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德国模式的认识实践课程改革初探

2010-08-15 00:48杨晓龙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建筑学空间建筑

杨晓龙

(浙江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杭州310023)

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理科、工科、文科和艺术学的内容都有涉及,对学生的要求也很高,除了常规的通识及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之外,还希望学生知识面广泛,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建筑学专业应针对专业特点组织教学、开设课程,但由于各专业课程内容很多,信息量大,教学课时有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很容易造成概念性内容强于知识性和逻辑性的内容,导致授课生动性不足,使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产生困难。认识实践教学手段是理论教学的有效补充,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 建筑学专业目前的认识实践教学课程

1.1 认识实践课程安排

浙江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浙科院)建筑学专业为5年制,目前开设有建筑与城市认识实习1、建筑与城市认识实习2、专业实践1-6、建筑工地实习和建筑类型调研等认识实践教学课程。此外,建筑测绘实习等课程或理论课程的实践部分,也包含着认识实践教学内容。

1.2 认识实践课程时间安排

这些课程自一年级的建筑与城市认识实习1至四年级的建筑类型调研,贯穿除五年级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阶段之外的整个4年建筑学理论教学阶段,和理论教学环环相扣,有紧密的联系。

2 建筑学专业目前的认识实践教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组织方面

浙科院建筑学专业目前的认识实践课程独立成课,有自己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系统性和操作性都很强,在整个教学环节系统中有明确的定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是每个负责实践课程的教师都能对整个教学计划及所带学生当时的学习情况有清晰的认识,在教学中不能完全做到有的放矢,针对学生的综合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授课。

2.2 教学方法方面

目前浙科院建筑学专业的认识实践课程多采用现场教学的方法,现场直接讲解虽然直观,但是学生人数太多,往往会在控制纪律上花去很多时间,现场的环境条件对讲课来说也不理想,这些因素对教学会有影响。另外,目前的教学评价依靠考勤考纪、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主要还是看学生在实习中遵守纪律的情况及最终报告的效果,而对学习过程中缺乏控制。部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心不在焉,事后通过和同学的交流及查阅理论书籍同样可以写出高质量的报告,虽然表面效果很好,但是实际上没有发挥出现场实践教学的优势。

3 德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的认识实践教学

浙科院建筑学专业每年和纽伦堡应用科学大学进行联合实践教学,此外还有教师赴科堡应用科学大学、奥登堡应用科学大学等合作院校考察,多位师生亲身感受到了德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其中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3.1 课程组织

德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生除掌握专业理论外,还要求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实践学习非常重视。如纽伦堡应用科学大学每学期都以学术旅行的形式组织认识实践教学,且其实践并非简单的参观和讲解所参观的建筑,而是结合当时所学其他课程,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如对于低年级学生,还要求他们锻炼调研建筑的基本能力,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通过参观增强分析建筑和城市设计的能力,使之成为建筑设计课程的补充[1]。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建筑设计能力和建筑学综合素养。因此德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筑学实践教学已经脱离了参观这一简单阶段,成为具有综合性、交互性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和讲课课程有很好的对应,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3.2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空间是一种超越了可描述的意念[2],建筑学的很多内容是无法在理论课中教授的。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德方学术旅行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习观察建筑的方法,督促他们养成自主思考建筑问题的习惯,通过自主学习达到教学目的,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反之则会使实践流于形式,走马观花。德国学生自小就使用这种学习方式,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很强,主动收集实习目的地的资料,多数学生在出发前就对参观目标做了初步了解,参观中带着问题进行考察,和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就会有更多的收获。德方教师在实习前会介绍整个实习的目的和意义,每天出发前对当天的参观考察进行大致介绍,在现场进行详细讲解,事后还要求学生进行总结交流,通过这一系列的授课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达到学习目的。这其中一方面要避免全程讲解,促使学生自主思考、深入学习;另一方面要避免授课内容不够,要保证所有学生只要进行了自主思考就能够达到学习目的,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主动学习,不会因为感觉达不到要求而放弃。

3.3 辅助教学手段

建筑应该从空间层次上去体验和理解,纽伦堡应用科学大学建筑系的教师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使用速写记录空间感受,因为拍摄照片非常容易,但是拍照记录印象不容易深刻,而花费时间的速写可以让学生对所记录的空间或形式形成深刻的印象。因此,纽伦堡应用科学大学建筑系的低年级学术旅行带队教师中会有摄影教师和美术教师等艺术教师,且该系的艺术教师都具备足够的建筑知识,并非单纯检查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而是从速写对建筑的表达来评判作品,这样才会对学生的建筑学习有所帮助。

3.4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德国教师采用了一些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每天的参观会分成若干段落,到达参观地点后首先集中讲解,随后学生参观,一处目的地的参观结束后,教师会集中学生,对他们的收获和速写等进行讲评,接受学生提问,巩固教学效果。回到学校后,学生要把实习期间的体会和收获写成总结报告上交,再制作Power Point互相交流收获。最后教师会收集学生在实习期间的速写作品,印刷出版成小册子,以成本价出售。这样一来,每个人的认真程度和学习效果就展示在所有关心者眼中,学生之间也形成攀比学习的氛围,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借鉴德国模式的认识实践教学改革初探

