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汉对龙、凤的不同寓意看中西文化差异

2010-08-15 00:51张洪萍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0年2期
关键词:喻义龙凤英汉

张洪萍

(北京工商大学,北京 100048)

从英汉对龙、凤的不同寓意看中西文化差异

张洪萍

(北京工商大学,北京 100048)

龙、凤自古以来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祥瑞动物。由于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对同一种动物产生不同的语义联想,有的喻义甚至完全相悖。本文首先分析了龙、凤在英汉文化中的不同喻义及内涵,同时对英汉两种文化差异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探讨。

龙;凤;文化差异;根源

一、前言

前苏联语言学家朱利·洛特门曾说:“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根植于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的”(Juri Lotman&B.A Uspensky 1978)。由此可见,语言以文化为灵魂,文化以语言为依托。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有着强烈的民族特征,任何一种语言都体现着民族的文化、历史、价值观念、社会习俗和思维方式。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的反映动物名称的词汇,由于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人们产生不同的语义联想,对同一种动物赋予不同的情感和喻义,有的甚至完全相悖。因此,英汉文化之间的差异必然会造成对动物喻义的冲突。通过英汉对动物不同联想的探讨,可以领略两种文化碰撞给人们带来的启迪。

二、龙、凤在英汉文化中的喻义及内涵

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祥瑞动物,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动物图腾(totem)。

龙是中国上古时代图腾的产物,是古老中国及中华民族的象征。古人称龙为四灵之长,凤为百鸟之冠。龙、凤,为人间最为推崇之神物,象征着高贵、祥瑞,被称为吉祥之兆。

然而在英国,人们会闻“dragon”(龙)色变。西方文化中“龙”是凶险、邪恶的象征,是吐火伤人的怪物,它常被用来指“凶暴的人”。西方文化取凤凰长生不死的神性,视凤凰为“死后再生”的象征。

1.龙(dragon)

中西两种文化的龙,形象有异,寓义有别。龙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物,是一种能在陆地行走,能在天空翱翔,能在大海漫游,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神通广大、威严无比的神物。在远古的神话中,龙是部族首领的坐骑。龙与皇帝相联,始于汉高祖刘邦。以后,历代帝王为证明自己是出身非凡的天之骄子,纷纷效仿刘邦,自谓“真龙天子”,龙成为高贵、威严与权力的象征。

在民间,龙无处不在。龙在传统的十二支位中排行第五,相当于“辰”。肖龙的人,常被赋予朝气蓬勃、活力无穷、勇敢有为的禀性。人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龙。每逢年节,如清明、重阳,舞龙灯,划龙船,群龙共舞升腾,以庆盛事丰年;建筑物雕梁画栋,巨龙升腾,二龙戏珠,神龙绕柱,龙凤呈祥,龙的图案比比皆是;人们所用的床头被面,茶具碗碟,项链指环,衣着服饰、工艺制品等物件上常有龙的形象,以示雍容、富有与华贵;龙的传人则以龙为名,金龙、一龙、云龙……以示吉祥;“望子成龙”,则是家长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有所成就。

毛泽东诗词中也多次出现过“龙”:如“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1《念奴娇·昆仑》1935年10月,把昆仑山比作玉龙,描绘得磅礴雄浑,而且具有人的情感和灵性;“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2《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用龙盘来暗示六朝古都南京。

在西方,神话中的龙是一种形似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巴,口中能喷烟吐火的凶残怪物,是邪恶的象征,因此,在《圣经》中把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称为the great dragon,一些圣徒以杀死dragon而被视为英雄。

古希腊史诗《伊里亚特》中描述过一种体积庞大、口中会喷火焰的爬虫状物,叫作drakon。有的背上生翅,有的长了三个头,有的拖着一条威力极强的叉状巨尾,但其共同的特征是口中能喷火焰。英语称这种怪物为dragon(龙),斩龙的武士圣乔治便是英国人自古以来的头号民族英雄(颜元叔 2002)。后来,火枪发明了,人们便将这可射出火与烟的武器称为dragon。英语称之为dragoon,并把配备这种火枪的龙骑兵也称为dragoon。如:Dragon’teeth:源自希腊神话。卡德摩斯(Cadmus)是腓尼基王(King of Phoenicia)阿革诺耳(Agenor)之子。他杀死一条凶龙后,把龙牙种在地里。这些龙牙变成武士从地里冒出来,要杀死卡德摩斯。故Dragon’teeth,龙牙,意思为种下仇恨与敌意(《英语典故词典》2003)。

在现代英语中,dragon用以指“龙”、“凶暴之徒、严厉的人”、“罪恶势力”,如:We were really frightened of the maths teacher.She was a real dragon.(我们的确害怕数学老师,她真是一个凶狠的坏女人)(包惠南:2004)。汉语的“望子成龙”译成英语为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西方人决不会让自己的孩子成为“Dragon”。

因为两种文化的差异被舍形取义。在《世纪版新英汉词典》(2002)中,the Dragon的解释为撒旦,魔鬼。

2.凤(phoenix)

