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态造血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特点及诊断价值

2010-08-15 00:52张红梅
中国当代医药 2010年34期
关键词:病态血细胞形态学

张红梅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检验科,河南开封 475000)

病态造血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特点及诊断价值

张红梅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检验科,河南开封 475000)

目的:分析病态造血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中的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4年5月~2009年10月以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MDS分型标准[1]为诊断标准的MDS 102例,分别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外周血涂片检查。结果:MDS特征性形态学诊断依据,粒系为Auer小体,双核粒细胞,微核;红系为奇数核及核出芽;巨核系为淋巴样小巨核;外周血片出现原始粒细胞及巨核细胞。结论:细胞形态学是MDS的重要基础诊断手段。诊断早期的MDS需结合其他的检测技术以提高MDS诊断的准确率。

病态造血;综合征;骨髓增生异常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异质性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其基本临床特征为骨髓中造血细胞有发育异常的形态学表现;无效造血所致的难治性血细胞减少;病态造血及具有发展为急性白血病的高危向。本文通过对102例骨髓形态学符合MDS的病例进行分析,探讨不同的病态造血对MDS诊断的实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01 WHO诊断分型标准为标准收集2004年5月~2009年10月的MDS患者102例。其中,男77例,女25例。年龄22~87岁。中位年龄54.5岁,其中,难治性贫血(RA)2例,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发育异常(RCMD)84例,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过多-Ⅰ(RAEB-Ⅰ)9例,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过多-Ⅱ(RAEB-Ⅱ)6例,MDS不能分类(MDSU)1例。对照组为非克隆性血细胞减少疾病109例(形态学不符合WHO的MDS分型标准的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及感染相关性血细胞减少患者)。

1.2 方法

参照2001年WHO MDS分型标准[1]。所有患者分别进行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外周血涂片细胞学检查,分析各种病态造血特征在MDS中的诊断价值。

1.3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法

1.3.1 计数200个有核细胞 分类,各类细胞所占有核细胞的百分率。

1.3.2 计数全片巨核细胞数 分类50个,计数淋巴样小巨核细胞,小单元核巨核细胞,小双元核巨核细胞,小多元核巨核细胞。并注意血小板大小,有无畸形。

1.3.3 计数200个非红系细胞并分类 原始细胞所占比例,注意有无Auer小体及细胞形态。幼稚粒细胞是否有核浆发育不平衡,双核粒细胞,胞浆内颗粒过多、过少、缺如。假性Pelger-Hüet异常,过分叶,巨型改变,环形核,微核,核碎裂等。1.3.4计数200个有核红细胞并分类 是否有巨大奇数核,核出芽,多核,双核,花瓣样幼红细胞。巨型改变的幼红细胞。幼红细胞浆内空泡,母子核,巨大成熟红细胞。H-丁小体、点彩,成熟红细胞明显大小不一,及异形性改变(泪滴状,盔形,长椭圆形,小红细胞及不规则形红细胞等)。

1.4 血涂片检查

计数200个有核细胞并分析是否有幼稚红细胞,幼稚粒细胞,巨核细胞及血小板的大小形态。并注意成熟红细胞形态大小及充盈程度。

2 结果

2.1 血常规

102 例MDS患者血常规三系减少(白细胞<4.0×109/L,HB<100 g/L,血小板<100×109/L)64 例,占 62.8%。 二系(白细胞<4.0×109/L,HB<100 g/L)减少 30 例,占 29.4%。 一系(HB<100 g/L)减少 8 例,占 7.8﹪。

2.2 血细胞形态学观察

102 例MDS病态造血检测结果如下:

