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混凝土结构中保护层质量控制措施

2010-08-15 00:48周国旋
科学之友 2010年10期
关键词:垫块保护层剪力墙

周国旋

(广东开平建安集团有限公司,广东 开平 529300)

民用建筑结构类型一般主要有混凝土框架结构、砖混结构、钢结构、剪力墙结构等等,由于混凝土框架结构具有抗震性能好、施工速度较快、造价较低、结构灵活多变等特点,在民用建筑中普及广泛。

1 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存在的问题

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顾名思义即指其主要结构构件均为现场制模,并现场浇注混凝土。但也是由于这一特点,现场浇注的结构构件与在工厂流水作业生产出来的预制构件相比,存在构件尺寸不够精确、钢筋偏位大、保护层厚度不足或过大等诸多问题。往往施工单位对钢筋保护层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保护层控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结果在检查验收时常出现合格率偏低的现象,影响验收通过,也给工程留下安全隐患。

2 保护层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附录E对于结构实体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方法作了明确论述。要求:全部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的合格点率大于90 %;板的保护层允许正偏差为8 mm,最大处不应超过1.5倍,即12 mm;梁的保护层允许正偏差为10 mm,最大处不应超过1.5倍,即15 mm。

在阐明钢筋保护层重要性前,首先我们应对钢筋混凝土的工作原理有个简单的认识。钢筋混凝土是将钢筋和混凝土两种完全不同的材料组合在一起,共同受力、共同工作。由于钢筋和混凝土有近似的线膨胀系数,部分钢筋还被加工成带肋形状以增加两者间的机械咬合力,所以它们能较好的结合共同受力。从材料力学来说,钢筋抗拉强度非常高,而混凝土有较高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却较低,在他们共同工作时,混凝土处于受压区,主要承受压应力,钢筋处于受拉区,主要承受拉应力,所以钢筋位置即决定了共同工作的混凝土构件的有效截面,当钢筋越靠近受拉区边缘,越能发挥其承受拉力的力学性能,如钢筋位置发生偏位,移动到受压区域,那么钢筋混凝土构件所承受的拉力将完全由混凝土承担,由于混凝土较差的抗拉性能,极易造成结构破坏。

由此可见,钢筋保护层在结构构件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如果保护层过薄,易使结构构件表面产生裂纹,使构件中钢筋暴露于外界,造成钢筋锈蚀。若保护层过厚,受力钢筋位置偏移,将使结构构件有效截面降低,特别是悬挑构件上部钢筋下沉,严重的将出现悬挑构件断裂垮塌的危险。

以广州某小区工程为例,针对工程中具体遇到的结构构件保护层控制措施进行阐述:

2.1 桩基保护层控制

本工程的桩基础包括钻孔灌注桩及预制方桩两种类型,预制方桩由于是工厂生产,不存在保护层控制问题。钻孔灌注桩钢筋保护层厚度具体控制方法为沿着桩身和桩长按@1 000均匀绑扎上垫块,由于桩身保护层厚度较大(本工程为50 mm),为保证垫块强度,垫块可由与桩身同一标号的细石混凝土制作成半径为保护层厚度的导轮,这样既能保证保护层厚度,又可以减少对孔壁稳定性产生破坏。在钢筋笼吊装就位时,必须使钢筋笼垂直于桩孔正上方,缓慢吊放入桩孔中,如遇到阻力,必须及时排除障碍,不能强行下沉,以免造成孔壁坍塌,钢筋偏位。

2.2 承台保护层控制

本工程设计的桩进入承台内100 mm,意味着承台底部钢筋将距离承台底有100 mm的距离。当承台较大,钢筋笼较重时,普通砂浆垫块强度不足,现场可采用细石混凝土条做垫块,直接在垫层上支模。细石混凝土条高100 mm,宽100 mm,长为承台长,间隔2 m一个(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这样既能保证保护层厚度,而且后期绑扎钢筋也非常方便。

2.3 剪力墙保护层控制

剪力墙保护层厚度控制分两部,首先在墙脚离地面100 mm处沿墙长方向@1 200 mm~1500 mm用直径6 mm的短钢筋头与剪力墙焊牢,短钢筋伸出至剪力墙装模边线控制底部保护层厚度,剪力墙中部用同墙身同一标号砂浆垫块按@800 mm梅花型绑扎固定。

