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患者心理特点与心理护理

2010-08-15 00:51伊文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年9期
关键词:心理特点儿科护士

伊文杰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独生子女的大量出现,要求儿科护理水平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儿科护士的角色不仅仅是直接护理者,还是患儿的代言人、患儿与家长的教育者、康复与预防的指导者、工作协调者。儿科护理其本身具有特殊性,不是单纯的医患双方关系,而是医护、患儿和家长的三角关系。儿科护士在熟练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必须拥有一颗慈母心和爱心,要不断的与家长交流信息,全面了解患儿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情况。现代的儿科护士不仅仅要挽救患儿的生命,同时还必须考虑到疾病的过程对儿童出现生理、心理及社会等方面发展的影响。笔者通过对本科 2007年 5月至 2009年 5月两年来收治的患儿进行心理评估和心理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婴儿期(0~1岁)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此期患儿容易对环境和陌生人产生不信任感,但当其生理需要得到满足时,患儿的感受是愉快和良好的。护理此期患儿应注意及时满足患儿的各种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饮食、大小便及衣着冷暖,经常拥抱、触摸患儿,建立与患儿之间的亲密感。患儿住院期间,其父母往往焦虑、紧张、频繁的喊护士,护理人员应理解患儿父母的心情,多做解释安慰工作,使患儿父母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2 幼儿期(1~3岁)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幼儿期的患儿已能用语言同护理人员和小病友交流,但其语言中枢发育不完善,有很多护理人员听不懂的话语,常常因为被误解而感到苦恼。一些病程长的患儿对护理人员特别敏感并大哭大闹,甚至用嘴咬、辱骂护理人员。所以护理人员应面带微笑的迎接患儿,并亲昵地叫患儿的名字,和他们进行身体的接触,给患儿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还应根据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教育分别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如耐心的讲解、在治疗以外的时间里增加与患儿的接触次数,消除其抵触心理,还应提醒父母不能因病而娇惯孩子,可降低对孩子的教育性,但不能放弃,这样才不会因住院而影响孩子正常的身心发展。

3 学龄前期(3~6、7岁)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此期患儿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自我意识进一步完善,患病时间比平时更加任性和依赖父母。有的患儿还会形成“病获益”心理,平时得不到的食品和玩具在生病期间可以得到,所以认为生病是好事,从而夸大身体不适。护理人员对患儿父母应解释这种心理并使其父母正确对待孩子,既不能过度纵容,也不能打骂,而要正确引导。作为护理人员应关心和爱护患儿,与患儿交谈时要有同情心,表现出对他们的关心、体贴,进行静脉穿刺时,可边找血管边与患儿交谈,讲他爱听的话,例如:你真勇敢,打针不哭等话题,转移患儿的注意力,淡化穿刺带来的痛苦。要维护患儿的自尊心,不能稍有不对就批评指责,应对患儿多鼓励和表扬,在病情许可下可带些喜欢的玩具在病房玩耍。

4 学龄期(6、7~13、14岁)患儿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这一期间患儿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有较强的自尊心和各种各样的自卑感。患儿最担心的不是患病,而是离开老师和同学,学习上会受到影响。由于性意识的发展,患儿还会出现害羞心理。有些患儿怕愈后会傻或残疾,会出现抑郁和逆反心理。对这些孩子做心理护理时,要对他们做适当的解释,帮助患儿了解自己的病情,多与患儿交谈,了解其学习和生活情况,鼓励患儿鼓起勇气战胜疾病,允许同伴好友来院探望、帮助补习功课,充分为患儿创造一个就医的人文环境,提供人性化服务。

5 临终前患儿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年龄稍长的临终患儿往往有否认、幻想、愤怒、抑郁等一系列心理反应。当治疗无效、肉体痛苦难以承受时,他会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觉得命运对自己不公平而感到愤怒,埋怨医生没有尽最大努力,埋怨父母没有照顾好自己。当医护技术不能挽救一个孩子的生命时,护理人员应以最大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帮助孩子走完最后一段人生之路。患儿的去世会给其父母带来极大的痛苦,护理人员还应做好其父母的工作,当患儿父母要求与死去的患儿多待一些时间时,应尽量满足其要求。

6 小结

作为儿科护士,应将母爱服务始终贯穿于儿科护理工作中,在熟练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在工作之余学习一些儿科心理学知识和教育学知识。护理人员应尽到护士的职责,起到教师的作用,掌握不同的患儿家长的性格、文化背景、心理需要与反应,正确处理与患儿家长的关系。通过对患儿实施以上心理护理,明显的提高了患儿及家长的满意度。

猜你喜欢
心理特点儿科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掌握学生心理特点 有效开展写字教学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圆梦儿科大联合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儿科医联体的安徽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