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事战术与武术技击战术

2010-08-15 00:50赵光圣郭玉成
武术研究 2010年2期
关键词:兵书技击战术

赵光圣郭玉成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200438)

古代军事战术与武术技击战术

赵光圣郭玉成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200438)

中国古代军事文化与武术文化有许多融合的地方,其中在战术思想方面尤为突出。通过对兵书中的战术思想进行归纳,并与武术技击战术进行比较,认为其共通的战术规律依次为:知彼知己、因敌而变、扬长避短、避实击虚。

武术技击战术兵法兵书

武术文化与军事文化均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均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萌生、发展,因此都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特征。此外技击和搏杀的共同特征,使两者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相互交融,在名称、技术、战术方面均表现了许多共通的内容。可以说,脱离军事的武术文化是不完整的,脱离武术的军事历史也是不全面的。

兵书是军事文化的重要内容,几乎涵盖了军事文化的所有方面。军事战术则反映了兵书的主体内容。在中国文化史中,军事文化与武术文化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由于两者文化的同源性以及文化存在的类似性,使两者之间在技术领域和理论领域存在更大的共融性。两者的战术思想极为相似,军事战术的宏观理论则可以直接应用到武术实践中。我们通过把兵书中体现的军事战术思想与武术技击战术进行比较,可以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当然,众多的兵书在作战思想与作战原则方面各有所论,各有所长。他们与武术技击战术理论均有不同程度的融合,通过研究,可以指导武术技击的战术实践。

1 《军志》、《军政》中的战术观点与武术技击战术

《军志》、《军政》大约成书于西周末期,是史籍记载中我国最早的两部兵书。

《军志》中有“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先人有夺人之心”是先发制人的打法。意指战场上争取主动,先发制人,打乱敌人的作战部署,使其主将和士兵临阵而乱,造成敌人心理上的恐惧,从而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形意拳注重“硬打硬攻无遮拦”,“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查拳提出“迎面三不顾”均是这种战术打法。现代散打战术中的直攻战术、强攻战术都是这种战术的体现。直攻战术是指不使用假动作直接进攻对方。强攻战术是指硬性突破对方的防守进行攻击。“后人有待其衰”是后发制人的战术打法。强敌来临避其锋芒,等敌人士气衰竭后,再实施反击。后发制人是武术技击中常用的以弱胜强、以智胜拙的战术。武术中的“内家拳”就主张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现代散打中的防守反击战术打法也是这种战术思想的体现。《军志》中还有“左防其左,右防其右。……四头八尾,触出为首,敌冲其中,两头俱救。”与武术技击中整体防御的战术打法一致。

《军政》中载:“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强而避之”。指出战争中可战则战,不可战则退,发动攻击要避强而击弱。提出了审时度势,避其锋芒的战术思想。《手臂录》就有这种战术的体现:“单刀敌短兵之器,则避其实而击其虚。”

2 《孙子兵法》中的战术观点与武术技击战术

《孙子兵法》的出现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的标志,其中的战术观点全面而深刻。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知彼知己”是孙子兵法战术指导的总纲。要求在战前对敌我双方的各种情况进行仔细周密的考察比较,研究分析。武术技击也要求“知彼知己”。太极拳强调“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以己粘人,必须知人”。郭云深论形意拳技击时说,应“心存谨慎,要知己知彼”。

“致人而不致于人”是孙子兵法战术指导的立足点。孙子认为,要确保自己在战斗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创造条件,始终牢牢掌握战斗的主动权,做到致人而不至于人。明代武术家俞大猷的《剑经》中论述了许多棍法的实战技术,他总结说:“千言万语,不外乎致人而不至于人一句。”峨嵋拳创造出一套“不接手”的技击法,主张在与敌交手中,以不接手为上策,认为防守容易被动,容易为人所制,因而“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做到不招不架,不格不拦,不注意对方出什么手脚;只注重对方身体的移动和变化,以攻代守,保持主动。“致人而不至于人”是克敌制胜的真理,武术中各种实战战术的运用都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兵者诡道”、“示形于敌”是孙子致胜的主要手段。他认为,要克敌制胜,就必须贯彻“兵者诡道”的原则,其关键就在于“能而示其不能,用而示其不用,近而示其远,远而示其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日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只有这样,才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赢得战争的胜利。武术技击中也充分吸收了这些思想。声东击西、走上打下、上左进右、拳引脚发,都是示假隐真。八卦掌在对敌中,常常“或指下而用之上,或指左而用之右,或指此而打彼”。形意拳主张“站左进右,站右进左,看正似斜,看斜似正”,以及太极拳“舍己从人”“引进落空”无不体现了“示形于敌”、“兵者诡道”的战术思想。正如越女论剑所说的“内实精神,外示安逸,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现代散打中,佯攻战术就体现了这种战术思想。佯攻战术是指有目的的造成对方错觉,把对方引入歧途,实行真实进攻。采用指上打下、指左打右等假动作“示形于敌”,转移分散对方的注意力,促使其对虚假动作产生某种反应,在乘机攻击其防守的空挡部位。

