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与对策

2010-08-15 00:48郭改芝
山西林业科技 2010年1期
关键词:科技推广科技成果造林

郭改芝

(忻州市林业技术推广站,山西 忻州 034000)

科技成果推广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是科技兴林的首要任务。在新形势下,如何搞好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增加林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提高其成果转化率,是忻州市林业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1 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实效

1.1 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自 2000年以来,仅列入林业 7大类推广计划的项目就有9项,在推广点上取得经济效益上亿元,扩散经济效益超过2亿元。近10 a,红枣综合丰产技术推广已由黄河沿岸的河曲、保德、偏关 3县扩展延伸到滹沱河流域的忻府区、原平、定襄、代县、五台,推广株树 310×104株,占到全市现有枣树的 51.6%,年经济效益 700多万元。 ABT生根粉成果适用范围覆盖了全市林业工程项目,推广面积达到42 667 hm2,造林成活率普遍提高了12.4%。截至目前,全市共取得科技成果 64项,其中获得部、省级以上奖项达12项,这些成果有相当一部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窄林带小网格农田林网营造林技术、封山育林技术、林木病虫害防治技术、通道工程大苗移植技术、乡土树种选优技术等为全市林业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这些科技成果推广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使全市造林成活率提高了16.4%,造林保存率增长了 10%。

1.2 推广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截止2006年底,全市县级以上林业技术推广机构达 13个,直接从事推广工作的科技人员 118名,全市 190个乡(镇)全部建有林业工作站,还有各种民间专业协会或团体。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组织机构与人员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实力。

1.3 探索了一些成功的转化模式

1)政府驱动模式。由国家和行业职能部门组织成果转化,如1992年在推广酸枣接优枣接穗,3 a内引调名优枣树品种 102个,嫁接枣树 34× 104株,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自主转化模式。以成果拥有者为主体,相对独立地进行成果开发、转换和管理。忻州市通过实验、对比,筛选出适合当地栽培的牛尾青杨、五台青杨、迎红杜鹃(花卉)等优良乡土树种,不仅成为当地农田林网和通道绿化的主要树种,而且每年可向周边地区提供大量的苗木。以迎红杜鹃为主的花卉基地的形成,拉动了忻府区、定襄、原平等县(市)花卉产业的兴起。目前,全市大棚花卉面积达到5 286.66 hm2,其中,露天花卉 4 913.33 hm2,总产值 334.5×104元。

3)项目(工程)推动模式。以项目(工程)建设为依托,有计划地进行研究和推动。如实行贷款造林项目、中德造林项目,把科技推广列为重要内容,5a来共推广 3项成果,培训科技人员 3 000人次,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了造林任务。“三北”防护林工程确定3%以上的工程投资用于成果推广。二期工程以来共计推广成果 4项,应用面积 3.23×104hm2。

2 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科技兴林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在全行业并未得到全面贯彻,依靠科技振兴林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林业系统职工的共识。一些生产单位缺乏科技进步的内在动力,以粗放经营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

2.2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绝大多数科技成果没有转化为生产力。全市64项林业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仅有 12项,转化率不到20%,大面积见效的推广率不到10%。

2.3 推广体系不健全

全市现有推广人员整体不协调、不配套,专业技术人员只占 30%,且大部分集中在县级以上单位,真正工作在第一线的科技人员很少,有的推广机构只能应付地完成生产任务。培训无场所,示范无基地,难以正常开展试验、示范、技术咨询和服务工作。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机构改革,不少地方的县(乡)推广机构出现“脱钩”、“断奶”现象,甚至有些已撤、并、转,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推广机构的职能。

3 加速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3.1 以市场为导向,搞好科技成果转化

1)认准市场需求,形成技术体系。林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前提是搞好市场调研,面向生产实际,要求成果具有成熟性、适应性、效益性和组合性。如推广林木良种,应尽量将种子、植保、土肥、栽培等各专业的科技成果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实现科技成果系列化开发。

