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说房价了吗?

2010-08-15 00:53凤鸣
中国房地产业 2010年5期
关键词:房价德国

本刊记者 凤鸣

近日,REICO工作室发布“2010年1季度房地产市场运行状况与预测”报告时指出,全国70大中城市一季度房价同比上涨10.6%。2003年之后的中国房价一直在飞速上涨,以北京为例,五环内均价是31680元/平方米,7年内北京房价增幅达453%,也接近5倍。每一天,都会听到身边的人在讨论房价,从大街上随便拉一个人都能对房价发表一番言论。某儿童饮料广告说:“今天,你喝……了吗?”但是现在却变成了:“今天,你说房价了吗?”

大众言论连连看

先来看一下重中之重的政府工作报告。2004年以来,政府工作报告谈房价共有三次:2004年提出的是“稳定房价”;2006年改成“调控住房价格”;今年则是“防止房价过快上涨”。

在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之后,各种各样的“掏心话”开始登场,先是住建部部长姜伟新的“政治表态”:“房价能稳定,总理都说了,不稳定怎么行,肯定行!不行也得行!”接下来是住建部副部长郭允冲的“一瓢冷水”,声称“住建部在调控房价方面几乎没有什么手段”。

3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谈及房价时坦承:“上海的房价很高,需要进一步采取综合性措施予以遏制。”而就在不久前,俞书记曾因为说过“调控房价并不难,难的是下决心真调”这样的“掏心话”而被网络广为传播。

无论是“政治表态”,还是“泼冷水”,或者道出“决心难下”的无奈,也或者直接讲出“政府不要与民争利”的大实话,这些话,都是官员内心真情的流露,如此的集体流露真情,在以往的两会上是很少见的。官员的真话,起码让我们看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房价实在是太高了,已经触动了官员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另一个是面对高房价,官员的内心已经有了调控的初衷,但一些客观原因让他们骑虎难下。官员的无奈,其实就是调控的契机。对于土地财政的现状,以及长期维系土地财政的副作用,官员们的心里是非常明白的。他们也想在没有引发公众更多不满的情况下,对地方财政的亚健康现状进行医治,从而带动GDP的健康发展。然而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单纯以GDP数量论英雄的情况下,换谁站到政府的位置上,都很难下决心。因为谁先动真格的,谁就政绩不保。

新华社重磅出击

作为国家级媒体,新华社重磅推出批评报道比较少见。但是,从3月28日到4月2日,新华社以《红火景象下的楼市之忧》为开篇评论,连续6天播发评论,对房地产当前的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

3月28日,《红火景象下的楼市之忧》。2009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较上年增长16.1%,商品住宅投资增长14.2%,远高于GDP8.7%的增幅。透支未来的卖地财政,决定了房地产市场难以持续,更意味着依靠这种方式拉动经济发展难以持久。

3月29日,《不能让楼市成为投机者的乐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过去几年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色彩愈来愈浓:先有“温州炒房团”,后有“山西炒房团”“内蒙古炒房团”,“先富起来”的地方、“先富起来”的人们南征北战攻城略地。

3月30日,《坚决消除房价中的“腐败成本”》。从掌权者直接受贿后为开发商提供便利转为较隐蔽的“权房交易”,低价购房、转卖套利,继而更隐蔽地以权力为“干股”,幕后参与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商与腐败官员为逃避法律制裁,可谓煞费苦心。

3月31日,《疯狂的房价叫板土地招拍挂》。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现有的土地招拍挂属于供给垄断和需求竞争型。这种供给垄断与需求竞争并存的模式,必然造成需求方恶性竞争,导致地价不断暴涨。

4月1日,《“土地财政”还能维持多久》。疯狂拿地、推高地价房价的背后,总能看到一些地方政府的影子。把出让土地作为地方的主要财源,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一荣俱损”的短期行为。如此情况下,又如何寄希望于地方政府主动控制房价?由此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埋下隐患。

4月2日,《税收杠杆应发挥更大作用》。房地产市场健康与否,关乎经济全局,房价高低更关乎百姓利益。因此,房地产调控应该迅速找到有效抓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行政调控已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应该让符合市场规律、可灵活运用的税收杠杆发挥更大作用。

房价确实猛于虎

说到房价,随便从路边拉出一个人来都能说上一段,而且有自己的道理。在当下这种大环境下,群众对于房价那离谱的涨势还是颇有怨言的。国土资源部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称,2009年全国住宅平均价格为4474元/平方米,涨幅达25.1%。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房价上涨12% ,销售额增长58%。该份统计数据还单列了今年3月份的单月房价情况。数据显示,3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7%,其中新建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4.2%,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上涨15.9%。新建房分类型看,与去年同月相比,经济适用房销售价格上涨1.3%;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5.9%,其中普通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5.1%,高档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8.5%。90平方米及以下的新建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9.0%。分地区看,与去年同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均上涨,其中涨幅最大的5个城市是:海口64.8%、三亚57.5%、温州22.3%、金华20.9%、广州20.3%。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9.5%。分地区看,同样由三亚领涨,与去年同月相比其中涨幅最大的5个城市是:三亚50.4%、海口40.4%、深圳23.9%、温州18.6%、银川16.2%;价格下降的城市只有泉州,下降0.9%。用一个词概括当下的房地产市场形势,那就是“涨声一片”。

