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2010-08-15 00:54
关键词:危机公众政府

李 昕

(淮安市行政学院 ,江苏淮安 223001)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李 昕

(淮安市行政学院 ,江苏淮安 223001)

公共危机;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对策

转型期中国各种公共危机事件的频频发生,不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安全造成巨大损失,而且也对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了破坏。如何有效地应对这些危机,对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转型期社会的复杂性和转型期中国公共危机形态的复杂化加大了政府进行危机管理的难度。因此,加强对政府的危机管理的认识,深化对政府危机管理的研究,探索其管理对策,意义重大且十分紧迫。

人类社会不是现在才遭遇危机,应该看到,自古以来危机给人类造成的伤亡与损失几乎可以与文明的进步程度同日而语。但是,人类在追求生存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也在不断地运用自己的才智改善着共同生存的状态。目前,凡是涉及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涉及到国家政策与战略的事件,都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人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备受珍惜,而从来也没有一个时期,像现在这样以人员伤亡的多少来衡量战争的成效。我们开始重视危机,是因为不希望看到突如其来的伤害使我们失去如此宝贵的东西。在对抗危机的过程中,政府无疑承担着最为重要的责任。当前我国正处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亟待建立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形成有效的政府制度体系,实施有效的对策选择,不断增强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使危机状态下的社会事务能够有序地组织起来,把危害减到最小限度。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一般理论

1 公共危机的定义

从语言学的角度讲,在汉语里,危机一词可以简单地解释成为危险和机遇的结合,这种解释同英文《韦伯词典》中的说法相似,定义为有可能变好或者变坏的转折点或关键时刻;根据控制论的观点,危机指导致社会偏离正常轨道的失控状态;从系统论的视角看危机,则是指社会系统的无序程度上升到一定水平,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的高度无序状态;而本文中所研究的危机,是从公共行政学角度进行理解,它的出现和爆发严重影响到社会的正常运作,对生命、财产、环境等造成严重威胁和损害,超出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能力,从而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的这样一种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态,[1]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公共危机。

2 公共危机的成因分析

现实社会中的公共危机具有很大的破坏性,有效地应对危机,减少损害的前提是挖掘出危机的根源,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达到减少危机的目的。公共危机的产生原因复杂多样,我们这里试图选用三个不同的层面来考察:社会因素、组织因素和个体因素。

(1)社会因素

政治学理论认为,社会的变革就是社会结构与制度的全面分化、调整与重新整合过程,是利益重新分配过程,也是社会权力不断转移的过程。我国现正处于转型时期,在分析社会因素时,将选取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角度进行考量。在政治上看,社会变迁带动了社会分化、流动和公民政治意识的加强。这一时期,就相应地要求政府能够具备一定的政治能力:政治制度的权威整合能力、政治吸纳能力和克服过渡期内政治腐败现象的能力。一旦失衡,高度的政治参与就会在社会中不断生成或游离出社会的异己力量,在无法用正常渠道宣泄的情况下,长期积累的结果就是高度的政治不稳定乃至产生危机。从经济上来看,经济发展带来的地区差异和群体分化以及经济秩序紊乱,引发了社会普遍的不平等现象以及经济动荡,从而助长了社会冲突。对于发展中国家,往往面临的就是经济急速发展后的不平等加剧状态以及经济监管失效产生的种种经济市场的混乱,产生冲突的可能性极高;就文化的发展而言,整体社会制度的变迁必须要有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和文化体系的协同发展。在社会的整合过程中,一个防止社会冲突的重要因素就是文化的一体化,文化同化所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从社会共同的语言,到维系社会一体的道德观念与价值体系,到公众的政治意识、宗教信仰等。如果一个社会的文化同质度很高,人们有着广泛的价值认同,无疑社会的稳定程度相应也会很高。相反,如果社会文化的异质性很强,那么社会冲突的爆发就会有可怕的社会心理基础。例如中东地区的战火不熄,恐怖活动的此起彼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宗教信仰的分歧。不仅仅是在原有不同的文化体系之间,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制度变迁中,传统的价值观念的沦丧和现代的价值体系的扭曲或不到位,使得文化体系失去了稳定社会的功用,不能成为人类冲突减少的最后屏障,反而由此引发公共危机频频发生,且比其他原因引起的危机更为持久和影响深远。[2]

