栏目设置方面,根据行业发展和读者需求,及时调整栏目重点,如2004年增加了“本刊专访”和“乳业经济”栏目;2005年增加了“热点评述”栏目;2006年对相关栏目进行了合并,设立了“乳品加工”和“奶牛养殖”栏目;2007年之后又增设了“热点追踪”、“特别报道”、“营销管理”栏目。

在内容方面,紧密结合奶业发展形势,密切关注行业需求,致力于不断提高可读性、专业性和实用性,从最初的依靠读者投稿到主动向专家约稿,再到记者自己采访撰稿,对行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与探讨。对“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的报道就是最具代表性的。

2008年9月,“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爆发,中国乳业杂志社深刻地认识到此次事件将对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也明白即将刊登在杂志上的报道承载着多大的份量。

2008年9月12日,事件爆发的第二天,杂志社便接到了中国奶业协会紧急的会议通知,紧急商讨对策以及报道的方向。随后的几天内,编辑部与各大乳品企业及相关机构及时沟通与联系,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和信息。在经历了几天几日夜的连续奋战后,杂志社合力完成了《中国奶业,凤凰涅槃》长篇报道(共1.5万字),并发表于2008年9月刊上。此后,杂志社密切关注事件的进展,及时在杂志社上发布相关信息:2008年10月,杂志以《大乱之后,必有大治》(共2.5万字)为题,邀请多位奶业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等业内人士探讨事件为整个奶业带来的影响和反思。2008年11月刊,杂志又对《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做出了重要的解读,并继续邀请多位奶业专家对正处于“内忧外患”时期的中国乳业将何去何从发表看法,发表了《攘外必先安内》(共1.2万字)一文。

连续数篇报道在整个行业内部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得到了业界专家、企业、相关人士的一致好评。曾有一位知名乳品企业负责人表示,要将《中国奶业,凤凰涅槃》一文作为资料永久保存,并召开公司员工会议进行学习,因为它对事件的分析是“客观公正”、“深入透彻”的。

一路走来,《中国乳业》在行业内赢得了良好的口碑。然而,置身于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中,《中国乳业》并不希望仅仅局限于活跃在纸质平台上,每年中国奶业协会组织的年会及展览会上,同样能看到杂志社工作人员的身影。

2003年,《中国乳业》杂志社第一次在中国奶业协会年会及展览会上参展,引来了众多参会企业、观众的侧目。对于一家没有实际产品和技术的媒体来说,在展览现场展示,在很多人眼里是很新鲜,甚至是有点奢侈的行为。因为当时媒体参加展览仍属寥寥无几。事实上,企业需要对自身的产品、形象进行宣传,媒体也是一样。此后,中国乳业杂志社连续参加了2004~2009年中国奶业协会年会和展览会。2007年之后,杂志社相继承办了“乳品质量安全与技术创新”论坛、“企业家论坛”、“技术创新与市场营销论坛”、“奶业管理专场”、“乳制品市场消费与营销专场”等,让行业内的乳品企业和相关单位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空间。

杂志社每年还积极参加其它相关的展览会、研讨会、行业论坛等,多方搜集各类信息,为办好杂志创造条件。如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年会、上海国际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展览会、中国畜牧业暨饲料工业展览会、河南家禽交易会等,同时还多次参加了各地奶业协会、相关企业举办的年会和论坛等,如内蒙古奶业协会年会及中国(内蒙古)国际乳业博览会、辽宁省奶业协会年会、上海长三角奶业会议、上海光明荷斯坦论坛等。8年多来,参加各类会议、展览共计100多次。

每次参展,业内人士都能在《中国乳业》杂志社的展位上获得免费赠阅的《中国乳业》,平均每期赠送杂志均在2000册以上,8年多,100期,累计赠送20多万册。

上述措施,不但进一步提升了杂志自身的品牌影响力,也加大了为行业发展服务的力度,提升了杂志为行业服务的水平。

中国乳业杂志社参加2007年中国奶业协会年会及展览会

3、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拓展杂志成长空间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国奶业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绩。但不能忽视的是,在奶业发展形势喜人的背后,我国在奶牛育种、饲养饲料、牧场管理、乳制品质量与品种结构等方面,与奶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很大差距。加入WTO之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及技术交流日益频繁,其深度和广度已超越历史上任何时期。因此,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强国际竞争力已成为中国奶业赶超发达国家的重要手段。

