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京旧影寻踪

2010-08-11 07:05
北京档案 2010年7期
关键词:朱安大栅栏琉璃厂

党 洁

1912年5月至1926年8月,鲁迅先生在京工作和生活了11年三个月,先后居住过四个地方。他曾在教育部任职,同时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世界语专门学校讲师。鲁迅先生在京留下了不少足迹,值得我们去追忆。

一、鲁迅住过的地方

第一处居所:宣武区牛街地区南半截胡同7号绍兴会馆。

这里是鲁迅先生在京第一处,也是居住时间最长的一处故居。1912年5月,鲁迅先生住到前院的“藤花馆”,1916年6月又移到后院西南的“补树书屋”,一直居住到1919年11月。鲁迅曾经回忆:“S会馆有三间屋,相传是往昔曾在院子里的槐树上缢死过一个女人的,现在槐树已经高不可攀了。而这屋还没有人住,许多年我便寓在这里抄古碑。”鲁迅在此校阅《嵇康集》,拓摹碑帖,石刻造像。1918年,鲁迅先生在这里创作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是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此外,鲁迅先生还在此创作了《孔乙己》、《药》等作品。《一件小事》中提到的S门即是宣武门。

第二处居所:西城区新街口地区八道湾胡同11号。

1919年,鲁迅花了四千块银元买下了这所宅院。11月,鲁迅携全家从绍兴会馆迁入此宅,周作人及家属也同时迁抵。1923年7月,由于周作人日本妻子羽太信子的挑拨,兄弟二人失和。几天后,鲁迅便收拾行李与母亲、妻子迁出,搬到西四砖塔胡同84号居住。从此,此宅全部归周作人所有。周作人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四十年,直到60年代文革中被红卫兵折磨致死。八道湾胡同是鲁迅一生中最好的居所,鲁迅在这里居住的近四年中,先后创作了《阿Q正传》、《呐喊》、《中国小说史略》(上卷)等著作。

第三处居所:西城区金融街地区砖塔胡同84号。

1923年,鲁迅携母亲、妻子从八道湾迁入砖塔胡同,在这里居住了近十个月。鲁迅先生在此创作了《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以及《中国小说史略》。砖塔胡同是北京地区最古老的胡同之一,早在元代就已经存在,当时这里曾是戏曲活动的中心地区,“勾栏”、“瓦舍”聚集。“勾栏”有戏台、戏房(后台)、神楼和腰棚(看台)。胡同东端有元代的万松老人塔。万松老人,是元朝宰相耶律楚材的师傅,圆寂后葬于此处。胡同因而得名。

第四处居所:西城区新街口地区宫门口西三条19号。

这是鲁迅先生在北京的最后一处居所,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鲁迅先生和其母亲鲁瑞、妻子朱安在此居住,现为鲁迅博物馆。故居是一座小院,由南房、北房、东西厢房组成。南房共三间,隔成一大一小两个套间,外套间占两间,是鲁迅先生的会客室兼藏书室,里间是个小客房,备有床铺,供客人在此过夜。北房三间,堂屋是全家人洗漱、吃饭的地方,东屋是鲁迅母亲鲁瑞的卧室,西屋是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的卧室。鲁迅同朱安是包办婚姻,彼此没有感情,两人之间几乎没有交流。他们之间沟通的媒介是置放于堂屋西侧的一柳条箱,鲁迅把脏衣服放进柳条箱,朱安拿去洗净、熨烫后,再放回柳条箱,鲁迅自己取回。堂屋的后面接出一间房,鲁迅将它称为“绿林书屋”,人们则称其为“老虎尾巴”。“老虎尾巴”是鲁迅的卧室兼工作室。在这间不足9平米的小屋里,鲁迅写下了《华盖集续编》、《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文集。

二、鲁迅工作过的地方

1、北洋政府教育部,今西城区金融街地区教育街1号、3号。

1912年5月,鲁迅在北洋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任僉事(秘书)兼第一科科长时,曾在这里工作,主管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美术展览、动植物园,以及文艺、音乐、戏剧、古物等事务。1915年,鲁迅任教育部通俗教育研究会小说股主任。教育部的前身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立的“学部”。为统一管理全国学堂事务,清政府在尼堪王府的旧址上设立了“学部”,统管全国学政。辛亥革命后,“学部”改为“教育部”。

2、北京大学,今东城区东华门地区五四大街29号。

1920年秋季起,鲁迅开始兼任北京大学讲师,直至1926年。北京大学迁往海淀之前,位于五四大街29号的北大红楼是北京大学第一院校舍。北京大学文科和图书馆设于此处。这座地上四层、地下一层的“工”字型西洋建筑在20世纪初是北京城最有现代气息的建筑。一层是文科办公室、图书馆,二层至四层是教室。当年,“五四运动”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3、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宣武区椿树地区南新华街18号。

1920年秋季起,鲁迅开始兼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直至1926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前身是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创建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开创了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先河。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改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1912年,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师范大学。

4、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前身是京师女子师范学堂),今西城区金融街地区新文化街45号鲁迅中学。

1923年至1926年,鲁迅曾在此任教。在此鲁迅结识了他的学生许广平,“三·一八”惨案中殉难的刘和珍、杨德群烈士即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现为鲁迅中学,校内有刘和珍、杨德群烈士的纪念碑。

三、鲁迅常去的地方

1、京师图书馆,今西城区新街口地区鸦儿胡同31号。

31号是修建于元朝的广化寺。清朝时,张之洞在广化寺筹建了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成为京师图书馆最早的馆址。鲁迅任教育部佥事时,分管此馆业务,常因公来此。

2、琉璃厂,今宣武区椿树地区琉璃厂西街,宣武区大栅栏地区琉璃厂东街。

北洋政府对各种思潮控制严格,知识分子不敢随便著书立说,发表言论。这段时期,鲁迅非常郁闷,常去琉璃厂抄写碑文,借以打发时光。清代至民国,琉璃厂是京城书店、文房四宝店、文物店聚集的地方。著名的百年老店“荣宝斋”、“萃文阁”篆刻店、“一得阁”墨汁店、“戴月轩”湖笔店、“松筠阁”书店汇集于此。

3、宣武区大栅栏西街。

鲁迅在琉璃厂抄完碑之后,常来大栅栏西街“青云阁”(大栅栏西街33号)吃饭,品茗。“青云阁”是中国最早一座中西结合的古建筑,是清末民初北京极具盛名的四大商场之一,是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休闲场所。“青云阁”中的老字号“玉壶春”深受鲁迅青睐,春卷、虾仁面这两种小吃是鲁迅的最爱。

鲁迅先生经常来大栅栏西街的“稻香村”购物,《鲁迅日记》中有十几次记载。作者单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猜你喜欢
朱安大栅栏琉璃厂
琉璃厂的传说
不易读准的“大栅栏”
清代北京艺术品市场的探索与演进
印象·琉璃厂
大栅栏 承载南城地脉 见证数度繁华
鲁迅原配朱安:一只被遗忘的蜗牛
“一尺大街”长几米?
琉璃厂重生记
“我也是鲁迅的遗物”
勇敢的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