(2)组织因素

公共危机的发生与可能的演变都与组织管理者的理念、行为等息息相关,所以,从管理技术角度来看待危机与组织,我们不能准确地预测或组织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是有效的管理体系将会提高我们的应对能力,可以通过正确及时的应对措施来减少突发事件向危机的转化可能,这也就是我们进行危机管理科学研究的前提。从另一方面说,一个组织如果没有适当的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管理体系和聪明的决策者和有力的执行系统,就是在组织层面上埋下了公共危机诱发的祸根。在公共管理领域,公共危机管理与组织管理的关键要素同样都是:组织的结构与组织文化;策略与战术管理;策略危机管理和决策手段。

(3)个体因素

对于个体因素的考量是出于两个考虑:首先,在群体性行为之中,个体的心理模式是重要的作用基础,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其次,现实中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网络化的集结方式使得个体在行为能力上得到了巨大的提升,比如诸多可怕的伤亡惨重的恐怖行为往往实施主体只有一人或数人。另外,对于危机可能带来的损害及影响也不同程度地取决于危机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和行为,应该意识到并不是人们期望所得与实际所得有差距就一定会有危机的诱发,而是在自身所需和实际所得产生不可容忍的差距的时刻,人们才会采取强烈的抗争行为。认识这一点不仅仅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体会危机诱发的根源,而且也是我们进行科学的危机管理的重要基础,从而有效地维持社会的长治久安。

3 公共危机管理

(1)概念的界定

在定义公共危机管理之前,我们须首先明确危机管理的概念。“危机管理”一词的流行,是由于美国越战时期的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在 “古巴导弹危机”结束不久的一次美国国会听证会上说过的一句名言,他非常严肃地指出:“今后不再有什么战略可言,取而代之的将是危机管理”。[3]从此,“危机管理”便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危机应对的习惯用语,直到今天,出现危机管理的系统研究。

罗伯特·希斯认为危机管理包含对危机事前、事中、事后所有方面的管理,有效的危机管理需要作到如下方面:[4]转移或缩减危机的来源、范围和影响;提高危机初始管理的地位;改进对危机冲击的反应管理;完善修复管理以便能迅速有效地减轻危机造成的损害,他认为寻找危机根源、本质及表现形式,并分析它们所造成的冲击,就能通过降低风险程度和缓冲管理来更好地进行危机管理。

笼统地用危机管理的概念来解释什么是公共危机管理难免显得不够准确,我们在研究公共危机管理时,要与企业危机管理及个人危机管理相区分,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是以政府为主的应对网络,其宗旨是提供公共安全保护公共利益,而企业危机管理及个人危机管理的主体是企业或个人,其宗旨是保证企业或者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只是对公众利益有所考虑甚至很少涉及。

从性质上看,公共危机管理较之其他危机管理更为复杂,如果管理者的方法不当,有可能引发更大的危机,应对危机也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的事,往往需要更多部门,全方位的应对网络那么一种有组织、有计划、全方位的应对网络,那么,我们给公共危机管理下一个比较准确的概念,即公共危机管理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政府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动,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除危机,其重点在于信息预警与获取、准备与预防、控制与回应、恢复与重建、不断学习与创新。[5]

二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1 危机管理的立法亟待完善

面对突发的公共危机,为作到及时有效的应对,世界各国首先开展的工作就是制定相关的法律,统一规定政府在处理危机事件中的职权和职责,确定依法对抗紧急状态和危机情境的法治原则。目前,我国已经制定和颁布了一些应对危机状态的法律和法规。2006年 1月 8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这是一个强制性的国家行政法规,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同时,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己编制了国家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均己编制完成。紧急状态法也己被列入中国最高立法机构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立法计划。

但是,中国目前仍还没有制定一部综合性的紧急状态法。仅仅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进行了分别立法,相对分散、不够统一,难免出现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而且各部门都针对自己所负责的事项立法,“各扫门前雪”,缺乏沟通和协作。同时,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一些地方立法“以邻为壑”,大大削弱了处理突发事件的协作与合力。应急预案还不作能作到有效克服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越位、缺位和冲突的现象发生,并切实保护公民在危机管理中的合法权益,明确界定突发危机事件的性质和应该采取的应对标准,有效的地紧急行政权利加以制约以及为公民提供救济的法律规定。因为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必然要对公民权利加以必要限制,公民的财产也可能被征用。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极力保证政府不滥用权力和滥用行政资源。这些显然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不能完全解决的,而必须依靠相关法律的硬性约束。

