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造就完美人格

2010-07-18 19:32林彦君
海峡科学 2010年2期
关键词:性格美的情感

林彦君

音乐教育造就完美人格

林彦君

福建师范大学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有效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激发人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培养人的健全人格以及认识生活和创造生活的能力”的作用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音乐教育 功能 人格塑造

近些年来,中国正在加大推广素质教育的力度。中国教育,正从“德智体美劳”模式,向更深层次、更全面的方向发展。而从某种程度上说,素质教育即是古人所说的“修身”。儒家圣贤孔子在对弟子们进行教育的时候,也把《乐》作为一门必修的课程。今天,音乐已经渗透到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我们有必要就其在个人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进行一个科学、系统的研究。

1 音乐有益于身心健康

音乐对人的身体健康十分有益。有研究显示,音乐能够促进大脑健康发育,同时对全面开发大脑的潜能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例如弹钢琴的时候,两眼要视谱,十指要有不同的动作,两耳要校正音色,节奏,还要进行速度与力度的处理,并分析乐曲所表达的感情等等,在瞬间取得动作的协调与统一。同时,优美,流畅的音乐既可解除疾病,有益于身体健康,这是因为音乐传入人的耳膜,刺激大脑中枢神经,使人的身体分泌多种有益的生化物质,如激素,酶等,从而产生抗疲劳,助消化,降血压,调整神经等作用。

音乐对于人的心理健康,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音乐能够培养人的感知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因为无论是演唱、演奏和欣赏,都要求人们精神专注,从而引起记忆,想象及思维等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另一方面,音乐培养人的情感体验能力、情感调节能力和情感传递能力。例如身在异国的人们,一首思乡曲便能引发他们对祖国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有研究显示,音乐的频率、节奏和有规律的声波振动,是一种物理能量,而适度的物理能量会引起人体组织细胞发生和谐共振现象,这种声波引起的共振现象,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脑电波、心率、呼吸节奏等。科学家们还认为,当人处在优美悦耳的音乐环境中,可以改善精神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功能,促使人体分泌一种有利健康的活性物质。良性音乐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可改善人的情绪,振奋人的精神。同时,有助于缓解心理、社会因素造成的紧张、焦虑、忧郁等不良心理状态。目前流行的音乐疗法,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理论。

2 音乐有益于陶冶情操

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培养美好的道德品质。由于音乐是一种有规律的声波振动,它能使人体细胞发生和谐的同步共振,起着一种细胞按摩作用。同时,音乐可提高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对边缘系统和网状系统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陶冶人的情操,促进态度和行为改变。 柏拉图就说过:“节奏和和声比什么都更能深入人的心灵,比什么都扣人心弦。人人知道,当我们的耳朵感受音乐旋律时,我们的精神就会起变化。”毕达哥拉斯也认为:“如果我们把各种优美的音调融合在一起,就能使各种行为缺陷转化为美德。” 当人们聆听音乐时,可以触发内心积极性的情感,使消极性情感得以渲泄,在优美的音乐中,动听的旋律,轻松的节奏,悦耳的音色,可以使人的兴奋与抑制得到调节,使之身心愉快,精神焕发,心境良好。在欣赏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时,便会觉得自己充满了与命运拼搏的力量,欣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时,就仿佛自己的胸怀也容得下整个世界。一首优美舒缓的曲子,能够使心灵得到放松,能够抚平烦躁、不安、焦虑、易怒等消极的心理状态;而一首激昂的进行曲,能够激发积极向上的精神,消除疲惫,催人奋进。音乐能够使人自省,使你变得更能认识自己,更能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同时也更能促进个人优秀意志品质的形成。