2.4 柱保护层控制

柱保护层控制做法与梁相同,但本工程初做的两层中对柱保护层控制不是特别理想,主要原因是在设计中,大部分梁边与柱边平齐,当梁上部钢筋较多,与柱纵筋相交时,柱子钢筋往往会被挤压至模板边缘,当工人封装柱模时,为方便施工,往往会随手把突出装模边线的保护层垫块随手敲掉,致使柱子一边保护层不足,另外一边保护层偏厚的情况。当遇到梁上部一排筋过多,影响到柱筋位置时,可将一排部分钢筋调整至二排,在施工中,严格监督控制按照03GlOl-1图集要求,当梁柱相交时,将梁筋局部弯曲,通过柱筋,经过处理后,柱子钢筋保护层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2.5 梁保护层控制

梁钢筋保护层控制采用垫块控制,具体方法为:在梁底沿梁长度方向@1 500 mm处放置花岗岩垫片,当梁腹板超过高度450 mm时,梁侧面沿梁长度方向@1 500 mm绑扎上与梁同一标号砂浆垫块,沿梁高方向上中下各绑扎一块砂浆垫块。

2.6 板保护层控制

板钢筋分为底部钢筋和上部负筋两部分。其中底部钢筋保护层控制较为简单,采用花岗岩垫片按@800 mm梅花型布置垫于板底筋下,在板周边交易露筋的地方将间距减少为500 mm。板面负筋保护层控制是施工中较难保证的环节,先后采用了两套方案。起初采用了较为传统的施工方法,采用铁马凳控制,但由于铁马凳与钢筋接触面积较小,且板面施工人员较多,特别是夜间浇注混凝土时,混凝土工人很难准确的踩在马凳上,即使有钢筋工跟班调整,往往也是杯水车薪,板面负筋极易被踩踏下沉。最后确定采用方钢管悬挂法配合铁马凳施工。具体方法为:采用壁厚1.2 mm以上的钢方通(方通外框尺寸为砼(已改为混凝土)板负筋保护层厚度)加工成长1 500 mm宽400 mm,在方通底部按@400 mm焊接直径12 mm的钢筋撑脚,加工成型的长方凳高度与楼板同高。楼面混凝土浇注前将长方凳垂直于负筋方向通长布置,将负筋绑扎于方通下,待混凝土初凝时将方凳取出,周转使用,同时用混凝土将撑脚留在楼面上的孔洞填补封实;在对防水要求较高的部位,如卫生间、屋面等部位采用铁马凳支撑。除了在施工工艺进行改进的同时,加强了科学管理,合理安排各工种交叉搭接施工,绑扎完成板底筋,及时安排水电队伍安装预埋管线,另安排木工安装完成卫生间侧模,避免同时在楼面上施工的人数过多;在人员活动较多的通道处铺设竹排,避免施工人员直接踩踏在钢筋上;开工前对工人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严格要求楼面施工人员施工时避免踩踏在楼面上部钢筋处;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安排不少于2名钢筋工值班,对浇注混凝土过程中出现的钢筋偏位、保护层垫块移动进行及时的跟踪调整,使钢筋保护层厚度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3 结束语

总之,现浇混凝土结构保护层偏差虽是施工现场中通病之一,但只要参建各方都提高对保护层重要性的认识,结合各方因素选用适合的施工工艺,在混凝土浇筑前,浇筑中加强对钢筋成品保护,在管理上下功夫,现浇混凝土结构保护层的控制还是能够实现的。

1 王 青、徐 港.混凝土结构保护层作用及厚度取值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

2 张 鹏.不可忽视的混凝土结构保护层[J].建筑工人,2006.11

3 刘学军.设计和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结构保护层重要性探讨[J].基建优化,2006.02

4 崔 立.钢筋混凝土结构保护层常见缺陷及其预防措施[J].甘肃科技,2005.08

猜你喜欢
垫块保护层剪力墙
保护层原位充填开采关键技术研究
近距离煤层群半煤岩上保护层开采卸压增透效应研究
桥梁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管理方法分析
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中短肢剪力墙技术应用
剪力墙结构设计应用浅析
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有关问题探讨
非加劲钢板剪力墙显著屈服位移角的研究
关于建筑结构设计中剪力墙设计的探讨
高温地区汽轮发电机组水泥垫块制作合格率的探索
某发电厂2×600MW超临界汽轮机水泥垫块配制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