2 缺乏系统的战略和政策规划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出台之后,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但是,系统的战略和政策规划还远远不够。此预案制定了总的工作原则,只是一种宏观性的纲领性文件,缺乏具体面对公共危机事件的战略、战术。同时,政府关于应对公共危机的政策规划也不够。危机管理实际上讲是一种风险管理,需要一种战略的思维和全局的谋划能力,必须运用系统的方法,确认、分析、评价、处理和监控风险的过程,它要求把风险管理与政府公共管理的方方面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政策、规划、资源的管理方面有效地实施风险的防范与管理,预防和降低危机所带来的损失。我国政府管理正缺乏这种全面风险管理,并没有把危机管理纳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中。在政府各种政策制定、规划、资源管理方面,都没有把危机风险的分析、确认和评估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和环节来做,往往是危机发生之后才就事论事,仓促上阵地临时成立一个班子,采用政治动员方式搞人海战术,而且强调不惜一切代价,在短期内控制危机。到目前为止,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和其他战略规划中还没有危机管理的目标和相关措施。[6]

3 全民危机意识相当薄弱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颁布的同时,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均已编制完成。但是,公众危机意识仍然相当薄弱。具体表现在:

(1)侥幸心理依然存在

一些地方政府还没有把这项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一些地方干部缺乏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存在侥幸心理。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相关规定,危机管理首在预防。但是一些地方总是认为危机爆发的几率太小。同时,一些群众对危机意识非常淡薄。即使在危机爆发之时,也仍然认为是想象的那么夸张,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

(2)危机教育十分落后

由于缺乏相关的危机意识和相关知识的教育,指挥和救援人员应急管理水平和专业技能较低,一些干部在依法预防、依法处置突发危机事件的素质和能力不强,遇到公共危机事件的时候就会措手不及,无序应对。部分群众的个人生活、行为习惯和自救互救以及互救常识方面的能力也十分欠缺。一旦危机爆发,绝大数的公众都是恐慌、不理性和无序应对。

4 信息收集和快速处置能力有待提高

信息收集的能力是提高快速处置危机事件能力的前提条件。首先,危机信息收集系统比较落后。优秀的信息收集工作可以做到避免危机于预防之中,实现了危机管理的最大成功。《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地区、各部门要立即报告,最迟不得超过 4小时,同时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实际上,我国现有大多数信息机构主要是负责经济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收集和处理社会以及其他方面信息的机构较少。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技术设备以及人员素质等相关方面,还不能适应危机事件爆发的紧迫性所需求的信息快捷性。其次,信息机构实行的是分级管理制度,收集、处理和上报的信息完全受制于当地主管部门的人为干涉。目前,我国发生灾害及各类突发事件时,都是以部门为单位逐级汇报,缺乏快捷、有效的沟通渠道。信息量并不是不够大,也不一定不及时,最大的问题在于信息分散和部门垄断,无法在危难时刻统一调集,迅速汇总。信息机构收集信息只是针对上级的任务而进行,信息机构很少去主动敏锐地捕捉潜藏的社会问题和现实矛盾。

另外,危机事件的信息收集方法不够科学。长期以来,信息的收集都是采取的层层填写,逐级上报、填写统计表的方式进行的,缺乏有效的监督。信息收集的不及时会直接影响准确信息的获得,这样就会对危机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也从根本上制约了快速应对公共危机处置能力的提高。

同时,我国现行的媒体政策受现行的法规、政治体制等因素的制约,在危机报道方面存在以下两大问题:第一,有些灾害发生地的政府为自己开脱责任和逃避法律制裁,阻挠媒体公正介入事件报道,不让公众了解危机事件真相。第二,在危机事件的报道中部分媒体出于对商业利益的追逐,人为制造热点、炒作新闻。上述问题要求建立政府与媒体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既保证媒体的新闻自由,又能保证政府对其进行必要的管制。

再者,各个地方应对危机事件的演练不够,这也导致了面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时快速处置能力受到制约。尤为关键的是部分公众对危机演练缺乏应有的配合。国外的一些社区有时在深夜突然进行应对危机事件的演练,每位居民都会积极配合。这样,在真正面对危机之时,快速处置和应变能力就会大大加强。

5 缺乏系统化、制度化的教育与训练机制

尽管《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已经规定,宣传、教育、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有关部门要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实际上,公共危机事件的这种安全教育和危机意识的培养还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大多数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讲,安全教育和危机意识教育还是一纸空文,还根本没有形成系统化、制度化的教育培训体系。

危机管理知识在西方发达国家是公务员培训的必修课程。于中国而言,绝大多数地方也还没有作到有计划地对应急救援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更没有作到根据本国或本地区经常发生的、曾发生的、可能发生的社会矛盾、自然灾害、民族冲突等危机形式所采取的紧急应对的法律程序、手段等知识进行不同对象的培训,特别是缺少结合危机管理知识,组织模拟演习。教育部门也没有把各类学生的反危机模拟训练列入教学计划中,地方政府官员也缺乏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管理的理论学习和模拟演练。

