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住宅区邻里交往空间环境设计探讨

2010-08-06 03:33董慧娟郑艺渊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住宅区邻里居民

董慧娟,蔡 敏,郑艺渊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浙江 杭州 310018)

1 现代城市住宅区邻里交往模式的转变

“邻里”是社会学研究的领域,它是指在地域上靠近这一自然条件基础上,结合了友好往来和亲戚、朋友关系而逐步形成的守望相助、共同生活的小群体[1].

在传统的邻里交往中,住户间相互照看门户,是很自然的事情,邻里间相互守望,减少犯罪分子作案的可能性,起到监视犯罪的作用.而近年来,邻里关系的冷漠,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邻里之间甚至对门之间都互不相识致使小偷明目张胆的偷盗,对门住户还以为邻居在搬家,这种情况的发生已经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深究发生以上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使邻里交往的模式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只有深入的了解现代城市住宅区居民邻里交往模式转变的根源,才能使邻里交往的现状得以改变.

(1)交往对象组成的转变

1998年下半年,住宅的商品化,使我国城市住宅逐步由“单位型管理”向“社区型管理”转化,交往的对象也由单位同事或几十年的老邻居向来自四面八方的陌生人转变.互不相识的人们汇聚在一起,自然会有一定的心理防范意识,要想从碰面到相识、相知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注重住宅区交往空间的设计,为住户提供交往的物质空间环境基础.

(2)交往空间范围的转变

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对城市住宅的需求量增大,而城市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这就迫使城市住宅向两个主要方面发展.

①城市中心的旧城区被改造或重新开发,原有多层住宅逐步为高层住宅所取代,同时这种高度聚集的居住模式也大大改变了邻里聚集方式,从空间高度距离上增大了邻里交往难度;

②由于城市人口的激增,原有城区已经不能满足居住的需求,城市向郊区发展,在郊区建立了大规模的城市住宅区.然而现在的住宅区规划建设,规模较大,超出了适应城市居民日常交往及领域控制与归属感的邻里范围,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邻里交往的发展.

(3)交往模式的转变

由于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话或网上交谈、购物、娱乐甚至参与社会活动等模式的出现,使居民不再限于传统的邻里范围,大大降低人类对住宅区内物质空间环境及其设施的依赖.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住宅区内交往空间环境的设计向休闲娱乐型转变,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4)交往观念的转变

由于现代思想与传统思想相比,更加强化了个人利益,导致对现代人际交往的理解和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都以自身为中心,对传统邻里之间经常串门儿的,过分涉及私生活的交往形式难以接受,反映在现代交往上就更加强调在满足必要的私密性的前提下,进行社会交往.

2 现代城市住宅区邻里交往空间存在的问题

现代城市住宅区邻里交往模式的转变,使其载体邻里交往空间的设计也要在传统交往的基础上,做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探索,然而探索是一个长期摸索的过程,在现代城市住宅区邻里交往空间设计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有待改进,其具体表现如下:

(1)交往空间细部设计的缺乏

在现代城市住宅区内草地及硬化铺地的大面积铺设等现象经常出现,大的空间尺度让人难以亲近,空间的限定性弱,居民站在其中处于一种茫然的状态,缺乏安全感,从而不愿停留于此.交往空间缺乏吸引交往的细部空间设计,在较大的范围内都处于同一状态,其交往领域感和兴趣点的薄弱不能激发交往.

(2)交往空间环境过渡景观化

住宅区内的景观设计包含绿化景观设计和交往空间设计,而现代部分城市住宅区的环境设计中过分强调了纯景观的绿化设计,使交往空间环境景观化.交往空间环境景观化的交往参与性弱,使居民到室外活动频率减少,从而减少了在活动中接触的机会,影响居民的交往.

(3)交往空间对水景的盲目开发

在现代城市住区内水景的开发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有没有基础条件都要凿池筑泉,然而水景的设计往往突出观赏而缺乏亲水功能,居民更多的时间也只能隔窗观水,除此之外,部分地区由于地域条件的不适应会在水景的维护上耗资较多,从而造成资源浪费.

