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震之前草木知

2010-08-15 00:49徐履泰
中学语文 2010年8期
关键词:旱区大旱旱灾

徐履泰

大震之前草木枯

我们知道,动物对地震的来临大都有独特的感知,因为它们对环境的变化感觉敏锐。但它们的预感也有局限性,只是在大地震来临前几天有异常反应,而且它们的异常反应并不每次都是针对地震的,所以对人类探知大地震的来临,参考价值并不大。不过,研究人员发现,和动物地震预报的滞后性与不准确性相比,植物倒显得出类拔萃。

我国研究人员在研究地震前期的气象异常变化时发现,草木早枯与天旱,天旱与地震,三者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一般来说,对人类生命财产有极大破坏力的6级以上大地震,其震中区在震前1至3年半的时间内,往往是旱区,那里最直观的生物特征就是草木、庄稼过早凋谢、枯死;草木过早凋谢的面积越大,显示旱区面积也越大,而对应的震级也越大。

研究人员仔细研究了数百年来中国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前天气和草木异常情况。在69次6级以上的大地震中,除1337年9月8日河北怀来大地震震前二年大饥荒的灾因不详,及1368年7月8日山西徐沟大地震震前一年出现大风雹外,其余67次大地震,震前1至3年半,都出现了大旱灾。其中震前一年大旱者为27次,震前二年大旱者为15次,震前三年大旱者16次,震前三年半大旱者为9次。总之,震前一至三年半时间内出现大旱的概率达到了97.1%。

而从旱灾范围和地震的对应关系来看,也能直观地显现旱情与地震的直接关系。如公元前231年至公元1971年这2200多年间,华北及渤海地区先后出现过39个大旱区,在旱后的1至3年半时间内发生了6.0级以上地震的大旱区占到了84.8%,而且旱区越大,地震震级越大。从1956年至1971年的统计情况看,我国共出现46个旱区,旱区面积均大于25.2万平方千米的地方,在旱后发生了6.0级以上的地震;旱区面积大于43.2万平方千米的地区,旱后发生了7级以上的大地震;而且旱灾出现后,地震发生的时间越晚,地震的级别越高。

这些数据表明,大地震发生前是有气象异变作为前兆的,而地表植物往往能直观地把这些前兆展现出来,提前告知人们地震即将发生的大致情况。当然,预告是存在有效期的,有效期不会超过3年半。

草木真能知大震?

科学家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大地震发生之前都能被草木预报,如在活火山口地区、地下活动频繁的岛屿地区,一般在大地震发生前,就没有明显的旱灾出现,但在地球板块内部地区,草木发出的旱灾信号就有非常独特的参考价值。

那么,草木缘何能知道地震将会发生呢?我们知道,地震的发生是由地球板块相互推挤或撞击造成的,虽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天体引力、地球自转、大气环流等多种因素,但大级别的地震最终都要体现在地表的异常晃动上面,所以最终能被地表上面的生命察觉到。而且地震在酝酿过程中,还伴有力、热、电、磁等物理化学过程出现,同时还会造成异常气候——天旱出现。

为什么地震在酝酿过程中会造成天旱呢?那是因为,当地球板块内部出现力、热、电、磁等物理化学过程后,会同时产生许多热能、电磁能、化学能,这些能量会促使载热、载电的物质流上升到地表,而地下旧有的断裂带和新产生的微破裂,会很自然地为这些地下物质和能量上涌提供通道,从而形成“烟囱效应”:地下物质和能量释放到地表后,先是导致地表出现干热,而干热的地表接下来会导致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大降低,绝对湿度变小;当水汽产生的条件被破坏后,天空的降雨云就很难出现了。由于地球板块内部的异常晃动,其酝酿过程一般都相对较长,所以“烟囱效应”持续时间也会较长,于是大旱气象便出现了,旱灾也随即而来。由于“烟囱效应”和地下板块运动相互对应,所以地球板块变化范围越大,那么“烟囱效应”范围就越大,对应的旱灾发生区域也就越大。

而靠天地养活的草木由于长时间直接受到地热变化和无雨气候的影响,所以会过早地枯萎、死亡,从而发出旱灾的明显信号,同时也自然发出了地震预警信号!

科学家指出,借助草木异常变化和天气异常变化来进行地震预报,目前还是新兴科学,还有许多谜团需要破解。如为什么旱灾与地震有最长3年半的间隔期,而不都是4年以上的间隔期?为什么还有少数地区在出现大面积干旱后没有发生地震?是什么因素决定了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等等。

先知先觉之后

人们挖空心思在寻找地震发生前的信号,目的就是想尽量减少地震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但当人们真的做到对大地震先知先觉以后,仅仅是“三十六计走为上”吗?科学家认为,这并不是上策,因为人可以跑,房屋等许多财产跑不了,所以真正的上策是两者都保!

会有这样的上策吗?科学家认为,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未来人类有可能实施真正的上策——制止地震的发生!

这是科幻故事吗?不是,因为人类和地震有关的科学实验已经开始:1987年11月,苏联启动“水星”计划,试图通过核爆炸引发地震;1992年,俄罗斯将“水星”计划更名为“火山”计划,重启战略性地震武器系统的研究;据透露,英国在其西海岸部署了一系列电极设备,通过向大气层输入电能,产生一个密度可变的静电屏蔽层,通过调节屏蔽层的密度,就可控制半径5000千米范围内的气候变化;2004年,美国成功地制造出了人造极光……

也许这个事实更有说服力。2005年,美国进行了一次成功的科学实验,这次实验是一项准军事模拟演习,假想敌是南美的X国。模拟演习假设X国准备对美国的战略目标下手,美军不得已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随后,五角大楼一声令下,无人驾驶的空中飞行器在X国上空制造出漫天乌云。紧接着,X国军事基地上空下起了暴雨。与此同时,美军利用激光制造闪电,致使敌方战机根本无法起飞。就在X国军方望天兴叹之时,一架架美军轰炸机接连起飞……演习结束后,美国科学家向五角大楼提交了一份题为《让气候成为一种力量倍加器——2025年掌握气候》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气象战技术将在今后30年里逐渐成熟,它将使美军拥有改变气候的能力。”实际上美国在上世纪的越南战争中,就成功地进行了局部的气象战……

上述事实让人们不难看出,人类已经开始研究地震引发技术和气候干预技术。科学家据此推测,未来这两项技术最终会演变成地震制止技术,因为前者的研究将为制止地震的研究提供有利条件,而气候干预技术将有可能直接剪断引发地震的“导火索”,最终干预或制止地震。

由此看来,未来这些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才是人类真正抵御地震侵袭的坚强“盾牌”!

(选自《科学之谜》)

猜你喜欢
旱区大旱旱灾
加气对西北旱区膜下滴灌棉花生长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基于根系层水分状态的旱区净灌溉需水量模型构建和应用
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宁南旱区沟垄集雨结合覆盖对土壤水热肥与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板栗“旱灾”后生产管理技术
明代江西地区旱灾发生频次分析
浅谈有机培肥措施对土壤肥力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重见天日
德州市2014年旱灾应对措施与经验分析
洞庭湖流域农业旱灾风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