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沉箱码头后方强夯试验研究

2010-08-13 01:58高志义高潮
中国港湾建设 2010年5期
关键词:夯点孔压沉箱

高志义,高潮

(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港口岩土工程技术交通行业重点试验室,天津市港口岩土工程技术重点试验室,天津 300222)

0 引言

某沉箱码头的基槽开挖至标高-18 m,边坡为1:2,坡底以下为黄褐色或黄绿色残积土,其下为全风化花岗闪长岩。长20 m、宽15 m、高18.5 m的沉箱座落在-16 m至-18 m的抛石基床上。沉箱后方开挖后,-5 m以上回填含黏粒较多的风化砂,-5 m以下回填中粗砂。

码头后方原设计地基加固方案为:距沉箱后壁15.0 m范围内为振冲法加固回填砂;距沉箱后壁15.0~43.5 m范围内采用强夯加固法,其中15~23.5 m、23.5~43.5 m两范围内的夯击能分别为 1 000~1 500 kN·m、2 500 kN·m;43.5 m以外采用打设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法加固地基。

为提高强夯加固效果,降低造价,缩短工期,欲通过强夯试验区,探索将强夯区扩大至距沉箱后壁12.5 m处的可行性,以及提高夯击能的可能性;对因此而引起的对码头结构内力的影响,以及对码头整体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判断,以指导大面积强夯施工。

1 机理分析

强夯法是将重锤 (一般100~400 kN)从高处 (6~40 m)自由落下产生的冲击波使地基密实的加固方法。

夯锤自由落下的过程,也是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随着夯锤下落,势能越来越小,动能越来越大。夯锤夯击地面时,除极少部分动能转化为声波、热能外,绝大部分动能使土体产生自由振动,并产生一个波场(见图1)。波场包含体波和面波,其中体波包括压缩波(P波)和剪切波(S波),它们沿着半球波阵面径向向地基中传播;面波为瑞利波(R波),沿1个圆柱波阵面径向向地基中传播。压缩波的质点运动属于平行于波阵面的一种推拉运动,它大部分通过液相运动,使孔隙水压力增大,同时使土颗粒错位,土骨架解体;随后的剪切波使土颗粒更密实。剪切波的质点运动属于和波阵面正交的横向位移,而瑞利波的质点运动则是由水平和竖向两个分量所组成的。竖向分量起到松动土的作用,剪切波和瑞利波的水平分量使土颗粒间受剪,使土体得到密实。

图1 重锤夯击在弹性半空间地基中产生的波场

根据Miller计算,压缩波占总能量的7%,剪切波占26%,瑞利波占67%[1]。因瑞利波占总能量的2/3,而且它的衰减速度随距离增加比体波慢得多,所以瑞利波更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采用减震沟的意义所在,同时也是形成夯击点附近地表隆起的原因。上述这些波通过地基后,土颗粒将趋于新的、更加稳定的最终状态,从而使地基土得到加固。

强夯加固地基的3方面机理:1)加密作用,指空气或气体排出;2)固结作用,指水或气体的排出;3)预压变形作用,指各种颗粒成分在结构上的重新排列。

2 监测仪器布置及试验过程

如图2所示,沿码头横向距沉箱后壁10.0 m至37.5 m,以及沿码头纵向长20 m的范围内为试验区,总面积550 m2。后轨道梁纵向穿过试验区,见图3。试验期间已回填至+4.5 m。强夯采用上海W-1001型吊机,夯锤为4个带孔的圆台形铸铁锤,底面直径2.0 m,高0.7 m,锤质量16.5 t,落距15.2 m,单点夯击能2 500 kN·m。

采用3遍夯击,第1遍夯击5 m×5 m正方形角点,第2遍夯击正方形中心点,第3遍为低能量满夯,每点两击。第1、第2遍的单点夯击击数均为10击左右,个别可达11~12击,并满足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5 cm的设计要求。

监测仪器平面和断面布置如图2和图3所示。4月30日至5月1日进行强夯试验区第1遍强夯,夯击顺序按图2中第1至第8夯点进行;待孔隙水压力消散趋于稳定时,5月5日进行第2遍强夯,夯击顺序为图2第1′至第6′夯点;5月9日又补夯了1″、2″、3″3个夯点。待孔隙水消散一周后,5月15、16、17日进行3个孔的标准贯入试验。