作为走在行业前端的媒体之一,《中国乳业》始终将引领行业发展作为自己的责任,搭建中国奶业的国际化交流平台,介绍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便是其中之一,也是提高杂志国际影响和树立品牌形象的必要保证。

2002年6月1日,经过近3个月的沟通与协商,《中国乳业》与韩国《畜产人》杂志的合作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就如何加强中韩两国奶业的交流,发布两国奶业最新技术与信息,推荐奶业的相关产品,促进奶业界学术交流、考察和互访等事宜达成一致。为日后加强中、韩两国交流,为两国奶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打下了基础。

2003年1月16日,正值《中国乳业》创刊一周年,《中国乳业》杂志社在北京隆重召开了庆祝《中国乳业》杂志创刊一周年暨中韩国际乳业信息交流会。原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奶业协会理事长刘成果,中国农科院党组副书记、中国农学院科技期刊分会理事长王红谊,韩国酪农技术研究会会长、《畜产人》杂志发行人权五光,中国奶业协会副理事长徐定人、王怀宝,资深顾问李易方、骆承庠,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梅方权,中国农科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主任许世卫、副主任孟宪学等参加了会议。另外还有来自国内外奶牛科研、教学、管理、生产单位及相关企业的代表100余人参加了会议,其中韩国乳业代表团29人。

庆祝《中国乳业》杂志创刊一周年暨中韩国际乳业信息交流会主席台

参加2008年10月13日在意大利摩德纳举行的利乐国际媒体大会

参观考察日本乳业(2004年)

参观考察韩国乳业(2004年)

在交流会上,中韩两国的专家就繁殖育种、胚胎移植、奶牛饲养、饲草饲料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讲座与讨论,并表达了日后紧密联系,进一步交流的共同愿望。会议形式生动活泼,代表们普遍认为,讲座内容丰富,实用性强。会议的成功举办为2004年4月第二届中韩国际乳业信息交流会的举行奠定了基础。连续两届中韩国际乳业信息交流会的成功,成为了《中国乳业》杂志发展中的一个关键性转折,从此打开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大门。

随后,杂志社采取了“走出去”的战略,前往日本、韩国、荷兰、瑞典、德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家进行奶业交流、访问。出访数个奶业发达国家让《中国乳业》杂志社大开眼界,而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更加让杂志社坚定了进一步打造国际奶业交流平台的决心。在不断的交往中,《中国乳业》杂志社也与雀巢、恒天然等跨国乳业集团,以及利乐、利拉伐、司达特、韦斯伐利亚、奥特奇等国外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4、开展“全国奶类生产信息采集与分析”为制定奶价提供依据

进入新世纪之后,在国家及有关部门产业政策的引导下,我国奶业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连续几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隐患,特别是2003年以来,饲料价格大幅攀升;有些企业盲目跟进,规模快速扩张,使奶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急需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以保持我国奶业持续稳定发展。但当时,国家及有关部门开展宏观调控与决策服务的各类奶业生产信息严重不足;生奶收购价格、乳制品零售价格等方面,我国尚无完整、全面、系统的调查资料和数据。特别是农业部系统,其他畜产品都有较为完善的生产、收购与市场销售价格统计或收集体系与信息,而奶类生产、收购等价格信息当时仍处于空白,使国家宏观决策缺乏有效的数据支持。

为适应奶业发展的新形势,应对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保障奶业的健康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首次向农业部提出了开展“全国奶类生产信息采集与分析”的建议,立项报告中建议对我国奶业生产的主产省份和奶类消费的主要地区进行生产成本和乳制品零售价格的调查。

该项目得到了农业部的支持,被列为农业部财务司专项,于2004年9月启动,确定黑龙江、内蒙古、山东、四川、广东作为调查省份。项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中国乳业》杂志社负责具体实施,各省的调查工作分别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中心、内蒙古畜牧科学院畜牧科技信息研究所、山东省农科院科技信息工程技术中心、四川省农科院科技情报研究所、广东省农科院科技情报研究所承担。