在粒系的病态造血中Auer小体,双核粒细胞及微核(微核是胞浆中独立于主核的圆形或椭圆形核小体,它是由于染色体的丢失、断裂,留在子细胞质内形成的一个或几个规则次核。直径为主核的1/20~1/3)在MDS出现的比率为7.8%(102 例检测出 8 例),93.1%(102 例检测出 95 例),14.7%(102例检测出15例),而在非克隆性血细胞减少组中从未出现,三者的特异性为100%。另外粒系中的假性Pelger-Hüet核异常,环形杆状核粒细胞,幼稚粒细胞核浆发育不平衡,在MDS中发生率分别为80.3%(102例检测出82例)、73.5%(102例中检测出75例)、78.4%(102例检测出80例),而非克隆性血细胞减少患者中发生率分别低于7.0%,两组有显著性差别。

在红系的病态造血中,巨大奇数核幼红细胞及核出芽在MDS中的发生率分别为75.5%(102例检测出77例),68.6%(102例检测出70例),而在非克隆性血细胞减少组中从未出现,其特异性为100%,巨大成熟红细胞,幼红细胞中含有空泡,母子核,在MDS发生率分别为44.1%(102例检测出45例),34.3%(102例检测出35例),32.4%(102例检测出33例),而在非克隆性血细胞减少疾病中发生率仅为1.0%、2.0%、4.0%,,所以,三者也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在巨核系的病态造血中,淋巴样小巨核检出率为87.3%(102例检测出89例),而非克隆性血细胞减少组中,检出率为3.7%(109例检测出4例),另外小单元核、小双核、小多元核巨核细胞在MDS中检出率分别为81.4%(102例检测出83例)、79.4%(102例检测出81例)、74.5%(102例检测出76例),而在非克隆性血细胞减少组中发生率均低于10.0%,并且主要出现在溶血性贫血中。

2.3 外周血涂片检查

在102例MDS患者血涂片中,出现原始粒细胞38.2%(102例检测出39例)。在非克隆性血细胞减少疾病中从未出现。巨核细胞(正常巨核,异常巨核,裸核巨核)在MDS中出现的比率为14.7%(102例检测出15例)。在非克隆性血细胞减少疾病中均未检测到。

3 讨论

MDS是一组以贫血和伴有其他血细胞减少而骨髓增生和形态学异常,造血干细胞受损的多相性骨髓病[2]。无论FAB协作组的MDS诊断分型标准或是WHO的MDS诊断分型标准,其诊断的关键都反复强调血细胞的病态造血[3-4]。但病态造血复杂多样,有的又非MDS所特有,至于哪些病态造血对MDS诊断是特征性诊断,哪些又是非特异性的诊断,通过我们的资料显示如下:在粒系的病态造血中,Auer小体,双核粒细胞及微核,在MDS中发生率分别为7.8%、93.1%、14.7%,而在非克隆生血细胞减少疾病中从未出现,其特异性均为100%,所以在MDS诊断中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另外,粒系中的假性Pelger-Hüet核异常,环形杆状核粒细胞,中性中晚幼粒细胞明显核发育不平衡,在MDS中的发生率均为70.0%以上,而在非克隆性血细胞减少组中发生率均为7.0%以下,对MDS的诊断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所以粒系病态造血在诊断MDS特异性的特征为Auer小体、双核粒细胞、微核,其次为假性Pelger-Hüet核异常,环形杆状核粒细胞,中性中晚幼粒细胞核浆发育不平衡。

在红系的病态造血中,奇数核及核出芽在MDS中频繁出现,而在非克隆性血细胞减少中,从未出现,其二者特异性为100%,因此具有极其重要的诊断价值,而巨大成熟红细胞、幼红细胞浆中含有空泡、以及母子核三者在MDS中发生率分别为44.1%、34.3%、32.4%,而在非克隆性血细胞减少组中在109例中分别只发现1例、2例、1例,具有显著性差异,因此三者在MDS中虽不是特异性改变,但也具有较为重要参考价值。所以在红系的病态造血中特异性的形态学特征为奇数核及核出芽,其次为巨大成熟红细胞、幼红细胞中含有空泡及母子核。

