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反馈训练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体会

2010-07-16 10:20成娟
中外医疗 2010年31期
关键词:测压肛管生物反馈

成娟

(湖南省湘乡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湖南湘乡 411400 )

慢性功能性便秘目前是困扰现代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的良性消化道疾患之一,尤其多见于女性和老年人[1],此病虽不直接导致死亡,但对人体的危害不可轻视,长期的便秘可引起多种疾病,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传统的药物及手术治疗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较多,生物反馈训练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所致便秘的有效方法已在国内开始广泛应用。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我院应用生物反馈训练治疗了慢性功能性便秘45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5例便秘患者,男16例,女29例,年龄(51.8±28.5)岁,病程8个月~40年。所有患者均通过结肠镜检查排除了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继发性便秘,并经不透X线标记物胃肠道通过时间测定检查排除了慢性传输型便秘。

1.2 肛管直肠测压

所有患者测压前均停用影响胃肠动力药物48h以上,无需做特殊的肠道准备,排便后即可开始检查。采用荷兰Medical Measurement Systems B.V公司生产的Solar GI胃肠动力检测系统,8导单囊肛管进行肛管直肠动力学检查。观察指标:(1)直肠肛管静息压;(2)力排时肛门括约肌的松弛率(是否矛盾运动);(3)直肠肛门抑制反射;(4)直肠感知阈值、排便阈值和最大耐受量。治疗疗程结束后再次进行肛管直肠测压。

1.3 生物反馈训练

(1)训练前,以计算机中生物反馈训练的动画向患者详细说明排便时直肠肛门的解剖特点和排便机制。进行肛门指检,让患者做几次收缩肛门和模拟排便的动作,了解患者排便时肛门外括约肌的收缩和舒张情况。女性患者训练其进行腹式呼吸。

(2)患者取侧卧位,面向计算机屏幕,将单通道测压导管插入直肠,将肛管电极片于肛门括约肌两侧固定。首先让患者认识自己腹肌和肛门括约肌运动异常的图形,然后指导患者排便时放松肛门肌肉,同时收缩腹肌,协助患者进行盆底肌或肛门括约肌与腹肌的协调舒缩调控。一旦患者有正确的排便动作给予鼓励,指导其掌握动作要领,反复训练。每次训练时间40~60min,开始为每周3~4次,2周后为1~2次/周,每个疗程10次。训练时设置基础腹压逐渐提高(根据个人的肛管直肠测压结果定基础训练值),肌电值逐渐下降。治疗期间和治疗后均要求患者在家中按照仪器训练时掌握的正确排便动作进行自我训练,每日2~3次,每次10~15min,并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

1.4 观察项目及指标

患者记录治疗前后的排便情况日记,进行症状评分,评分标准,见表1。

Bristol大便分型法(Bristol Stool Scale):1型为分离的硬团,2型为表面凹凸的香肠状,3型为干裂的香肠状,4型为柔软的香肠状,5型为软的团状,6型为泥浆状,7型为水样便。其中4、5型为正常,其余为异常。

疗效判定标准:(1)临床痊愈:症状消失,积分为零;(2)显效:症状明显好转,积分较治疗前降低≥2/3;(3)有效:症状好转,积分较治疗前降低≥1/2;(4)无效:症状无改善,积分无降低或<1/2。

表1 症状评分标准

表2 治疗前后症状评分

表3 45例便秘患者生物反馈治疗前后肛管直肠测压结果比较(±s)

表3 45例便秘患者生物反馈治疗前后肛管直肠测压结果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 5

?

1.5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录入SPSS 13.0软件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根据症状评分标准,计算病例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表2)

2.2 根据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痊愈3例(6.67%);显效15例(33.33%);有效19例(42.22%);无效8例(17.78%),总有效率为82.22%。

2.3 治疗前后肛门直肠测压结果(表3)

3 讨论

便秘的发病机制目前并未完全阐明,但结肠与直肠肛管动力异常与其发病密切相关[4],根据动力学特点功能性便秘分为慢传输型便秘(STC)、出口梗阻型便秘(OOC)和混合型便秘(MC)[5]。在临床上便秘病人使用莫沙比利、美沙拉嗪等促动力药物治疗时有一定疗效,但仍有大部分便秘患者应用药物后疗效不佳或反复发作,此类患者多为OOC和MC,其发病机制多与直肠肛管动力和感知异常有关。

生物反馈训练是一种在肌电图、直肠肛门测压指导下的新兴生物行为治疗。国外1987年Bleijienberg等首次应用生物反馈技术治疗功能性便秘者10例,7例患者完全缓解以后,此类技术开始应用于临床。生物反馈技术是利用信号转换器把肌电信号、压力信号转换成声音、可视图像,在多媒体引导下正确的收缩腹部肌肉和放松肛门,使之协调运动,利于排便。基于以上的原理,目前国内普遍认为生物反馈对出口梗阻型便秘有效率高(OOC),混合型(MC)次之,而对慢传输型便秘(STC)则是无效的[6]。我院所选45例患者均经不透光X线标志物胃肠道通过时间测定检查排除了STC,主要是OOC和MC患者,经过4~8周的训练后,82.22%的患者症状得到了改善,与国内资料的81%是相近的[7]。在治疗前后的肛管直肠测压结果对比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患者治疗后直肠感知阈值、排便阈值、最大耐受量均有明显下降,说明生物反馈训练对直肠感知减弱的便秘患者疗效亦是良好的。

45例患者中有8例治疗效果不佳,其中1例为63岁颅脑手术后的女性,记忆力明显下降,家庭训练没有进行。另有3例为75~80岁老年人,训练频率只能接受1~2次/周,且家庭训练也没有得到坚持,最终治疗8周后放弃。笔者认为生物反馈治疗要达到良好的疗效有如下的要点:(1)医务人员正确的言语指导,积极的鼓励,尤其是开始的3~4次训练时;(2)治疗的频率,尤其是开始2周应是隔天1次,以强化记忆和熟练动作;(3)强化家庭训练,本组的资料显示家庭训练在治疗的成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对于远期疗效和治疗后的复发有重要的相关性。

总之,生物反馈训练是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疾患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具有无痛苦、非创伤、无药物不良反应、价格低等优势,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的积极的治疗方法。

[1]Longstreth GF,ThomPson W,Chey WD,et al.Functional bow eldisorders[J].Gastroent erology,2006,130(5):1480~1491.

[2]Dennison C,Prasad M,Lloyd A,et al.The 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nd economic burden of constipation[J]. Pharmaco economics,2005,23(5):461~476.

[3]代小松,陈和平,张新星,等.生物反馈训练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J].华西医学,2009,24(10):2624~2627.

[4]Sarna SK.Physi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of colonic motor activity[J].Dig Dis Sci,1991,36:998~1018.

[5]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我国慢性功能性便秘的诊疗指南[J].Chin J Gastroenterol,2002,7(5):306~308.

[6]杨琴,苏秉忠.功能性便秘的生物反馈治疗[J].医学综述,2009,15(22):3458~3460.

[7]林征,朱芬芬,林琳.功能性便秘的生物反馈治疗与评价[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7,19(3):138~139.

猜你喜欢
测压肛管生物反馈
更正启事
基于生物反馈的非遗表演沉浸式体验与交互研究
气囊测压表在腹内压监测中的应用
胎儿正常肛门、肛管和畸形改变的超声图像分析
应变片粘贴因素对压杆测压的影响
直肠癌直肠肛管经腹会阴联合手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老年焦虑症应用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观察
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的临床应用
补中益气汤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便秘40例
分段贯穿结扎治疗硕大内庤58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