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中国乳业》杂志社首先设计了调查表和调查内容,并对调查表进行了反复修改和完善:通过征求专家的意见保证调查表的科学性;通过亲赴奶牛场、小区与负责人座谈,亲自到超市采集乳制品零售价格,试填调查表,保证调查表的可操作性。2004年9~12月,杂志社在调查省份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试点。在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和试调查的基础上,2005年12月,项目正式启动。在各调研省份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项目进展顺利。

在生产成本调查方面,每个季度调查1次。5个地区共选取规模养殖场14家,奶牛养殖小区中的奶农16户,散养奶农26户,调查内容包括:奶牛存栏数、总饲养成本(包括饲养员工资及福利费、饲料费、疫病防疫费、配种费、折旧费、产役畜摊销、制造费用、辅助生产成本费用、修理费、直接材料费、其它费用)、每千克原料奶生产成本、原料奶总产量、交奶对象、原料奶营养指标和卫生指标等。

在乳制品零售价格方面,每个月调查1次。5个调查地区分别在省会城市选取2个具有代表性的超市,调查内容包括:当地主导品牌不同含量的的巴氏杀菌奶(塑料袋和屋顶包)、超高温灭菌奶(百利包、利乐枕、利乐砖)、酸奶(屋顶型纸盒、塑料杯、桶)、奶粉(袋装或罐装)的市场零售价格、促销(降价、买赠等)情况等。

2005年12月项目结束时,共获得一手调查数据近10万个,并及时提供给农业部等有关部门,作为其决策的参考。《中国乳业》杂志还专门开设了“数据信息”栏目,连续刊登部分调查数据,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5、出版《学生饮奶与健康》专刊为青少年成长贡献力量

努力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重要的基础保证,从儿童时期就得到充足的营养则是重中之重的百年大计。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民族素质的竞争。因此,各国都十分注重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并非常强调从儿童时期抓起。牛奶是自然赋予人类最有益于健康的食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钙,饮用牛奶对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尤为重要。因此,提倡中小学生饮奶,实施学生奶计划,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种做法。目前,世界上已有60多个国家正在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我国拥有13亿人口,2亿中小学生,但很多居民和学生还没有养成饮奶习惯。为改善中小学生营养健康状况,改变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培育乳制品消费人群,推动奶业发展,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2000年11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正式启动。

为了宣传实施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的目的和意义,使全社会对饮奶与健康的关系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从而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学生饮用奶计划的推广当中,特别需要得到媒体的配合,尤其是一本专业性的读物。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5年7月,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联合创办了《学生饮奶与健康》专刊,并由《中国乳业》杂志社承担具体编辑与出版工作。《学生饮奶与健康》专刊的办刊宗旨是:配合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宣传饮奶与营养健康知识,让青少年一代从小养成喝奶的习惯;通过杂志向广大中小学校和生产者及时传递有关的政策和信息,充分反映他们的感受和意愿;总结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反映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促进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的推广。

5年来,中国乳业杂志社除了每年固定出版4期《学生饮奶与健康》杂志外,还与国家学生奶办和有关单位联合组织过很多相关活动。

2006年,为圆温家宝总理“每人每天一斤奶”的梦,在学校广泛深入开展牛奶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的实施,国家学生奶办举办了首届“牛奶与健康”全国少儿绘画和作文大赛,2009年又举办了第二届大赛。作为两届大赛的承办单位,中国乳业杂志社精心组织,积极与各地学生奶办、教育部门和定点生产企业联络沟通,使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积极的响应。第一届大赛收到全国18个省(区、市)的作品3500多份,其中绘画作品1500多幅,作文2000多篇;第二届大赛收到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作品3642份,其中绘画作品1839幅,作文1803篇。经过专家的初评和复评,第一届评选出获奖作品266幅(篇),第二届评选出获奖作品272幅(篇),以及组织奖若干名。评选结束后,中国乳业杂志社将获奖作品汇集成册,分别以2006年和2010年《中国乳业》杂志增刊的形式,出版了获奖作品集,赠送给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部际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各省(市、自治区)学生奶办、定点生产企业和获奖学生。活动得到了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好评,认为孩子们如果能够经常参加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动手能力,还能学习到牛奶的相关知识。