2)遵循因地制宜原则。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经济、社会和生态条件,必须因地制宜,防止盲目引进、盲目随从。这方面的教训很多,如:80年代我市的山楂热、红富士苹果的大面积发展,90年代银杏的通道绿化,不是气候不适宜,就是措施不到位。因此,尊重科学,讲究科学,科学规划,筛选本区域适用面广、见效快、效益好的科技成果是保证尽快形成生产力的关键。

3)根据市场需求形成产业化。产业化成果的转化,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形成系列化技术。如保德县枣树综合丰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就是按照市场的需求、群众的愿望,取得成果后在生产中检验、应用。枣农人均红枣收入近 500元,占到人均总收入的 50%以上,2/3的贫困人口因发展红枣产业解决了温饱问题,万余人过上了小康生活。因此,只有根据市场需求形成产业,才能扩大成果转化的覆盖面,产生规模效益,达到最佳的推广效果。

3.2 健全推广体系,增强转化实力

1)抓好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形成以省(市)林业技术推广总站为“龙头”,县林业技术推广中心为骨干,乡(镇)林业推广站为基础,村级服务推广组织为网络,科技示范户为榜样的林技网络。当务之急是加强乡、村推广组织建设。

2)通过政策上倾斜、经济上扶持,以增强推广机构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对成果的推广力。当前,要按照中央六部委下发的《关于稳定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通知》和《农业推广法》,认真做好稳定林业科技推广机构及推广队伍的工作,为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调动他们在成果转化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发挥宣传媒介作用。通过示范、讲授、分发资料等多种形式,为生产部门培养技术骨干,使广大林业生产者及时掌握新技术。同时,通过宣传以提高新技术、新成果的传播速度和效益,提高广大林农的科技意识。

3.3 坚持样板示范,增强辐射功能

林业生产周期长,直接经济效益慢,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又往往被人们忽视。因此,应选择代表性强、基础较好、规模适当、条件具备的地区,建立不同类型的林业科技中试基地,及利用实用技术组装配套的技术开发示范基地。探索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的途径,走边试验边示范、以试验带动示范、以示范促进推广的新路子。为大面积、大范围的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建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提供经验。

3.4 建立协调机制

通过计划的导向作用,专项资金的保障作用,及生产依靠科技、科技面向生产的协调机制,来促进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计划部门要把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作为立项依据;财务部门应多层次开辟渠道,起到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保障作用;生产部门应结合实际,及时提出对科技的需求,积极主动地采用科技成果进行生产;科技部门要面向生产,及时为生产建设提供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解决生产中突出的技术问题。在成果鉴定时要有计划、财务、生产、推广部门参加,既鉴定成果,又研究推广应用,保证林业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5 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力度

在现有基础上,加大推广以集水造林为中心的汇集径流系列抗旱造林技术、容器育苗技术、封山育林技术、枣树 4项丰产技术、核桃去雄技术、青杨与沙棘乔灌混交的营林技术。广泛推广 ABT生根粉、吸水剂、植物抗旱剂、防啃剂等林业新材料与新产品应用技术。

3.6 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推广投入体系

解决林业科技投入不足的问题,必须建立和完善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投资机制。省(市)林业主管部门应保证每年从林业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经费和掌握的育林基金中划出一定比例基金,专门用于林业科技推广和关键技术攻关。各地要营造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公平环境,鼓励、吸收各种投资主体参与成果转化,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共同创造良好的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投资机制。到2010年使全市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从现在的不足20%,提高到 30%以上,为推动忻州市林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夏辛畅.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与对策 [J].林业调查规划,2008(5):125-128.

[2]贺顺钦,王发其,李俊涛.关于促进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思考[J].林业经济,2006(4):56-58.

[3]王 燕,张效谦,王 宏.浅议加速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与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1998(6):12-13.

猜你喜欢
科技推广科技成果造林
乡村e站助力科技推广
沿海地带造林实践与探讨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浅议造林的意义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的探讨
宜春市油茶科技推广成效与经验
吕梁市农业科技推广现状及对策建议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