(4)交往空间对城市空间的封闭

在现代的住宅区建设中,考虑到住户的私密性及安全性,利用围墙或栏杆将住区封闭,只允许业主进入的方式已经成为了主体趋势,这种方式割断了住区与城市之间的有机联系,使住区缺乏生机.将局部公共空间向城市开放,有助于与城市与住宅区的融合,增加本住区的交往活力.

(5)交往空间设计形式的雷同

儿童活动场、健身活动场、蜿蜒小道等已经成为各个住区的共性,各个住区的交往空间设计形式基本相同.由于各个住区选址的不同,其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特征会有所差别,而现在的住宅区设计经常忽略这些差别,更多的受到现代住区优秀设计时尚模式的影响,形成样式基本相同的局面,缺乏特色性的设计.

(6)交往空间的中青年人参与性弱

在住宅区的环境建设中,简易健身器材以及儿童游戏器材已经成为最基本的设施,而适合于中青年人的室外篮球场、乒乓球场等传统健身场地,在现代的住宅区中是很难见到的,代替它们的是收费的会所.在会所内活动的居民一般都存在亲人或朋友关系,并且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阻碍了中青年人的邻里交往.

3 现代城市住宅区交往空间环境设计适宜性的营造

现代城市住宅区邻里交往空间存在问题的根源在于交往设计对地域特征的适应性差,交往空间对促进交往行为的利用率不高,居民对交往空间的识别意识弱等问题.因此本文对现代城市住宅区的交往空间提出强化地域适宜性、行为适宜性及识别适宜性三条设计对策,以现代城市住宅区交往空间设计适宜性差的问题.

3.1 地域适宜性

邻里交往的地域特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社会文化环境特征、地区经济环境特征3个方面的内容.

对一个城市来说,住宅区要符合当地大环境下的自然地域特征,合理的利用场地自身的资源,保持住宅区本土化的特色,促使居民鉴于原有环境有所联想,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社会文化环境特征的呈现是住宅区室外环境设计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其体现主要是对地方传统文化交往形式及传统文化交往空间的继承与发展.在现代住区交往空间中找寻传统地域文化的脉络,使居民既能享受现代生活,又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是对社会文化保护继承的一个具有广泛传播性的方式[2].

针对现代城市住宅区的地域特征,在设计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慎重考虑在住宅区内开发水景的可行性,尽量减少大量的草地铺设,换成适宜于本地自然环境的植物和易于人们参与其中的交往空间,既节约资源,适宜于本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又有利于住宅区内居民的交往.

(2)不要盲目的随从其他城市的设计模式,要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保持地方文化特色、吸取传统住区中的有利因素及保持住区地块的部分原有文脉.

中科院薛钟灵先生在“向未来的街区住宅-嘉铭◦桐城的探索与实践”[4]座谈会上讲,在德国,开发商把地块过去留下的公共建筑保留下来,充实新的内容,使它能够在新住宅区里发挥它的作用,并能映射原有面貌,以体现城市发展的文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从经济性出发,在住宅区的建设中,尽量利用本地的材料和适应本地气候的树种,减少对热带树种的种植,将室内会所的部分功能移入室外,形成部分免费活动场所,如设置室外的篮球场等,增加居民活动的可能性.

3.2 行为适宜性

强化行为适宜性主要是解决交往空间细部设计缺乏,设计尺度过大,见图1,对生活模式适宜性弱;交往空间设计的过渡景观化;交往空间的中青年人参与性弱等问题.建立行为适宜性交往空间包括对生活模式的适宜、交往需求的适宜以及空间尺度的适宜以适应邻里交往行为的需要.

(1)对生活模式的适宜

交往渗透在生活的时时处处,设计时要考虑住户的生活模式,使交往空间的设置与居民的出行、购物、接送孩子等日常行为结合,如:在公建设施处加设休息座椅,为等候的居民创造交谈条件,使交往有了必然的内容和媒介,吸引居民在必要活动同时进行交往[5].

(2)对交往需求的适宜

邻里交往存在一定的交往媒介,以健身、休闲、游戏中的某种活动形式体现,不同的居民对交往需求的形式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在住宅区内设置多样的空间活动形式以满足居民对交往的需求.改变外环境景观化,活动方式单一的现象,见图2,使交往空间与景观结合,使居民在欣赏景观的同时进行交往,提高景观环境的利用率,见图3;在关注儿童和老人的同时,增加住宅区内适宜中青年人活动的空间及设施,满足各个年龄层次居民的交往需求,改变交往年龄层次不平衡的现状.