图2 强夯试验区夯点及观测仪器布置平面图(单位:m)

图3 强夯试验区观测仪器布置断面图(单位:m)

3 监测结果及其分析

3.1 孔隙水压力监测结果及其分析

3.1.1 沿深度的变化

孔压沿深度在某时刻监测结果见图4,从图4可以看出:

1)一般最大孔压增量发生在中间部位,即-5.5 m上下的第3个测头附近。这是由于体波从波源沿着1个半球波阵面径向向地基传播形成的。

2)当孔压的测孔距振源近时,土体上部一般会形成1个次最大孔压增量。如图4(a),上部的K1-1、K2-1和图4(b)的K2-1成为次最大孔压增量。这主要是由于面波沿着1个圆柱波阵面沿表层向外传播所致;而图4(c)的K3组旁为1个减震沟与振源相隔,将面波大大减弱,所以表层的K3-1、K3-2孔压增量为最小,打破上述规律。

图4 孔隙水压力监测结果

3)当测孔距振源越远时,最大孔压峰值增量的位置越偏下。如图4(c)中K3,所以K3最大孔压峰值增量发生在中部和中下部K3-3和K3-4处。这是体波沿半球阵面向地基传播,越远传播越往下所致。

3.1.2 每遍夯击时孔隙水压力变化时程线

每个夯点在10多锤的夯击下,其孔压的时程线如图5,从图5中可以看出:

1)在数秒到1、2 min内孔压迅速形成峰值,又在数秒到2、3 min内迅速消散,但消散过程要慢于形成过程。

2)如前所述,因埋设仪器引起的超静孔压还未消散完毕,在夯击过程中这部分超静孔压仍在继续消散,致使孔压最低值的连线,呈逐渐下移的趋势。

图5 5'夯点K1-1传感器孔隙水压力时间过程线

3.2 最佳夯击能的确定

理论上讲,在一定的夯击能作用下,且在要求加固深度处的地基中,所产生超静孔隙水压力Δu达到土体的自重应力时,这时的夯击能称为最佳夯击能。在黏土中因此时土体才可产生竖向裂隙或初始液化,孔压消散慢,随夯击能增大,孔压亦相应叠加,可根据孔压的叠加值来确定最佳夯击能;而砂土中,孔压增长与消散仅为几分钟,孔压增量不能随夯击能的增加而叠加。绘出孔压增量峰值与夯击次数(夯击能)的关系曲线(如图6所示),可确定出最佳夯击能:当孔压增量随夯击次数增加而逐渐趋于恒定时,可以认为该种砂土所接受的能量已达到饱和状态,此时能量即为最佳夯击能,即2 500 kN·m×10=25 000 kN·m。

图6 同夯点不同深度最大孔压增量与夯击数关系

超过最佳夯击能,夯坑虽可加深,但主要为侧向挤出或隆起,锤底以下土体已无挤密,也不能提高有效加固深度。

3.3 土压力监测结果及分析

为消除潮位影响,全部换算为设计水位4.32 m时的土压力监测值。从监测结果看出:

1)土压力测点距夯点较近时,引起测点较浅处的土压力增量较大;反之,引起较深处的土压力增量较大。这是由于最大波能沿夯点向地基的斜下方向传播所致。

2)土压力增量沿深度分布呈中间大、上下端小,且夯点近时最大值偏上,反之偏下。这也是最大波能沿斜下方向传播所致。

3)强夯期间土压力变化时程线的形态,与图5相仿。

4)土压力实测最大值与设计允许值的比较:以实测最大土压力进行最不利组合得到图7。从图7看出,沿深度实测最大土压力平均值约为设计允许值的72.8%。从而判断出,单点夯击能提高到2 500 kN·m,且强夯区向码头后壁前移后,不会引起沉箱结构的损坏。

图7 实测最大土压力值与设计允许值的比较

3.4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结果及分析

篇幅所限,各处深层水平位移曲线省略,其各处的深层水平位移曲线特征值如表1,由表看出:

1)C3距强夯试验区最近,水平位移最大,且最大值处位置最高;反之,最远的C1,水平位移最小,其最大值处位置最低。这是由于最大波能沿斜下方向地基中传播引起的。

表1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曲线征值

2)C1、C3间距仅为6 m,则最大位移已衰减95.5%,说明波能随距离的传播,其衰减是非常快的。

3)沉箱后壁旁挖了深3 m、底标高为+1.45 m的减震沟,C4处在沉箱与减震沟之间。在减震沟高程内C4最大水平位移61.48 mm是挖减震沟引起的,并非强夯引起。

4)C4在+1.45 m以下未发生水平位移。证明单点夯击能提高到2 500 kN·m,且强夯区向码头前移后,码头不会发生倾斜、滑动和转动,即码头整体稳定是没有问题的。

3.5 码头位移、沉降观测结果及分析

试验期间,专人一直观测码头的位移和沉降,始终未发现有位移、沉降出现。码头上的位移、沉降点监测结果再次说明,单点夯击能提高到2 500 kN·m,且强夯区向码头后壁前移后,对码头整体稳定性毫无影响。

3.6 标准贯入试验结果及分析

强夯试验结束1周后做了3个标贯试验。各孔标贯试验结果见表2,其标贯曲线省略。按规范规定[2],地下水位以下的中粗砂,应在标贯试验的基础上增加5击,从表2看出:

1)位于夯坑中心的SP1,影响深度约6 m,N63.5=30~42击,所以N值最大。

2)位于4个相邻夯点间的SP2、SP3,影响深度约7.5 m,比SP1影响深,这是因为4夯点最大波能均沿斜下方传播叠加的结果。

3)SP2的N为 19~28击,SP3的N为 12~20击,均低于SP1,因两者均在4夯点间之故。SP3在-5 m以下为原地基,故表2中未增加5击,-11.0 m已为风化土,所以N值较大。

表2 标准贯入击数N63.5检测结果

4 结论

1)强夯试验区是将强夯设计加固区沿码头横向向前扩大至距沉箱后壁12.5 m处,并将全部强夯试验区的单点夯击能改为2 500 kN·m。从监测的各种数据均说明:码头整体稳定性满足要求,并且沉箱内力未超过设计允许值,也不会引起沉箱结构损坏,而且也突破了强夯区应距建筑物15 m的限制。

2)从码头胸墙上的位移和沉降观测点监测,以及沉箱后壁旁与减震沟之间的深层沉降C4监测结果,均未发现表层和深层位移或沉降,这说明沉箱码头未出现倾斜、滑移和转动等各种失稳现象。试验证明,码头整体是稳定的。

3)试验期间实测最大土压力值为设计允许土压力值的72.8%,说明强夯引起沉箱结构的内力,并无超过设计允许内力值。从而判断:单点夯击能提高到2 500 kN·m,且强夯区向码头后壁前移后,不会引起结构的破坏或裂缝等不利后果。

4)由实测孔压值推算最佳总夯击能为25 000 kN·m;强夯引起孔压增量峰值一般在几分钟可消散,说明消散是较快的;沿深度孔压、土压增量的最大值一般出现在中部。若测点距夯点近,则最大值偏上,否则逐渐下移。在沉箱后壁处一般出现在-5 m上下。

5)试验区旁C3与C1间距为6 m,其位移最大值分别为119.85 mm和5.34 mm,即在6 m范围内可衰减95.5%。这说明,在此处强夯波能传播的衰减速度是非常快的;由于减震沟的存在,致使沉箱后壁处土体上部K3-1和K3-2的孔隙水压力一般偏小,这说明减震沟的作用是明显的。建议大面积施工时,靠近沉箱后壁处应设置减震沟。

[1]《地基处理手册》编写委员会.地基处理手册[M].北京:交通出版社,1989:217-218.

[2]JTJ240-97,港口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

猜你喜欢
夯点孔压沉箱
时间平方根法评价隔离墙t50及固结系数
饱和钙质砂孔压发展特性试验研究
防城港某码头工程椭圆形沉箱浮游稳定性研究及应用
不同结构强度软粘土的动孔压特性试验研究
小型倾倒沉箱打捞扶正施工技术
岸线长度固定的沉箱精确安装方法
双减振沟强夯减振实验研究*
强夯振动对人工岛海堤影响及处理措施
桥台涵背特殊位置路基快速液压夯实技术
重力式码头沉箱预制与安装的质量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