三改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研究

1 提高学习能力是增强公众公共危机意识的根本途径

目前,公共危机管理的建设己经成为政府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2006年《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出台并实施,使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到进入了新的阶段。但是《预案》并不能完全预防危机的发生,也不能完全避免危机发生时带来的危害。由于通常情况下,公众都是受危机事件直接威胁的对象,所以,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仍是政府危机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在政府不断加强公共危机预防能力和提高危机应对水平的同时,公众自身的危机意识同样也是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因素。

(1)增强公众的学习意识

通过积极开展公共危机管理的科学研究和培训工作,建立高素质的公共危机管理人员队伍,为公众树立学习榜样。公共危机状态下,政府及其管理人员需要站在公众前面,带领公众共同克服危机。然而,在危机频发的现代社会,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没有直接可依据的理论和经验等诸多缺陷逐渐地暴露出来,这无疑使站在政府身后的公众很难快速找到应对危机的正确方法和方向。因此,不能等到危机发生时才 “临时抱佛脚”,看着危机己经造成了损害才开始进行培训和学习,而是在平时正常的政府管理中,就将研究和培训工作纳入轨道,建立一支高效的危机管理队伍,树立榜样作用,将公共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理念逐步渗透到公众的生活中,使公众产生对公共危机以及危机同自身关系深入了解的需要,培养起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增强对公共危机及其管理的学习意识。

(2)构建危机管理教育机制

在新时期,要树立公众的公共危机意识、提高公共危机的处理能力,还必须进行教育机制的改善,对公众进行专门的危机管理教育。公共危机事件的爆发往往紧急、突然、危害性强,同时各种矛盾交织,任何一个领域的危机都广泛地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诸多方面,还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和政府的信誉,这不仅对危机处理的各级领导和管理者提出了极高的心理、体力、能力和智力的素质要求,也对危机管理过程中的所有参与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中间最大的群体,就是公众。构建危机管理教育机制,不是对教育的整体性改革,而是强调将危机管理教育纳入先进的教育体制之内,今后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要增加危机管理教育的内容,通过危机意识教育和案例教学,了解各种危机发生的过程,掌握一定自我保护的方法,通过学习,增强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的能力。

2 建立政府与社会合作互助、共担风险,共度难关的新机制

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公共管理与服务的重要内容,应当由政府干预,负起相应的责任。但是,政府不是万能的,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许多问题政府也未必能够找到答案,不可能提供绝对的安全。因此,在构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中,必须定位政府职能的界限,划清政府、社会和公众个人所承担的危机风险边界,建立政府与社会合作互助,共担风险,共度难关的新机制。从最广意义上理解,所谓社会,是指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包括政府在内。但在考察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过程中,社会则主要是指政府公共权力领域和市场领域之外的第三个领域或者说第三种力量,[7]它包括国家或政府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即非政府组织、公民的志愿性社团、协会、社会组织、礼仪团体和公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运动等。当前,面对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社会环境,政府独家垄断公共事务的管理模式正在进行着深刻的变革,在公共领域,政府、市场和社会合作共治的制度选择,也已成为公共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因此,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也必须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加强与社会的合作互助,进行机制上的创新。下面列举几个主要的非政府主体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及与政府之间的合作关系。

(1)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以促进社会公共利益为己任的一种非政府组织。当前,非营利组织在我国蓬勃发展,它贴近民间和公众,对社会基层的危机信息反应敏感、及时;善于整合和调动民间资源;能够发挥公众的志愿精神,促进公众的参与意识,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救治是出于公益性和志愿性,如果这种自发的参与热情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和指挥,则只能是散兵游勇,各自为战,无法形成整体性的力量,甚至有可能导致混乱。因此,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应充分调动非营利组织的积极性,将其纳入公共危机管理的整体队伍中来,赋予其一定的责任和权利,同时,制定一些对应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和制约。

(2)营利组织

营利组织主要是指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标,但这并不等于说企业就不会参与公益性极强的公共危机管理活动。因为一定区域的危机往往会给该地区的企业带来威胁,企业参与危机管理实际上可以维护自己的利益,同时,企业参与公共危机的救治,可以提高企业的影响力,起到宣传效应,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正面形象。因此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的主要负责主体—政府,一方面要大力鼓励企业参与危机救治,特别是在免费或低价提供救灾物品方面,可以大大地节约危机管理的成本,另一方面,考虑到企业的自利性,一定要防止和打击个别企业的不法行为,如严厉禁止企业在提供救灾物资是以次充好,假冒伪劣,规定救灾物资的最高限价等等。