凤,即平时所说的凤凰。如同龙是兽图腾的融合与神化一样,凤凰是古代鸟图腾的融合与神化。在汉文化中,凤凰被看作是鸟中之王。雄性称“凤”,雌性称“凰”。在历代艺术作品中,凤凰是锦鸡头、鹦鹉嘴、鸳鸯身、大鹏翅、孔雀羽、仙鹤足,全身羽毛五彩斑斓,仪态万方。是仁、义、礼、德、信的化身,天下太平安宁的象征。用来比喻某物罕见、珍贵,如“凤毛麟角”;视“凤凰”为吉祥,因此,中国女性的名字中常有“凤”字,如:“凤莲”、“金凤”等。另外,“凤”还象征着高洁的品行——凤只栖于梧桐树上,其择枝而憩,犹贤士择主而事。

Phoenix在古埃及传说中是一种“不死鸟”。根据希腊神话,此鸟每活500年,便集香木营巢,自焚化为灰烬,然后由灰中复生,轮回不已(《英语典故词典》2003)。西方文化便取凤凰长生不死的神性,视凤凰为“死后再生”的象征。在基督教里,这种鸟被当作不朽的灵魂,是耶稣“第三天复活”(the resurrection of Christ“on the third day”)的化身,如今在英语中,phoenix成了复活、再生的代名词,如成语:rise like a phoenix from its ashes.

汉文化重视天地、阴阳的概念。在中国,龙凤成为阴阳的象征。龙为阳,凤为阴。龙凤相配,最主要的就是象征着阴阳合和。阴阳合和就意味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龙凤呈祥,标志着国运昌盛、人民安居乐业。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龙凤呈祥自古至今一直影响着中国人。作为中国社会最上层的皇室对龙凤情有独钟。在至高无上的皇宫里,皇帝是真龙天子,皇后则是凤。龙袍凤冠几乎是皇室的专利品,皇帝的衣食起居无不和龙相关,而皇后的一切也理所当然地跟凤相连。

龙凤作为原始图腾的性质也被民间普通百姓发掘出来,以其旺盛的生命力,扎根于广大人民之中。带有龙凤标志的刺绣、印染、服饰、竹木雕刻、草腾编织、剪纸、泥塑、石刻等不断出现。民间婚俗中,保持着皇室龙凤阴阳相配的“嫁接”仪式。“有凤来仪”几乎成了婚配的专有名词。更重要的是,凤被还原出最初的图腾含义:凤的出现被看成是吉祥的征兆,凤姿、丹凤等都被视为优美和谐。总而言之,龙凤文化在民间具有较皇室更为广泛的引申和象征意义,它任何时候都象征着吉祥如意。

三、英汉两种文化差异产生的根源

动物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动物在英汉语言中的不同喻义和内含也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反映。美国人类学家Sapir在其《语言论》(Sapir 1921)中说,“语言有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是属于一个种族或几个种族的,也就是说,属于身体上具有某些特征而又不同于别的群体的一个群。语言是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因此,要研究语言必须分析语言行为的社会环境和整个文化背景。

英汉两种文化的渊源不同。汉民族的大陆农耕文化与英美民族的海滨商业文化不同。中国古代是农耕性社会,发祥于黄河流域广阔的农业大地,汉民族享受到大自然更多的资源,较少受到来自大自然的压力。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使汉民族养成了与其相适应的生活习性。安守田土、依时而行的生活方式,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滋养的农耕民族,形成了一种固守本土、安定守成、质朴厚重、崇尚和平的内倾性文化特征。“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即把人与自然视为和谐统一的整体。中华民族是一个渴望安定祥和的民族。在我国古代传说中,龙能兴云降雨,凤寓意太平昌盛,二者均为神异的动物。因此,就想象龙、凤是一种福音,一种祥和。

与求安、求足为特征的中国农耕文化相反,西方文化属于惟求富强的外倾性商业文化、海洋文化。(如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土如金”)。英美民族的祖先生活在一个山呼海啸、气候恶劣的海洋环境中,他们更多地领略了大自然的暴戾无常。征服自然及与自然作斗争、顽强求生存的需求与内在不足、不断向外寻求营养以满足自己的需要,构成了英美民族注重空间拓展与武力征服及强烈的战胜欲等性格文化特征。西方文化坚持“天人相分”即“主客相分”的哲学观点,认为人是万物的中心,人与自然是相对分立,人应处于支配和改造的地位(骆自强 2000)。西方人信仰上帝,与上帝作对就是罪恶,龙在《圣经》中是罪恶的象征,故斩龙的武士圣乔治是英国人心目中的头号民族英雄。正是中西文化不同的发展渊源,导致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也导致了对龙、凤喻义的不同。

四、结束语

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由于英汉民族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动物词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通过英汉龙凤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任何一种语言中的动物词不仅是动物形象的符号代表,而且因文化差异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动物词也因此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Lotman Juri&Uspensky BA(1978).On the Semiotic Mechanism of Culture[M].New York History.

Sapir,E.(1921).Language[M].Rupert Hart-Davis.

包惠南(2004).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外文出版社。

骆自强(2000).传统文化导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

世纪版新英汉词典[Z].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颜元叔(2002).英文字源趣谈[M].东方出版中心。

华泉坤(2003).英语典故词典[Z].商务印书馆。

猜你喜欢
喻义龙凤英汉
传统龙凤纹在当今首饰中的应用
龙凤双胎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龙凤珠宝LOGO征集活动
中英动物隐喻差异之解析
英语果蔬名称喻义举隅
从英汉动物词汇的喻义看文化差异
从英汉动物词汇的喻义看文化差异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