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腺泡细胞癌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

2010-08-15 00:51张晓波高文萍王景贵张晓轩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年21期
关键词:腺泡酶原滤泡

张晓波 高文萍 王景贵 张晓轩

胰腺腺泡细胞癌较少见,占胰腺外分泌肿瘤的1%。腺泡细胞癌是具有高度分化的胰腺癌的特殊类型,但其有侵蚀性的生物学行为,预后差,生存期通常少于1年。多见于老年人,但也可发生于儿童[1,2]。我们对5例胰腺腺泡细胞癌的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例胰腺腺泡细胞癌为我院手术切除标本,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44~68岁,平均(62.8±10.5)岁。对所有肿瘤组织切片病理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胰腺腺泡细胞癌的鉴别诊断。

1.2 染色方法 常规HE染色:①取材组织块,经固定后,常规石蜡包埋,4μm切片;②切片常规用二甲苯脱蜡,经各级乙醇至水洗;③苏木素染色5 min,自来水冲洗;④盐酸乙醇分化30 s(提插数下);⑤自来水浸泡15 min或温水(约50℃)5 min;⑥置伊红液2 min;⑦常规脱水,透明,封片。

2 结果

2.1 镜检结果 镜检可见肿瘤多数富于细胞,间质较少,瘤细胞排列成实体团块,构成许多类似正常腺泡、小梁、小管、滤泡,但无小叶内导管及导管样结构。还可见小叶或片状结构,有少量带血管和淋巴样组织的间质。有时肿瘤内可见有实性或乳头状囊性滤泡。瘤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核圆、常位于基底部,核仁清楚,核分裂象多少不一。细胞质丰富,含有嗜碱性颗粒,与正常腺泡细胞内的酶原颗粒相似,但也有无颗粒细胞者,细胞内可见空泡。有的则呈透明状细胞质,可有清晰细胞质的细胞及空泡状细胞出现。

2.2 腺泡细胞癌的鉴别诊断

2.2.1 胰腺内分泌肿瘤 腺泡细胞癌细胞核缺乏内分泌肿瘤典型的“胡椒盐”样改变,且核仁清楚,常有散在的神经内分泌细胞标志物的阳性表达,但为散在分布而不成片。而胰腺内分泌肿瘤区域弥漫表达内分泌标志物。胰腺腺泡细胞癌的超微结构具有丰富的内质网和酶原颗粒,还可见有膜包绕的丝状包涵体,但胰腺内分泌肿瘤细胞很少出现这种包涵体[3]。

2.2.2 腺泡-内分泌混合型肿瘤 除了细胞形态学的差别外,腺泡-内分泌混合型肿瘤除了成片的腺泡细胞癌区域外,还有成片的内分泌肿瘤区域,腺泡细胞区域弥漫表达腺泡细胞标志物。

2.2.3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多见于年轻女性,肿块为囊实性,常有囊腔形成,由实性区、假乳头区及囊性区构成;肿瘤细胞大小一致,排列成假乳头状、实性、囊性或小梁状。细胞核呈卵圆形,没有明显的核仁,胞质嗜酸或透亮。免疫组化不表达腺泡细胞标志物,电镜下肿瘤细胞没有丰富的酶原颗粒。

3 讨论

腺泡细胞癌可发生于胰腺的任何部位,胰头部最为常见。大多数腺泡细胞癌患者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包括腹痛、消瘦、恶心或腹泻。肿瘤常挤压而非侵及邻近组织,因此胆道梗阻及黄疸不常见。10%~15%患者可出现脂酶分泌综合征,且可以是部分患者的首发症状,也可以随肿瘤的复发而出现。

肿瘤细胞排列为四种组织类型:①实体型;②微囊型;③滤泡型;④乳头囊状型。胰腺腺泡细胞癌有其独特的病理特征,临床上应注意与胰腺内分泌肿瘤相鉴别。

[1]Matos JM,Schmidt CM,Turrini O,et al.Pancreatic acinar cell carcinoma:a multi-institutional study.J Gastrointest Surg,2009,13(8):1495-1502.

[2]郭俊超,赵玉沛,DaleE Boekman,等.胰腺癌细胞起源和演进的新实验证据.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5,11(5):320-323.

[3]Wisnoski NC,Townsend CM Jr,Nealon WH,et al.672 patients with acinar cell carcinoma of the pancreas:a population-based comparison to 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Surgery,2008,144(2):141-148.

猜你喜欢
腺泡酶原滤泡
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和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与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声辐射力弹性成像联合超声造影对甲状腺滤泡型肿瘤的诊断价值
人微小纤溶酶原cDNA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及活性检测
β-Catenin在雨蛙肽诱导的胰腺腺泡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甲状腺滤泡型癌超声表现1例
甲状腺滤泡癌胸壁转移超声表现1例
替罗非班与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PCI合并慢血流急性STEMI的临床疗效
尤瑞克林与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评价
艾塞那肽诱导大鼠胰腺腺泡细胞损伤机制的实验研究
NR5A2在胰腺腺泡细胞中作用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