2007年5月29日,以“牛奶相伴,康健一生”为主题,“纪念‘世界牛奶日’暨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实施7周年纪念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奶业协会主办,中国乳业杂志社承办。会议结合世界牛奶日的到来,以专家报告的形式对牛奶的营养以及饮奶的好处进行了科学的论证,用力地批驳了林光常等极少数人宣传的“牛奶有害”、“喝牛奶不补钙反而减钙”、“牛奶是牛吃的,不是人吃的”、“为了远离慢性病,请尽早断奶”等错误观点,通过宣传科学饮奶知识,进一步坚定了推进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的决心和信心。《人民日报》、《中国政协报》开辟专版对会议和专家报告内容进行了深入报道;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北京青年报》、新浪网、搜狐网等60余家媒体也进行了相关报道。

2007年9月,由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和中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联合,在《中国教育报》上开设了“学生营养与健康”专版,向全国各省、市教育主管单位负责人,各中小学校校长、教师等广泛宣传牛奶的营养知识以及学生饮奶的必要性,通过学校的教育和引导,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饮食理念和饮食习惯。中国乳业杂志社具体负责专版内容的组织、采访和编辑工作。至2010年4月已出版近60期。

5年来,中国乳业杂志社通过《学生饮奶与健康》专刊为艰难中前行的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6、参与《圆梦在行动》的拍摄 为宣传中国奶业服务

“我有一个梦,让每个中国人,首先是孩子,每天能喝上一斤奶。”这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6年4月23日在考察重庆光大奶牛科技园时题写的深情留言。与其说这是一个梦想,不如说这是温家宝总理对中国奶业发展的殷切希望。如何能够为温总理圆这样一个梦想,以唤起全民饮奶意识,引导牛奶消费,并促进中国奶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总理的题词引发了业内外人士深刻的思考。

2006年7月,中国奶业协会、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决定联合摄制一期名为《圆梦在行动》的大型特别节目。节目由中国奶业协会刘成果理事长任总顾问,魏克佳秘书长、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党委书记傅玉祥任总策划,中国乳业杂志社社长冯艳秋和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每日农经》栏目制片人高大钢负责节目各细节的策划,以及组织摄制等工作。

随后,中国奶业协会魏克佳秘书长多次主持召集全国重点乳品企业负责人及相关工作人员会议,研究确定摄制方案,得到了各大企业的积极响应和支持,最终确定节目的形式为:以主持人、有关领导、专家、乳品企业负责人、观众、明星现场互动为主,其间插播短片(由相关乳品企业实地拍摄素材制作)、文艺表演、有奖问答;以中国奶业的起源为切入点,重点展示中国奶业的发展历程、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以及乳品企业的风采。

2006年10月9日,节目前期的实地拍摄工作正式启动。在短短的不到2个月的时间内,冯艳秋社长亲自带领摄制组前往黑龙江、上海、河北、山东、北京、四川、重庆、陕西和内蒙古等省(市、区),对重庆光大、伊利、蒙牛、三元、三鹿、完达山、雀巢、新希望、银桥、佳宝、利乐等企业,以及奶牛养殖场(小区)、奶站、商场超市等进行了实地采访和拍摄。受访人员包括乳品企业负责人、科研人员、奶农和普通消费者各个方面的代表,内容涉及生产、加工、消费等各个环节。实地拍摄结束时,由节目组拍摄和由相关单位提供的素材累计达到1650分钟(27.5小时),经过精选和剪辑共制作短片10多个。

2006年12月16日,现场拍摄在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摄影棚进行。

节目现场录制当天,中国奶业协会理事长刘成果、秘书长魏克佳,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党委书记傅玉祥,重庆光大畜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吴一奕,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裁助理胡利平,内蒙古蒙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杨文俊,北京三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现首都农业集团)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范学珊,黑龙江省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清泉,新希望乳业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勇,西安银桥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营销总监刘俊,雀巢大中华区奶制品业务单位总监赵世德,雀巢(中国)有限公司商务经理孙莉,乳品营养专家蒋建平、王怀宝、范志红,相关企业员工以及中国乳业杂志社全体工作人员共300余人参加录制。