一般工薪阶层等普通民众买房,是为了居住。但房价过高,将使他们将收入的大部分投入到了房子中,如我国居民的收入与房价值比已经远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了供房,使得他们不得不节衣缩食,从而在食品、衣装、文化等方面的消费必然大大缩减。这种节衣缩食,使得一批本应有可能升为中产阶级的人士,变成了贫困阶层。也就是说,高房价可能会消灭一批潜在的中产阶级,一批对具有边际消费倾向很强的中产阶级被高房价消灭了,社会失去了对稳定具有支持作用的中产阶级,贫困普遍化,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这是必然的。在国外,办公室的白领大概属于中产阶级了。但在中国,办公室的白领有几个承认自己是中产阶级?在高房价的挤压下,越来越多的家庭为了一套房子耗尽了一生的财富,甚至是几代人的积蓄,这已经成为了社会不可承受之重。

国外模式参考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前,法国房地产市场曾经出现过连续10年的高速增长。数据显示,1997年到2007年的10年里,法国二手房价格飙升了148.7%,而居民收入仅增长了51.3%。受金融危机影响,法国房地产市场去年以来一度出现了量价齐跌的现象。法国全国房地产联合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年来,法国包括独立住宅和公寓的二手房价格均大幅下跌,已分别下跌8.9%和7.2%。二手房价格的回落对购房者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不少购房者纷纷利用价格回归理性、房贷利率降低的大好时机出手购房。总体上,随着法国经济的逐渐复苏,房地产市场也开始苏醒,价格降幅缩小,交易量也有所回升。

虽然房价有所下降,但由于此前经历了多年的上涨,法国目前的房价也不是普通人,尤其是年轻人所能承受得起的。另外,即便买得起房,养房的负担也比较重,每年房产税、房屋保险、物业费等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不过,虽然巴黎的房价不是普通人所能承受得起的,但好在政府在社会保障住房方面做得比较到位,政府修建了大量的廉租房,基本可以满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另外,外省的房价也要远远低于巴黎。

英国、西班牙等国的房价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有较大幅度上涨,危机后这些国家的房地产市场随着美国急剧下滑。相比之下,被赞为“房价十年不涨”的德国,则继续保持着平稳的态势。分析其缘由,独具特色的德国房地产制度,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据统计,金融危机之前,德国物价水平平均每年涨幅2%,而名义房价每年仅上涨1%,也就是说扣除掉物价因素,德国的房价实际上在以每年1%的速度缩水。在1977年之后的30年中,德国的平均房价仅上涨了60%,而同期个人名义收入额已经增长了三倍。

分析德国房价不涨的内在原因,主要是因为:

其一,确保房屋充足供应。政府鼓励所有公司修建居民住宅,建房投资将全额免交所得税,甚至还提供部分补贴。这在德国掀起了一场“企业建房热”。

其二,德国特有的“合同储蓄”住房金融模式,以及房贷的固定利率机制,为稳定房价提供了金融制度保障。与住房抵押贷款模式或公积金模式不同,德国实行“先存后贷”的合同储蓄模式。

其三,有发达的房屋租赁市场。德国自有住房率为42%,租赁住房率达到58%,特别是年轻人中77%都是“租房族”。这主要得益于政府鼓励修建租住房屋、保护房客权益等一系列政策。

其四,德国鼓励自建房、合作建房,打破开发商对房屋供应的垄断。合作建房占每年新建住宅总数的比例超过30%。

其五,德国建立了地产价格独立评估机制,对地价、房价、房租等实行“指导价”制度。各类地产价格并不是由房地产商说了算,也不是由政府说了算,而是由独立的地产评估师来评估认定。

而“指导价”之所以能够得到执行,还是缘于其有效的“执行威慑机制”。如果地产商制订的房价超过“合理房价”的20%,根据德国《经济犯罪法》就已经构成了违法行为。

对比一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杜德印表示,北京市房子的建设成本每平方米不过3000元,包括水泥、钢筋及工人工资等。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北京市四环路以内的期房价格已经突破每平方米3万元,不仅如此,连六环外的住宅期房均价也已经突破了每平方米万元大关。中国所有的开发商利润都在500%以上,如果按照德国的法律,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高房价不是不可以,商品房本来就应该是针对高收入人群的。只是,没有相应的保障房去照顾中低收入的人群,长久下去会给社会带来很多不安定的因素。只要国家把保障房工作做到位,相信中低收入家庭不会抱怨房价高,不会去追求对自己而言不切实际的高价商品房。

猜你喜欢
房价德国
盛松成:什么才是中国房价持续上涨的真正原因?
梧州市房价运行和减少金融杠杆的思考
两大手段!深圳土地“扩权”定了,房价还会再涨?
防范未然 “稳房价”更要“稳房租”
德国调解制度
德国绿色增长何以持续
在德国喝啤酒
德国弃煤的烦恼
“梦梦”“娇庆”德国行
2016房价“涨”声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