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年高血压病的特点与护理

2010-08-15 00:43孙顶双
中外医疗 2010年31期
关键词:高血压病收缩压血压

孙顶双

(吉林省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吉林白城 137000)

高血压(Primary hypertension)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例如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人群老年高血压患病率呈持续增长趋势。老年高血压是指60岁以上人群中,收缩压>21.3Kpa(160mmHg)和或舒张压>12.7Kpa(95mmHg)的高血压患者[2]。现笔者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特点和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特点

(1)老年人由于内分泌、血压调节系统的调节能力衰退,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随时都可发生明显波动,但半数以上以收缩压升高为主,对心脏危害性大,易发生心力衰竭,同时也更易发生脑卒中,以单纯舒张压增高的高血容量型高血压在老年人中较少见。(2)老年人高血压易受体位变动的影响,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中更易发生。有的病人易出现饭后低血压,病人出现眩晕和颤抖不稳感,有资料表明餐后血压下降可能是老年人跌倒甚至昏厥的因素,应引起注意。(3)老年高血压病人昼夜血压具有波动性,特别是收缩期高血压病人波动幅度更大,可出现夜间血压显著下降,高峰时间多在早上6时到晚上10时,低峰时间多在晚上10时到次日6时。这主要是因为老年患者血管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减退所造成的。(4)老年人神经系统功能较低,更易发生药物治疗时的抑郁症,因此应避免选用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抗高血压药物如可乐定、甲基多巴等。(5)老年人高血压的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初始剂量、增加剂量比年轻高血压患者小,间隔时间也应比年轻高血压患者长。

2 老年高血压的护理体会

2.1 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调节饮食,合理的饮食结构有助于保持血压平稳,既要营养丰富,又不过食油腻,宜以易消化的食物为主,要让患者明白饮食对治疗高血压的重要性。避免饱餐刺激性食物,指导病人戒烟、戒酒,避免浓茶、咖啡及其它刺激性食物,多食富含高纤维素的蔬菜、水果和谷物,食用植物油等。

2.2 药物降压的护理

由于老年人多有心、脑、肾等器官动脉硬化性病变,加之循环调节反射减弱,体液量减少,降压治疗时极易出现过度降压的副作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一般首选饮食疗法、运动疗法等非药物疗法,若效果欠佳,则多施以长期的药物疗法。在采用药物疗法降压时,尽量采用口服降压药物,小剂量、分次服用。随着年龄的增长,治疗对象降压的目标值也需相应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值为收缩压>21.3~22.7Kpa,舒张压>12.0~12.7Kpa[3]。

2.3 心理护理

多数老年人心理较脆弱、情绪易波动,做好心理护理十分重要。护士应了解并掌握老年病人的心理生理状态情况,如病人的心理、病因、病情、治疗用药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家庭经济条件等。对容易激动的病人,指导其保持平静的心境,避免情绪激动及过度紧张、焦虑。遇事要沉着冷静,从而维持稳定的血压[4]。给病人反复详细讲解高血压病的预防保健等知识。开展护理医学新模式-整体护理,医生、护士、家人及社会均来关心患者,使其体会到人世间的温暖,帮助病人纠正异常心理状态,减轻心理压力,保持良好心态,接受治疗护理。

3 老年高血压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医院为满足病人健康需求而赋予护士的重要职能[5]。目的是通过健康教育让病人了解高血压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新进展,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纠正病人不良的生活方式,指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要规律,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勿用力排便。鼓励患者适当锻炼,注意劳逸结合、动静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限制食盐摄入,控制体重,避免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4 老年高血压的出院指导

老年高血压病的治疗是长期的,许多病人在住院期间能较好的配合治疗和护理,而出院后往往忽略[6]。因此必须向患者交代:(1)高血压病的治疗和护理常识,高血压病是终身疾病,必须终身服药控制。(2)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维持心理平衡,避免各种不良刺激。注意饮食控制与调节,减少钠盐、动物脂肪的摄入,忌烟、酒。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服用缓泻剂。(3)严格执行医嘱,不得随意减量。(4)做好自我监护定期随访,高血压持续升高或出现头晕、头痛、恶心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造成不良后果。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47.

[2]张学琦.临床数据词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471.

[3]胡淑芳,彭丹梅,付志道.老年高血压的临床护理[J].河北医学,2003,9(6):560.

[4]杨明治.老年人高血压的心理护理[J].福建医学杂志,1997,19(1):91.

[5]程晓君.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中西医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4):566.

[6]冯雅男.健康教育对高血压病人预后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杂志,2003,17(5):529.

猜你喜欢
高血压病收缩压血压
基于“脾为生痰之源”探讨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
稳住血压过好冬
老年人群收缩压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预后的关系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血压的形成与降压
健康年轻人收缩压高会增加动脉硬化风险
强化降低收缩压不增加卒中风险
改良的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评分与老年人短时收缩压变异性的关系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