节目于2007年1月12日21:17在中央电视台七频道(CCTV-7)播出,片长75分钟,1月13日13:07进行了重播。

节目播出后,在全国奶业行业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得到广大消费者的好评,一时间,“我有一个梦”、“强壮中国人”等语言成为了人们口中的流行语。消费者们也开始对牛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除了参与拍摄《圆梦在行动》外,中国乳业杂志社还承担了中国奶业协会交办的大量工作,特别是在乳品工业委员会正式成立,挂靠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并将办公室设在中国乳业杂志社之后。这些工作主要有:承担中国奶业协会组织的六集专题片《现代奶业》的策划和拍摄;进行乳品市场促销行为调查,撰写《乳品市场促销分析》报告,参与《乳品企业自律南京宣言》的起草工作以及随后在北京和哈尔滨两个城市开展的试点工作;组织召开2007年乳品工业委员会工作会议;在2007~2009年中国奶业协会年会上举办乳制品加工和乳制品消费与市场营销专场论坛;2008~2009年开展中国奶业发展史研究等,为共同推进我国奶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7、开展乳品市场促销行为调研为规范奶业市场提供基础数据

进入21世纪,中国奶业的发展速度让人惊叹,每年增长量占全球增长量的一半,中国成为了世界排名第三的产奶大国。如此繁荣的景象让很多奶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被人们或有心或无意地忽略了。

原料奶质量偏低,产业布局不合理,加工能力区域性过剩,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长期存在,而乳制品销售终端市场和原料奶收购市场秩序的混乱,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原料奶收购市场,淡季时乳品企业降低收购标准,争抢奶源,旺季时压级压价,苛扣奶资。奶农在与乳品企业的博弈中缺乏话语权,自身利益得不到保障;在终端市场,乳品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大打价格战,恶性竞争导致恶性循环,整个乳品企业的盈利空间受到了严重的挤压。乳品企业为了缓解销售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的压力,又通过产业链将压力转稼到上游,最终损害奶农利益,影响奶业持续健康发展。

2006年至2007年,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和担忧。

在中国奶业协会刘成果理事长的建议下,2007年1~6月,《中国乳业》杂志社及中国奶业协会乳品工业委员会共同对乳品消费终端市场的促销活动展开了全面的调研。调研组在北京选择了1家具有代表性的大型连锁超市作为固定的数据采集点,每天采集巴氏杀菌奶、超高温灭菌奶、酸奶、干酪、奶粉等主要乳制品的6个主导品牌,不同包装形式(如塑料袋、屋顶包、四连杯、八连杯、百利包、利乐枕、利乐砖等)、不同含量(243mL、486mL等)、不同口味(纯牛奶、花色奶等)正常销售价格和促销价格,以及促销方式(如直接降价、捆绑销售,买赠礼品、免费品尝、抽奖、返券等);连续采集92天(1~3月)。同时,有关人员亲赴上海、广州、武汉、哈尔滨、南宁、南京等乳制品主要消费市场,对大型连锁超市、中小连锁超市、便利店、小卖店、送奶上户等当地主导品牌乳制品的促销情况进行了较为广泛的市场调查;并积极与乳品企业联系,了解市场促销和生产成本信息。通过上述方法,调研组获得了近2万个第一手数据和大量相关资料。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我国乳品销售行为,特别是乳品销售过程中采取的促销行为进行了较为系统地分析,并完成了《中国乳品市场促销分析》报告。报告的结果令人震惊:由于乳品市场的无序竞争,使乳品企业损失巨大:2006年中国乳品企业因促销年收入减少了50亿元,相当于全行业利润的91%。这既对企业的设备更新、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企业升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也使企业让利奶农产生了困难,打击了奶牛业的发展。报告还提出,规范乳品市场是当务之急,规范市场要靠全体企业的共同参与。各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行为自律,规范乳品市场,使乳品企业在行业发展中共同受益,为我国现代奶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中国乳品市场促销报告》为中国奶业协会倡导的《乳品企业自律南京宣言》(以下简称《南京宣言》)提供了基础材料。

2007年6月21日,在中国奶业协会2007年会上,中国奶业协会乳品工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许世卫研究员做了题为《中国乳品市场促销分析》的专题报告,向所有与会代表进行了发布,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强烈反响。在本届年会上,中国奶业协会14家副理事长乳品企业的代表庄严地签署了《南京宣言》。他们承诺:开展公平竞争,善待奶农、善待消费者、善待同行;推行合同收奶,反对争抢奶源;恪守诚信经营;谋求共同发展,反对捆绑销售、特价销售等低于成本价销售的恶性竞争行为;接受社会监督,确保企业自律言行落到实处。