“兵贵胜,不贵久”是孙子战术指导的基本要求。主张速战速决,反对打持久战。这与传统武术中“上打咽喉下打阴,遇敌先摘两盏灯”的“一招致敌”思想如出一辙。孙子提出了两个措施:一是“兵之情主速,承人之不及,以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做到“动如脱兔,敌不及拒”的最佳效果:二是“以迂为直……后人发,先人至”。武术技击也如此,通过快速进攻取胜。洪洞通背拳拳谚“出手不见手,见手不算手。”要求出手的速度快到对手看不见程度。《少林交手要诀》要求:“起落出手快如风,手出足起不见影”,可见许多拳种流派都主张以快制胜。武谚曰:“千有千来解,万有万来解,一快则无解。”快是技击制胜的关键。现代散打中,突袭战术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突然进攻,出其不意,打对手个措手不及。

“避实击虚”是孙子战术指导的突出环节。孙子认为“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走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要做到避实击虚,要求“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攻其所不守”。清张孔昭在《拳经拳法备要》中云:“与人对敌时,总要攻击空处。空处何?两肋、胸、腰与腋,并腿心腿腕是也。能攻处则敌人无所用力,自能百发百中,则所谓避实击虚之法也。”提出了避实击虚的战术原则。

3 《吴子》、《司马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中所蕴涵的战术观点与武术技击战术

《吴子》相传是战国前期卫国人吴起所著。此书所蕴涵的战术观点可以用毛泽东同志的军事战术表述:“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挠,敌疲我打。”如果“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当攻不攻,当进不进,当守不守,当退不退,是注定要失败的。现代散打中要求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形式与此观点相同。

《司马法》为春秋末期齐国人司马穰苴所撰。此书所提出的三个观点与武术技击相同。一是“重进勿尽,凡进危”。认为即使以优势兵力对付劣势之敌,也不能一次性投入全部兵力,而应当留有机动兵力,以便应付各种不测。传统武术的拳掌进攻一般都要求肘部微屈,不能完全伸指,以防对方的突然袭击。而是提倡“智、勇、巧”的有机结合,“凡战,智也;斗,勇也;阵,巧也”,因敌致胜,与传统武术“以巧斗力”的思想相同。三是主张“不复先术”,避免应用老一套的打法。现代散打每局采用不同的战术形式,也是为了“不复先术”。

《孙膑兵法》为战国中期齐国人孙膑所著。孙膑所提出的战术打法包括:一是“让威”与“击要击虚”,即在强敌威胁时,避其锐气,打击强敌的要害部位或虚弱处来达到致胜的目的,与孙子兵法“避实击虚”雷同;二是“伪遗小忘”与“避而骄之”,即假意给敌人一点好处,引诱敌人上当,或者,用示弱的办法使敌人产生骄傲的情绪,从而创造战机来消灭敌人。现代散打中,也经常使用这种方法,通过假“喂招”来诱使对方出击,然后使用自己擅长的技术得分,或者,假装不能再打,找机会给对手以重创。

《尉缭子》是战国时期尉缭所著。他主张集中兵力,提出“以专胜”,还以水比喻集中兵力的优越性,“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然所触丘陵,必为止崩,无异也,惟专而触诚也。”武术技击在“集中我力”原则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少林武术中有铁掌、铁指、铁拳、铁头、铁腿、铁膝等。八卦掌提出:”拳不如掌,掌不如指。”在缩小接触面积增加打击力度。掌、三指、二指、一指不仅接触面积小,而且体现了“一寸长,一寸强”。

《六韬》提出“兵胜之术”的关键是“密查敌人之机”,与“知彼”知己雷同。文中注重抓住战机,提出“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无恐惧,无犹豫”。武术技击中也要求善于把握瞬间即逝的战机,果断打击对手。文中提出以攻为守的战术思想也在武术技击中广泛使用。