3 音乐有益于性格形成

荣格曾经说过:“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性格决定良好的行为方式,从而对个人命运起到重要影响。音乐有助于良好性格的形成。有研究显示,一个人的性格除了与基因有关之外,外界环境、兴趣爱好等也会对性格起到影响。在对万名音乐爱好者所作的调查中显示,古典音乐爱好者安静、友好、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聪明但不善运动,待人接物略显沉闷;而爵士乐爱好者则拥有丰富的想象力、爱好和平、崇尚自由,天性友好。可见,不同性格类型的群体所偏好的音乐形式也不尽相同。而同时,在对非音乐爱好者的调查中显示,让性格暴躁的人听古典音乐一段时间后,被调查者的行为方式就变得友好;而让性格较孤僻的人听爵士乐一段时间后,其自闭的程度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这说明,音乐对于人的性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亚里士多德也说过:“音乐对人的性格有显著的影响……因为人不会自愿地努力学习不能引起快感的东西,而音乐在本质上是令人愉快的,在和谐的乐调和节奏中,仿佛存在着一种和人类心灵的契合和血缘关系”。音乐藉由声音,从耳朵传递于脑部,通过其旋律及抽象的感染力,填补心中的沟壑,改善人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从而使优良的性格品质得以发展,而恶劣的性格特征得到抑制。

4 音乐能够提高人的审美水平

音乐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而“美”是音乐的灵魂,因而也有人说,音乐即是美。音乐美的展现方式有美的音色、美的旋律、美的节奏、美的和声、美的结构;音乐还有美的思想、美的情感、美的心灵;音乐更能创造出美的意境。总而言之,音乐所展现出的“美”是多方面、深层次、多内涵的。在当今社会,审美水平是评价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无法感受美的人,必然无法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参与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去。审美水平的提高,要求人们能够通过观察和发掘存在于大自然、社会、艺术中的美,形成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判断能力和审美价值取向。而音乐作用于人的情感之上,通过引起联想,产生共鸣,将人的感觉,情绪,想象,意志等内容综合起来,形成精神上的东西,从而让人获得审美感受能力。今天,音乐正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易于接受的艺术形式,以及深刻炼达的内涵,成为提高自身审美水平的绝好教材。

5 音乐可以发展人的创造力

法国作家雨果说过,“音乐是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人类智慧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创造力。心理学研究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创造性思维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的结果,而音乐从创作到欣赏,就经历了三重的创作。音乐的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具体的创造性活动,这就是“一度创作”;音乐表演则被称为“二度创作”,因为表演者是在音乐原作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对原作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把原作创造性地再现出来;而音乐欣赏则被称作“三度创作”,是欣赏者通过对表演者二度创作的作品的感知,结合自己的经历、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展开丰富的联想,在头脑中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的结果。音乐具有独特的外部空间的扩散力和穿透力,再通过作曲者、演奏者、欣赏者的人生阅历、创作灵感,赋予音乐的深刻内涵,对人的心理和生理产生无可比拟的刺激,使音乐对于人的情感激发和感染产生直接而强烈的影响。这种感情的激发和冲动,能够促进人们智能火花的迸发,极大地刺激想象力,从而冲破习惯思维的束缚,激发出巨大的创新思维潜能。所以,音乐能够开发人的联想能力,通过从简单外部旋律到想象内容的反复装换练习,人的创新思维就能够得到有效地开拓和发展。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古代先贤们所认同的一个成功人生必须经历的四个阶段。而四者当中,修身是本,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末。所谓修身,就是使自己具备足够的才华和美德,为日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准备。也就是说,修身是实现治事,体现个人价值的必要条件。那么,究竟要使用何种手段,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呢?古人认为,除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之外,方法无外乎四,即“琴、棋、书、画”。而在四者当中,琴居首。由此可知,音乐对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性格塑造、品德培养有着重要作用。荀子曾经说过,“乐者,治人之盛也”,它使人“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现如今,一个人的能力和水平,已不再仅仅是通过学历表上的成绩单,或是简历上形式化的三言两语来评价了。社会需要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这并不意味着要求一个人必须全才、通才,但是,具备健康的身心、高尚的情操,积极进取的个性,良好的审美水平,以及不拘俗套、勇于开拓的意志品质,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而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潜移默化的作用形式,早已超脱了“琴棋书画”中简单的字面意义,正逐渐在素质教育的征途中,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历史使命。

[1] 于颖.论音乐欣赏在高校人格教育中的作用及实施途径[J]. 时代文学,2009,(4).

[2] 黄晓萍.音乐艺术的教育功能研究[J]. 安徽文学.2008,(7).

[3] 蔡蕾.音乐审美教育与人的和谐发展[C]. 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2006.

猜你喜欢
性格美的情感
猫的性格爪知道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你的性格像《哆啦A梦》中的谁
性格描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