签字仪式后,《南京宣言》开始在北京和哈尔滨两城市进行试点。根据中国奶业协会的安排,中国乳业杂志社负责试点期间的协调、联络工作,多次参与组织乳品企业协调会议,及时到市场收集乳制品促销情况和价格信息,并与两地奶业协会保持密切的沟通与联系。为了配合《南京宣言》的宣传,杂志社还从2007年第7期开始,对签署《南京宣言》的背景、意义,试点城市的落实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取得的效果等进行了3期连续报道;2008年,杂志以《众望所归任重道远》为题,对《南京宣言》实施一周年的情况进行了回顾。

8、开展规模奶牛场生产管理状况调查为奶业发展提供信息

奶牛养殖必须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才能提高养殖水平,增加养殖效益,中国奶业才能真正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这已经成为奶业界的共识。

2008年爆发的“三聚氰胺事件”对中国奶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国奶业必须走奶牛规模化养殖道路。事件之后,国内规模化养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规模化奶牛场的数量也不断增加。

在“后三聚氰胺”时代,全国规模化奶牛场的发展以及生产管理状况是怎样的?《中国乳业》作为全行业各个环节的专业媒体,应该时刻把握行业的脉搏,引导行业的发展。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地掌握全国规模化奶牛场的情况,2009年4~12月,在近9个月的时间里,杂志社派出调研组分批走访了全国15个省(市、区)160家200头以上的规模化奶牛场展开了全面、深入的调研工作。调查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奶牛场的基本情况,主要有奶牛场的存栏、饲养方式、牛群结构、单产、挤奶方式、生产成本等。第二部分为生产管理状况,主要有原料奶交售对象、交售价格、原料奶的营养指标和卫生指标、原料奶收购按质论价执行情况、现代养殖技术与设备使用情况、疾病防治情况(重点为乳房炎和肢蹄病的发病率、治疗效果、隐性乳房炎检测重视程度等)、效益情况、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奶业扶持政策的落实情况、生产与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困难等。调查的160家奶牛场包括北方地区:北京9家(4月28~30日,5月31日~6月2日完成)、河北19家(5月2~9日完成)、黑龙江22家(5月11~18日完成)、内蒙古22家(5月11~20日完成)、辽宁15家(7月27日~8月1日完成)、天津15家(7月30日~8月3日完成)、山西8家(8月31日~9月3日完成)、山东10家(9月10~13日完成);南方地区:江苏9家(8月31~9月3日完成)、浙江6家(9月4~7日完成)、上海9家(9月8~10日完成)、广东5家(11月1~4日完成)、四川/重庆5家(11月10~14日完成)、福建6家(11月15~17日完成)。调查人员与每个奶牛场的负责人均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每天调查牛场2个或3个,每个奶牛场实际访谈时间为2~3小时。

在各省奶业协会和相关企业的支持下,调查进展顺利。

调研组在福建南坪调研

从2009年6月起,《中国乳业》杂志社陆续撰写调查报告14篇,共10万字,分别在6~12期的杂志上进行了连载,将自己的工作转化为了成果,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并为有关管理部门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为相关企业提供了大量具有实用价值的数据和信息,更为《中国乳业》杂志更好地为行业发展服务奠定了基础。

2010年,在完成调查任务和调查报告的基础上,杂志社对160家奶牛场的资料进行了梳理,建成了“全国规模奶牛场生产经营管理状况”数据库,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定期更新,完成了近2万字的《全国15省(区、市)规模奶牛场生产经营管理状况调查报告》。在2010年3月19日由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召开的“2010年奶业形势分析会”上,冯艳秋社长向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的领导进行了汇报,并与与会专家进行了充分交流。

猜你喜欢
乳品奶业乳业
当前乳品研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乳业科学与技术》杂志征订启事
乳品加工的关键技术及主要设备
《乳业科学与技术》杂志征订启事
农业农村部:培育奶业知名品牌
乳品检测中的问题及措施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
共同推动中国奶业全面振兴
奏响中国奶业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