笔者结合德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先进经验和浙科院建筑学认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负责的建筑与城市认识实习1中结合一年级教学改革的总体情况,进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

4.1 课程配合

课程的目的是启发学生……以便他们能完成他们自己的作品[3]。如果任何课程不能最终达到学生设计能力的增长的目的,就失去了存在于建筑学学习中的意义。教学中各门课程应相互配合、循序渐进,而目前浙科院建筑学专业的认识实践教学和设计及理论课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问题,不能完美配合,因此,之前已经有教师尝试了一些课程内容的改革,如专业实践除原有要求外,加入了调研下一次设计课要设计的建筑类型的内容,获得了良好的效果。2009—2010学年,笔者负责建筑学一年级的主要课程建筑设计基础和建筑概论的教学,同时也负责建筑与城市认识实习1的教学,因此有机会尝试将认识实践课程与设计课程、理论课程相互结合,相互配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验证理论,随后将获得的经验引入设计中。形式和空间是重要的建筑手段,包含着基本的和永恒的设计语言[4],建筑与城市认识实习1位于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阶段,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建筑空间,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建筑概论课程中详细讲解了空间的界定、分类和效果等内容,使学生在实践教学前已经具备相应的理论基础,并在第二学期将建筑与城市认识实习1和建筑设计基础2课程结合,建筑与城市认识实习1位于第9周,建筑设计基础2在5~8周安排大师作品分析作业,要求学生分析优秀作品的空间设计。第9周实践教学带领学生观察分析真实空间,随后建筑设计基础2在10~12周安排空间分析作业,要求学生分析观察到的空间,从第13周起进行一个空间设计。这样一来,教学环节前后呼应、联系紧密,首先是建筑概论课程讲解空间,接着分析优秀作品的空间加强认识,然后观察真实空间,分析其优点和缺点所在,最后把分析得到的成果应用到一项空间设计中,实现了从理论到实际再到设计实践的过程。使学生从得到理论知识,到以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再到将理论和所获经验应用于设计实践,实现了从理论知识到动手能力的转化。

4.2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上结合德方先进经验,实习参观之前的一周先讲课一次,讲清实习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每天参观之前再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参观之后统一讲评,且“评”重于“讲”,重点不在于向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而是通过结果看学生接受了多少,运用了多少,据此加以点评,让其他同学也从中得到教益。此外,还引入了德方采用的以速写加深学生印象的方法。

4.3 促使学生思考

传统教学一路走一路讲的教学模式很难控制学生认真听讲,而且要时常维持纪律,现在的教学过程使用示范教学法。教师首先在现场对学校校园内的空间进行详细分析,由于学生对校园很熟悉,所以很容易就理解教师的讲解。这样的示范之后他们就对分析空间的方法和过程步骤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随后运用这一模式对参观地不熟悉的空间进行分析,凡是认真听讲的学生都可以按照这一模式完成,因此就不需要在参观过程中时刻加以讲解,只要在参观告一段落之后加以讲评即可。这一方面易于进行参观组织,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在参观中动脑分析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跟随教师听讲。

4.4 督促学生自主学习

德国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强,浙科院学生则需要采取一些手段来督促。首先,同学之间的互评交流也是十分有益的……利于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5]。按照德方的经验,实习后每个学生除了实习报告,还要做Power Point上讲台来讲他在实习中看到了什么,分析出了什么,每个人看到的想到的东西不一样,拍到的照片画出的速写也不一样,Power Point的内容也必定不一样,否则很容易判定是否是抄袭,这样一来,就杜绝了偷懒的可能性,每个人都必须独立完成学习过程。同时如果对其他同学的意见不同意时可以现场提出,甚至开展辩论,这个时候气氛一般十分热烈,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教师再总结讲评,这样不论辩论还是旁听的学生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其次,学生在实习中分为三人一组,一方面促使学生相互帮助相互补充,另一方面学生的成绩由几个部分组成,个人完成的实习报告,个人的实习表现,小组合作完成的Power Point,以及个人的Power Point讲解,这样一来每个学生的成绩不仅是自己的成果,还与小组中其他人的工作相关,使学生相互监督相互促进。

5 结 语

通过引进德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认识实践教学的先进经验,结合浙科院及浙科院学生特色,笔者对建筑与城市认识实习1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包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配合,示范教学法,学生小组团队合作与个人工作结合,学生需公开讲解其学习成果并接受教师点评,教学模式改革,成绩评定改革等,经过2009—2010学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证实所作改革基本完善可行,可以为其他认识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1] 杨晓龙.纽纶堡应用科学大学建筑系建筑史教学中的认知实践教学方法[C]//2009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清华大学,2009:178-181.

[2] 赫曼◦赫茨伯格.建筑学教程2:空间与建筑师[M].刘大馨,译.2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3] 赫曼◦赫茨伯格.建筑学教程1:设计原理[M].仲德崑,译.2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5.

[4] 程大锦.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M].刘丛红,译.2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5] 田学哲.建筑初步[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建筑学空间建筑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空间是什么?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创享空间
建筑的“芯”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