(3)公众

一场公共危机的发生,其危害的最直接和最严重的受害者往往是社会公众,动员公众参与危机救治,可以提高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加快公共危机管理成功的进程,降低管理成本。公众参与危机救治一般都是集体行为,而且是一种自发行为,公众参与的形式到后来一般会形成非营利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他们接受政府或非营利组织的领导,在他们的指挥下有序工作,是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的一股强大力量。但是政府在动员公众的同时,也需要明确个体在危机状态下的行为准则,发现个体在危机救治中出现违法行为,要严厉制裁。

(4)国际组织

虽然国际组织有些超出国内社会的范畴,但是这里不得不提及的是,一旦国内发生公共危机,如果能得到国际组织或外国政府的援助,特别是技术、信息方面的援助,就可以大大地弥补本国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不足。另外,一国国内发生危机,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蔓延到其他国家,从而引起国际组织及国外政府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警惕,这也在客观上要求我国政府与国际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加强与国际组织进行合作,共同消除危机。需要强调的是,国际组织参与危机救治必须具有合法性,只有当一国政府以会员国的形式加入该国际组织,才能使该国际组织合法地进行指导和援助,那么,该国际组织必须有着悠久的历史,拥有众多的会员国,在国际社会中拥有极高的权威,并能获得绝大多数国家的认同。

3 加强媒体舆论的引导、沟通和监督机制

在危机管理中,媒体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如果媒体对某一事件或危机做了不适当的报道,会起到负面效果;另一方面,如果媒体能够据实报道,并与危机处理部门紧密配合,就能有助于危机的消解。媒体不仅可以及时监视可能导致危机发生的各种潜在因素,而且在危机过程中作为政府和公众的代言人,完全可以沟通信息、疏导情绪,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各种突发事件中,往往伴随着种种小道消息的不断扩散。要使公众能够在众多信息中接受主流媒体的信息,关键在于提高主流媒体所发布内容的公信度。媒体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建设性的力量,只要它和政府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政府应采取的措施:第一,要及时、准确地把握社会舆情和社会心态,根据突发事件的特点和群众的思想反映,着眼于正面引导;第二,认真做好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工作,并提供最便捷畅通的传播渠道,使来自权威部门的信息,通过主流媒体在最短的时间、最大的范围内得以公开;第三,通过揭露谣言、澄清事实、解疑释惑,使因谣言造成的混乱能够迅速制止,使事态在短时间内得以平息;第四,通过媒体,开展普遍的舆论监督,形成一种卓有成效的危机防范措施。

古语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辩证地阐述了危机的二重性:如果处理不好,会给组织带来严重的破坏性的影响;如果处理得当,能化不利为有利,化腐朽为神奇,为组织带来生机与活力,带来变革与发展的机遇,能够转 “危”为 “机”。同时,美国学者 L·科塞认为,社会冲突可能是“其分裂作用”的消极因素,但危机造成损失的同时,又有其正向性,即能够提高社会免疫力并具有校正功能,社会冲突能够增强特定社会关系或群体的适应和调节能力,实际上危机对组织来说也是一个契机。[8]政府积极应对危机事件,加强国家成功避免和驾驭各种风险和危机的能力,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危机管理,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危机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既是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充分体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完善与发展政府危机管理体系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

[1] 张成福 1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J]1中国行政管理,2003(7):111

[2] 薛澜,等著 1危机管理 [M]1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71

[3] 杨安华 1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综述 [J]1江海学刊,2005(1):761

[4] 郑崇明,付景涛 1公共危机管理的逻辑 [J]1沈阳大学学报,2007(1):181

[5] 潘岳 1直面中国资源环境危机—呼唤以新的生态工业文明取代旧工业文明 [J]1环球时报 12002(6):151

[6] 贾斌昌 1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J]1临沂师范学院学报12005(2):281

[7] 林荣远译 1现代社会冲突 [M]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2000,991

[8] 刘晋鲁 1危机环境下的政府管理—对我国公共危机管理若干问题的分析 [J]1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6):661

On the Problem s of China’s Public CrisisManagement an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L IXin
(Huai’anMunicipalAdministrative College,Huai’an Jiangsu 223001,China)

public crisis;public crisismanagement;study;counter measures

As China is now undergoing transformation,there is a seriesofpublic crisiswhich notonly have caused great loss to people’s lives,property,environmental resources,economy and social safety,but also destroyed normal social order and stability1How to dealwith these crisis seems to be a pressing issue forChina at present1The social complicatedness and complexed forms of crisesmake it even more difficult to handle public crisis1In light of these,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 government consciousness of public crisis,deepen the government’s study of public crisis,and find out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1

D 035

A

167322804(2010)0320029205

2009206206

猜你喜欢
危机公众政府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危机”中的自信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