图1 大面积的草地和地面硬化

图2 大片不可进入的草地

图3 草地景观的处理

(3)空间尺度的适宜

小尺度的空间可以使身处其中的人看到其物质实体界面的细部和整体,可以在咫尺之间感受到他人,因而让人感受到安全和温馨.而大尺度的空间人们无法把握住其整体,并感受不到细部的亲切性,使人感到不安和冷漠.例如:大面积的草地铺设几十米,其中没有物质分隔,仅在其中设置一条蜿蜒小路,见图4,人与人,人与物相距甚远,人行其中,倍感迷茫、冷落与孤单,因而不愿停留.将大尺度的空间划分、限定成若干宜人的小空间,使人们首先从心理上就有了亲切的感受愿意在此停留,在其间活动,从而引发和开展人们的交往,见图5.

图4 大尺度的草地铺设

图5 宜人的小空间划分

3.3 识别适宜性

大多住宅区交往空间形式雷同,对于居民来说很难描述出本住宅区外环境的特点,居民对本住区的领域感、家园归属感逐渐减弱,其主要原因就是住宅区内交往空间的可识别性较差.

亚历山大在《建筑模式语言》里面提到,“人们需要属于他们自己的,容易识别的空间单元”[6].要使居住环境具有个性,易于识别,在设计时要深入研究本地现实的气候,民风、民俗和周围环境等特点,并了解本地的历史与现状,掌握其发展趋势,这种具有时代特征和地域风貌的居住环境才是拥有个性和特色的环境,易于为本地居民接受和认同.在处理城市居住区环境的可识别性时,从实际出发,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做法试图改变住宅区识别性差的弱点.

(1)刺激居民的识别联想

利用当地的地域特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基地的现状进行交往空间的设计有助于刺激居民的识别联想.利用原有的地貌反映出局部环境所具有的特殊性,使住户处在其中,产生对原有地貌的空间识别联想共识,从而增加人们对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根据当地的自然气候特征、居民的生活习惯和行为需求进行住宅组合,在功能合理的前提下,打破呆板的、缺乏生气的行列式布局,围合出不同的室外交往空间,形成特有的空间氛围.

(2)加强居民的识别记忆

在住宅区内使用多种具有类似特征的独特符号,如:特殊的座椅形式、独特的交往空间导向指示牌等.利用环境符号的重复,使居民在对此符号多次广泛的接触中,强烈的刺激记忆的程度,逐渐形成心理共识,认识到此符号是专属于此住宅区的,产生强烈的所属感.

(3)注重居民的识别认知

居民交往空间的形象认知与交往空间设计的造型、色彩、质感有着密切的联系.交往空间的造型是否鲜明,色彩是否独特,质感是否强烈直接影响到居民的视觉认知,刺激着居民的视觉感受.创造出有特色的视觉设计,对居民产生较大的视觉冲击,吸引居民的参与,同时也让居民感受到这是属于本住区的独一无二的交往空间,对交往空间具有强烈的拥有意识,共同拥有意识的产生,有助于增强居民间的凝聚力.根据地方气候,结合地方特色,利用地方材料、传统文化对交往空间的围合、交往空间内的设施、构筑物进行设计有助于增强居民的识别力.

[1] 宣兆凯.新编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0:146.

[2] 段 进.城市空间发展论[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3]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 北京房地产.向未来的街区住宅-嘉铭◦桐城的探索与实践[N/OL].2002-05-27[2009-11-12].http://house.focus.cn/newshtml/31572.html.

[5] 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6] 黄 坚.高层住居外环境适宜性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4.

猜你喜欢
住宅区邻里居民
“小邻里”托起“大幸福”——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打造“邻里+”基层治理新样板
石器时代的居民
高密度电法在新建住宅区地下溶洞勘查中的应用
黑白电视·邻里之情
无限追踪⑧
城市住宅区园林景观创新设计思路
住宅区物业管理模式的优化与创新策略研究
你为邻里理发,我为你倒茶
高台居民
养猪致富不忘乡亲邻里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