巨核细胞系的病态造血中最具有诊断价值的是淋巴样小巨核细胞(核直径为5~8 μm,核浆比大,核染色质浓聚,结构不清,无核仁、胞浆极少,强嗜碱性,常有不规则的毛状或小泡状突起,无颗粒或颗粒极少),在102例MDS患者中检出89例,而在非克隆性血细胞减少组中109例仅检出4例,其特异度在90%以上,而小单元核、小双元核及小多元核巨核细胞在MDS中也有较高发生率,三者在非克隆性血细胞减少疾病中主要出现于溶血性贫血中。而在外周血片中出现原始粒细胞及巨核细胞是诊断MDS更有力的证明。

总之,MDS的表现复杂多样,各系血细胞形态变异不尽相同,Hamblin T[5]认为一系两系出现轻度病态造血;或仅一系血细胞减少;仅大红细胞而无贫血者可能是处于干细胞疾病早期,对于早期MDS尚无明显病态造血,需结合其他的检测手段确诊。文献报道,MDS具有多项免疫表型异常,并可累及多个细胞群[6]。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细胞在骨髓有核细胞的比例也可协助诊断[7-8]。

[1]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57-163.

[2]刘丹丹,吴德沛.细胞形态学检查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30(5):398-401.

[3]Vardiman JM.Hematopathological concepts and contronersies in 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J].Hematology Am Soc Hematol Educ Prpgram,2006:199-204.

[4]Haus O,kotlarek-Haus S,Potoczek S,et al.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according to FAB and WHO classification.single center expericnce[J].Neoplasma,2006,53(2):136-143.

[5]Hamblin T.Minimal.iagnostic criteria for the mgelodysplastic syndrome in clinical practice[J].Leuk Res,1992,16:3.

[6]徐娟,郭轶先,赵弘,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患者细胞免疫表型异常[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9,17(4):894-897.

[7]Matsui WH,Brodsky RA,Smith BD,et al.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bone marrow CD34 cells in aplastic anemia and hypoplastic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J].Leukemia,2006,20(3):458-462.

[8]Ogata K,Kishikawa Y,Satoh C,et al.Diagnostic application of flow cyt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CD34+cells in low-grade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J].Bblood,2006,108(3):1037-1044.

Dysplasia in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and diagnostic value of features

ZHANG Hongmei
(Department of Laboratory,Huaihe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Henan Province,Kaifeng 475000,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agnosis value of dysplasiain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ethods:102 samples with MDS were collected between May 2004 and September 2009.Based on the diagnostic standard of WHO MDS classification,all cases were detected on bone marrow pathological assay,peripheral blood cytomorphology..ResultsThe characteristic cytomorphological diagnosis basis of MDS could be:granular Auer bodies,binuclear granular cell,micronucleus;erythroid nuclear budding or the odd number nucleus;micronucleus was the lymphoid small micronucleus;myeloblast or megakaryocytes in peripheral blood.Conclusion:Cytomorphologic assay was the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diagnosis of MDS,other detection methods is required for enhance the rate of accuracy in the early diagnosis of MDS.

Morbid state hemopoiesis;Syndrome;Unusual marrow proliferation

R551.3

B

1674-4721(2010)12(a)-086-02

张红梅,女,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副主任技师;学历:本科。

2010-09-02)

猜你喜欢
病态血细胞形态学
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全血细胞减少不良反应分析
病态肥胖对门诊全关节置换术一夜留院和早期并发症的影响
病态肥胖对门诊关节置换术留夜观察和早期并发症的影响
施氏魮(Barbonymus schwanenfeldii)外周血液及造血器官血细胞发生的观察
前交通动脉瘤形成和大脑前动脉分叉的几何形态学相关性研究
君子之道:能移而相天——王夫之《庄子解》对“社会病态”的气论诊疗
沙塘鳢的血细胞分析
全血细胞分析仪配套操作台使用体会
医学微观形态学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分析
血细胞形态学观察对常见血液病诊断的意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