4 《吕氏春秋》、《淮南子·兵略训》、《三略》、《便宜十六策》中所蕴涵的战术观点与武术技击战术

以上关于战术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因敌致胜、知彼、先发制人与心理战。如《吕氏春秋》提出“凡兵,贵其因也。”“能审因而加,胜则不可穷矣”。《三略》中主张“因敌转化,不为事先,动而辄随”。强调在战斗中必须根据敌情变化随时改变战术,要根据敌人的行动,采取相应的对策。太极拳要求“动中触静静犹动,因敌变化示神奇。”《吕氏春秋》提出“凡兵欲急疾捷先”,提出先发制人。文中还提出“攻心”的战术。《便宜十六策》也提出了心理战的观念,“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知彼”也是以上兵书的主要观点,如《淮南子》提出,“凡用兵者,必先庙战。”庙战为“士卒孰精?甲兵孰利?器备孰便?”,这叫做“运筹与庙堂之上,决胜与千里之外。”《三略》强调“用兵之要,必先察其敌情。”《便宜十六策》认为,“不知其敌,而每战必殆”,要“善知敌之形式”。散打比赛前的形式分析也属于“知彼”方法的使用。

5 《唐李问对》、《李靖兵法》、《太白阴经》、《通典·兵典》中所蕴涵的战术观点与武术技击战术

唐朝的兵书中提出了具有辩证法的战术观点,符合武术技击的战术思想。《唐太宗与李靖问对》中提出了虚实、奇正、攻守的辩证统一观点。如“奇正在我,虚实在敌”,“奇正者,所以致敌之虚实也。”即在掌握了敌人的虚实之后,才能用奇正手段打击敌人。形意拳家郭云深指出奇正、虚实是相对而言的:“奇中有正,正中有奇;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问对》提出“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同归乎胜而已矣。”阐明了攻与守的辨证关系。武术技击也讲究“攻中寓守,守中寓攻,攻守兼备”。《李靖兵法》中的“步为腹心,车为羽翼,骑为耳目,三者相待,参合乃行”。与散打要求拳、腿、摔协调配合,使用“多点战术”类似。多点战术是指进攻点立体交叉,全方位进攻对方。文中提出的“料敌”策略与“知彼”同。太极拳也注重全身整体配合,要求“一动无有不动”。文中提出“兵之情随主速……然敌将多谋……兵利甲坚,气锐而严,力全而劲,岂可速而犯之哉!”认为不应速战速决,而是待敌强我弱发生转机后,再求速决,发展了孙子兵法中“兵之情主速”的思想。这种思想在武术实战中被频繁使用。《太白阴经》中提出的“见利而起,无利而止”的观点在现代散打中也在使用,如运动员采用简单反射式打法,只等对方暴露得分部位才抢点得分,否则不主动进攻。《通典》中的“示形欺敌,声东击西”与“避锐击惰,出其不意”符合武术技击的常用战术思想。

由于存在形式与目的的类同性,兵书中的许多战术思想与武术技击战术如出一辙,兵书中的许多理论可以直接移植充实到武术技击中。如《百战奇法》中提出,在我强敌弱、我众敌寡,胜券在握之时采用速战速决,与散打强攻战术、重创战术表现几乎一样。《兵镜类编》中的“兵势,争短不如避长”之“扬长避短”思想,完全等同于散打战术中的制长战术、制短战术。

战争历史悠久,武术源远流长。他们源于何时,迄今为止,历史学还不能给我们以圆满的回答。但两者由于文化的同源性与存在形式的类似性,使其一般战术理论具有相似相容的现象。那么军事战争和武术技击中最一般、最根本的战术规律是什么呢?通过对兵书的历史研究,结合武术技击的理论与实践,其基本的战术规律依次为:知彼知己、因敌而变、扬长避短、避实击虚。

G85

A

1004—5643(2010)02—0001—02

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编号:S 30803。

1.赵光圣(1963~),男,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竞技武术科学化训练。

2.郭玉成(1974~),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武术文化与武术传播。

猜你喜欢
兵书技击战术
不是兵书的兵书——从吴起说《左传》
中间战术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如何对抗毛球!全方位战术考察
巧用翻边战术
古代兵书览要
用“狼的战术”打伏击战
兵书琐谈(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