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吮和吞咽功能较差新生儿的护理体会

2010-08-15 00:43周丽丽
中外医疗 2010年31期
关键词:奶量咽喉部胃管

周丽丽

(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儿科 黑龙江鸡西 158000)

初生婴儿的咀嚼功能尚未完全,只能通过吸吮动作来摄取母奶或配方奶,因此将如棉花棒或手指头等物体放进婴儿嘴巴里时,婴儿便会自然地出现吸吮的动作。吸吮反射与寻乳反射为配套的反射反应,一定要能寻乳后且有吸吮的动作,才能真正达到喝奶与补充营养的效果。否则,奶瓶或乳头放到婴儿嘴巴里了,但婴儿却无法有吸吮的动作。由此可见,婴儿无法以吸吮的方式获得食物,除了神经发展可能有问题外,婴儿的吸收营养的方式与量也将出现障碍。笔者就近年来对86例胃管喂养新生儿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86例均为新生儿,平均胎龄34.5周。体重不足1000g为3例,不足1500g为37例,不足2000g为18例,平均体重1458g。生后1~2周内采用胃管喂养,平均住院17.5d,治愈78例,体重每天增长15~30g,出院时体重1500~2000g,并能自己吸吮进奶,无其他并发症。

2 喂养方法

凡出生因吸吮及吞咽功能较差,无力吸乳,但胃肠功能正常,或经静脉营养一段时间后,逐渐能耐受经口喂养的新生儿,均可采用间歇性胃管喂养法。选用前端带侧孔的细软硅胶胃管,内径1mm。将胃管下端浸以生理盐水,忌用油质润滑剂,然后从一侧鼻腔插入,经测试确定胃管在胃内后以胶布固定于面颊部,然后将乳汁倒入接胃管的注射器内,缓缓注入胃内,喂完后先用少量温开水冲洗一下,然后再固定胃管末端至下一次喂奶时开放。开始时间视其胎龄、体重、吸吮能力而定,正常者一般于生后2~4h,第1次喂温开水或者10%葡萄糖液,1~2h后开始喂奶,有围产期疾病者,根据病情延迟开奶。尽量选用母乳喂养,如无母乳,选用早产儿配方乳。开始时的浓度为2∶1,以后逐渐增加浓度。1周后奶量增加可稍快,逐渐增至130~170mL/(kg.d),根据其耐受能力、个体差异喂养量,以不发生呕吐为原则。

3 护理体会

胃管喂养必须掌握熟练的插管技术,做到准确无误的一次性插管,并且第一次插管应试探有无食管畸形。新生儿吞咽反射极弱,插管或注奶时尤其注意患儿有无紫绀、呼吸变化,避免插入气管,发生误吸和窒息。新生儿反射差,当胃管插入咽喉部时稍停片刻,在患儿啼哭换气间插入,以迅速轻柔的动作通过咽喉部,切忌暴力推进,以免损伤咽喉部黏膜。如有紫绀应予吸氧,已吸氧者加大氧流量至3~5L/min,并用头罩吸氧。每次注奶前先回抽胃液,可鉴别胃管是否仍在胃中,也可观察有无残存的奶量。若胃残存量超过上次喂奶量的1/3,应考虑减少奶量或者延长喂奶间隔时间,当残存量等于喂奶量时停喂1次,若明显腹胀、胃潴留、反复呼吸暂停,应停止胃管喂养,采用静脉高营养。喂养过程中注奶不顺时,不可以用力将奶推入,应检查胃管位置,注意有无堵塞、滑出或者弯曲在口腔内。注奶完毕以温开水少许冲洗胃管。喂奶后避免多动,防止呕吐引起窒息。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接触患儿前均应洗手或带一次性手套,医护人员有感冒者,禁止入内,以免发生交叉感染。留置胃管时间不超过7d,长期留置者胃管应隔日更换1次。以两侧鼻孔交替插入。每天用制霉菌素、苏打水等涂抹口腔,预防鹅口疮。奶液温度适宜,一般以手腕内侧或手背试热以不觉烫为宜。停止鼻饲或更换胃管时,应先盖紧胃管末端的盖子,轻轻拔出后,以防胃管通过咽喉处时奶汁滴入气管。用石蜡油擦拭胶布固定处,再轻轻撕胶布,以免损伤皮肤。

4 讨论

足月婴儿出生时已具有较好的吸吮吞咽功能,颊部有坚厚的脂肪垫,有助于吸吮活动,早产儿则较差。吸吮动作是复杂的天性反射,严重疾病可影响这一反射,使吸吮变得弱而无力。新生儿及婴幼儿口腔黏膜薄嫩,血管丰富,唾液腺发育不够完善,唾液分泌少,口腔黏膜干燥,易受损伤和细菌感染;3个月时唾液分泌开始增加;5个月时明显增多[1]。寻乳反射与吸吮反射是判断新生儿脑部是否正常发展的重要指标,如果这2种最原始的反射在婴儿刚出生的时候却没有出现,婴儿将会在进食、维生等方面发生困难,因此可能要怀疑婴儿是否有缺氧、缺血或是脑病变等脑部损伤的现象。不过,必须经过详细检查、评估之后才能做出诊断,并非婴儿未出现某种反射反应,就绝对表示婴儿是罹患某种疾病或是发展异常,家长无需过度紧张。寻乳反射是婴儿出生后为获得食物、能量、养分而必定会出现的求生需求。当有物体碰触到他的嘴角,婴儿会试图寻找到物体来源并做吸吮的动作。也因此婴儿在出生后,医护人员都会尽快将他抱到妈妈的身边,让婴儿与妈妈开始有一些肌肤接触。婴儿的学习能力在妈妈肚子里时便已开始。因此,当婴儿长大到3~4个月之后,会学习、认知到肚子饿时,若用哭来表现就会有人来喂奶,于是慢慢改以行为表现来表达需求,因此寻乳反射也将慢慢消失。笔者认为替婴儿进行反射反应的检查,应由专业医生来操作,而非家长,毕竟其中牵涉到许多专业部分,家长的角色应为给予医生及婴儿协助,且婴儿反射反应出现与消失的时间虽有大致标准并无绝对标准,应以婴儿的医生观察与建议为主。

[1]叶玲华.极低体重儿胃管喂养与护理[J].护理学杂志,1996,11(5):285.

猜你喜欢
奶量咽喉部胃管
一种便于确定胃管导入位置的胃管设计和应用
宝宝饱不饱,衡量有四招
中药穴位贴敷在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咽喉部舒适度的应用
抚触护理对新生儿排便、奶量及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
Should a colonoscopy be offered routinely to patients with CT proven acute diverticuliti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nd metaanalysis of best available evidence
全麻手术经口气管插管中达克罗宁胶浆的应用效果
介绍一种导丝插胃管的方法
高龄吞咽障碍患者不同体位留置胃管的应用探讨
胃管末端固定器的设计与应用
宝宝饱不饱 衡量有四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