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主要问题浅析

2010-08-15 00:4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精品课程院校资源

吴 湘

(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 苏州 215014)

近年来我国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主要问题浅析

吴 湘

(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 苏州 215014)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作为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本文在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在管理机制、资源共享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作为质量工程的主要内容,自2003年正式启动以来得到了全国自上而下所有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逐渐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截至2009年,教育部已累计评选出国家精品课程总数达3060门,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除西藏外)的644所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及远程教育学院。2003至2009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国家级精品课程门数共有804门,高职精品课程的门数呈递增趋势。高职精品课程的建设多数是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建立起来的,在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

1.课程地区分布和学科分布不均衡:从精品课程的地区分布来看,偏远地区省份课程数量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拥有国家示范职业院校多的省区如广东、浙江及江苏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精品课程数目较多。截至2009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级精品课程已达到49门,遥遥领先于全国其他高职院校。中西部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相对缓慢,西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高职院校七年来没有一门国家精品课程,说明这些地区的职业教育比较薄弱。由此可见,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不平衡,优质的教学资源在教育发达地区和重点院校集中的现象比较明显。

2003年至2009年间,教育部共评审通过了804门高职高专国家级精品课程,课程类别涉及制造、土建、交通运输、文化教育、艺术设计、材料能源、电子信息、财经等22个类别。通过这些类别课程分布的统计分析可看出,制造类精品课程最多,占六年来精品课程总数的16.92%,其次是电子电子信息类课程,占12.69%。另外在建设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重复建设现象,同名重复数累计达105门次。其中,机械设计基础已经入选5门,计算机应用基础4门;从学科分布来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比例明显偏低。

2.尚未完善精品课程运行管理机制。高职高专精品课程是指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示范性课程。有些高职高专院校没有真正理解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仅仅将精品课程建设当成提升学校形象、扩大学校影响的“形象工程”。存在着“重申报,轻建设”的现象,对精品课程的建设、开发、共享缺乏清晰的思路和统筹管理。同时,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忽视过程管理,缺乏相应的监督评价机制。精品课程建设完成、评审合格后才能真正称得上精品课程。虽然大部分院校的精品课程立项阶段都有严格的建、审、评制度和程序,但由于缺乏完整的监督评价和经费保障机制来保证目标建设与过程建设的结合,导致取得精品课程称号以后没有进一步深入课程教学改革和进行精品课程网站的维护和更新,导致课程建设滞后,与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相背离。

3.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及应用存在不足。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实现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使用的优质教育资源,是教育部、省级教育管理部门、各高校开展各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目标。然而目前我国各级精品课程资源的共享现状却难如人意。

一、精品课程建设缺乏统一全面的标准和规范,资源表现形式单一

目前所有高校基本上按照《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的要求建立了校级精品课程网络平台,作为精品课程展示以及对外交流的窗口。由于各校采取的资源加工平台各不相同,资源库平台的通用性和兼容性较差,给资源和数据的交换、共享和应用造成了困难。各校精品课程资源都自成体系,无法实现有效的交流和共享,造成大量重复性开发工作。比如,视频内容的发布格式没有考虑终端用户的差异性,由于访问者的浏览器版本不同,网络带宽分布不同,造成视频内容显示速度太慢,响应等待时间过长,甚至部分内容根本无法浏览,访问者会因此而放弃,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资源的可用性,限制了使用效果。

二、资源形式单一,未实现实时交互功能

大部分网站把精品课程网站建成了精品课程申报的宣传网站,把课程申报材料、课件、视频文件等罗列在网页中。课程资源以演示为主,只能浏览观看图片、动画、音/视频等形式表现的课程内容。绝大多数课程选择传统封闭、单向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以单线式的师生交流为主。这使得课程建设者无法利用精品课网站来进行在线答疑辅导、即时交流、在线考核等师生交互活动,无法通过学习者的回馈实时了解课程使用情况。

三、课程资源没有及时更新,使用率低

教育部要求申报课程在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后,需逐年增加授课录像上网,2至3年内达到全程授课录像上网。而一些院校存在“只评不建”的现象,重视精品课程的立项、申报工作,赶制课件和教案。在精品课程获得立项后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却不再进行精品课程网站的维护和更新。2007年,据黄宝玉等人的调查,高达38.02%的国家精品课程无法使用,在能够使用的课程中15.7%的课程不具备教案、课件、录像等诸项中一个方面。据北京大学等5所学校2008年的调查,精品课程网站部分内容无法浏览(40%左右),访问内容显示速度太慢、响应和等待时间过长(30%左右)和无法访问(20%左右)。华中科技大学《国家精品课程共享与应用机制研究》项目前期试点调查报告中指出学生对于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访问频率和利用程度比较低。某高校调查数据显示,随机抽取的学生只有30%左右了解精品课程,经常使用精品课程的学生仅为10%左右。学生极少使用精品课程资源的原因中不知道精品课程存在的占35%,认为网上资源对学习帮助不大,不愿意使用的占20%。

精品课程的形成是学校内涵提升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否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精品课程,是衡量一所高职高专院校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经过近年来的建设和评审,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水平虽然得到了普遍提高,但精品课程资源的应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精品课程的建设是集教育理念、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管理机制建设于一体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在思想上认识课程建设的重要作用、地位和意义,在制度上形成良性机制与有力保障,在管理上应用现代化手段,在理论与实践上进行不断研究,并需要各项配套工程来支撑。通过课程建设促进师资、教材、管理机制的改革并最终通过系统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让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学习,学会运用和学会创造,从而培养出具有强烈竞争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责任编辑:郭一鹤]

G640

:B

:1671-6531(2010)06-0134-02

2010—10—06

吴湘,苏州市职业大学教师。

猜你喜欢
精品课程院校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与思考
浅析《Photoshop》精品课程开发及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